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有關「唐宋變革」之問題
自日本內藤湖南提出「唐宋變革」論,「宋代近世」說,其弟子宮崎市定證成其學,於是京都學派此一中國古史分期論,影響深遠。陳寅恪稱:「華夏文明,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鄧廣銘研究宋史,亦以為言。推而至於傅樂成判分唐型文化、宋型文化;繆鉞《詩詞散論》強調「唐宋詩殊異」說;錢鍾書《談藝錄》楬櫫「詩分唐宋」,以及王水照揭示「宋清千年一脈」論,皆可謂百慮一致,殊途同歸。
考唐宋所以變革,內藤、宮崎析論多方,殊堪採信與參照,唯變革之催化劑與驅動力為何?雕版印刷之崛起繁榮,發揮多大影響?日本京都學派及其後學,並未觸及。陳寅恪、鄧廣銘、傅樂成、錢鍾書諸家推衍內藤學說者,亦未補充或論證。筆者最近關注印刷傳媒對宋人學古通變、文學創作、文學評論,及文學發展之影響,發現世界漢學界論著於此亦關注不多。
趙宋開國以來,實施「右文政策」,科舉考試與雕版印刷為其中二大施政措施,二者體現之成效有目共睹。歷來學界研討科舉考試、雕版印刷等所謂「右文政策」之論著,不可謂不多,然多專業分論,較少就印刷史、版本學、目錄學,以及應試圖書、學校教育、書院講學、科舉考試間,所引發之印刷傳媒效應,作一整合研究。雕版印刷形成印本文化,印本崛起,與寫本、藏本並行爭輝,對於宋代之閱讀接受、文學創作、詩學評論,乃至於學術風尚,究竟產生哪些激盪?發揮何種影響?這關係版本學,目錄學、傳播學、接受反應論,與文學,文論方面之學科整合研究。筆者以為上述學者所提文明造極、唐型文化、宋型文化、唐宋詩殊異、詩分唐宋、唐宋變革云云,大抵多與印刷傳媒所生發之效應密切相關。推而廣之,印刷傳媒對宋代文學、思想、史學、經學又各有何影響?每一層面,資源豐富,卻開發不多。此一學術園林,值得投注心力,耕耘墾拓。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構想
一九八五年八月,成功大學文學院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筆者應聘擔任該所專任副教授,成立宋詩研究室,利用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珍本、孤本,積極從事臺灣版《全宋詩》之編纂工作,有機緣翻閱宋人之別集詩集,接觸版本學、目錄學、文獻學。臺灣版《全宋詩》有國家圖書館庋藏善本為基礎,其中不乏中國大陸圖書館藏所無之版本,無論質或量,自有其優勢與特色,堪與北京大學主編之《全宋詩》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拙編《全宋詩》後來雖因故未能出版,然耗費七、八年寒暑,朝夕寢饋沉潛於斯,豈能無得?同時,筆者因與業師黃永武博士合作撰著《唐詩三百首鑑賞》,研究興趣乃逐漸轉向唐詩;再因主編《全宋詩》之故,邇來二十年投入宋詩研究,遂十分強調宋詩文獻之充分掌握,其間自有關聯。黃師永武既勉勵研究宋詩,為「竭澤而漁」掌握有關前賢研究成果,曾先後主編《宋詩論文選輯》、《宋詩綜論叢編》兩種四冊,兩岸三地斯學研究之成果,遂有機緣略知梗概。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問上》論自成一家稱:「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 向來為筆者學術研究,主題探討之追求標準。今本書選擇以印刷傳媒作為研究視角,正是基於此種理想抱負。
