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綠茶品項與名茶
綠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類,也是中國最多的茶種類。從唐代作為貢茶的「陽羨茶」(今江蘇省宜興市)到宋代貢茶的「北苑茶」(今福建省建陽市與建甌市),歷代名茶競出,包括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龍井」、浙江省安吉縣的「安吉白茶」、江蘇省蘇州市的「太湖碧螺春」與南京市的「雨花茶」、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安瓜片」、安徽省黃山市的「黃山毛峰」與「太平猴魁」、安徽省歙縣的「老竹大方」、江西省廬山的「廬山雲霧茶」、河南省信陽市的「信陽毛尖」、湖南省武陵山區古丈縣的「古丈毛尖」、貴州省都勻市的「都勻毛尖」、陝西省漢中地區的「午子仙毫」、雲南省宜良縣的「寶洪茶」等,可說黃河以南各省幾乎都有綠茶的產製,品項之多也絕對超越其他茶類。
綠茶的採摘時間,除少數茶品如六安瓜片或太平猴魁外,大多以清明前、茶樹剛發芽時採摘,稱為「明前茶」,且以明前第一摘為最優,例如西湖龍井就以清明前採收的「明前春茶」為貴,其次才是穀雨前採收的「雨前春茶」,且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之說。雨前茶稱為「二春茶」,之後至夏至所採就稱為「三春茶」而缺乏賣相了。而立夏後再採摘則葉片已變厚,稱為「四春茶」,也可稱做「梗片」。
始創於一九○○年的太平猴魁為綠茶類的「尖茶」,也被譽為中國的「尖茶之冠」,就是以穀雨前後採摘為最佳。外形特色是壓扁的葉芽挺直肥實,兩頭尖而不翹、不彎曲。產於黃山區(原太平縣)新明鄉猴坑一帶的猴村、猴崗、顏家三合村。傳說「猴魁」原本是野生茶,後來飛鳥銜來茶籽撒播在石縫之中而逐漸繁衍成茶園,由於四壁陡峭採摘不易,因此特別馴養猴子攀上峰頂採茶,因而得名太平猴魁,信不信由你。
同樣產於黃山的黃山毛峰,則是以成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而命名,由於黃山古稱徽州而又名「徽茶」,為清代光緒年間的謝裕大茶莊所創制。茶樹品種為黃山種與黃山大葉種,於每年清明穀雨之間採摘肥壯嫩芽以手工炒製,外形微卷如雀舌狀,特色在於茶品銀毫顯露,色澤油潤光滑且綠中泛黃,且帶有俗稱「黃金片」的金黃色魚葉。沖泡後湯色清碧微黃且霧氣繞頂,入喉後韻味更顯幽長。至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的廬山雲霧茶,古稱「聞林茶」,早在宋朝時就作為貢茶,因廬山的茶樹主要生長在海拔八○○公尺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漢陽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終年雲霧繚繞,而從明代更名為「廬山雲霧茶」,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而產於河南省信陽市西南山區的信陽毛尖,特殊之處在於傳統手工炒製的生鍋、熟鍋、烘焙三大工序,而兩鍋均有專用的傾斜並列光潔鐵鍋。生鍋作為殺青與初揉,熟鍋則以茶把進行「裹條」、「扇條」、「趕條」等整形工藝,成了茶葉外形細、圓、光、直的四大品質特徵,最後再進行初烘與複烘兩次焙火,因而呈現色翠香高、白毫顯露,沖泡後湯色黃綠的風格。因此一九一五年即在舊金山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並於一九五九年列入「中國十大名茶」版本之一。
