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選摘(節錄)
(台北都)
永康麗水茶陶文化圈
貫穿兩條平行街道之間的大小巷弄,彷彿彼此緊緊牽繫的千絲萬縷,為整個商圈注入源源不絕的嫵媚與繽紛。幾乎所有店家都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亮眼的設計裝潢,即便永康公園對面的一家有機保健食品店,也充滿了陽光與蔚藍的地中海風情,讓人忍不住想入內探個究竟。而單純的茶行或茶器專賣店,甚至服飾店、骨董店等,也大多會在適當之處擺設漂亮的茶席,例如王德傳茶莊永康店、不二堂茶所在或春稻服飾等,這是其他商圈所沒有的特色,行人或遊客總能在和擁擠的人潮與時尚的櫥窗擦肩而過之間,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以及空氣中瀰漫的淡淡茶香。
畫廊般的茶藝館──耀紅
由兼具畫家身分的企業家張耀煌創立的「耀紅名茶藝術空間」,店名來自張耀煌的英文名字Yahon。店內除了自創品牌的茶品與茶器,也經常舉辦各種畫展或攝影展,例如藝術大師李錫奇版畫小品展、已故台灣攝影先賢鄧南光攝影展等,而有「畫廊般的茶藝館」之稱,藝文與茶香結合,往往讓來客多了一份意外的驚喜。
店長黃嫊媜是來自紫藤廬的資深茶人,二○○八年進駐後,忙於兩岸事業的張耀煌就將茶館全權授予她來管理,除了優雅的泡茶身段吸引不少騷人墨客駐足,經由她一手打造的古典風格飲茶氛圍,也往往讓人眼睛一亮──運用大量的骨董傢俱與東方元素重新裝潢店面,也定期更換自己親手搭配的花卉,並展示不少在對岸經商有成的張耀煌私人珍貴收藏。而致富後不忘畫家本業的主人,也偶爾會為自家茶品做設計或彩繪包裝,例如動物系列的外包裝,就是出自其手。而隔著落地玻璃呈現的賞荷空間,更讓人感受茶與自然共舞的曼妙意境。
黃嫊媜說,耀紅除了不斷邀請畫家舉辦個展,也將不定期舉辦茶會,希望民眾在品茶、賞畫,以及音樂、花藝巧妙結合的氛圍中,充分體驗優美的台灣茶文化。
再現曲水流觴情懷──串門子
兼具時尚與人文品味,且在設計構思上,巧妙的貫穿連結古典與現代,相互交織串場。
這是茶席設計早有盛名的沈堯宜,為了一圓年少時的夢想,而在二○一三年落腳麗水街十三巷,將滿腦子對茶文化空間展現的創意化為行動,一手打造、催生的「串門子茶館」,從門口的花花草草與各式裝置藝術開始,到入門後無所不在的巧思細節,處處都令人感到驚喜。
沈堯宜除了以他擅長的茶席設計與空間布置,讓原本老舊的公寓一樓「活」了起來,透過茶品簡約卻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裝,更顯示他不凡的設計功力。而做為人澹如菊的大弟子,串門子的小壺泡無論在選茶與茶器搭配,乃至茶席的整體呈現都有獨到之處。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朋友親近茶,他特別推出了「古茶新喝」,即傳統茶搭配現代喝法。例如猛豔的紅酒瓶,裝的卻是紅茶,不鏽鋼製成的籠中鳥則是濾茶器。甚至將東方美人、金萱、凍頂烏龍三種茶品分別裝在不同的玻璃試管內,一一置入冰塊架中冷卻,將試管抽出後,倒入一旁宛如小酒杯的玻璃杯中,茶湯不僅多了冰涼的口感,對三種茶品分別應有的奶香、蜜果香與渾厚甘醇,也不致影響太多。
