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張亞勤解碼創新:談變革中的思索

9特價25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雲端三步曲之一
未來運算在「雲端」

「雲─端」趨勢

近年來,急速發展的網際網路在極大地拓展了PC的用途的同時,也似乎在逐漸取代其作為「個人運算應用核心」的位置。有觀點認為,下一個十年裡,包括軟體、硬體、服務等在內的運算資源,將由大眾化、個人化、多點(終端)化的分散式應用不斷向網際網路聚合——運算將由「端」走向「雲」,最終全部聚合到雲中,成為純「雲」運算的時代。

市場研究機構的資料卻證明,使用者對運算和通訊端的需求在急速增長。二○○八年6月下旬,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球範圍內正在使用的PC數量已超過10億台,且新興市場PC擁有量的強勁增長將使這一數字在二○一四年初翻一倍。

如果以一九八一年IBM推出開放式架構的PC作為全球個人電腦產業崛起的起點,那麼,經過了20多年,「PC使用量」首次達到了10億台。由10億至20億,只需要五到六年——這顯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PC仍將是重要的個人運算和溝通工具,且由於新興市場劇增的需求,全球PC市場還會進一步「擴張」。同樣根據Gartner的預測,今年智慧手機的「單位銷售量」將達到1.722億部,較去年同期增長約41%。

目前業界有觀點認為,未來用戶獲取運算資源會像用電那樣簡單方便、價格低廉,只要插上插頭,資料、服務、應用就全都從「雲」層裡「飄」過來,但問題在於,使用者這邊的插頭插上「電」以後仍然需要「電器」來實現各種應用,就好像我們煮飯時「不只」是用電一樣,倘若沒有電鍋和微波爐這些終端,那就什麼美味佳餚也做不了。

在我看來,純雲運算並不是啟動運算未來的「萬能鑰匙」,「雲│端」共存、「雲│端」互動才是未來運算架構的發展趨勢。被譽為「革命性的運算模型」的雲運算其實是網格運算、分散式運算、平行運算等既有理論的延續,其願景是網際網路為中心,提供安全、快速、便捷的資料儲存和網路運算服務。

其實,雲運算的願景與某些曾一度流行於業界的技術構想頗有雷同。多年以前,便有一些預言家提出了「網路電腦」(Network Computer,NC)的概念,大抵是採用價格低廉的晶片,不裝配(或是裝配容量較小的)存放裝置,能夠在網際網路上儲存和提取資料,進行各種應用。平心而論,這種技術理念不是完全沒有市場前途,但也絕不是適合所有的用戶。二○○○年的時候,我曾指出,網路電腦作為一種理想可能會形成一個產品品類,但卻永無主流化之日。近10年過去了,網路電腦至今仍未形成一個產業,這已足可說明問題。

因此,我認為「雲│端」運算才是未來運算的發展趨勢。網路時代的運算應以資料、使用者和服務為三大中心,並將具備五個基本特徵。



三個中心
以資料為中心(Data Centric),是為了要解決海量資料的獲取、儲存、管理和搜尋的問題,並使資料變得越來越智慧化、結構化。

運算無「數」不在——有別於「以應用為核心的運算」(ApplicationCentric Computing),未來將以資料的分析和處理作為運算技術研究和體驗的核心,相關的研究領域則涵蓋了平台技術探索、資料分割、資料採擷、網際網路資料搜尋等等。從「應用」到「資料」絕不只是技術思路的進化,它還標誌著一個更加「人性化」、「智慧化」的運算時代的開始。無論是工作,或是娛樂,這個時代的效率都更高。

以人(用戶)為中心,是資料集中化之後的必然結果,也即讓資料和服務圍繞著個人,而非相反。

過去,人在與機器進行「交流」時總處於被動的位置,你不只需要清楚地瞭解自己「想做什麼」,還需明白「如何去做」。現今,你只要明白自己的意圖,便可以把剩下的工作交給電腦或其他終端。