我第一次品飲午子仙毫,則是在遠赴漢中尋訪涇渭茯茶原料時意外發現,因產於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秦嶺群山環抱之中的午子山一帶而得名,以清明前後無公害生態茶園採摘的細芽嫩葉製成。條型的成茶外觀微扁,當地茶農說是蘭花狀,翠綠顯毫,沖泡後香氣特別明顯,入口後也十分厚實,「清」而不「利」,可說是中國西部地區難得一見的上品綠茶了。
外觀有如松針般條索緊直渾圓,因產於南京中山陵「雨花臺園林風景區」而得名的雨花茶,儘管創始於一九五八年,說不上什麼歷史淵源,在現代愛茶人眼中可是炒青綠茶中的珍品,也是中國三針(安化松針、南京雨花、恩施玉露)之一。採摘清明前十天半開展的一芽一葉為原料,要求採摘精細、嫩度均勻與長度一致。因此緊、直、綠、勻就成了雨花茶的特色,而且四萬五千個芽葉才能製作一市斤(五○○公克)的雨花茶,彌足珍貴。
儘管綠茶的製作不脫殺青、揉捻、乾燥三大工序,一般也依殺青方式的不同而將綠茶大別為「炒青」與「蒸青」兩大類,但也有學者認為應加上乾燥方式的不同,再分為「烘青」與「曬青」共四大類。
炒青是今天兩岸綠茶最廣泛使用的製作工藝,即將茶菁在攝氏一二○度左右的鐵鍋(早年多為徒手或柳枝翻炒,今天多已改用殺青機)中翻炒而成,以西湖龍井與太湖碧螺春為代表。由於在乾燥或揉捻過程工藝的不同,而有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因而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方式,各具不同的品質特徵。而以蒸汽殺青的「蒸青綠茶」本為中國古代的殺青方式,唐朝時傳至日本而成為扶桑綠茶的主流至今。主要以蒸汽破壞鮮葉中的酶活性,形成乾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茶底青綠的「三綠」品質特徵。近年中國大陸也有少量產製,如湖北省的「恩施玉露」等。
至於烘青綠茶,係以「烘籠」進行烘乾的綠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特徵為香氣濃郁、略沉悶且有烘烤過的味道,一般來說,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名茶大多列為烘青綠茶。而湖南的古丈毛尖與雲南大葉種普洱生茶,以日光進行乾燥的曬青方式,則歸類為「曬青綠茶」。由於二者至今仍有爭議,故今天綠茶大多仍僅大別為炒青與蒸青兩種。
炒青綠茶──龍井與碧螺春
儘管「中國十大名茶」選拔與論述至今版本不下十數種,但西湖龍井與太湖碧螺春卻始終排名在內,兩種綠茶的名氣之大可以想見。因此日據時期,統治者唯恐台灣製作綠茶會嚴重影響本國綠茶的發展,而頗多壓抑。直至日本戰敗,一九四九年撤退來台的國府軍民礙於兩岸隔閡,就近尋找他們在大陸慣喝的「炒青綠茶」,新北市三峽區的茶農才以當地特有品種「青心柑仔」製作炒青綠茶,並沿用「龍井」與「碧螺春」之名,不僅滿足了來台軍民的思鄉情緒,三峽綠茶也從此鹹魚翻身。
產茶歷史已超過一千五百年、據說最早始於南北朝時的杭州西湖龍井,最受清朝乾隆皇帝的喜愛,曾經四度前往杭州,不僅品茗、觀看茶葉採製,還留下了〈坐龍井上烹茶偶成〉等多首詩,其中「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焙成穀雨前。」對龍井可說推崇備至了。