沈堯宜數年前曾為泡茶師聯會主辦的「鏡花水月」茶會,以數千個紙杯布置一個時尚、環保且現代感十足的品茶空間,令人印象深刻。原創不僅搬移到串門子地下室完整重現,還將古人流傳的「曲水流觴」引進地下室,可說創意十足。
所謂「曲水流觴」,原本為古人飲酒時為助酒興所進行的一種遊戲──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但酒可不能白喝,必須寫首詩才行。歷史上最著名的莫過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偕同親朋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在會稽山陰蘭亭所舉行的曲水流觴,眾人飲酒詠詩結成《蘭亭集》,由王羲之為該集作序,成就了古今書法的絕世之作〈蘭亭集序〉。
沈堯宜則在地下室挖掘出蜿蜒的小型水渠,將飲酒改成品茶,讓參與的客人宛如置身東晉場景,在水渠旁隨意取杯飲用,有時還會以古樂演奏助興;儘管無須吟詩作對,也接近古代文人雅士的趣味境界了。哪天我得幫他邀約幾位詩人,以曲水品茶後各寫一首詩,再請書法了得的名作家亮軒寫出〈串門子詩集序〉才是。
民居茶室風華重現──回留茶館
座落永康公園旁,外觀簡樸的回留,與它原本的名稱「回留素食茶藝館」頗能契合,顯然素食與品茶占了同樣重要的位置。二○一四年十月經重新裝潢再出發,注入更多茶與東方的新元素,更帶有些許劇場與藝廊的風貌,店名也改為「回留茶館」,真正落實以茶為主題的人文空間,駐足其間,無論品茶或享用素食佳餚,都有返璞歸真的感受。
女主人胡筱貞的夫婿是長年旅居台灣的美籍藝術家Evan Shaw,兩人在一九九○年就在永康街共同打造、開啟了茶與素食的美麗邂逅,算是永康商圈成立最早的茶館了。只是當時慕名而來品茶的大多為日本遊客,台灣朋友則多以用餐為主,因此知道的人並不多。但近年喝茶人口不斷成長,年齡層也不斷下降,尤其大幅開放觀光以後,店內出現許多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或香港的朋友,且以年輕人居多,讓女主人頗感欣慰。
胡筱貞說,改造的全新格局表現,主要是將「民居茶室」的概念導入,以老木、老地板、老桌與茶榻等構成品茶空間。而地下室則做為表達想法、藝術展覽、茶席或舉辦活動的空間意境,以數片大型竹簾連接構成的背景,透過簡單的燈光輝映地面拙樸的長條木桌,彷彿整個心都被渲染入畫。在不算太大的空間裡,卻顯得十分寧靜、空靈又充滿東方禪意,尤其推開玻璃門後,就是主人所說的「樹院子」概念,踩著地上的大石塊,沿著奇花異草的小小天地,踏上樓梯仰望霓虹與星空交織,很有兩個時空同時交會的感覺。而展覽不限茶器或陶藝,也包括西畫或水墨等。
為了真正落實茶的氛圍,並吸引更多的年輕朋友進入茶的領域,回留從早上十時開始就供應茶品,直至晚間十時打烊為止。儘管用餐時間有所限制,但女主人也提出了「套茶」──即「茶組合」的概念──依不同季節的不同茶品做組合,來客可以依序品嚐當令不同的茶品,如夏秋時節的東方美人茶、蜜香紅茶,或春冬兩季的凍頂烏龍、文山包種等,搭配本土以「米食」為主的茶點,如紅豆糕、桂花糕、芋頭糕等。
