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6章 IT領域的羅馬帝國-微軟公司
2000 年夏天,我和同事正在橫跨歐亞的伊斯坦堡參加一個大型學術會議,回到旅館,看見電視裡居然說起了英語而不是當地的土耳其語。仔細一看,微軟董事會主席威廉.蓋茲三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比爾.蓋茲,穿著便裝,表情嚴肅地發表著電視談話。原來,歷時持久的美國司法部控告微軟一案終於有了初審結果。司法部經過多年調查取證,終於找到了足夠的、多達146 頁的關於微軟壟斷和不正當競爭的證據1。法庭裁定,微軟的壟斷行為已經違法了反壟斷法,並構成對蘋果、昇陽、網景、蓮花(Lotus)、RealNetworks和那些推廣Linux的公司的威脅,作為補救,將強制地把微軟拆成兩個公司,一個作業系統的公司和一個經營其他軟體的公司。當天,微軟的股票狂跌了一半,市值從5000 億美元縮水到不到3000億美元,從此便停留在了兩、三千億美元的水準。在第二天晚上的千人酒會上,除了微軟以外的所有人對這個結果都很高興。這說明微軟的壟斷行為確實犯了眾怒。
在整個IT領域,微軟永遠是所有公司最可怕的敵人。微軟靠它在作業系統上的壟斷地位和無比雄厚的財力,在電腦領域幾乎是無往不勝。二十幾年來,微軟作為電腦領域生態鏈最上層的一個環節,一方面刺激著整個電腦領域的發展,另一方面微軟扼殺了無數具有創新的大大小小的公司。今天,它仍然是世界上現金最多的公司,並且是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微軟裡面有無數傳奇人物,而它的創始人和董事會主席蓋茲自己就是一個傳奇故事。他們的故事早已在全世界流傳,我就不在這裡贅述了。我只想介紹一下蓋茲和微軟是如何抓住和利用資訊革命帶來的機遇,建立一個IT帝國的。
1  雙雄會
1981年,在矽谷的庫比蒂諾市蘋果公司的總部,舉行了一次微電腦領域的世紀雙雄會。事業正蒸蒸日上的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邀請了剛剛拿下IBM-PC作業系統合約的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茲洽談合作事宜。賈伯斯讓蓋茲看了新設計的麥金塔個人電腦,以及漂亮的架構於圖形介面的作業系統。還沉浸於拿下IBM大合約的蓋茲一下子嚇呆了。這種圖形介面加上一個小小滑鼠的作業系統比他們的DOS不知道要強多少倍,前者使得電腦的操作比以前方便了許多。蓋茲馬上意識到,眼前這個雖然還不完善的作業系統就代表了今後的趨勢,而微軟當時產品線上所有的東西都顯得寒酸而落後。那一年,賈伯斯和蓋茲都是26歲。雖然兩個人都是科技工業界的新星,但是沒有人意識到未來年產值萬億美元的個人電腦工業,將由這兩個人來爭天下。正春風得意的賈伯斯當時並不瞭解蓋茲這個人,他只是知道微軟做事情很快、很好,請蓋茲來的目的是讓微軟替蘋果開發應用軟體。如果時光能倒流,賈伯斯一定不會舉行這次雙雄會,因為後來大家知道蓋茲和微軟都是不會甘居人下的,他們一旦瞄上哪個領域,那個領域原有的公司離災難就不遠了。賈伯斯在這次會談中顯得很傲慢,因為他有麥金塔這個寶貝在手。而在合作的談判上,出了名的談判高手賈伯斯又斤斤計較。這兩點都讓蓋茲很不喜歡賈伯斯,但他還是促成了交易,他答應為蘋果開發3種應用軟體,因為他對這種圖形介面的作業系統本身感興趣。
在電腦領域雙雄的第一次交手中,賈伯斯在合約上得到了一些小便宜,但是,蓋茲才是真正的勝利者。26歲的賈伯斯雖然是科技奇才,但是當時畢竟閱歷和經驗都不足。他太大意了,他無論如何不會想到在他面前這個衣著隨便、帶著永遠擦不乾淨的厚厚眼鏡的電腦怪傑,日後幾乎要了蘋果的命。當時,在賈伯斯眼裡,微軟不過是一個靠賣BASIC起家、陰錯陽差拿到IBM合約的小小的軟體公司(連它的名字都是取自「微」電腦+「軟」體),無論如何不能和他那個開創了整個微電腦工業的蘋果相比。我們無法得知微軟1981財政年度的收入,因為它在1986年上市時只公佈了1984年以後的財政情況。但是可以肯定,微軟當時的收入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即使是在高速發展了幾年後的1984年,微軟已經為世界上80%的微電腦提供作業系統時,它的營業額也不過區區一億美元。直到1990年微軟發佈Windows 3.0並成為軟體霸主時,它的營業額才達到蘋果同時期的1/5。賈伯斯不是神仙,很難料到比自己小得多的微軟以後會威脅到自己。
