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第十六章 美食,是一生的熱情-李秀英
李秀英第一次正式下廚,只有八歲。
小女孩做了一道滷羊皮,食譜和做法都是自己想的,食材是人家不要的羊皮,她撿回家,在鍋裡爆香薑和辛香料,擱了醬油,放下羊皮,像焢豬腳一樣紅滷,經過時間和火候交換,起鍋的琥珀色羊皮透著晶瑩,光潤香腴,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羊騷味全部隱去。
她端出去請人品嘗,吃過的人都豎起大姆指說讚,追問:「誰煮的?」
「我說我煮的,有些人還不相信呢!」時隔七十多年,李秀英說起這道料理處女作,記憶猶新,成就感在她臉上熠熠生光。
八歲小女孩開始下廚的那時,台灣剛剛光復,一般人的日子都不好過,家裡沒什麼吃食,李秀英和養母經常到太平市場撿人家挑剩下不要的菜葉,回家做菜飯,撿到刈菜就做刈菜飯;撿到高麗菜,那天桌上就有高麗菜飯。削下的蘿蔔皮,回家拿鹽巴醃一醃,或加蒜頭一炒,餐桌上便有了開胃菜。
那道讓人稱讚的滷羊皮,也是這麼來的。原來,李秀英的叔叔賣羊肉,宰了羊之後,羊肉拿到市場上賣掉,剩下沒有人要的羊皮堆放一旁,李秀英看到,請叔叔把那些羊皮通通給她,回家照著養母的滷肉方法料理,沒想到一試成功。
「我從小好奇,喜歡問東問西,媽媽總叫我憨囡仔。」誰知道開口能問出料理智慧,烹飪根基就這麼一句一句問了出來。「過年時看到媽媽煮白菜加進魚皮,我問為什麼要加魚皮?媽媽說,我們是窮人家,吃不起魚翅,加了魚皮能營造出近似魚翅的鮮味和口感,吃在嘴裡這就是魚翅了。」
養母是李秀英的烹飪啟蒙老師,她從小愛繞在媽媽腳邊看她燒菜,幫忙遞盤子,試味道。這道菜鹹了一點,那道淡了一些,小女孩總是熱情提供意見,耳濡目染之下培養出濃厚的料理興趣。
美食的記憶,成就跨時代台菜魂
那還是個政權正待轉換,青黃不接的年代,蒼白歲月裡,可以吃的東西不多,卻不缺少美食記憶。李秀英憶苦思甜,回想起來的全是舌尖上的美好滋味。從前人要等過年才能吃些好的,除了賽魚翅的魚皮白菜,炸菜丸也是她念念不忘的美味。
這一天,她在傳藝廚房復刻小時候吃過的炸菜丸,師傅先幫忙把南瓜、洋菇、紅甜椒、高麗菜、香菜、韭菜、蔥綠通通切成0.3~0.5公分的碎粒,李秀英捲起袖子,戴上手套,拌餡調味。她邊做邊交代,拌餡時一定要用手抓才能讓調味料與蔬菜粒充分混合,最後放入炸過的鹹花生米拌勻。
等待油鍋溫度熱到剛好,李秀英拿一根湯匙,備一碗清水,利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俐落擠出一顆乒乓球大小的菜丸,用沾了水的湯匙舀起。她試了油溫,先放下一顆丸子試炸,確認溫度無誤後,才把一顆顆捏好的菜丸子依序請下油鍋,動作有條不紊。
「小時候家裡拜拜一定會有這道炸菜丸,通常是廚房裡有什麼材料就切碎了放進來。」李秀英認為,菜丸子充滿古早人愛物惜食的智慧,煉油剩下的豬油渣是其中提香不可缺少的一味,最後放入的花生米也很重要,雜菜丸子裡有了這兩味,噴香惹味,宛如料理中的尚方寶劍。
菜丸子在攝氏一百六十度的熱油中翻滾著,不一會兒釋出香氣,看到丸子轉色成金黃,先撈出來,把火轉大,油溫加熱至攝氏一百八十度,再度放入菜丸搶酥,同時也逼去多餘油分。起鍋的炸菜丸香氣四溢,我以為要趁熱吃才好,李秀英卻說這道菜放冷了一樣美味。小時候她黏在養母身旁看她炸菜丸,菜丸炸好之後,永遠可以搶得頭香,試吃第一顆起鍋的丸子。那一顆炸菜丸總集了鹹、甜、香、酥多種滋味,從遙遠的童蒙時期一路跟她走到現在。
古意的炸菜丸,從阿嬤的灶腳來到摩登廚房,做法不變,用料和呈現方法卻多了許多變貌。洋菇、甜椒、南瓜,讓菜丸多了健康意識,也加添美麗色彩;芫荽、九層塔、洋蔥、蔥花、韭菜、紫蘇, 讓菜丸的味覺層次更形豐富。盛盤的時候,每一顆炸菜丸下面,配一只片開的炸蝦或一葉翠綠生菜, 讓菜丸乘著小舟和春意上桌, 貌不驚人的模樣就此華麗變身。
小小一枚炸菜丸, 濃縮著李秀英想藉欣葉傳承台菜真知味的精神, 兼又與時俱進的創新想法。她說:「炸菜丸很樸實,味道卻這麼美好, 一道菜裡可以看出台灣人的烹飪工夫和料理智慧,對我來說,這正是台菜的魅力所在。」
