§ 順天而行 
屋頂的結構完成約八成,當時師傅給我出的題目終於有了答案。事實證明知識還是有用處的,師傅在轉角那支人字梁的處理與我的計算幾乎一樣。只不過木材畢竟還是活的材料,不似數學模型那般完美,還得依照組裝後的情況些微修整。
樹木製成材後究竟是死的還是活的?你說它還活著,它卻靜靜躺在這任人宰割;你說它早就死了,它仍在我的刀鋒下頑強抵抗,仍隨著空氣裡的水分變形、翹曲。
當我處理好外務,終於要回歸隊伍的時候,師傅卻暫時離開了。自二○一九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疫情多集中在北部的大城市,直到最近(二○二○)才終於延燒到我們這個小地方來。一次例行休假之後,師傅就躲在老家不出門,至今兩個月還不肯回來工作。
「篩欸,你還不回來喔?」我給師傅打去電話。
「沒辦法啦!過一陣子再說。」師傅說。
「那後面的工作怎麼辦?柱子跟土台都還沒做。」我問。
「尺寸你都清楚嘛,自己去畫啦!你們兩個去玩啦!齁齁齁,OK!」師傅急忙掛掉電話。
我知道拿起筆的沉重,卻沒想到這份沉重來得這麼快。
「篩欸叫你畫你就畫啦!沒什麼好怕的,你畫你的,我來做。」師兄很有義氣地跳出來挺我。
剛入行,大多時候你拿的是鐵鎚鑿刀,這時候左手總是會和右手過不去。你的手傷痕累累,你的刀也磕磕碰碰。熟練之後,你開始會拿鋸子和刨刀,這時候對與錯、好與壞都在你一念之間。你對於眼睛的依賴會開始大過於雙手。
到做為一個帶頭的師傅,大多時候你拿的會是角尺、筆和墨斗。這時候尚未成形的構造在你腦中打轉,你的工作時間已經不分晝夜。公與母,寸與分,斜度,經緯,盡在你一筆掌握。
至此,我與師兄的角色徹底翻轉。在幾個月前,我還拖著大小工具追在師兄後面跑。現在,我用筆做令箭,我的墨水畫在哪,師兄的刀鋒就落在哪。我接下師傅的位置,整天看著圖稿,挑選木料、放樣,任何人都不可以在我畫榫的時候隨意打擾。師兄主動承包了我之前的雜務,清理工作環境,同時還又快又精準地加工所有放樣好的木料。
師傅不在,很多人想代替師傅來教導我,這些人多少是對師傅老古板的工作方式嗤之以鼻。有人告訴我,用機器磨刀只要幾分鐘就可以。有人告訴我,做一個模具來畫榫頭只要幾秒鐘。還有人問我怎麼不用雷射切割來做榫,又快又準。
他們不知道的是,每一支木材都長得不一樣,重量、紋理、節眼、曲率都得考慮進去。
我照著師傅的樣子挑選木料,先找出樹頭的那側讓它朝下,用眼睛查看木料的彎曲的方向,最後決定它的位置與座向,才開始放樣。我會在木料的四面,用墨斗從頭至尾打一條中心線,並以這條墨線為基準來放榫頭與榫孔。
儘管步驟繁瑣又耗時,但是每一支我都會這麼做,因為師傅就是這麼做的。挑選柱子,樹頭朝下是最重要的準則,那才是樹木生長的方向。做屋梁則是要「樹頭與樹尾相連」,盡量在重量上達到平衡。
機械加工固然厲害,但機械不懂得順天而行。
還有一派人,他們不崇尚科技,反而喜歡仿古。就像老大問過我,你怎麼沒有拿竹筆來放樣?以前的匠師都是用竹筆。
「因為我有原子筆啊!」記得當時我是這樣調皮地回他。
竹筆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夏時期,一直到台灣早期的匠師還會自製竹筆來書寫放樣,只不過時至今日,原子筆方便且便宜好用,再刻意做竹筆來自找麻煩,豈不是有點矯情了嗎?要這麼說,以前的建築師都用藍圖紙來描繪複製圖稿,那現在怎麼還用起影印機了呢?