毫無疑問,賈伯斯不經意的錯誤等於告訴了蓋茲今後個人微電腦作業系統發展的方向。我想,如果賈伯斯年齡大上個20歲,他不會犯這個簡單的錯誤。我在學校的導師佛瑞德.賈里尼克(Fred Jelinek)院士在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之前曾經在IBM擔任要職,因此我們經常去IBM作報告,但是每次去以前,賈里尼克都要確認我們報告的每一頁內容是已經公開發表過的。原因很簡單,IBM有世界上最好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們可以用比你還快的速度將你沒有發表的想法實現、申請專利並發表。在這次雙雄會上,賈伯斯犯下了兩個大錯誤。首先,他自己沒有意識到作業系統在今後整個微電腦工業中的重要性,即微電腦工業的統治者可能不需要製造電腦而只需要控制作業系統,否則他不會過早地讓別人看他還沒上市的產品;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他低估了蓋茲:他給誰看都可以,就是不該給蓋茲這個人看。(待續)
2  亡羊補牢
蓋茲回到微軟後,向人們展示了蘋果的東西,大家一下子被麥金塔的圖形作業系統迷住了,而且接受蘋果開發任務的工程師們很高興地在麥金塔的作業系統下工作。此時,蓋茲的心情更加沉重了。一方面,在他面前是隨著電腦進入家庭而帶來的無限商機、美好的未來,另一方面,是在這次技術革命中被淘汰的極大危險性。蓋茲一向看重連接使用者和電腦系統的作業系統,知道它比其他任何一種應用軟體更重要,也容易形成壟斷。但是現在,賈伯斯的蘋果在新作業系統軟體方面搶到了先機,而施捨給微軟的是三個無足輕重的應用軟體。
蓋茲採取了亡羊補牢的措施,他知道要在短時間內在作業系統上趕上蘋果已經不可能了,微軟只能先減少蘋果麥金塔對微電腦市場,尤其是作業系統市場的衝擊,贏得時間,然後再迎頭趕上。蓋茲向來是個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人,早在哈佛大學讀書時,他就是這樣。那一年他剛上大二,從一本雜誌上看到一篇介紹Altair公司微處理器的文章,於是就給該公司老闆寫了封信說他們為公司的微處理器寫了個BASIC語言的編譯器,這樣使用者就可以在Altair的處理器上使用BASIC程式設計了。其實,當時這個編譯器完全是蓋茲杜撰出來的。Altair公司倒很認真,要來看看蓋茲的東西。蓋茲和艾倫等人居然在幾星期內趕制出來了一個。Altair公司對蓋茲等人的工作很滿意,乾脆雇了艾倫。幾個月後,艾倫說服了蓋茲退學,全職並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微軟。6年後,蓋茲再次被蘋果公司逼入了絕境,他不甘在這次千載難逢的電腦革命中當一個配角,而必須絕地反擊去奪取作業系統的控制權。蓋茲作了非常正確的戰略佈局,事實表明,蓋茲當時在諸多環節中如果走錯一步,微軟都難以成為日後的霸主。
首先,他兌現對蘋果的承諾,開發麥金塔上的應用軟體。整個開發工作進展緩慢,蓋茲暗暗高興,這說明在麥金塔上開發應用程式比在DOS下難。這些工作讓微軟瞭解蘋果的技術,並對今後開發圖形作業系統相當有幫助。第二,他答應了IBM一起開發新的作業系統OS/2的合作。顯然,IBM此目的是想從微軟手裡奪回自己PC機作業系統的控制權,但是微軟還是答應了,因為這樣一來可以借助IBM的力量鍛鍊隊伍,二來可以制約蘋果,但是,微軟在推廣OS/2上並不賣力。最關鍵的是第三步棋,微軟暗地裡偷偷地、非常低調地學習蘋果,悄悄開發Windows。並拋出了兩個玩具版Windows 1.0和 2.0,這兩個必須依靠DOS的版本很不成功。當時,沒有人認為微軟能做好圖形介面加滑鼠的作業系統。蓋茲暗地裡卻請了很多高手來助陣,包括全錄公司最早做圖形介面的一些人,當時最好的作業系統VMS的主持人大衛.尼爾.卡特勒(David Neil Cutler)及作業系統著名專家吉姆.阿爾欽(Jim Allchin)等。阿爾欽當時對微軟的技術根本瞧不上,他說:「你們微軟的東西是世界上最爛的。」蓋茲倒很大度,回答說:「正因為它們很爛,才要請你來把它們做好。」最後,蓋茲的誠意和微軟的股票選擇權打動了阿爾欽。(待續)