研讀前輩學者有關宋詩之論述,持續得出若干學界共同關注之議題,大抵圍繞在宋詩之價值、宋詩之地位、宋詩之風格、宋詩之特色、唐宋詩之異同、唐宋詩之優劣、詩分唐宋,以及唐宋詩之紛爭諸宏觀層面上。上述課題,可分可合;筆者以為,百慮一致,殊途同歸,其關鍵問題可以一言蔽之,曰宋詩特色。宋詩是否有「自成一家」之風格特色?可持「唐宋詩之異同」,以及宋詩之學唐、變唐、新唐、拓唐考察之,切忌以源流優劣軒輊高下。宋詩苟有新變,相較於唐詩之本色當行,那麼,宋詩就有「相異而真」的特色,猶如李白、杜甫學六朝詩,而有自家風格;韓愈、李商隱學杜甫詩,卻又「學古通變」,蔚為一家詩風然。唯有論證宋詩有其殊異於唐詩之特色,錢鍾書《談藝錄》所倡「詩分唐宋」論題,乃可能釋疑解惑,成為大道之公論。唯有多方論證宋詩以學古為步驟、為過程,其眼光目的要在新變自得與自成一家;唯有宋詩之特色昭然若揭,方能取信於學界士林。宋詩既有其特色,於是宋詩之價值與地位,不疑而具;「宋詩特色」之論述,既有其公信力,於是南宋以來,勢同水火冰炭之「唐宋詩之爭」,乃可能息爭休兵。
研究主軸既已推敲選定,近程、中程、遠程之專題研究,亦次第規劃,於是二十年來,執行國科會專題計畫,參加研討會發表論文,大抵聚焦於「宋詩特色」為軸心考察,再輻射旁通到相關問題。已先後出版有關宋詩研究之論著五種:《宋詩之傳承與開拓》、《宋詩之新變與代雄》、《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宋詩特色研究》、《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其他,尚有國科會之結案報告,以專書方式呈現者,亦有三種。 這些論著,大約在200萬字以上,萬山磅礡之主峰,龍袞九章之一領,即是聚焦於「宋詩特色」之主軸上。每本書之書名,即是「宋詩特色」之輻射與分題,如所謂「傳承開拓」、「新變代雄」、「會通化成」、「自成一家」云云,即是宋詩特色「雜然賦流形」、多層次之辯證:傳承開拓,強調宋詩學古繼往,而又拓展開創之價值;新變代雄,申說宋詩新變唐詩,而又代雄唐詩之諸多面向;會通化成,發掘求異追新,跨門類組合,為宋詩創意思維之一大主流,宋詩所以殊異於唐詩,此為要素之一;自成一家,論述宋詩有殊異唐詩,新變自得之特色,其中開發古籍整理、印本文化、創意造語、遺妍開發、史識體現、審美流變、學科整合等課題,為形成宋詩宗風之諸多因緣,促成宋詩所以殊異於唐詩之風格。上述之書,或取《全宋詩》之文獻為例,或援宋代之詩話、筆記、序跋為說,或詩歌文本與詩學思想交相映發,其要多歸於宋詩特色之闡發與論述。筆者既已出版有關「宋詩特色」研究之著作若干種,近來又選擇印刷傳媒為探討視角,撰成本書三十餘萬言之書稿,亦皆「宋詩特色」研究之系列論著。
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原為電子學術語,心理學、美學借用其說,標榜「反饋」、「反應回路」,以詮釋審美接受之歷程。所謂「反饋」(feed back),原指控制系統輸出的信息,作用於被控對象後,產生的結果,再輸送回來,又稱為「回授」、「返回傳入」、「回復」。文藝美學借用控制論中因果相互作用的反饋聯繫,指稱審美對象的反應,又反作用於審美對象。時至宋代,圖書傳播之媒介,除寫本、藏本之知識流通外,又增加雕版印書之傳媒。印刷傳媒之圖書信息量如此豐富多元,傳播媒介如此化身千萬,無遠弗屆,宋代士人面對如此創新之知識觸媒衝擊,於是深信讀書精博有益於作文;「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之論調,成為宋人文學創作之口頭禪。