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2章 你的24小時雲端生活(摘錄)打破各種科技與人的界限後PC時代資訊與你隨時共存  或許這就是後PC世代最大的改變。新的個人化數位資訊設備,試著去打破地點、場域、時間的限制,讓資訊、通信、互動更為人們所用。每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在任何可以連上網路、存取資訊的所在。有人把這稱為「個人科技」(personal technology)。  其實,在這些個人數位設備中出現的科技,不論是硬體或是軟體,絕大多數在過去PC當道的時候都已存在。 但是新一代的個人數位科技設備,將電腦、顯示幕、手機、網際網路整合而一,以平板、手機、或是更為輕便的個人電腦形式出現,使用方式讓使用人感到極度具有親和力,更願意接納它們進入生活圈子裡。在後PC世代,隨著行動設備與幕後的雲端結合,生活與工作結合,就出現在我們身旁。只要你願意,它可以與你如影隨形,隨時陪伴。  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想使用手機、平板、app軟體以來,我們生活活動與節奏有多少變化。比如,一家開發「Read It Later」軟體的同名公司Raed It Later,它所推出的軟體可在手機、平板以及電腦裡的瀏覽器上運行。用戶在網路上若看到有興趣閱讀的資訊,可以按鍵將資訊存取,留待「晚點閱讀」。去年1月,該公司公布了針對用戶所作的分析,結果明顯發現:使用智慧手機與平板等行動裝置的用戶,在每日不同時間數位化閱讀的行為模式已經改變。  在Read It Later的分析中,純粹使用電腦閱讀、瀏覽資訊的人,每天早上八、九點起床,一直到晚上十點,是閱讀行為的高原期,尤其以晚上九點半為最高峰。除了下午四至五點,用戶閱讀、瀏覽的行為下跌,從早上上班時間到晚間就寢時間,閱讀行為算是穩定。  但iPhone的用戶,使用的時間模式已然不同。起床後(六點)、上班路上(九點)使用量明顯拉高,但每天最主要的高峰是在下班時間(下午六點),以及晚上八點與十點。而iPad用戶的閱讀時間模式,更能凸顯以晚上為高原的行為模式,在八點到十點間猛然提高。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閱讀的人,都喜歡在下班後、晚上讀取資訊。但是相較之下,手機用戶在醒著的時間由早至晚的閱讀量,都較使用平板的高不少,也較平均。  更有趣的,一旦有了iPad後,用戶使用電腦瀏覽資訊的時間也有明顯的變動。他們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午時段在電腦上閱讀,其它時段的用量大幅下跌,在晚上的用量也腰斬。  Read It Later的功能現在已極普遍,各家瀏覽器現在都內建此一功能,到處都可使用。該公司近來沒有公布類似的資訊,我們更沒有看過有針對台灣地區相關的調查與分析。但是以目前行動裝置的普及,加上行動網際網路的百花齊放,類似的改變必然會以更廣度、更大腳步擴散。(請參見下頁的圖,圖略,詳見本書)  這類型的改變更絕不會僅限於閱讀行為而已。事實上,以行動掛帥的新應用型態正快速地席捲你我的二十四小時。過去在電腦上可以使用的許多服務與功能,現在因著打破地域箝制,有了新的動能與生命。不只是程式的軟體商店而是整個關於我們生活的「生態系」  資訊與電腦不再只能侷限在辦公室、家裡書房、或是咖啡店裡的桌上使用與消費。捷運裡,許多人或站或坐,低頭在手機、平板上透過臉書互傳訊息、查閱林來瘋的最新得分數據、或是直接購買剛出版的Linsanity、運動、音樂、流行文化等主題微型網路雜誌;開車途中,可以收聽網路上下載的網際網路電台爵士樂、或是用蘋果的Siri或Google地圖語音查詢路線與附近餐廳所在;走進賣場,用手機的相機掃描條碼,立刻可以在亞馬遜、或是台灣的博客來查出價差多少。(亞馬遜此一app軟體推出後,讓美國的零售賣場大為緊張,立即抗議,要求亞馬遜停止發佈此app。)  透過將使用者自桌前解放,讓使用者可以更自由地在不同場域、以及更多的零碎時間去消費資訊服務,創造新的供需關係。新的數位生活,好似是用不同的人流模式去激發資訊流、金流、以及物流的重新組合,創造新的數位生活經濟圈。 新的數位生活與你我生活的關聯越來越廣。  與其形容app store是個網路商店,倒不如說它是配合蘋果、Google的Android行動平台的整體app軟體生態體系。這種「App store」網路商店的出現,讓蘋果與Android系統的app行動軟體開發者或內容供應者,不論是大公司、或是個人的個體戶,都可以順利地上來銷售app軟體;它也讓手機與平板用戶可以在此購買、下載所要的app程式。不論蘋果或是Google,或是其它行動系統廠商,透過建構此一平台,更大幅強化了各自行動設備的吸引力與黏著度,各方人士都自此得到最佳利益。新興的雲端模式讓傳統軟體市場更活絡,使用者與開發者更容易遇見彼此  美國南山經濟顧問公司(South Mountain Economics LLC)的孟德爾博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