以服務為中心,特別是建立在以廣告和搜尋為新的業務模式的服務,展現了軟體企業應使用者需求而變的一種努力。

所謂的服務可以是網路遊戲,可以是IP電視,也可以是各種各樣使用者所需的個性化服務。作為 .NET戰略的延伸和「升級」,微軟於二○○五年11月發佈了Live網路服務戰略。透過Live,使用者可以暢享各種網際網路服務,獲取個性化體驗、自定制內容和多元化通訊。最近我們正在探索Live服務的新模式——Live Mesh,它可以讓使用者輕而易舉地在各種終端之間同步資料,並隨時與任何人分享。此外,我們也在嘗試著向企業客戶提供基於網際網路的軟體服務,客戶無須下載和安裝相關的軟體,即可透過IE瀏覽器來線上使用與本地軟體相同的功能。



五大特徵

在這種運算架構下,全球IT產業的新趨勢體現在以下五大方面:

隨著IT產業由PC時代走向網際網路(Web)時代,資訊科技讓傳統工業展現了全新與旺盛的生命力
僅僅在幾十年前,把一切商業交易行為放置在全球互聯的網路上、以軟體和服務來驅動還是一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而今,曾經的「不可能」已幾乎成為現實——原本需要幾個月甚至更久才能貫通的傳統經濟流程在實現了資訊化、數位化、智慧化之後,往往只需幾分鐘即可被打通,而基於網際網路商業行銷平台的交易執行更是被縮短到幾毫秒內——而這些已可視作是未來經濟模式的雛形。換言之,軟體和網際網路正在以強大的滲透力,給人類文明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傳統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都因層出不窮的新技術而不斷更新。



PC的概念向「PC+」的方向變遷
也就是說,PC不再只意味著「個人運算」,同時也將成為個人通訊(Communication)和個人控制(Control)的中心。而且PC的運算能力不斷在向其他設備(像手機、汽車、家用電器)遷移,其用途也因此被拓展到更多的領域。在不久的將來,有電的地方都能運算,有運算的地方都有智慧,有智慧的地方都能上網,個人和企業都將由此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運算的架構將從「端」(Client)走向「雲+端」(Cloud+Client)
你會把自己的家庭錄影上傳並儲存在電視臺嗎?我想沒有人會這樣做。所有的資料、服務和應用都仰賴於網際網路「雲」裡,「看上去很美」,但很明顯,無論企業還是個人,並不是每一位用戶都能完全信賴隱藏在「雲彩」背後的服務商,把有關個人隱私的資料上傳到網路儲存端。不僅如此,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頻寬、儲存、運算都不大可能是免費的,完全基於「雲」的服務絕不會滿足所有客戶的需求。從通訊的供需關係來說,雖然頻寬在不斷增長,但資料的容量也在同步增長,比如一部1080P的電影,基於國內現有的頻寬條件便不大可能實現即時播放。再從技術角度來說,用戶端的運算能力強,才能帶給用戶更多精彩的應用。所以我認為「雲服務平台+客戶終端」的運算架構更可靠、更靈活,代表了產業的發展方向。根據客戶的需要,未來的運算和服務會分別存在於雲和用戶端之中。



軟體和網際網路產業參與者的業務模式會由「軟體」(Software)走向「軟體+服務」(Software+Service)
「軟體+服務」是走向IT未來之路的重要途徑。透過整合最優秀的軟體和即時更新的服務,IT技術在選擇性、適應性和功能性方面都將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在傳統軟體解決方案的基礎上進行擴展,利用Web 2.0所提供的即時更新的成熟服務,配合豐富的使用者前端體驗,其功效遠遠強大於單一軟體或單一服務。打個比方說,「軟體+服務」就像一把大傘,綜合了很多現有的概念和技術趨勢,包括「軟體作為服務(SaaS)」、「面向服務的開發(SOA)」、「Web 2.0」及用戶體驗在內。此外「軟體+服務」還將為用戶帶來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的運算環境。



在新的技術趨勢和應用形勢下,軟體技術將會惠及更多的、數以億計的用戶
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因飛速發展的資訊科技而受益的使用者大多生活在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將來的5到10年,會有更多新興國家的用戶受益於網際網路時代,受益於「PC+」,受益於「雲│端」運算,受益於「軟體+服務」的新模式。

為了迎接這五大趨勢,從中尋求未來的成長點,作為產業的領軍者,微軟的策略是要擁抱兩個世界——一個網路(Web)的世界和一個設備(Devices)的世界。這兩個世界在未來不再是獨立存在,而是互相融合。各種設備透過網路和軟體連接在一起,從而無所不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