回留一樓多樣的櫥窗中,也展售台灣陶藝家的茶器創作,部分且為男主人的陶藝作品,包括柴燒等茶壺或小茶倉等。而提供客人泡茶的器皿也不含糊,館方講究傳統茶學,提供好茶、好水,依不同茶品選擇碗泡法、工夫泡與蓋杯泡三種方式,呈現茶品的最佳狀態,也能將喝茶的趣味完整釋出。
至於聞名遐邇的回留素食,女主人特別強調「追求大自然與健康的養生概念」,食材以當令與當地有機蔬果為主,不用過度加工的素食產品,也不過量調味、少油,讓餐後儘管「飽足感」十足,卻不致造成身體負擔。
(新北都)
園林、禪風與懷舊茶情
已從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的「新北都」,是台灣茶最早的發源地,包括深坑、石碇、坪林等區的文山包種茶,三峽區的綠茶、石門區的紅茶與鐵觀音等。
早在清朝同治四年(一八六五),英商杜德(John Dodd)來台考察樟腦產區情況,發現文山地區茶叢茂盛、茶質優良,因而從福建安溪購入大量茶籽及茶苗,貸款分配給農民種植,並收購粗製茶運往福州精製後銷往海外,堪稱台灣經濟茶葉的濫觴,締造了Formosa Oolong Tea ──即「福爾摩沙烏龍茶」的輝煌。
歷經清末、日據時期至台灣光復初期,無論烏龍茶、綠茶、紅茶等,都曾是台灣外銷最亮眼的產品,所謂「南糖北茶」,新北都茶葉至今已風光出口一百四十五年;儘管今天優勢不敵中南部高海拔茶品,但樂天知命的茶農依然繼續耕耘,充分結合地方特有的湖光山色,創造出獨特的茶品。愛茶人也不斷在各區打造各具風情的喫茶空間,令人深深感動。
夜市中的江南園林──板橋逸馨園
很難想像在人聲沸騰、大小攤販吆喝叫賣的夜市中,還有這麼一座大型園林式茶坊,十七年來始終屹立不衰,提供都會男女一個可以舒適飲茶的空間,更為人車擁擠的板橋鬧區守住一份茶情。
這就是南雅夜市中的「逸馨園書香茶坊」,創立於一九九七年,向以優美的江南庭園式造景、小橋流水、垂柳、景觀瀑布、潺潺流水等聞名,占地八百坪的偌大空間,不僅可以舉辦百人以上的茶席或會議,或在湖畔餵食成群的錦鯉;沿湖設計的獨立私人包廂更可以促膝深談。門外古意盎然的迴廊,以及窗外人工湖畔的垂柳,最讓人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其實在過去茶藝館鼎盛時期,北台灣幾處「耕讀園」也多以同樣的格局聞名,但女主人陳秋霞說,逸馨園與耕讀園最大的不同,在於設有大型的親子用餐區與遊戲區,讓大人可以安心品茶,小孩一樣可以玩得盡興,因此可以普受歡迎而不斷成長;尤其兒童從小在茶氛圍十足的空間嬉戲成長,長大後對茶文化自有一份眷戀與感情,十七年來從在遊戲區嬉鬧的孩童,成長為專注品茶的大人,例子不勝枚舉。顯然茶文化往下扎根,逸馨園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下次前往南雅夜市,逛累了,不妨停下腳步,走進喧囂中寧靜的桃花源,無論品茶或享用套餐,在古松、垂楊、曲徑、水塘,以及紅燈籠環抱的古色古香木建築之間,享受一下慵懶且悠閒的時光。
古琴悠揚伴茶香──板橋廣雅草堂
板橋重慶國小對面,不經意被悠揚的古琴聲所吸引,推開門進入寬敞潔淨的空間,茶品、茶器與字畫在燈光溫柔的照射下,瞬間拂去門外的喧囂與躁熱。看到有人走進,長髮飄逸的女主人笑盈盈的站起來,琴聲戛然而止,取代的是她親手沖泡的一壺上好鐵觀音,醇厚的官韻與悠揚的蘭花香,在唇齒與喉間瞬間甦醒,令人感受格外愜意。