蘇軾〈稼說送張琥〉稱:「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黃庭堅〈與王觀復書〉云:「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陳善《捫蝨新話》謂:「讀書須知出入法」;嚴羽《滄浪詩話.詩辨》雖曰:「詩有別材,非關書也」,然亦強調「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致」;詩學理論主張如此,遂接受反應於詩歌創作中。詩人又不斷根據效果來調整創作活動,於是宋人作詩而有以才學為詩者,有以議論為詩者,有資書為詩者,有破體為詩者,更有出位之思,橫跨詩、畫、禪、儒、道,合併重組,會通化成而為詩者。凡此,多與宋代圖書流通、印刷傳媒之快捷、經濟、便利、無遠弗屆息息相關,有可能即其反應回路。宋人作詩,經由學唐變唐之接受轉化歷程,固然有得於印本寫本傳媒之啟益;而新變自得,巍然成家,或撰成書稿,或付諸雕版,所謂學古通變、自成一家者,亦多為印刷傳媒,及圖書流通之反饋、回授。今試圖據此印刷傳媒之反饋,論述宋詩特色之生成。
本書探討印刷傳媒對宋詩特色形成之可能影響,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問題。研究文本,以北京大學《全宋詩》為主,論證闡發,企圖整合詩歌、詩學、印刷史、版本、目錄、文獻學、傳播學而一之,參考閱讀學、接受反應文論,以見印刷傳媒對「閱讀與接受」影響之一斑。全書分十四章,除緒論、結論外,第二章,論印刷書之傳媒效應,以谷登堡活字印刷作為對照,談雕版印刷之傳媒效應,與創新詮釋,據此論證印刷書堪稱「唐宋變革」之推手。第三章,從傳播閱讀、接受、反應所生發之諸多效應,呼應「唐宋轉型論」,論證「內藤命題」。
第四、第五章論述雕版印刷對朝野之激盪,以及對學風文教之影響,文長分兩章,為本書相關問題之背景交待。其次第六、第七、第八章從詩集選集之整理雕印,看宋人之博觀約取、典範追尋。分論宋刊唐詩選集、唐詩別集、以及宋刊宋人詩集選集,就閱讀接受和審美品味角度,論宋詩之學唐變唐、新變自得,進而論證詩分唐宋。因印本與寫本圖書交相爭輝,於是蔚為讀詩詩質量之增多,第九、第十章就唐宋讀書詩、南北宋讀詩詩作比較,考察詩風之嬗變,論證北宋詩之學唐變唐,確立陶杜之詩學典範;南宋陸游讀詩詩卻跳脫詩學評論,從資書為詩,轉化為比興寄託。第十一、第十二章,就史書之刊刻流布,探論詠史詩在寫本印本爭輝、印本取代寫本之南宋,楊、范、陸三大家及晚宋陳普詠史詩寫作,相對於北宋《史記》雕版,詠史受容;史書刊刻,史家詠史之體現,以考察南宋詠史詩對印刷傳媒之反饋與新變。宋代印刷傳媒、圖書流通,促成「詩分唐宋」,左右「唐宋變革」,此乃本書之關鍵論點。
第三節 印刷傳媒之影響值得探究
紙張的輕薄短小,配合雕版印刷之「日傳萬紙」,對於知識流通,圖書傳播,必然產生推波助瀾之效應。就宋代而言,標榜右文崇儒,雕版印刷對於科舉考試有何影響?對於書院講學、教育普及、學風思潮、創作方式、審美情趣、生發何種效應?就歷史而言,內藤湖南、宮崎市定提出「唐宋變革」、「宋代近世」說, 是否與雕版印刷有關?就文化類型而言,王國維稱美天水一朝之文化,「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近世學術,多發端於宋人」;陳寅恪亦有「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說;傅樂成則提出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 文化演變之不同,印刷傳媒居於何種地位?就詩歌而言,繆鉞《詩詞散論》標榜「唐宋詩異同」, 錢鍾書《談藝錄》強調「詩分唐宋」,雕版印刷是否即是其中之關鍵觸媒?印刷傳媒在西方之繁榮發達,促成宗教革命、文藝復興;在宋代,印刷傳媒與寫本、藏本競奇爭輝,是否亦生發類似之激盪?目前學界尚未關注此一創新研究課題。