西湖龍井原產於杭州市西湖區,今天則按各產地生態條件與炒製工藝的不同,而區分為「獅、龍、雲、虎」四大類:其中「獅」指的是龍井村獅子峰一帶,包括以獅子峰為中心的胡公廟、龍井村、上天竺、棋盤山等地,所產綠茶稱為西湖龍井中的上品「獅峰龍井」,乾茶呈糙米色,香氣最純。
「龍」則為翁家山、楊梅嶺、上下滿覺隴、白鶴峰一帶,稱為「石屋四山龍井」。而「雲」則在雲棲、梅家塢、五雲山一帶,是西湖龍井產量最大的地區,稱為「梅塢龍井」,色澤翠綠為最大特徵。至於「虎」即為遊客最熟悉的「虎跑泉」的虎跑,與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等地。
西湖龍井採摘細嫩茶菁,要求芽葉均勻成朵;高級龍井做工更為精細,具有「色綠、香鬱、味甘、形美」的品質特徵。製造要領則為「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帶揉、炒揉結合」,完全徒手炒製,甚至往往以手掌壓在鐵鍋內的茶菁上感受溫度是否適宜,連續操作後起鍋烘乾而成,正如中國著名茶葉專家駱少君院長所說「有生命的炒」,對於一般多改為滾筒機炒製量產的西湖龍井,她也表示「機器畢竟是沒有生命的,只能作大眾化的茶品」,因此二者價格差異極大。至於二者如何分辨?專家說以開水沖泡後觀察茶葉的浮沉,其中「迅速下沉」的必是手工上品。
翁家山已傳承十數代的茶農表示,茶園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其中樹齡甚至超過數百年,龍井茶需要陽光,而翁家山山高、陽光足、霧水多,上等龍井需在明前採摘三十歲以上茶樹的一心二葉,茶芽大約兩公分。
而三峽龍井茶則係採摘春秋兩季青心柑仔種的一心二葉嫩芽,不經發酵直接殺青揉捻,外觀新鮮碧綠帶油光,茶湯呈黃綠色,明亮清澈,滋味活潑。除了炒、揉、捻等工序外,三峽綠茶尚多了一道碾壓的過程,製成外形扁平狹長且具白毫的劍片形綠茶,與杭州龍井無論在外形與風味上均大不相同。當地茶農表示,三峽龍井的滋味十分特殊,聞時清香、飲下苦後回甘,據說還具有清血路的功效。
太湖碧螺春主要產於中國江蘇太湖內的兩座大島「東洞庭山」與「西洞庭山」,因此也稱為「洞庭碧螺春」,卻與湖南境內的洞庭湖毫無關連,看官可千萬別搞混了。
太湖碧螺春據說早在隋唐時期即享盛名,迄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當地農民原本稱為「嚇殺人香」,而「碧螺春」之名則為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蘇州時所御賜,作為極其珍貴的貢品。其特色在於所產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且全部以早春時期的嫩芽「一旗一槍」──即一心一葉製成,再經茶工雙手反覆揉、搓、團、炒,直至葉條緊密捲曲如螺為止,而且必須當天炒製完畢,以保持茶菁新鮮度,具有「香氣馥郁、回味甘洌」的特色,成茶條索緊結,捲曲成螺,白毫密被且銀綠隱翠。並以香鮮濃、味道醇、色鮮艷三者號稱「三鮮」,沖泡後頗能感受花香果味沁人心脾的清新風韻。
不過三峽茶農卻信心滿滿地表示,儘管三峽碧螺春以一旗二槍的形式採製,炒青與揉捻工序也全部改以機器取代,質地柔嫩且清香味甘也不輸太湖碧螺春,只是外形大不相同、香氣也略遜一籌罷了。
雲南大葉種曬青白茶
在雲南山區產製普洱茶、兩岸都頗負盛名的台商蔡君,忽然寄來了一款「有機蟬蜒白」古樹鐵餅要我品嚐。蟬蜒白?顧名思義,應該是用「著蜒」的大葉種茶葉所製作的「白茶」吧?