還在唸高中的大女兒接著點上一抹沉香,古箏叮咚的悅耳琴聲再度響起,悠揚的樂音與茶的美麗結合,加上茶桌上以毛筆書寫的茶詩,共同譜出琴茶一味的清幽空間,心情也不自覺放鬆下來,將沉澱累積的生命感動自然呈現。
主人是來自湖南的美女王杰,嫁來台灣後儘管並不順遂,卻毅然扛下家庭重擔,獨自扶養兩個女兒。近年由於愛上台灣茶,不僅積極拜師學茶學琴,還能以無比優雅的身段沏出一壺壺好茶,令人深深感動。「廣雅草堂」儘管開張不久,卻已為新板特區熙來攘往的繁華,帶來琴茶和鳴的一方天地,吸引周邊大樓林立的住戶與遠道而來的愛茶人。
(台南都)
三位前後會長的不同茶風
晴豔豔的午後,茶香混搭著淡淡花香在空氣中幽幽放送,還有一些南台灣的熱情呼吸吧?視線隨著飄揚的「春日茶會」旗幟一面面移動,環繞文化中心的人工湖彷彿護城河般,深沉黛綠襯托一個個相連的茶藝市集,由路旁入口一直延伸至主舞台。
由台南市茶藝促進會、中華茶聯台南會與台南市文化中心,每年三月聯合舉辦的春日茶會,以及十一月在台南著名古蹟赤崁樓舉辦的「赤崁夕照」茶會,十多年來不僅是府城的大事,也早已成為全國茶人共同參與的茶藝盛事。
顯然台南市茶藝促進會歷任會長的努力付出功不可沒,他們除了在任內積極舉辦各種茶會、茶藝交流活動等,平日也開設茶藝館或茶藝班,熱心推廣茶藝教學,並協助新會長推動會務,使得台南的茶香與它悠遠的歷史文化一樣,洋溢繽紛多彩的一面。
望月橋畔聽茶──寬韵
還記得早年傳唱全台大街小巷的閩南語老歌〈安平追想曲〉嗎?「放阮情難忘,心情無塊講,相思寄著海邊風」,由〈望春風〉作者、台灣知名填詞人陳達儒所寫的歌詞,不知賺了多少初戀少女的熱淚。後來鄧麗君與江蕙兩位超級天后,也都曾先後一再唱紅。
描述的是清代台南安平港的一位少女,與負心的荷蘭醫師生下混血女兒,而女兒長大後又遭受愛人背叛的故事,因此時空背景常被誤認為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時期,其實是發生在十九世紀末,為一九五一年陳達儒與作曲家許石的作品,跨越兩代的情怨題材,不僅在華語歌壇相當獨特,也為全世界所少有。
從台南市區沿著運河前往安平,橫跨運河的「望月橋」正以璀璨的光雕,輝映水中蕩漾的月亮,口中哼著〈安平追想曲〉,那是我高中時經常抱著吉他彈唱的老歌,一路抵達橋畔的「寬韵」茶屋。主人是台南茶藝促進會的前會長江昭慧,迫不及待跟她直上二樓茶藝教室,打開窗,品茶、賞月,看藍色鋼筋結構的望月橋,與圓拱造型的倒影連成一氣的輝煌,真是愜意極了。
寬韵外觀有中國式的花格木窗,與門簾斗大的毛筆「茶」字,進入後整面牆卻是極為西方的木櫃,下方則為類似吧台的長型茶桌;穿越東方古典的大屏風,又是滿滿台灣味的茶席與茶藝教室,兩極化的混搭風格讓人無法清楚定位。主人解釋說,希望保留東方的、中式的幽雅茶藝氛圍,又能以現代的陳設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茶的世界,可說用心良苦。
果然不時有望月橋上的遊客循著茶香而來,男女老少都有,甚至還有對岸觀光客進入後議論紛紛。主人說除了定期舉辦茶藝教學外,也常有團體來此舉辦茶會或茶席,看她一個人忙上忙下,依然笑盈盈的快樂品茶說茶,阿亮也忍不住要說「有茶真好」!
