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帽子版眼鏡劍指可穿戴設備商業化進程(節錄)
從谷歌眼鏡誕生,並以實際應用產品進入公眾視野的那一刻起,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命運似乎就開始隨著谷歌眼鏡跌宕起伏:從最開始的被大家寄予厚望, 到後來引發的各種「吐槽」、爭議,甚至演變為抵制。但不論媒體或消費者怎麼看待,谷歌眼鏡作為可穿戴設備新時代開啟者的地位毋庸置疑。
其實,當前的谷歌眼鏡,無論在技術、形態,還是互動等方面,都可以說是一款非常精細的產品,可以說在硬體與軟體層面,都做到了幾近「極致」的體驗效果。即便如此,谷歌眼鏡還是沒有在商業化道路上有很好的推廣,這一方面與其原先的戰略意圖並不在於銷售產品,而在於引爆產業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應用場景中的大數據缺失,不能有效支撐谷歌眼鏡的價值發揮。以致現在在很多人眼裡,谷歌智能眼鏡失敗了,但在我看,其實不然。
在智能眼鏡被谷歌從它的 X 部門拿出來時,並不是以模型的方式,而是以實際可使用的產品形態出現在我們面前。而在谷歌將智能眼鏡展示出來之前,公司內部已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從關於智能眼鏡的一個idea,到最初如同原始電腦一般笨重到讓人無法佩戴的成品,然後經過多次的更新升級。而在這個過程中,谷歌一直沒有放棄,用超過一般企業家的毅力支持著這個「夢想」的發展。
從最初進入普通消費級市場進行測試,包括在媒體、教育、社交、影視等領域的探索;之後在遠端醫療,包括開放英國市場進行試用,到最近在企業級領域的應用探索等行為來看,谷歌一直在為智能眼鏡尋找一種最佳的商業化方式。
作為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引路人,谷歌明白:基於眼鏡的可穿戴設備應用場景與商業價值將遠超當前的智能手錶、智能手環。也就是說,在可穿戴設備產業中,當前最火爆的智能手錶或者智能手環其實是應用場景最小的一類產品,智能眼鏡、智能服飾將會是接下來體外可穿戴設備的一個重點爆發市場。
在企業市場的谷歌眼鏡(節錄)
谷歌眼鏡,這款在消費市場頻頻受挫的智能穿戴設備,最近被科技博客爆出下一階段的戰略部署將轉向企業市場,無論這則新聞是否屬實,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谷歌眼鏡在企業市場試水溫期間,一直很受歡迎。谷歌在前期將谷歌眼鏡推向消費市場的同時,也在進行企業市場的探索。2014年3月,一家名為Augmedix且專門為醫院及醫生辦公工作開發谷歌眼鏡應用的初創企業獲得了一筆總值為3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道瓊斯將其稱為「第一次面向谷歌眼鏡專用應用開發廠商的公開投資活動」,這一投資行為讓人們對於谷歌眼鏡在企業領域的應用有了更多的期待。
2014年,谷歌開始啟動了一個名為「Glass at Work」的項目,這個項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企業開發專門的谷歌眼鏡應用,用於幫助企業改善工作環境,提升工作效率。
谷歌「Glass at Work」項目的認證合作夥伴所開發的應用性質可以看出,它們分布在各個領域以及不同種類的工作中。這些應用都有著相當明確的專業實用性,使用者往往需要一定的專業素養。例如全球最大的油田技術服務公司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就與WearableIntelligence合作為技術人員開發了專用的谷歌眼鏡應用,説明他們快速獲取需要檢查的物品上的具體資訊,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谷歌眼鏡雖在消費市場被各種驅逐,但在企業市場可謂一路飆紅。據瞭解,「Glass at Work」項目目前已經吸引數十個合作夥伴參與,他們正在為谷歌眼鏡開發各種應用,谷歌的一名發言人稱將會繼續向「Glass at Work」項目投資,尋找更多企業開發商。
可穿戴設備:打造個性化智能旅行(節錄)