第一節 有關「唐宋變革」之問題
自日本內藤湖南提出「唐宋變革」論,「宋代近世」說,其弟子宮崎市定證成其學,於是京都學派此一中國古史分期論,影響深遠。陳寅恪稱:「華夏文明,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鄧廣銘研究宋史,亦以為言。推而至於傅樂成判分唐型文化、宋型文化;繆鉞《詩詞散論》強調「唐宋詩殊異」說;錢鍾書《談藝錄》楬櫫「詩分唐宋」,以及王水照揭示「宋清千年一脈」論,皆可謂百慮一致,殊途同歸。
考唐宋所以變革,內藤、宮崎析論多方,殊堪採信與參照,唯變革之催化劑與驅動力為何?雕版印刷之崛起繁榮,發揮多大影響?日本京都學派及其後學,並未觸及。陳寅恪、鄧廣銘、傅樂成、錢鍾書諸家推衍內藤學說者,亦未補充或論證。筆者最近關注印刷傳媒對宋人學古通變、文學創作、文學評論,及文學發展之影響,發現世界漢學界論著於此亦關注不多。
趙宋開國以來,實施「右文政策」,科舉考試與雕版印刷為其中二大施政措施,二者體現之成效有目共睹。歷來學界研討科舉考試、雕版印刷等所謂「右文政策」之論著,不可謂不多,然多專業分論,較少就印刷史、版本學、目錄學,以及應試圖書、學校教育、書院講學、科舉考試間,所引發之印刷傳媒效應,作一整合研究。雕版印刷形成印本文化,印本崛起,與寫本、藏本並行爭輝,對於宋代之閱讀接受、文學創作、詩學評論,乃至於學術風尚,究竟產生哪些激盪?發揮何種影響?這關係版本學,目錄學、傳播學、接受反應論,與文學,文論方面之學科整合研究。筆者以為上述學者所提文明造極、唐型文化、宋型文化、唐宋詩殊異、詩分唐宋、唐宋變革云云,大抵多與印刷傳媒所生發之效應密切相關。推而廣之,印刷傳媒對宋代文學、思想、史學、經學又各有何影響?每一層面,資源豐富,卻開發不多。此一學術園林,值得投注心力,耕耘墾拓。
第二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構想
一九八五年八月,成功大學文學院成立歷史語言研究所,筆者應聘擔任該所專任副教授,成立宋詩研究室,利用國家圖書館館藏善本、珍本、孤本,積極從事臺灣版《全宋詩》之編纂工作,有機緣翻閱宋人之別集詩集,接觸版本學、目錄學、文獻學。臺灣版《全宋詩》有國家圖書館庋藏善本為基礎,其中不乏中國大陸圖書館藏所無之版本,無論質或量,自有其優勢與特色,堪與北京大學主編之《全宋詩》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拙編《全宋詩》後來雖因故未能出版,然耗費七、八年寒暑,朝夕寢饋沉潛於斯,豈能無得?同時,筆者因與業師黃永武博士合作撰著《唐詩三百首鑑賞》,研究興趣乃逐漸轉向唐詩;再因主編《全宋詩》之故,邇來二十年投入宋詩研究,遂十分強調宋詩文獻之充分掌握,其間自有關聯。黃師永武既勉勵研究宋詩,為「竭澤而漁」掌握有關前賢研究成果,曾先後主編《宋詩論文選輯》、《宋詩綜論叢編》兩種四冊,兩岸三地斯學研究之成果,遂有機緣略知梗概。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問上》論自成一家稱:「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 向來為筆者學術研究,主題探討之追求標準。今本書選擇以印刷傳媒作為研究視角,正是基於此種理想抱負。