(台北都)
永康麗水茶陶文化圈
貫穿兩條平行街道之間的大小巷弄,彷彿彼此緊緊牽繫的千絲萬縷,為整個商圈注入源源不絕的嫵媚與繽紛。幾乎所有店家都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亮眼的設計裝潢,即便永康公園對面的一家有機保健食品店,也充滿了陽光與蔚藍的地中海風情,讓人忍不住想入內探個究竟。而單純的茶行或茶器專賣店,甚至服飾店、骨董店等,也大多會在適當之處擺設漂亮的茶席,例如王德傳茶莊永康店、不二堂茶所在或春稻服飾等,這是其他商圈所沒有的特色,行人或遊客總能在和擁擠的人潮與時尚的櫥窗擦肩而過之間,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以及空氣中瀰漫的淡淡茶香。
畫廊般的茶藝館──耀紅
由兼具畫家身分的企業家張耀煌創立的「耀紅名茶藝術空間」,店名來自張耀煌的英文名字Yahon。店內除了自創品牌的茶品與茶器,也經常舉辦各種畫展或攝影展,例如藝術大師李錫奇版畫小品展、已故台灣攝影先賢鄧南光攝影展等,而有「畫廊般的茶藝館」之稱,藝文與茶香結合,往往讓來客多了一份意外的驚喜。
店長黃嫊媜是來自紫藤廬的資深茶人,二○○八年進駐後,忙於兩岸事業的張耀煌就將茶館全權授予她來管理,除了優雅的泡茶身段吸引不少騷人墨客駐足,經由她一手打造的古典風格飲茶氛圍,也往往讓人眼睛一亮──運用大量的骨董傢俱與東方元素重新裝潢店面,也定期更換自己親手搭配的花卉,並展示不少在對岸經商有成的張耀煌私人珍貴收藏。而致富後不忘畫家本業的主人,也偶爾會為自家茶品做設計或彩繪包裝,例如動物系列的外包裝,就是出自其手。而隔著落地玻璃呈現的賞荷空間,更讓人感受茶與自然共舞的曼妙意境。
黃嫊媜說,耀紅除了不斷邀請畫家舉辦個展,也將不定期舉辦茶會,希望民眾在品茶、賞畫,以及音樂、花藝巧妙結合的氛圍中,充分體驗優美的台灣茶文化。
再現曲水流觴情懷──串門子
兼具時尚與人文品味,且在設計構思上,巧妙的貫穿連結古典與現代,相互交織串場。
這是茶席設計早有盛名的沈堯宜,為了一圓年少時的夢想,而在二○一三年落腳麗水街十三巷,將滿腦子對茶文化空間展現的創意化為行動,一手打造、催生的「串門子茶館」,從門口的花花草草與各式裝置藝術開始,到入門後無所不在的巧思細節,處處都令人感到驚喜。
沈堯宜除了以他擅長的茶席設計與空間布置,讓原本老舊的公寓一樓「活」了起來,透過茶品簡約卻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裝,更顯示他不凡的設計功力。而做為人澹如菊的大弟子,串門子的小壺泡無論在選茶與茶器搭配,乃至茶席的整體呈現都有獨到之處。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朋友親近茶,他特別推出了「古茶新喝」,即傳統茶搭配現代喝法。例如猛豔的紅酒瓶,裝的卻是紅茶,不鏽鋼製成的籠中鳥則是濾茶器。甚至將東方美人、金萱、凍頂烏龍三種茶品分別裝在不同的玻璃試管內,一一置入冰塊架中冷卻,將試管抽出後,倒入一旁宛如小酒杯的玻璃杯中,茶湯不僅多了冰涼的口感,對三種茶品分別應有的奶香、蜜果香與渾厚甘醇,也不致影響太多。