果然撥開白棉包裝的茶票紙,但見餅面上緊結的嫩葉滿披白毫,不僅與金黃偏褐色的普洱圓茶大不相同,條索也不若普洱青餅呈現的肥厚。迫不及待以茶刀撥開些許,取來台灣岩砂壺名家鄧丁壽的「無為」茶壺沖泡,沸水注入後不待倒出,一股帶著東方美人濃郁蜜香的山靈之氣,立即溢滿整個室內。
放眼近兩年的中國茶葉市場,就以白茶最夯,北京馬連道上也幾乎由白茶獨領風騷,導致多年前貯藏在倉庫裡的老白茶也紛紛出籠,一個個奇貨可居,尤其將散茶緊壓成圓餅後價格更高,再透過市場不斷炒作狂飆,恰與幾年前大陸民眾一窩蜂狂炒武夷山金駿眉紅茶、老班章與冰島普洱茶,或更早炒作武夷山大紅袍的景象如出一轍。
因此十多年前就進入雲南山區,在全球最大的萬畝古茶樹群落──普洱市瀾滄縣景邁千年古茶樹園與當地政府簽下五十年經營權的蔡君,儘管多年來始終以唯一榮獲美國、歐盟、日本、中國等四大國際有機認證的普洱茶,叱吒兩岸與國際舞台,去年開始也不能免俗,頻頻接到北京訂單而產製白茶,且幾乎都緊壓為圓餅。
其實白茶基本工藝包括萎凋、烘乾、揀剔、複火等,而以雲南大葉種茶樹所製作的白茶則為曬青而不烘乾。蔡君就透過國際電話告訴我,長久以來,雲南白茶的特色主要就在「曬青」而非福建白茶的「烘乾」,而原本普洱茶與綠茶最大的差異,就在殺青、揉捻後透過日照「曬青」而成普洱茶,全然迥異於綠茶的高溫「烘青」。曬青白茶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口感保持茶葉原有的清香味。
所謂「著蜒」,源自新竹北埔、峨眉一帶的「膨風茶」(或稱「東方美人」),源於一種體積甚小、約莫蚊子般大小的「小綠葉蟬」叮咬過的茶菁,會散發出一股迷人的蜜果香,即閩南語俗稱的「蜒仔氣」,尤其茶葉經叮咬後,茶樹本身的治癒能力還會使葉芽的「茶多酚類」活性增強,「茶單寧」含量也會明顯增加,意外成就膨風茶的獨特風味。
來自新竹北埔的蔡君,深知小綠葉蟬叮咬過的著蜒茶菁,正是成就東方美人茶濃郁蜜果香、至今所向披靡的秘密武器,因此特別保留作為白茶原料,製成的茶品為原本金黃的湯色更增添了透亮的琥珀色,天然的蜜果香也增添了迷人的豐姿熟韻,因此很快就能征服北京茶人挑剔的味蕾,並迅速風靡整個大陸市場。
綠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茶類,也是中國最多的茶種類。從唐代作為貢茶的「陽羨茶」(今江蘇省宜興市)到宋代貢茶的「北苑茶」(今福建省建陽市與建甌市),歷代名茶競出,包括浙江省杭州市的「西湖龍井」、浙江省安吉縣的「安吉白茶」、江蘇省蘇州市的「太湖碧螺春」與南京市的「雨花茶」、安徽省六安市的「六安瓜片」、安徽省黃山市的「黃山毛峰」與「太平猴魁」、安徽省歙縣的「老竹大方」、江西省廬山的「廬山雲霧茶」、河南省信陽市的「信陽毛尖」、湖南省武陵山區古丈縣的「古丈毛尖」、貴州省都勻市的「都勻毛尖」、陝西省漢中地區的「午子仙毫」、雲南省宜良縣的「寶洪茶」等,可說黃河以南各省幾乎都有綠茶的產製,品項之多也絕對超越其他茶類。
綠茶的採摘時間,除少數茶品如六安瓜片或太平猴魁外,大多以清明前、茶樹剛發芽時採摘,稱為「明前茶」,且以明前第一摘為最優,例如西湖龍井就以清明前採收的「明前春茶」為貴,其次才是穀雨前採收的「雨前春茶」,且有「雨前是上品,明前是珍品」之說。雨前茶稱為「二春茶」,之後至夏至所採就稱為「三春茶」而缺乏賣相了。而立夏後再採摘則葉片已變厚,稱為「四春茶」,也可稱做「梗片」。
始創於一九○○年的太平猴魁為綠茶類的「尖茶」,也被譽為中國的「尖茶之冠」,就是以穀雨前後採摘為最佳。外形特色是壓扁的葉芽挺直肥實,兩頭尖而不翹、不彎曲。產於黃山區(原太平縣)新明鄉猴坑一帶的猴村、猴崗、顏家三合村。傳說「猴魁」原本是野生茶,後來飛鳥銜來茶籽撒播在石縫之中而逐漸繁衍成茶園,由於四壁陡峭採摘不易,因此特別馴養猴子攀上峰頂採茶,因而得名太平猴魁,信不信由你。