師傅再次回歸隊伍時,我們已經加工好所有材料,載運到工地準備組立。我和師傅一起抓出土台原本的位置,這個步驟至關重要,可以說師傅回來得正是時候。
組裝比我想像中還要順利,就算我每支材料都一再反覆確認,該做榫頭的,該打榫孔的位置、尺寸,一直到組立好之前還是提心吊膽。錯誤往往不會在被發現之前就大搖大擺地顯露出來,可一旦它被發現,便招搖地恨不得所有人都看見。
我們用兩個月多時間備料,組裝卻只需要兩週時間,整個建物原本的骨架就完整地呈現出來。一些錯誤還是在所難免,好在都是一些能彌補的小錯誤。
「頭一次做就可以做到這樣,很厲害了啦!」師兄難得這樣真心誇讚,這次要是沒有師兄全力相挺,還真的沒辦法這麼順利。
「你甘知道有人在等著看你組不起來?我哪有可能讓你沒面子,給別人看笑話?」師兄告訴我。
師傅帶著我在前線作戰的時候,總是有人在背後酸言酸語,這我多少還是知道的。他們似乎喜歡坐等別人失敗,自己便能平白無故獲得些許優越感,但師傅從來就不受影響,他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工作,頑強且固執。
後續的工作就跟以往一樣,先做屋頂,然後牆面、雨庇、門窗。老大提議辦一個上梁儀式,熱鬧一下。
於是老大選了一個吉日,準備了三牲五果和湯圓,又拿來紅色彩球讓我綁在正中央的中脊上,弄得跟過年似的。我們邀請了業主、文化局官員、各個參與的廠商,就差沒有撒糖、發紅包了。
那天老大帶著整個儀式進行,念著祝禱詞,將歡喜的氣氛渲染給在場所有人。不知道這些人之中,有沒有人的歡喜和我一樣純粹,只有我參與這支梁被放到這個位置以前的全部過程。這支主梁的落定,代表著支撐它的所有材料都被放在了該放的位置,代表從調查、拆解、繪圖、放樣、加工、組裝遇到的所有困難都被我們克服了,而我為此真摯地感到高興。
人潮散去,最後還是只有木工組的繼續奮戰。修復一棟老木屋,木匠是最主要的配角,其他人,乃至於其他工種的師傅都是過客。
師傅回來參與後續的工作,但他沒有重新執掌他的位置,而是放手讓我安排。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規劃進度,堆疊材料,騰出工作空間與施工動線,當時還有個比我大幾歲的學徒短暫加入過我們。我必須走在他們三人前面,確保每個人都有適合且足夠的工作,並且可以順暢地持續施工,不會因為缺料或其他原因卡住。
每個人做完我分配的部分後,就會來找我繼續討要工作,師傅也不例外,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不管他們樂不樂意聽,我總在交付任務的時候仔細地說明,提醒要注意的細節,還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尤其是當材料僅有剛好的量,不容許犯錯空間的時候。
我的擔心大多時候都是多餘的,師傅與師兄很少犯錯。
隨著進度一步步往前推進,師傅的休假時間卻一次比一次還要長。過年前,我們完成了迴廊結構、外牆雨淋板和雨庇,室內竿緣天花以及門窗框也都安裝好,還差最後幾步就可以漂亮收尾。但年假過後,師傅就沒有再回來工作。
「篩欸,啊你怎麼又不來了?」我打電話過去。
「我現在不會自己主動過去了啦!人家哪沒有叫齁,我就畢業了。」師傅說。
師傅要退休我是滿心歡喜,因為他年紀真的大了,該是享受清閒的時候。只是還差最後一哩路就能圓滿地功成身退,為什麼會什麼也沒說,突然就說不來就不來了呢?這中間可能發生了什麼我不知道的事,師傅不願說,我也沒問。