沈堯宜數年前曾為泡茶師聯會主辦的「鏡花水月」茶會,以數千個紙杯布置一個時尚、環保且現代感十足的品茶空間,令人印象深刻。原創不僅搬移到串門子地下室完整重現,還將古人流傳的「曲水流觴」引進地下室,可說創意十足。
所謂「曲水流觴」,原本為古人飲酒時為助酒興所進行的一種遊戲──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但酒可不能白喝,必須寫首詩才行。歷史上最著名的莫過東晉時,大書法家王羲之偕同親朋謝安、孫綽等四十二人,在會稽山陰蘭亭所舉行的曲水流觴,眾人飲酒詠詩結成《蘭亭集》,由王羲之為該集作序,成就了古今書法的絕世之作〈蘭亭集序〉。
沈堯宜則在地下室挖掘出蜿蜒的小型水渠,將飲酒改成品茶,讓參與的客人宛如置身東晉場景,在水渠旁隨意取杯飲用,有時還會以古樂演奏助興;儘管無須吟詩作對,也接近古代文人雅士的趣味境界了。哪天我得幫他邀約幾位詩人,以曲水品茶後各寫一首詩,再請書法了得的名作家亮軒寫出〈串門子詩集序〉才是。
民居茶室風華重現──回留茶館
座落永康公園旁,外觀簡樸的回留,與它原本的名稱「回留素食茶藝館」頗能契合,顯然素食與品茶占了同樣重要的位置。二○一四年十月經重新裝潢再出發,注入更多茶與東方的新元素,更帶有些許劇場與藝廊的風貌,店名也改為「回留茶館」,真正落實以茶為主題的人文空間,駐足其間,無論品茶或享用素食佳餚,都有返璞歸真的感受。
女主人胡筱貞的夫婿是長年旅居台灣的美籍藝術家Evan Shaw,兩人在一九九○年就在永康街共同打造、開啟了茶與素食的美麗邂逅,算是永康商圈成立最早的茶館了。只是當時慕名而來品茶的大多為日本遊客,台灣朋友則多以用餐為主,因此知道的人並不多。但近年喝茶人口不斷成長,年齡層也不斷下降,尤其大幅開放觀光以後,店內出現許多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或香港的朋友,且以年輕人居多,讓女主人頗感欣慰。
胡筱貞說,改造的全新格局表現,主要是將「民居茶室」的概念導入,以老木、老地板、老桌與茶榻等構成品茶空間。而地下室則做為表達想法、藝術展覽、茶席或舉辦活動的空間意境,以數片大型竹簾連接構成的背景,透過簡單的燈光輝映地面拙樸的長條木桌,彷彿整個心都被渲染入畫。在不算太大的空間裡,卻顯得十分寧靜、空靈又充滿東方禪意,尤其推開玻璃門後,就是主人所說的「樹院子」概念,踩著地上的大石塊,沿著奇花異草的小小天地,踏上樓梯仰望霓虹與星空交織,很有兩個時空同時交會的感覺。而展覽不限茶器或陶藝,也包括西畫或水墨等。
為了真正落實茶的氛圍,並吸引更多的年輕朋友進入茶的領域,回留從早上十時開始就供應茶品,直至晚間十時打烊為止。儘管用餐時間有所限制,但女主人也提出了「套茶」──即「茶組合」的概念──依不同季節的不同茶品做組合,來客可以依序品嚐當令不同的茶品,如夏秋時節的東方美人茶、蜜香紅茶,或春冬兩季的凍頂烏龍、文山包種等,搭配本土以「米食」為主的茶點,如紅豆糕、桂花糕、芋頭糕等。
回留一樓多樣的櫥窗中,也展售台灣陶藝家的茶器創作,部分且為男主人的陶藝作品,包括柴燒等茶壺或小茶倉等。而提供客人泡茶的器皿也不含糊,館方講究傳統茶學,提供好茶、好水,依不同茶品選擇碗泡法、工夫泡與蓋杯泡三種方式,呈現茶品的最佳狀態,也能將喝茶的趣味完整釋出。