當決定出去旅行的時候,為了使每次旅行都記憶深刻,我們往往需要提前做好各種準備。以當下特別流行的窮遊為例,我們要做的準備工作有:計畫大致路線,準備交通工具,預定旅社,查詢氣候變化,搜羅旅遊攻略,做好經費預算,帶齊各種證件(身分證、護照、各國簽證等),一個無比沉重的行李箱(針對不同天氣準備的衣服、配多個鏡頭的單反相機、附充電寶的通信工具等),此外如果是跨國旅行的話,還得集中學習一下不同國家最基本的交流語言。
總而言之,想順利地完成一場有趣又有意義的旅行,從來都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接著咱們切換畫面,腦洞大開(註1)一下,在可穿戴設備時代的旅行是這樣的。某天,你百無聊賴地坐在自家沙發上,手握遙控器尋找好看的電視節目,但是發現來回按了好幾遍也沒有找著。此時,你身上的可穿戴設備們正在運用內置的高精度感測器分析你此時此刻的情緒,還對你所有的社交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你應該來一趟精彩的旅行以充實生活了。之後,這些智能設備會根據你的愛好、品味推薦相關的旅遊路線,介紹每條路線的特點以及你可能獲得的體驗,然後還會為每條路線做好預算,防止你超支。總而言之,你要做的選擇就只有一個:要不要去旅行。
可穿戴設備已經給許多領域帶來了深刻的變革,比如旅遊領域,有了可穿戴設備,可以為你過濾掉沒有價值的資訊,為你打造專屬的個性化旅遊方案。還可以針對傳統旅遊方式中遇到的種種障礙,見招拆招。
→身份識別障礙
已經有許多智能設備可以直接採用人體生物特徵,如指紋、心率、臉部特徵等進行身份驗證,這些方式既快速又安全,同時也受到了一大批消費者的歡迎。
這個身份識別碼是獨一無二且不可替代的,即使你的設備不小心遺失,被他人撿 到,也不會洩露任何有關你的個人資訊,因為當它離開你身體的那一刻就失效了。這就是可穿戴設備巨大的魅力所在,也是它最為殺手級的應用。
可穿戴設備為使用者建立的唯一身份識別碼,比身分證還能有效證明你是你。
單單一個可穿戴設備就替代了護照、登機證、身分證等各種證件,以後,你只需出示某款可穿戴設備,就能完成一系列流程。
→語言溝通障礙
一家名為 Quest Visual 的公司已經為谷歌眼鏡開發了一款名為Word Lens的應用,可以把看到的外語翻譯成使用者的母語,並顯示在螢幕上。
例如,當用戶出國旅遊,但卻不懂當地語言時,看到一個警告牌或指路牌,便可對佩戴的谷歌眼鏡說:「OK,眼鏡,翻譯一下這個。」於是,谷歌眼鏡就會把指示牌上的內容資訊翻譯成使用者的母語,方便理解。
這還是可穿戴設備在翻譯領域相當初級的表現,其未來真正的潛力在於對世界各地的語言進行同聲翻譯,而這其中衍生出的商業機會則是語言包的開發。目前全世界大約有6000種語言,每種語言在小範圍內還可能因地域的不同出現發音的差異,因此實際上的語言超過6000種,那麼一些企業就可以切入旅遊翻譯建立各種各樣的語言包,為旅遊公司、個人提供有償下載。→虛擬實境旅行
虛擬實境旅遊到底是什麼?看起來很玄乎的樣子,其實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就是,以後你足不出戶就能身臨全世界各處,進行旅遊觀光了。
虛擬實境技術現在還局限在遊戲領域,但未來這一項技術將會不斷拓展到醫療領域、教育領域以及線上旅遊領域,而旅遊領域將會因虛擬實境技術的到來被進一步顛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變旅遊地的行銷方式,二是改變消費者的旅行方式。
我們都知道傳統的旅遊地行銷方式不外乎圖片、視訊,最終目的就是想告訴消費者,這裡真的好吃好玩,你來了絕對不會後悔,但效果都是普普通通,許多人更願意採納自己身邊已經去過的朋友的建議,然後綜合考慮是否要去等等。虛擬實境技術進入旅遊領域,首先改變的就是旅遊地的行銷方式,即消費者可以直接通過虛擬實境技術提前體驗將要選擇去的那個地方,而商家則可以製作相應的虛擬實境視訊來提升旅遊地的人氣。
Destination BC是最早利用虛擬實境技術促進旅遊業發展的企業之一。他們借助 Oculus Rift技術,製作了一個虛擬實境視頻—The Wild Within VR Experience。這個視訊是通過3D列印的定制裝備攝製的,該裝備周圍安裝了7個專門的高清攝影機,通過直升飛機、小船、無人機和步行進行拍攝。整個視訊圍繞加拿大的大熊雨林區,景色令人歎為觀止。
虛擬實境技術接入旅行的初期可能更多地是為了行銷,為了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前期體驗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但未來的發展方向則是打造完全以虛擬實境的方式完成整場旅行的方式。