研讀前輩學者有關宋詩之論述,持續得出若干學界共同關注之議題,大抵圍繞在宋詩之價值、宋詩之地位、宋詩之風格、宋詩之特色、唐宋詩之異同、唐宋詩之優劣、詩分唐宋,以及唐宋詩之紛爭諸宏觀層面上。上述課題,可分可合;筆者以為,百慮一致,殊途同歸,其關鍵問題可以一言蔽之,曰宋詩特色。宋詩是否有「自成一家」之風格特色?可持「唐宋詩之異同」,以及宋詩之學唐、變唐、新唐、拓唐考察之,切忌以源流優劣軒輊高下。宋詩苟有新變,相較於唐詩之本色當行,那麼,宋詩就有「相異而真」的特色,猶如李白、杜甫學六朝詩,而有自家風格;韓愈、李商隱學杜甫詩,卻又「學古通變」,蔚為一家詩風然。唯有論證宋詩有其殊異於唐詩之特色,錢鍾書《談藝錄》所倡「詩分唐宋」論題,乃可能釋疑解惑,成為大道之公論。唯有多方論證宋詩以學古為步驟、為過程,其眼光目的要在新變自得與自成一家;唯有宋詩之特色昭然若揭,方能取信於學界士林。宋詩既有其特色,於是宋詩之價值與地位,不疑而具;「宋詩特色」之論述,既有其公信力,於是南宋以來,勢同水火冰炭之「唐宋詩之爭」,乃可能息爭休兵。
研究主軸既已推敲選定,近程、中程、遠程之專題研究,亦次第規劃,於是二十年來,執行國科會專題計畫,參加研討會發表論文,大抵聚焦於「宋詩特色」為軸心考察,再輻射旁通到相關問題。已先後出版有關宋詩研究之論著五種:《宋詩之傳承與開拓》、《宋詩之新變與代雄》、《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宋詩特色研究》、《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其他,尚有國科會之結案報告,以專書方式呈現者,亦有三種。 這些論著,大約在200萬字以上,萬山磅礡之主峰,龍袞九章之一領,即是聚焦於「宋詩特色」之主軸上。每本書之書名,即是「宋詩特色」之輻射與分題,如所謂「傳承開拓」、「新變代雄」、「會通化成」、「自成一家」云云,即是宋詩特色「雜然賦流形」、多層次之辯證:傳承開拓,強調宋詩學古繼往,而又拓展開創之價值;新變代雄,申說宋詩新變唐詩,而又代雄唐詩之諸多面向;會通化成,發掘求異追新,跨門類組合,為宋詩創意思維之一大主流,宋詩所以殊異於唐詩,此為要素之一;自成一家,論述宋詩有殊異唐詩,新變自得之特色,其中開發古籍整理、印本文化、創意造語、遺妍開發、史識體現、審美流變、學科整合等課題,為形成宋詩宗風之諸多因緣,促成宋詩所以殊異於唐詩之風格。上述之書,或取《全宋詩》之文獻為例,或援宋代之詩話、筆記、序跋為說,或詩歌文本與詩學思想交相映發,其要多歸於宋詩特色之闡發與論述。筆者既已出版有關「宋詩特色」研究之著作若干種,近來又選擇印刷傳媒為探討視角,撰成本書三十餘萬言之書稿,亦皆「宋詩特色」研究之系列論著。
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原為電子學術語,心理學、美學借用其說,標榜「反饋」、「反應回路」,以詮釋審美接受之歷程。所謂「反饋」(feed back),原指控制系統輸出的信息,作用於被控對象後,產生的結果,再輸送回來,又稱為「回授」、「返回傳入」、「回復」。文藝美學借用控制論中因果相互作用的反饋聯繫,指稱審美對象的反應,又反作用於審美對象。時至宋代,圖書傳播之媒介,除寫本、藏本之知識流通外,又增加雕版印書之傳媒。印刷傳媒之圖書信息量如此豐富多元,傳播媒介如此化身千萬,無遠弗屆,宋代士人面對如此創新之知識觸媒衝擊,於是深信讀書精博有益於作文;「詩詞高勝,要從學問中來」之論調,成為宋人文學創作之口頭禪。蘇軾〈稼說送張琥〉稱:「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黃庭堅〈與王觀復書〉云:「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陳善《捫蝨新話》謂:「讀書須知出入法」;嚴羽《滄浪詩話.