同樣產於黃山的黃山毛峰,則是以成茶「白毫披身,芽尖似峰」而命名,由於黃山古稱徽州而又名「徽茶」,為清代光緒年間的謝裕大茶莊所創制。茶樹品種為黃山種與黃山大葉種,於每年清明穀雨之間採摘肥壯嫩芽以手工炒製,外形微卷如雀舌狀,特色在於茶品銀毫顯露,色澤油潤光滑且綠中泛黃,且帶有俗稱「黃金片」的金黃色魚葉。沖泡後湯色清碧微黃且霧氣繞頂,入喉後韻味更顯幽長。至於江西省九江市廬山的廬山雲霧茶,古稱「聞林茶」,早在宋朝時就作為貢茶,因廬山的茶樹主要生長在海拔八○○公尺以上的含鄱口、五老峰、漢陽峰、小天池、仙人洞等地,終年雲霧繚繞,而從明代更名為「廬山雲霧茶」,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而產於河南省信陽市西南山區的信陽毛尖,特殊之處在於傳統手工炒製的生鍋、熟鍋、烘焙三大工序,而兩鍋均有專用的傾斜並列光潔鐵鍋。生鍋作為殺青與初揉,熟鍋則以茶把進行「裹條」、「扇條」、「趕條」等整形工藝,成了茶葉外形細、圓、光、直的四大品質特徵,最後再進行初烘與複烘兩次焙火,因而呈現色翠香高、白毫顯露,沖泡後湯色黃綠的風格。因此一九一五年即在舊金山萬國博覽會榮獲金獎,並於一九五九年列入「中國十大名茶」版本之一。
我第一次品飲午子仙毫,則是在遠赴漢中尋訪涇渭茯茶原料時意外發現,因產於陝西省漢中市西鄉縣秦嶺群山環抱之中的午子山一帶而得名,以清明前後無公害生態茶園採摘的細芽嫩葉製成。條型的成茶外觀微扁,當地茶農說是蘭花狀,翠綠顯毫,沖泡後香氣特別明顯,入口後也十分厚實,「清」而不「利」,可說是中國西部地區難得一見的上品綠茶了。
外觀有如松針般條索緊直渾圓,因產於南京中山陵「雨花臺園林風景區」而得名的雨花茶,儘管創始於一九五八年,說不上什麼歷史淵源,在現代愛茶人眼中可是炒青綠茶中的珍品,也是中國三針(安化松針、南京雨花、恩施玉露)之一。採摘清明前十天半開展的一芽一葉為原料,要求採摘精細、嫩度均勻與長度一致。因此緊、直、綠、勻就成了雨花茶的特色,而且四萬五千個芽葉才能製作一市斤(五○○公克)的雨花茶,彌足珍貴。
儘管綠茶的製作不脫殺青、揉捻、乾燥三大工序,一般也依殺青方式的不同而將綠茶大別為「炒青」與「蒸青」兩大類,但也有學者認為應加上乾燥方式的不同,再分為「烘青」與「曬青」共四大類。
炒青是今天兩岸綠茶最廣泛使用的製作工藝,即將茶菁在攝氏一二○度左右的鐵鍋(早年多為徒手或柳枝翻炒,今天多已改用殺青機)中翻炒而成,以西湖龍井與太湖碧螺春為代表。由於在乾燥或揉捻過程工藝的不同,而有長條形、圓珠形、扇平形、針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狀,因而又分為長炒青、圓炒青、扁炒青等方式,各具不同的品質特徵。而以蒸汽殺青的「蒸青綠茶」本為中國古代的殺青方式,唐朝時傳至日本而成為扶桑綠茶的主流至今。主要以蒸汽破壞鮮葉中的酶活性,形成乾茶色澤深綠、茶湯淺綠、茶底青綠的「三綠」品質特徵。近年中國大陸也有少量產製,如湖北省的「恩施玉露」等。
至於烘青綠茶,係以「烘籠」進行烘乾的綠茶,外形亦可分為條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針形茶等,特徵為香氣濃郁、略沉悶且有烘烤過的味道,一般來說,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名茶大多列為烘青綠茶。而湖南的古丈毛尖與雲南大葉種普洱生茶,以日光進行乾燥的曬青方式,則歸類為「曬青綠茶」。由於二者至今仍有爭議,故今天綠茶大多仍僅大別為炒青與蒸青兩種。
炒青綠茶──龍井與碧螺春
儘管「中國十大名茶」選拔與論述至今版本不下十數種,但西湖龍井與太湖碧螺春卻始終排名在內,兩種綠茶的名氣之大可以想見。因此日據時期,統治者唯恐台灣製作綠茶會嚴重影響本國綠茶的發展,而頗多壓抑。直至日本戰敗,一九四九年撤退來台的國府軍民礙於兩岸隔閡,就近尋找他們在大陸慣喝的「炒青綠茶」,新北市三峽區的茶農才以當地特有品種「青心柑仔」製作炒青綠茶,並沿用「龍井」與「碧螺春」之名,不僅滿足了來台軍民的思鄉情緒,三峽綠茶也從此鹹魚翻身。