3  人民戰爭
一位日本圍棋國手講過,高手過招取勝之道,就在於抓住對手的失誤。賈伯斯在雙雄會上的失誤雖然嚴重,但還不是致命的,因為微軟最終花了9年時間才做好一個可用的圖形介面加滑鼠的作業系統,即Windows 3.0,2這期間蘋果本來還很有機會,但是一步致命的暗招使它斷送了原來的好局。賈伯斯和蓋茲一樣,都是臥榻之旁不容他人安睡的壟斷者,但是賈伯斯和他的繼任者功利之心太重。在微電腦工業這盤棋中,蘋果是搶實地,而微軟是先造勢再破實空。結果是,蘋果好處撈得快,微軟大局布得好。
蘋果在開局中搶到了先機,它自己對蘋果系列的微電腦軟硬體都能控制,而微軟和IBM在PC上的合作是貌合神離。即使在軟體方面,蘋果也在作業系統上領先微軟整整一代。但是,領先的蘋果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走封閉式道路和純技術路線。當IBM因為反壟斷的限制,不得不容忍相容機廠商複製自己的產品並搶走越來越多市場時,蘋果正在為自己沒有遇到同樣的麻煩而高興。在微軟以前,軟體是不能直接賺錢的,因為都是在賣硬體時送給使用者的。這樣,軟體的價值必須透過硬體銷售才能展現出來,也許是出於這種考慮,蘋果始終堅持軟體硬體一起賣。蘋果拒絕開放自己麥金塔電腦技術的結果,客觀上把所有想從微電腦市場分一杯羹的相容機廠商推給了IBM和微軟。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世界硬體市場的格局從蘋果對IBM一下子變成了蘋果對IBM加上所有的相容機。起初,蘋果這種劣勢還不明顯,因為它的系列市場佔有率還很高。但是由於IBM-PC的開放性特點和資訊工業全球化的效應,使得IBM-PC相容機越做越便宜,市場佔有率越來越高,DOS在作業系統佔有率上便領先於蘋果。如果20年前蘋果開放了相容機市場,那麼微軟能否在作業系統中勝出就很難說了,因為後者整整比前者落後了近十年。
如果說蘋果搶到了天時,那麼,微軟透過開放、相容和廉價則奪回了地利。微軟一方面將作業系統以近乎免費的價錢提供給PC製造商。雖然蓋茲向來對盜版深惡痛絕,並且早在1976年就寫了「給玩家的公開信」指責那些使用盜版軟體的人,但是蓋茲在成為作業系統領域霸主之前,對盜版居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另一方面,微軟在建成它的軟體帝國前,對應用軟體廠商以支援和合作為主。一種作業系統成功與否,最終要看上面有多少既有用又廉價的應用軟體。在很長時間裡,微軟都是靠協力廠商開發應用軟體。因此,一度出現了規模很大的微電腦應用軟體公司,如蓮花公司、做文書處理的WordPerfect,和程式設計工具的Borland公司等。而蘋果則一切要靠自己,雖然蓮花公司也試圖幫助蘋果在麥金塔上開發一款文書處理和製表軟體Jazz,但是由於麥金塔相容性問題,這個軟體很難用。蓮花公司甚至自嘲地說,第一個月,我們賣出去幾百萬份Jazz,但是第二個月,用戶卻退回來了比賣出去的還多的拷貝,因為它十分令人失望,以至於用戶把盜版的也退回來了。蘋果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失誤就是相容性。蘋果的產品和其他微電腦不相容就不用說了,就是它自己內部也不相容。蘋果的麥金塔和早期的蘋果機在硬體和作業系統上不相容,當然可以認為早期的蘋果機比麥金塔落後很多而後者不必要考慮相容問題。但是後來的PowerPC和麥金塔還是在硬體上不相容。這樣不僅使軟體開發商無所適從,更使用戶得一遍遍花錢買新的軟體(至今蘋果機的軟體都比IBM系列的PC機的軟體貴得多)。而在很長時間裡,微軟能打的牌就是DOS相容性這一張,但它更能贏得用戶的心。這樣有了相容機廠商和應用軟體開發商,更重要是用戶的支援,微軟就等於在和蘋果打人民戰爭,雖然它在長達9年的時間裡只有DOS這個大刀長矛,卻靠廣大的用戶基礎站住了腳。(待續)

4  帝國的誕生