現在剩下的工作就算師傅不在,我也有把握能夠好好收尾,唯獨剩下的秤錘窗戶,從來沒有遇到過,就連師兄也說他沒有安裝過這種窗。我躍躍欲試,師兄卻百般阻撓,說那個不是我能做的,叫我等師傅回來。
說也奇怪,平時總愛暗地裡吐槽師傅、說他是動口不動手的閒人的是師兄,現在最捨不得,期盼師傅能回來完成最後工作的也是師兄。師兄重感情,而我卻沒什麼不捨,與其向師傅討救兵把他召回來,好好把他留下的功課做完,才更能讓他欣慰且安心地退休吧。
最後拖到不能再拖,師傅也沒出現,我才終於可以動手安裝秤錘窗。它的原理應該不難,許多小吃店會在鋁製玻璃門的一側掛上一瓶水,門被推開的時候,水瓶被往上拉,放手後,靠著水的重量,門就可以自動關上。
秤錘窗是上下開的窗,窗戶的兩側窗框裡藏了鐵塊,只要讓鐵塊與窗戶的重量達成平衡,就可以讓窗戶向上打開後,浮在半空中。我花了點時間摸索安裝的工序,祕密都在這個窗框裡,是師傅離開前最後完成的工作。憑藉著多年的科學訓練,還有師傅替我鋪好的路,我還真的就把五口秤錘窗完美地安裝好。
這是全世界最美的窗戶,是連師兄都不敢碰的工作,也是師傅在他六十年工匠生涯的最後留給我的功課。
兩年來師傅到底具體教給我哪些功夫,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他沒有教我什麼技術,只是親身示範給我看,他如何從歷史遺跡中摸索,如何活用身邊的材料和工具。
他也示範自己如何用鐵鎚與木頭對話,用尺筆向前人學習。他教給我的是擇善固執,也教給我成敗在一線之間。他也教我世事了然於心,知而不言。
他教我盡人事,聽天命。
他教給我的是順天而行。
										屋頂的結構完成約八成,當時師傅給我出的題目終於有了答案。事實證明知識還是有用處的,師傅在轉角那支人字梁的處理與我的計算幾乎一樣。只不過木材畢竟還是活的材料,不似數學模型那般完美,還得依照組裝後的情況些微修整。
樹木製成材後究竟是死的還是活的?你說它還活著,它卻靜靜躺在這任人宰割;你說它早就死了,它仍在我的刀鋒下頑強抵抗,仍隨著空氣裡的水分變形、翹曲。
當我處理好外務,終於要回歸隊伍的時候,師傅卻暫時離開了。自二○一九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疫情多集中在北部的大城市,直到最近(二○二○)才終於延燒到我們這個小地方來。一次例行休假之後,師傅就躲在老家不出門,至今兩個月還不肯回來工作。
「篩欸,你還不回來喔?」我給師傅打去電話。
「沒辦法啦!過一陣子再說。」師傅說。
「那後面的工作怎麼辦?柱子跟土台都還沒做。」我問。
「尺寸你都清楚嘛,自己去畫啦!你們兩個去玩啦!齁齁齁,OK!」師傅急忙掛掉電話。
我知道拿起筆的沉重,卻沒想到這份沉重來得這麼快。
「篩欸叫你畫你就畫啦!沒什麼好怕的,你畫你的,我來做。」師兄很有義氣地跳出來挺我。
剛入行,大多時候你拿的是鐵鎚鑿刀,這時候左手總是會和右手過不去。你的手傷痕累累,你的刀也磕磕碰碰。熟練之後,你開始會拿鋸子和刨刀,這時候對與錯、好與壞都在你一念之間。你對於眼睛的依賴會開始大過於雙手。
到做為一個帶頭的師傅,大多時候你拿的會是角尺、筆和墨斗。這時候尚未成形的構造在你腦中打轉,你的工作時間已經不分晝夜。公與母,寸與分,斜度,經緯,盡在你一筆掌握。