產茶歷史已超過一千五百年、據說最早始於南北朝時的杭州西湖龍井,最受清朝乾隆皇帝的喜愛,曾經四度前往杭州,不僅品茗、觀看茶葉採製,還留下了〈坐龍井上烹茶偶成〉等多首詩,其中「龍井新茶龍井泉,一家風味稱烹煎。寸芽出自爛石上,時節焙成穀雨前。」對龍井可說推崇備至了。
西湖龍井原產於杭州市西湖區,今天則按各產地生態條件與炒製工藝的不同,而區分為「獅、龍、雲、虎」四大類:其中「獅」指的是龍井村獅子峰一帶,包括以獅子峰為中心的胡公廟、龍井村、上天竺、棋盤山等地,所產綠茶稱為西湖龍井中的上品「獅峰龍井」,乾茶呈糙米色,香氣最純。
「龍」則為翁家山、楊梅嶺、上下滿覺隴、白鶴峰一帶,稱為「石屋四山龍井」。而「雲」則在雲棲、梅家塢、五雲山一帶,是西湖龍井產量最大的地區,稱為「梅塢龍井」,色澤翠綠為最大特徵。至於「虎」即為遊客最熟悉的「虎跑泉」的虎跑,與四眼井、赤山埠、三台山等地。
西湖龍井採摘細嫩茶菁,要求芽葉均勻成朵;高級龍井做工更為精細,具有「色綠、香鬱、味甘、形美」的品質特徵。製造要領則為「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帶揉、炒揉結合」,完全徒手炒製,甚至往往以手掌壓在鐵鍋內的茶菁上感受溫度是否適宜,連續操作後起鍋烘乾而成,正如中國著名茶葉專家駱少君院長所說「有生命的炒」,對於一般多改為滾筒機炒製量產的西湖龍井,她也表示「機器畢竟是沒有生命的,只能作大眾化的茶品」,因此二者價格差異極大。至於二者如何分辨?專家說以開水沖泡後觀察茶葉的浮沉,其中「迅速下沉」的必是手工上品。
翁家山已傳承十數代的茶農表示,茶園都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其中樹齡甚至超過數百年,龍井茶需要陽光,而翁家山山高、陽光足、霧水多,上等龍井需在明前採摘三十歲以上茶樹的一心二葉,茶芽大約兩公分。
而三峽龍井茶則係採摘春秋兩季青心柑仔種的一心二葉嫩芽,不經發酵直接殺青揉捻,外觀新鮮碧綠帶油光,茶湯呈黃綠色,明亮清澈,滋味活潑。除了炒、揉、捻等工序外,三峽綠茶尚多了一道碾壓的過程,製成外形扁平狹長且具白毫的劍片形綠茶,與杭州龍井無論在外形與風味上均大不相同。當地茶農表示,三峽龍井的滋味十分特殊,聞時清香、飲下苦後回甘,據說還具有清血路的功效。
太湖碧螺春主要產於中國江蘇太湖內的兩座大島「東洞庭山」與「西洞庭山」,因此也稱為「洞庭碧螺春」,卻與湖南境內的洞庭湖毫無關連,看官可千萬別搞混了。
太湖碧螺春據說早在隋唐時期即享盛名,迄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當地農民原本稱為「嚇殺人香」,而「碧螺春」之名則為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蘇州時所御賜,作為極其珍貴的貢品。其特色在於所產茶葉具有特殊的花朵香味,且全部以早春時期的嫩芽「一旗一槍」──即一心一葉製成,再經茶工雙手反覆揉、搓、團、炒,直至葉條緊密捲曲如螺為止,而且必須當天炒製完畢,以保持茶菁新鮮度,具有「香氣馥郁、回味甘洌」的特色,成茶條索緊結,捲曲成螺,白毫密被且銀綠隱翠。並以香鮮濃、味道醇、色鮮艷三者號稱「三鮮」,沖泡後頗能感受花香果味沁人心脾的清新風韻。
不過三峽茶農卻信心滿滿地表示,儘管三峽碧螺春以一旗二槍的形式採製,炒青與揉捻工序也全部改以機器取代,質地柔嫩且清香味甘也不輸太湖碧螺春,只是外形大不相同、香氣也略遜一籌罷了。
雲南大葉種曬青白茶
在雲南山區產製普洱茶、兩岸都頗負盛名的台商蔡君,忽然寄來了一款「有機蟬蜒白」古樹鐵餅要我品嚐。蟬蜒白?顧名思義,應該是用「著蜒」的大葉種茶葉所製作的「白茶」吧?