Windows 3.0(更確切地說應該是其後生命更長的、更新的版本Windows 3.1)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首先,它使得廣大PC機使用者在使用電腦時,再也不用記住並且敲入幾十條很難記住的指令,而是簡單地點擊圖示就能操作電腦,這對於電腦的普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它突破了DOS在使用電腦資源上的限制,使得所有的軟體開發商可以最大幅度地利用硬體資源,開發出各種各樣的軟體,同時,大大刺激了硬體開發商提高硬體性能的動力。最後一點非常重要,它使得整個電腦產業的生態鏈從此定型,而這個生態鏈的上端是微軟。蘋果的麥金塔雖然早有了圖形介面,但是它的使用者群太少,沒有形成氣候。至此,微軟在軟體業的壟斷地位便形成了,一個新的帝國從此誕生。到1997年,微軟的股市市值首度超過IBM,雖然當時微軟一年的營業額還不到IBM的一個季度,但是華爾街很看好微軟,認為它代表著未來。
壟斷作業系統只是蓋茲營建IT帝國的第一步。微軟在一統作業系統的天下後,已經沒有後顧之憂了,便接連打出三記重拳,乾淨俐落地消滅了蓮花公司、WordPerfect公司和網路界新星網景(Netscape)公司,奪得了利潤最大的幾個應用軟體市場。這三記重拳和它給蘋果的打擊一樣,都是轉市場優勢為技術優勢。微軟靠它擁有作業系統的便利條件,率先推出架構於Windows版的辦公軟體Excel和Word。而蓮花公司和WordPerfect公司得等到微軟作業系統做得差不多的時候才能起步開發新品,因此戰爭還沒有開始就註定要失敗了。微軟對網景一戰則是網路瀏覽器領域的生死戰,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中,蓋茲作為微軟的統帥,表現出了超人的膽識、魄力和指揮藝術。這場戰爭,對以後的網際網路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一場經典之戰,因為以後所有不可避免要和微軟起衝突的公司,都研究了網景公司的教訓。現在,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這場戰爭的過程。
上世紀90年代,網際網路開始興起,急需一個通用的網路瀏覽器,1994年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和吉姆.克拉克(Jim Clark)成立了網景公司,並於同年推出了圖形介面的網路瀏覽器「網景瀏覽器」軟體。「網景瀏覽器」一推出就大受歡迎,不到一年就賣出幾百萬份。蓋茲開始沒有注意到它的重要性,把它當成了一種一般的應用軟體。但是,當同事將網景瀏覽器展示給蓋茲時,蓋茲馬上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微軟之所以得以控制整個微電腦行業,在於它控制了人們使用電腦時無法繞過的介面-作業系統。現在,網景控制了人們通向網際網路的介面,這意味著如果微軟不能將它奪回來,將來在網際網路上就會受制於人。蓋茲意識到微軟已經在這個領域落後了,他首先想購買網景,但是被網景拒絕。微軟於是馬上派人去和網景公司談判合作事宜,而蓋茲一直在遙控談判。微軟的條件苛刻,包括投資網景並且進入董事會。網景現在面對兩難的問題,如果答應微軟從此就受制於人,而且以前和微軟合作的IBM與蘋果都沒有好結果,反之,不答應微軟則可能像蓮花公司和WordPerfect一樣面臨滅頂之災。
最後,網景選擇了和微軟一拼,因為它覺得至少目前它還有技術和市場上的優勢。後來證明這種技術上的優勢根本不可靠,這也是我將技術排在形成壟斷的三個條件之外的原因。1995年,僅成立了一年的網景公司就掛牌上市了,在華爾街的追捧下,網景的股票當天從28美元漲到75美元,以後一直上漲。相反,華爾街對微軟能否在網際網路上佔領一席之地表示懷疑。同年11月,高盛公司將微軟的股票從買進下修到持有,微軟的股價應聲而下。12月7日,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日子,蓋茲在微軟宣佈向網際網路進軍。蓋茲把微軟當時的處境比成被日本打敗的美國艦隊。蓋茲讓很多工程師立即停掉手邊工作,不管進行到哪個階段,然後全力投入微軟瀏覽器IE的開發。蓋茲的這種魄力我以後只在佩奇和布林身上又看到過一次,而在世界上找不到第三次。很快,微軟的IE瀏覽器就問世了,但是功能上遠不如網景的。蓋茲動用了他的必殺技-和Windows搭售,免費提供給用戶。很快,網景就被壟斷作業系統的微軟用這種非技術、非正常競爭的手段打敗。微軟終於取得了使用者到網路的控制權,從此,微軟帝國形成,再也沒有一個公司可以在客戶軟體上挑戰微軟了。蓋茲剩下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去向美國政府司法部解釋清楚他此行為的合法性。(待續)