至於聞名遐邇的回留素食,女主人特別強調「追求大自然與健康的養生概念」,食材以當令與當地有機蔬果為主,不用過度加工的素食產品,也不過量調味、少油,讓餐後儘管「飽足感」十足,卻不致造成身體負擔。
(新北都)
園林、禪風與懷舊茶情
已從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的「新北都」,是台灣茶最早的發源地,包括深坑、石碇、坪林等區的文山包種茶,三峽區的綠茶、石門區的紅茶與鐵觀音等。
早在清朝同治四年(一八六五),英商杜德(John Dodd)來台考察樟腦產區情況,發現文山地區茶叢茂盛、茶質優良,因而從福建安溪購入大量茶籽及茶苗,貸款分配給農民種植,並收購粗製茶運往福州精製後銷往海外,堪稱台灣經濟茶葉的濫觴,締造了Formosa Oolong Tea ──即「福爾摩沙烏龍茶」的輝煌。
歷經清末、日據時期至台灣光復初期,無論烏龍茶、綠茶、紅茶等,都曾是台灣外銷最亮眼的產品,所謂「南糖北茶」,新北都茶葉至今已風光出口一百四十五年;儘管今天優勢不敵中南部高海拔茶品,但樂天知命的茶農依然繼續耕耘,充分結合地方特有的湖光山色,創造出獨特的茶品。愛茶人也不斷在各區打造各具風情的喫茶空間,令人深深感動。
夜市中的江南園林──板橋逸馨園
很難想像在人聲沸騰、大小攤販吆喝叫賣的夜市中,還有這麼一座大型園林式茶坊,十七年來始終屹立不衰,提供都會男女一個可以舒適飲茶的空間,更為人車擁擠的板橋鬧區守住一份茶情。
這就是南雅夜市中的「逸馨園書香茶坊」,創立於一九九七年,向以優美的江南庭園式造景、小橋流水、垂柳、景觀瀑布、潺潺流水等聞名,占地八百坪的偌大空間,不僅可以舉辦百人以上的茶席或會議,或在湖畔餵食成群的錦鯉;沿湖設計的獨立私人包廂更可以促膝深談。門外古意盎然的迴廊,以及窗外人工湖畔的垂柳,最讓人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其實在過去茶藝館鼎盛時期,北台灣幾處「耕讀園」也多以同樣的格局聞名,但女主人陳秋霞說,逸馨園與耕讀園最大的不同,在於設有大型的親子用餐區與遊戲區,讓大人可以安心品茶,小孩一樣可以玩得盡興,因此可以普受歡迎而不斷成長;尤其兒童從小在茶氛圍十足的空間嬉戲成長,長大後對茶文化自有一份眷戀與感情,十七年來從在遊戲區嬉鬧的孩童,成長為專注品茶的大人,例子不勝枚舉。顯然茶文化往下扎根,逸馨園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下次前往南雅夜市,逛累了,不妨停下腳步,走進喧囂中寧靜的桃花源,無論品茶或享用套餐,在古松、垂楊、曲徑、水塘,以及紅燈籠環抱的古色古香木建築之間,享受一下慵懶且悠閒的時光。
古琴悠揚伴茶香──板橋廣雅草堂
板橋重慶國小對面,不經意被悠揚的古琴聲所吸引,推開門進入寬敞潔淨的空間,茶品、茶器與字畫在燈光溫柔的照射下,瞬間拂去門外的喧囂與躁熱。看到有人走進,長髮飄逸的女主人笑盈盈的站起來,琴聲戛然而止,取代的是她親手沖泡的一壺上好鐵觀音,醇厚的官韻與悠揚的蘭花香,在唇齒與喉間瞬間甦醒,令人感受格外愜意。