從谷歌眼鏡誕生,並以實際應用產品進入公眾視野的那一刻起,整個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命運似乎就開始隨著谷歌眼鏡跌宕起伏:從最開始的被大家寄予厚望, 到後來引發的各種「吐槽」、爭議,甚至演變為抵制。但不論媒體或消費者怎麼看待,谷歌眼鏡作為可穿戴設備新時代開啟者的地位毋庸置疑。
其實,當前的谷歌眼鏡,無論在技術、形態,還是互動等方面,都可以說是一款非常精細的產品,可以說在硬體與軟體層面,都做到了幾近「極致」的體驗效果。即便如此,谷歌眼鏡還是沒有在商業化道路上有很好的推廣,這一方面與其原先的戰略意圖並不在於銷售產品,而在於引爆產業有關;另一方面則是由於應用場景中的大數據缺失,不能有效支撐谷歌眼鏡的價值發揮。以致現在在很多人眼裡,谷歌智能眼鏡失敗了,但在我看,其實不然。
在智能眼鏡被谷歌從它的 X 部門拿出來時,並不是以模型的方式,而是以實際可使用的產品形態出現在我們面前。而在谷歌將智能眼鏡展示出來之前,公司內部已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從關於智能眼鏡的一個idea,到最初如同原始電腦一般笨重到讓人無法佩戴的成品,然後經過多次的更新升級。而在這個過程中,谷歌一直沒有放棄,用超過一般企業家的毅力支持著這個「夢想」的發展。
從最初進入普通消費級市場進行測試,包括在媒體、教育、社交、影視等領域的探索;之後在遠端醫療,包括開放英國市場進行試用,到最近在企業級領域的應用探索等行為來看,谷歌一直在為智能眼鏡尋找一種最佳的商業化方式。
作為可穿戴設備產業的引路人,谷歌明白:基於眼鏡的可穿戴設備應用場景與商業價值將遠超當前的智能手錶、智能手環。也就是說,在可穿戴設備產業中,當前最火爆的智能手錶或者智能手環其實是應用場景最小的一類產品,智能眼鏡、智能服飾將會是接下來體外可穿戴設備的一個重點爆發市場。
在企業市場的谷歌眼鏡(節錄)
谷歌眼鏡,這款在消費市場頻頻受挫的智能穿戴設備,最近被科技博客爆出下一階段的戰略部署將轉向企業市場,無論這則新聞是否屬實, 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谷歌眼鏡在企業市場試水溫期間,一直很受歡迎。谷歌在前期將谷歌眼鏡推向消費市場的同時,也在進行企業市場的探索。2014年3月,一家名為Augmedix且專門為醫院及醫生辦公工作開發谷歌眼鏡應用的初創企業獲得了一筆總值為32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道瓊斯將其稱為「第一次面向谷歌眼鏡專用應用開發廠商的公開投資活動」,這一投資行為讓人們對於谷歌眼鏡在企業領域的應用有了更多的期待。
2014年,谷歌開始啟動了一個名為「Glass at Work」的項目,這個項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企業開發專門的谷歌眼鏡應用,用於幫助企業改善工作環境,提升工作效率。
谷歌「Glass at Work」項目的認證合作夥伴所開發的應用性質可以看出,它們分布在各個領域以及不同種類的工作中。這些應用都有著相當明確的專業實用性,使用者往往需要一定的專業素養。例如全球最大的油田技術服務公司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就與WearableIntelligence合作為技術人員開發了專用的谷歌眼鏡應用,説明他們快速獲取需要檢查的物品上的具體資訊,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谷歌眼鏡雖在消費市場被各種驅逐,但在企業市場可謂一路飆紅。據瞭解,「Glass at Work」項目目前已經吸引數十個合作夥伴參與,他們正在為谷歌眼鏡開發各種應用,谷歌的一名發言人稱將會繼續向「Glass at Work」項目投資,尋找更多企業開發商。
可穿戴設備:打造個性化智能旅行(節錄)
當決定出去旅行的時候,為了使每次旅行都記憶深刻,我們往往需要提前做好各種準備。以當下特別流行的窮遊為例,我們要做的準備工作有:計畫大致路線,準備交通工具,預定旅社,查詢氣候變化,搜羅旅遊攻略,做好經費預算,帶齊各種證件(身分證、護照、各國簽證等),一個無比沉重的行李箱(針對不同天氣準備的衣服、配多個鏡頭的單反相機、附充電寶的通信工具等),此外如果是跨國旅行的話,還得集中學習一下不同國家最基本的交流語言。