至此,我與師兄的角色徹底翻轉。在幾個月前,我還拖著大小工具追在師兄後面跑。現在,我用筆做令箭,我的墨水畫在哪,師兄的刀鋒就落在哪。我接下師傅的位置,整天看著圖稿,挑選木料、放樣,任何人都不可以在我畫榫的時候隨意打擾。師兄主動承包了我之前的雜務,清理工作環境,同時還又快又精準地加工所有放樣好的木料。
師傅不在,很多人想代替師傅來教導我,這些人多少是對師傅老古板的工作方式嗤之以鼻。有人告訴我,用機器磨刀只要幾分鐘就可以。有人告訴我,做一個模具來畫榫頭只要幾秒鐘。還有人問我怎麼不用雷射切割來做榫,又快又準。
他們不知道的是,每一支木材都長得不一樣,重量、紋理、節眼、曲率都得考慮進去。
我照著師傅的樣子挑選木料,先找出樹頭的那側讓它朝下,用眼睛查看木料的彎曲的方向,最後決定它的位置與座向,才開始放樣。我會在木料的四面,用墨斗從頭至尾打一條中心線,並以這條墨線為基準來放榫頭與榫孔。
儘管步驟繁瑣又耗時,但是每一支我都會這麼做,因為師傅就是這麼做的。挑選柱子,樹頭朝下是最重要的準則,那才是樹木生長的方向。做屋梁則是要「樹頭與樹尾相連」,盡量在重量上達到平衡。
機械加工固然厲害,但機械不懂得順天而行。
還有一派人,他們不崇尚科技,反而喜歡仿古。就像老大問過我,你怎麼沒有拿竹筆來放樣?以前的匠師都是用竹筆。
「因為我有原子筆啊!」記得當時我是這樣調皮地回他。
竹筆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夏時期,一直到台灣早期的匠師還會自製竹筆來書寫放樣,只不過時至今日,原子筆方便且便宜好用,再刻意做竹筆來自找麻煩,豈不是有點矯情了嗎?要這麼說,以前的建築師都用藍圖紙來描繪複製圖稿,那現在怎麼還用起影印機了呢?
師傅再次回歸隊伍時,我們已經加工好所有材料,載運到工地準備組立。我和師傅一起抓出土台原本的位置,這個步驟至關重要,可以說師傅回來得正是時候。
組裝比我想像中還要順利,就算我每支材料都一再反覆確認,該做榫頭的,該打榫孔的位置、尺寸,一直到組立好之前還是提心吊膽。錯誤往往不會在被發現之前就大搖大擺地顯露出來,可一旦它被發現,便招搖地恨不得所有人都看見。
我們用兩個月多時間備料,組裝卻只需要兩週時間,整個建物原本的骨架就完整地呈現出來。一些錯誤還是在所難免,好在都是一些能彌補的小錯誤。
「頭一次做就可以做到這樣,很厲害了啦!」師兄難得這樣真心誇讚,這次要是沒有師兄全力相挺,還真的沒辦法這麼順利。
「你甘知道有人在等著看你組不起來?我哪有可能讓你沒面子,給別人看笑話?」師兄告訴我。
師傅帶著我在前線作戰的時候,總是有人在背後酸言酸語,這我多少還是知道的。他們似乎喜歡坐等別人失敗,自己便能平白無故獲得些許優越感,但師傅從來就不受影響,他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工作,頑強且固執。
後續的工作就跟以往一樣,先做屋頂,然後牆面、雨庇、門窗。老大提議辦一個上梁儀式,熱鬧一下。
於是老大選了一個吉日,準備了三牲五果和湯圓,又拿來紅色彩球讓我綁在正中央的中脊上,弄得跟過年似的。我們邀請了業主、文化局官員、各個參與的廠商,就差沒有撒糖、發紅包了。
那天老大帶著整個儀式進行,念著祝禱詞,將歡喜的氣氛渲染給在場所有人。不知道這些人之中,有沒有人的歡喜和我一樣純粹,只有我參與這支梁被放到這個位置以前的全部過程。這支主梁的落定,代表著支撐它的所有材料都被放在了該放的位置,代表從調查、拆解、繪圖、放樣、加工、組裝遇到的所有困難都被我們克服了,而我為此真摯地感到高興。