詩辨》雖曰:「詩有別材,非關書也」,然亦強調「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致」;詩學理論主張如此,遂接受反應於詩歌創作中。詩人又不斷根據效果來調整創作活動,於是宋人作詩而有以才學為詩者,有以議論為詩者,有資書為詩者,有破體為詩者,更有出位之思,橫跨詩、畫、禪、儒、道,合併重組,會通化成而為詩者。凡此,多與宋代圖書流通、印刷傳媒之快捷、經濟、便利、無遠弗屆息息相關,有可能即其反應回路。宋人作詩,經由學唐變唐之接受轉化歷程,固然有得於印本寫本傳媒之啟益;而新變自得,巍然成家,或撰成書稿,或付諸雕版,所謂學古通變、自成一家者,亦多為印刷傳媒,及圖書流通之反饋、回授。今試圖據此印刷傳媒之反饋,論述宋詩特色之生成。
本書探討印刷傳媒對宋詩特色形成之可能影響,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問題。研究文本,以北京大學《全宋詩》為主,論證闡發,企圖整合詩歌、詩學、印刷史、版本、目錄、文獻學、傳播學而一之,參考閱讀學、接受反應文論,以見印刷傳媒對「閱讀與接受」影響之一斑。全書分十四章,除緒論、結論外,第二章,論印刷書之傳媒效應,以谷登堡活字印刷作為對照,談雕版印刷之傳媒效應,與創新詮釋,據此論證印刷書堪稱「唐宋變革」之推手。第三章,從傳播閱讀、接受、反應所生發之諸多效應,呼應「唐宋轉型論」,論證「內藤命題」。
第四、第五章論述雕版印刷對朝野之激盪,以及對學風文教之影響,文長分兩章,為本書相關問題之背景交待。其次第六、第七、第八章從詩集選集之整理雕印,看宋人之博觀約取、典範追尋。分論宋刊唐詩選集、唐詩別集、以及宋刊宋人詩集選集,就閱讀接受和審美品味角度,論宋詩之學唐變唐、新變自得,進而論證詩分唐宋。因印本與寫本圖書交相爭輝,於是蔚為讀詩詩質量之增多,第九、第十章就唐宋讀書詩、南北宋讀詩詩作比較,考察詩風之嬗變,論證北宋詩之學唐變唐,確立陶杜之詩學典範;南宋陸游讀詩詩卻跳脫詩學評論,從資書為詩,轉化為比興寄託。第十一、第十二章,就史書之刊刻流布,探論詠史詩在寫本印本爭輝、印本取代寫本之南宋,楊、范、陸三大家及晚宋陳普詠史詩寫作,相對於北宋《史記》雕版,詠史受容;史書刊刻,史家詠史之體現,以考察南宋詠史詩對印刷傳媒之反饋與新變。宋代印刷傳媒、圖書流通,促成「詩分唐宋」,左右「唐宋變革」,此乃本書之關鍵論點。
第三節 印刷傳媒之影響值得探究
紙張的輕薄短小,配合雕版印刷之「日傳萬紙」,對於知識流通,圖書傳播,必然產生推波助瀾之效應。就宋代而言,標榜右文崇儒,雕版印刷對於科舉考試有何影響?對於書院講學、教育普及、學風思潮、創作方式、審美情趣、生發何種效應?就歷史而言,內藤湖南、宮崎市定提出「唐宋變革」、「宋代近世」說, 是否與雕版印刷有關?就文化類型而言,王國維稱美天水一朝之文化,「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近世學術,多發端於宋人」;陳寅恪亦有「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說;傅樂成則提出唐型文化與宋型文化, 文化演變之不同,印刷傳媒居於何種地位?就詩歌而言,繆鉞《詩詞散論》標榜「唐宋詩異同」, 錢鍾書《談藝錄》強調「詩分唐宋」,雕版印刷是否即是其中之關鍵觸媒?印刷傳媒在西方之繁榮發達,促成宗教革命、文藝復興;在宋代,印刷傳媒與寫本、藏本競奇爭輝,是否亦生發類似之激盪?目前學界尚未關注此一創新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