(未完待續)
第十六章 美食,是一生的熱情-李秀英
李秀英第一次正式下廚,只有八歲。
小女孩做了一道滷羊皮,食譜和做法都是自己想的,食材是人家不要的羊皮,她撿回家,在鍋裡爆香薑和辛香料,擱了醬油,放下羊皮,像焢豬腳一樣紅滷,經過時間和火候交換,起鍋的琥珀色羊皮透著晶瑩,光潤香腴,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羊騷味全部隱去。
她端出去請人品嘗,吃過的人都豎起大姆指說讚,追問:「誰煮的?」
「我說我煮的,有些人還不相信呢!」時隔七十多年,李秀英說起這道料理處女作,記憶猶新,成就感在她臉上熠熠生光。
八歲小女孩開始下廚的那時,台灣剛剛光復,一般人的日子都不好過,家裡沒什麼吃食,李秀英和養母經常到太平市場撿人家挑剩下不要的菜葉,回家做菜飯,撿到刈菜就做刈菜飯;撿到高麗菜,那天桌上就有高麗菜飯。削下的蘿蔔皮,回家拿鹽巴醃一醃,或加蒜頭一炒,餐桌上便有了開胃菜。
那道讓人稱讚的滷羊皮,也是這麼來的。原來,李秀英的叔叔賣羊肉,宰了羊之後,羊肉拿到市場上賣掉,剩下沒有人要的羊皮堆放一旁,李秀英看到,請叔叔把那些羊皮通通給她,回家照著養母的滷肉方法料理,沒想到一試成功。
「我從小好奇,喜歡問東問西,媽媽總叫我憨囡仔。」誰知道開口能問出料理智慧,烹飪根基就這麼一句一句問了出來。「過年時看到媽媽煮白菜加進魚皮,我問為什麼要加魚皮?媽媽說,我們是窮人家,吃不起魚翅,加了魚皮能營造出近似魚翅的鮮味和口感,吃在嘴裡這就是魚翅了。」
養母是李秀英的烹飪啟蒙老師,她從小愛繞在媽媽腳邊看她燒菜,幫忙遞盤子,試味道。這道菜鹹了一點,那道淡了一些,小女孩總是熱情提供意見,耳濡目染之下培養出濃厚的料理興趣。
美食的記憶,成就跨時代台菜魂
那還是個政權正待轉換,青黃不接的年代,蒼白歲月裡,可以吃的東西不多,卻不缺少美食記憶。李秀英憶苦思甜,回想起來的全是舌尖上的美好滋味。從前人要等過年才能吃些好的,除了賽魚翅的魚皮白菜,炸菜丸也是她念念不忘的美味。
這一天,她在傳藝廚房復刻小時候吃過的炸菜丸,師傅先幫忙把南瓜、洋菇、紅甜椒、高麗菜、香菜、韭菜、蔥綠通通切成0.3~0.5公分的碎粒,李秀英捲起袖子,戴上手套,拌餡調味。她邊做邊交代,拌餡時一定要用手抓才能讓調味料與蔬菜粒充分混合,最後放入炸過的鹹花生米拌勻。
等待油鍋溫度熱到剛好,李秀英拿一根湯匙,備一碗清水,利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俐落擠出一顆乒乓球大小的菜丸,用沾了水的湯匙舀起。她試了油溫,先放下一顆丸子試炸,確認溫度無誤後,才把一顆顆捏好的菜丸子依序請下油鍋,動作有條不紊。
「小時候家裡拜拜一定會有這道炸菜丸,通常是廚房裡有什麼材料就切碎了放進來。」李秀英認為,菜丸子充滿古早人愛物惜食的智慧,煉油剩下的豬油渣是其中提香不可缺少的一味,最後放入的花生米也很重要,雜菜丸子裡有了這兩味,噴香惹味,宛如料理中的尚方寶劍。
菜丸子在攝氏一百六十度的熱油中翻滾著,不一會兒釋出香氣,看到丸子轉色成金黃,先撈出來,把火轉大,油溫加熱至攝氏一百八十度,再度放入菜丸搶酥,同時也逼去多餘油分。起鍋的炸菜丸香氣四溢,我以為要趁熱吃才好,李秀英卻說這道菜放冷了一樣美味。小時候她黏在養母身旁看她炸菜丸,菜丸炸好之後,永遠可以搶得頭香,試吃第一顆起鍋的丸子。那一顆炸菜丸總集了鹹、甜、香、酥多種滋味,從遙遠的童蒙時期一路跟她走到現在。
古意的炸菜丸,從阿嬤的灶腳來到摩登廚房,做法不變,用料和呈現方法卻多了許多變貌。洋菇、甜椒、南瓜,讓菜丸多了健康意識,也加添美麗色彩;芫荽、九層塔、洋蔥、蔥花、韭菜、紫蘇, 讓菜丸的味覺層次更形豐富。盛盤的時候,每一顆炸菜丸下面,配一只片開的炸蝦或一葉翠綠生菜, 讓菜丸乘著小舟和春意上桌, 貌不驚人的模樣就此華麗變身。
小小一枚炸菜丸, 濃縮著李秀英想藉欣葉傳承台菜真知味的精神, 兼又與時俱進的創新想法。她說:「炸菜丸很樸實,味道卻這麼美好, 一道菜裡可以看出台灣人的烹飪工夫和料理智慧,對我來說,這正是台菜的魅力所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