人潮散去,最後還是只有木工組的繼續奮戰。修復一棟老木屋,木匠是最主要的配角,其他人,乃至於其他工種的師傅都是過客。
師傅回來參與後續的工作,但他沒有重新執掌他的位置,而是放手讓我安排。我按照自己的想法規劃進度,堆疊材料,騰出工作空間與施工動線,當時還有個比我大幾歲的學徒短暫加入過我們。我必須走在他們三人前面,確保每個人都有適合且足夠的工作,並且可以順暢地持續施工,不會因為缺料或其他原因卡住。
每個人做完我分配的部分後,就會來找我繼續討要工作,師傅也不例外,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不管他們樂不樂意聽,我總在交付任務的時候仔細地說明,提醒要注意的細節,還有可能遇到的問題,尤其是當材料僅有剛好的量,不容許犯錯空間的時候。
我的擔心大多時候都是多餘的,師傅與師兄很少犯錯。
隨著進度一步步往前推進,師傅的休假時間卻一次比一次還要長。過年前,我們完成了迴廊結構、外牆雨淋板和雨庇,室內竿緣天花以及門窗框也都安裝好,還差最後幾步就可以漂亮收尾。但年假過後,師傅就沒有再回來工作。
「篩欸,啊你怎麼又不來了?」我打電話過去。
「我現在不會自己主動過去了啦!人家哪沒有叫齁,我就畢業了。」師傅說。
師傅要退休我是滿心歡喜,因為他年紀真的大了,該是享受清閒的時候。只是還差最後一哩路就能圓滿地功成身退,為什麼會什麼也沒說,突然就說不來就不來了呢?這中間可能發生了什麼我不知道的事,師傅不願說,我也沒問。
現在剩下的工作就算師傅不在,我也有把握能夠好好收尾,唯獨剩下的秤錘窗戶,從來沒有遇到過,就連師兄也說他沒有安裝過這種窗。我躍躍欲試,師兄卻百般阻撓,說那個不是我能做的,叫我等師傅回來。
說也奇怪,平時總愛暗地裡吐槽師傅、說他是動口不動手的閒人的是師兄,現在最捨不得,期盼師傅能回來完成最後工作的也是師兄。師兄重感情,而我卻沒什麼不捨,與其向師傅討救兵把他召回來,好好把他留下的功課做完,才更能讓他欣慰且安心地退休吧。
最後拖到不能再拖,師傅也沒出現,我才終於可以動手安裝秤錘窗。它的原理應該不難,許多小吃店會在鋁製玻璃門的一側掛上一瓶水,門被推開的時候,水瓶被往上拉,放手後,靠著水的重量,門就可以自動關上。
秤錘窗是上下開的窗,窗戶的兩側窗框裡藏了鐵塊,只要讓鐵塊與窗戶的重量達成平衡,就可以讓窗戶向上打開後,浮在半空中。我花了點時間摸索安裝的工序,祕密都在這個窗框裡,是師傅離開前最後完成的工作。憑藉著多年的科學訓練,還有師傅替我鋪好的路,我還真的就把五口秤錘窗完美地安裝好。
這是全世界最美的窗戶,是連師兄都不敢碰的工作,也是師傅在他六十年工匠生涯的最後留給我的功課。
兩年來師傅到底具體教給我哪些功夫,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他沒有教我什麼技術,只是親身示範給我看,他如何從歷史遺跡中摸索,如何活用身邊的材料和工具。
他也示範自己如何用鐵鎚與木頭對話,用尺筆向前人學習。他教給我的是擇善固執,也教給我成敗在一線之間。他也教我世事了然於心,知而不言。
他教我盡人事,聽天命。
他教給我的是順天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