5  當世拿破崙
拿破崙說過,一頭獅子帶領的一群羊,能打過由一隻羊帶領的一群獅子。事實上,拿破崙手下名將如雲,像拉納、蘇爾特、達武、繆納和聖西爾等人是一群獅子而不是綿羊,而他自己則是一隻領頭獅。微軟人才濟濟,蓋茲則是領頭獅,他對內統領群雄,對外無往不利,對微軟帝國的建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對他的褒貶同樣地多,那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如果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他,就是兩個字-平衡。
蓋茲首先做到了保守和冒險的平衡。蓋茲和蘋果爭霸作業系統時,採用了最保守的做法,靠落後的DOS,靠10年的持久戰取勝。如果蓋茲冒冒失地、大張旗鼓地開始宣傳圖形作業系統,那麼,不但事倍功半,就連應用軟體開發商和使用者都會對微軟失去信心。我們以後會看到,雅虎前CEO賽梅爾是如何大張旗鼓地吹噓雅虎的新項目Panama,從而斷送雅虎的。另一方面,蓋茲在起家時,包括微軟成立後的十幾年裡,一直慣用冒險的空手套白狼的手法搶得先機。1980年,蓋茲到IBM去推廣自己作的 BASIC編譯器,在那裡瞭解到IBM需要一種微電腦的作業系統。蓋茲給IBM推薦了 DR公司,但是 DR和IBM公司在價錢上談不攏。IBM又回過頭來問蓋茲是否可以做類似 DR-DOS的東西,蓋茲非常聰明地從西雅圖電腦產品公司 SCP買下了 DOS,但是沒有講其實是IBM要,所以買價只有區區7.5萬美元(也有說是 5萬美元)。而蓋茲再賣給IBM時,只收版權費,不賣原始程式碼。這樣蓋茲就控制了微電腦的作業系統。蓋茲以後乾脆多次打擦邊球,仿製甚至抄襲別人的東西,這種做法使得微軟避免了很多漫無目的的研究和不必要的失敗,因為別的公司已經把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告訴了他。顯而易見,微軟的 Windows像蘋果麥金塔作業系統,Media Player和 RealPlayer相似,Office和 Lotus的 1-2-3及 WordPerfect的文字處理軟體也十分相像。在矽谷,微軟一直有抄襲者的罵名,但是這不妨礙微軟繼續前行。蓋茲這種我行我素的做法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很大的。微軟在工業界的聲譽很差,很多公司還一次又一次地告微軟的侵權行為,微軟為此賠了不少錢。表6-1是微軟在智慧財產權上超過一億美元的賠償3:
表6-1  微軟賠償表格
獲賠償公司 金額(美元)
太陽 19.5億
IBM 8.5億
美國線上 7.5億
蘋果 2.5億
DR Dos 5億
Novell 5.3億
Gateway 1.5億
Eolas 5.3億
InterTrust 4.4億
AT&T 未透露

除此以外,微軟還有很多至今未了結的索賠超過一億美元的大官司。據不完全統計,微軟這些年來為侵權和壟斷賠償了一百億美元左右。這個對別人來講是天文數字的金額對微軟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它一年的純利就遠比這個數目多得多。也許是年齡大了的影響,蓋茲在退居二線的前幾年,做事已經平和了許多,空手套白狼的事情早已不做了,對智慧財產權也重視多了。
蓋茲是個心比天高卻又腳踏實地的人。絕大多數人辦公司是為了將公司賣掉,很少有人想把公司經營成一個百年老店。但是蓋茲不同,他志向遠大,即使在微軟還很小時,他就努力將它按百年老店來辦。我們已經看到他透過控制作業系統來壟斷微電腦行業的雄心和遠見。但是,辦起事來,他又非常腳踏實地。在管理上,微軟比矽谷的公司嚴格得多,在人事關係基本上是嚴格的自頂向下的樹狀結構,和矽谷公司鬆散的結構完全不同。在經營上,微軟很少花錢做沒用的東西。雖然微軟的很多產品並不成功,但是,即使這些產品在開發時,其商業前景也是經過嚴格論證的。微軟從不會像蘋果那樣,搞出一大堆有的沒的項目。在這一點上,華爾街很喜歡微軟,因為它能保證高利潤。另外,蓋茲和華爾街合作很有默契,每次報業績時,微軟每股的利潤總是略高於華爾街預期一兩美分,然後讓華爾街替它把股票抬上去。因此,它的股票價格從上市到2000年都幾乎年年成長一倍。(待續)