果然撥開白棉包裝的茶票紙,但見餅面上緊結的嫩葉滿披白毫,不僅與金黃偏褐色的普洱圓茶大不相同,條索也不若普洱青餅呈現的肥厚。迫不及待以茶刀撥開些許,取來台灣岩砂壺名家鄧丁壽的「無為」茶壺沖泡,沸水注入後不待倒出,一股帶著東方美人濃郁蜜香的山靈之氣,立即溢滿整個室內。
放眼近兩年的中國茶葉市場,就以白茶最夯,北京馬連道上也幾乎由白茶獨領風騷,導致多年前貯藏在倉庫裡的老白茶也紛紛出籠,一個個奇貨可居,尤其將散茶緊壓成圓餅後價格更高,再透過市場不斷炒作狂飆,恰與幾年前大陸民眾一窩蜂狂炒武夷山金駿眉紅茶、老班章與冰島普洱茶,或更早炒作武夷山大紅袍的景象如出一轍。
因此十多年前就進入雲南山區,在全球最大的萬畝古茶樹群落──普洱市瀾滄縣景邁千年古茶樹園與當地政府簽下五十年經營權的蔡君,儘管多年來始終以唯一榮獲美國、歐盟、日本、中國等四大國際有機認證的普洱茶,叱吒兩岸與國際舞台,去年開始也不能免俗,頻頻接到北京訂單而產製白茶,且幾乎都緊壓為圓餅。
其實白茶基本工藝包括萎凋、烘乾、揀剔、複火等,而以雲南大葉種茶樹所製作的白茶則為曬青而不烘乾。蔡君就透過國際電話告訴我,長久以來,雲南白茶的特色主要就在「曬青」而非福建白茶的「烘乾」,而原本普洱茶與綠茶最大的差異,就在殺青、揉捻後透過日照「曬青」而成普洱茶,全然迥異於綠茶的高溫「烘青」。曬青白茶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口感保持茶葉原有的清香味。
所謂「著蜒」,源自新竹北埔、峨眉一帶的「膨風茶」(或稱「東方美人」),源於一種體積甚小、約莫蚊子般大小的「小綠葉蟬」叮咬過的茶菁,會散發出一股迷人的蜜果香,即閩南語俗稱的「蜒仔氣」,尤其茶葉經叮咬後,茶樹本身的治癒能力還會使葉芽的「茶多酚類」活性增強,「茶單寧」含量也會明顯增加,意外成就膨風茶的獨特風味。
來自新竹北埔的蔡君,深知小綠葉蟬叮咬過的著蜒茶菁,正是成就東方美人茶濃郁蜜果香、至今所向披靡的秘密武器,因此特別保留作為白茶原料,製成的茶品為原本金黃的湯色更增添了透亮的琥珀色,天然的蜜果香也增添了迷人的豐姿熟韻,因此很快就能征服北京茶人挑剔的味蕾,並迅速風靡整個大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