還在唸高中的大女兒接著點上一抹沉香,古箏叮咚的悅耳琴聲再度響起,悠揚的樂音與茶的美麗結合,加上茶桌上以毛筆書寫的茶詩,共同譜出琴茶一味的清幽空間,心情也不自覺放鬆下來,將沉澱累積的生命感動自然呈現。
主人是來自湖南的美女王杰,嫁來台灣後儘管並不順遂,卻毅然扛下家庭重擔,獨自扶養兩個女兒。近年由於愛上台灣茶,不僅積極拜師學茶學琴,還能以無比優雅的身段沏出一壺壺好茶,令人深深感動。「廣雅草堂」儘管開張不久,卻已為新板特區熙來攘往的繁華,帶來琴茶和鳴的一方天地,吸引周邊大樓林立的住戶與遠道而來的愛茶人。
(台南都)
三位前後會長的不同茶風
晴豔豔的午後,茶香混搭著淡淡花香在空氣中幽幽放送,還有一些南台灣的熱情呼吸吧?視線隨著飄揚的「春日茶會」旗幟一面面移動,環繞文化中心的人工湖彷彿護城河般,深沉黛綠襯托一個個相連的茶藝市集,由路旁入口一直延伸至主舞台。
由台南市茶藝促進會、中華茶聯台南會與台南市文化中心,每年三月聯合舉辦的春日茶會,以及十一月在台南著名古蹟赤崁樓舉辦的「赤崁夕照」茶會,十多年來不僅是府城的大事,也早已成為全國茶人共同參與的茶藝盛事。
顯然台南市茶藝促進會歷任會長的努力付出功不可沒,他們除了在任內積極舉辦各種茶會、茶藝交流活動等,平日也開設茶藝館或茶藝班,熱心推廣茶藝教學,並協助新會長推動會務,使得台南的茶香與它悠遠的歷史文化一樣,洋溢繽紛多彩的一面。
望月橋畔聽茶──寬韵
還記得早年傳唱全台大街小巷的閩南語老歌〈安平追想曲〉嗎?「放阮情難忘,心情無塊講,相思寄著海邊風」,由〈望春風〉作者、台灣知名填詞人陳達儒所寫的歌詞,不知賺了多少初戀少女的熱淚。後來鄧麗君與江蕙兩位超級天后,也都曾先後一再唱紅。
描述的是清代台南安平港的一位少女,與負心的荷蘭醫師生下混血女兒,而女兒長大後又遭受愛人背叛的故事,因此時空背景常被誤認為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時期,其實是發生在十九世紀末,為一九五一年陳達儒與作曲家許石的作品,跨越兩代的情怨題材,不僅在華語歌壇相當獨特,也為全世界所少有。
從台南市區沿著運河前往安平,橫跨運河的「望月橋」正以璀璨的光雕,輝映水中蕩漾的月亮,口中哼著〈安平追想曲〉,那是我高中時經常抱著吉他彈唱的老歌,一路抵達橋畔的「寬韵」茶屋。主人是台南茶藝促進會的前會長江昭慧,迫不及待跟她直上二樓茶藝教室,打開窗,品茶、賞月,看藍色鋼筋結構的望月橋,與圓拱造型的倒影連成一氣的輝煌,真是愜意極了。
寬韵外觀有中國式的花格木窗,與門簾斗大的毛筆「茶」字,進入後整面牆卻是極為西方的木櫃,下方則為類似吧台的長型茶桌;穿越東方古典的大屏風,又是滿滿台灣味的茶席與茶藝教室,兩極化的混搭風格讓人無法清楚定位。主人解釋說,希望保留東方的、中式的幽雅茶藝氛圍,又能以現代的陳設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茶的世界,可說用心良苦。
果然不時有望月橋上的遊客循著茶香而來,男女老少都有,甚至還有對岸觀光客進入後議論紛紛。主人說除了定期舉辦茶藝教學外,也常有團體來此舉辦茶會或茶席,看她一個人忙上忙下,依然笑盈盈的快樂品茶說茶,阿亮也忍不住要說「有茶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