8  客廳爭奪戰
如果說微軟至今在網際網路上舉步遲緩,它在另一個新的領域來勢卻非常兇猛,那就是遊戲機領域。遊戲機原本是比個人電腦簡單得多,而且功能有限的電腦,並且和微電腦工業沒有什麼交集。上世紀90年代以前,它基本是日本廠商任天堂(低階)和新力(高階)的天下。本來,微軟雖然做一些微電腦上的遊戲,卻不涉足遊戲機市場。但是,從1997年起,微軟大舉進軍小小的遊戲機市場。這回微軟無法免費提供遊戲機,但是它使用了類似的傾銷策略,逼得對手打價格戰而無利可圖。由於任天堂和新力在遊戲數量上有長期累積,微軟沒有能像它擊敗軟體對手那樣只用一回合就勝出,但是微軟的傾銷策略還是見到了成效,它在遊戲上的營業額從2002年開始的20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財政年度的60億美元(微軟2007年財政年度到6月結束,而不是12月,所以它的年度財報已經送出證交會了)。但是迄今為止,微軟在遊戲機方面一直在賠錢,2007年,微軟在這方面賠了18億美元。這種商業作風很不符合微軟務實的特點。另外,遊戲機不同於微電腦,並不是所有家庭都要有,也不是各個年齡層的人都玩遊戲。即使是玩遊戲的人,也不可能天天玩,所以微軟推廣遊戲機的目的一定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但是隨著遊戲機和微軟其他研究項目,尤其是VoIP的逐步展開,微軟原先的戰略目的初見端倪。微軟打造的遊戲機可不是過去簡單玩遊戲的小玩意,而是功能強大的電腦,它是一個工具,微軟要把它變成家庭娛樂中心,從而控制每一個家庭的娛樂活動。統計顯示,老百姓在休閒娛樂上花時間最多的還是在自家的客廳看電視,而且從小孩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會經常看電視。根據巴菲特的投資原則,要想賺大錢,就要在這些方面開拓市場,事實上巴菲特本人就曾經控制過電視網。(待續)
?結語?
微軟只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建成了一個IT帝國,而以前的AT&T和IBM則用了半個世紀才達成同樣的事。不僅如此,微軟促成了整個微電腦工業的生態鏈,並且作為龍頭引導著電腦產業快速發展。同時,它又透過壟斷扼殺了無數富有創新的公司。如果不是反壟斷法的約束和雅虎及後來的Google在網際網路領域對微軟成功的阻擊,我們很難想像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它的擴張。它的締造者蓋茲是我們迄今看到的在IT領域最有野心、最有執行力的統帥。
進入新世紀以來,微軟的行動明顯放慢,它的擴張一再受阻。從2006年起,將近知天命年齡的蓋茲不再過問微軟的日常事務,完全將它的日常管理交給了CEO巴爾默。現在巴爾默最強勁的對手已經不是PC時代的那一批英豪了,而是三個年輕人:Google的創始人布林和佩奇,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至於微軟和Google的世紀之爭我們放到介紹Google的章節中介紹。
我們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微軟的興衰。第一,它興起於個人微電腦的浪潮,同時隨著這次浪潮已接近尾聲,而進入發展的中年期。第二,它桌面軟體的基因過強,使得它無法站到網際網路時代的浪潮之巔。因為個人微電腦的浪潮還沒有完全過去,處在這一波浪潮之巔的微軟即使不做任何事,也仍然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公司。所以大家依然把微軟視為最可怕的競爭對手。但是,這些輝煌已經成為過去。它今後的輝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線上部門和遊戲部門能否在下一次技術革命的浪潮中最終勝出。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