總而言之,想順利地完成一場有趣又有意義的旅行,從來都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接著咱們切換畫面,腦洞大開(註1)一下,在可穿戴設備時代的旅行是這樣的。某天,你百無聊賴地坐在自家沙發上,手握遙控器尋找好看的電視節目,但是發現來回按了好幾遍也沒有找著。此時,你身上的可穿戴設備們正在運用內置的高精度感測器分析你此時此刻的情緒,還對你所有的社交數據進行了綜合分析,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你應該來一趟精彩的旅行以充實生活了。之後,這些智能設備會根據你的愛好、品味推薦相關的旅遊路線,介紹每條路線的特點以及你可能獲得的體驗,然後還會為每條路線做好預算,防止你超支。總而言之,你要做的選擇就只有一個:要不要去旅行。
可穿戴設備已經給許多領域帶來了深刻的變革,比如旅遊領域,有了可穿戴設備,可以為你過濾掉沒有價值的資訊,為你打造專屬的個性化旅遊方案。還可以針對傳統旅遊方式中遇到的種種障礙,見招拆招。
→身份識別障礙
已經有許多智能設備可以直接採用人體生物特徵,如指紋、心率、臉部特徵等進行身份驗證,這些方式既快速又安全,同時也受到了一大批消費者的歡迎。
這個身份識別碼是獨一無二且不可替代的,即使你的設備不小心遺失,被他人撿 到,也不會洩露任何有關你的個人資訊,因為當它離開你身體的那一刻就失效了。這就是可穿戴設備巨大的魅力所在,也是它最為殺手級的應用。
可穿戴設備為使用者建立的唯一身份識別碼,比身分證還能有效證明你是你。
單單一個可穿戴設備就替代了護照、登機證、身分證等各種證件,以後,你只需出示某款可穿戴設備,就能完成一系列流程。
→語言溝通障礙
一家名為 Quest Visual 的公司已經為谷歌眼鏡開發了一款名為Word Lens的應用,可以把看到的外語翻譯成使用者的母語,並顯示在螢幕上。
例如,當用戶出國旅遊,但卻不懂當地語言時,看到一個警告牌或指路牌,便可對佩戴的谷歌眼鏡說:「OK,眼鏡,翻譯一下這個。」於是,谷歌眼鏡就會把指示牌上的內容資訊翻譯成使用者的母語,方便理解。
這還是可穿戴設備在翻譯領域相當初級的表現,其未來真正的潛力在於對世界各地的語言進行同聲翻譯,而這其中衍生出的商業機會則是語言包的開發。目前全世界大約有6000種語言,每種語言在小範圍內還可能因地域的不同出現發音的差異,因此實際上的語言超過6000種,那麼一些企業就可以切入旅遊翻譯建立各種各樣的語言包,為旅遊公司、個人提供有償下載。→虛擬實境旅行
虛擬實境旅遊到底是什麼?看起來很玄乎的樣子,其實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就是,以後你足不出戶就能身臨全世界各處,進行旅遊觀光了。
虛擬實境技術現在還局限在遊戲領域,但未來這一項技術將會不斷拓展到醫療領域、教育領域以及線上旅遊領域,而旅遊領域將會因虛擬實境技術的到來被進一步顛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改變旅遊地的行銷方式,二是改變消費者的旅行方式。
我們都知道傳統的旅遊地行銷方式不外乎圖片、視訊,最終目的就是想告訴消費者,這裡真的好吃好玩,你來了絕對不會後悔,但效果都是普普通通,許多人更願意採納自己身邊已經去過的朋友的建議,然後綜合考慮是否要去等等。虛擬實境技術進入旅遊領域,首先改變的就是旅遊地的行銷方式,即消費者可以直接通過虛擬實境技術提前體驗將要選擇去的那個地方,而商家則可以製作相應的虛擬實境視訊來提升旅遊地的人氣。
Destination BC是最早利用虛擬實境技術促進旅遊業發展的企業之一。他們借助 Oculus Rift技術,製作了一個虛擬實境視頻—The Wild Within VR Experience。這個視訊是通過3D列印的定制裝備攝製的,該裝備周圍安裝了7個專門的高清攝影機,通過直升飛機、小船、無人機和步行進行拍攝。整個視訊圍繞加拿大的大熊雨林區,景色令人歎為觀止。
虛擬實境技術接入旅行的初期可能更多地是為了行銷,為了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前期體驗吸引更多的遊客前來,但未來的發展方向則是打造完全以虛擬實境的方式完成整場旅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