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導讀〉

文╱烏凌翔(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科技與國關研究委員會召集人)

  台灣以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被COVID-19這隻不知從哪兒飛來的黑天鵝翅膀搧了一下,竟發展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大國際交響曲──美中競爭──中的一段華麗樂章,引發世人高度關注。
  對台灣是福是禍?這段樂章還要演奏多久?最終如何結束?
  如果您也因而感到好奇或焦慮,這本《晶三角──矽時代地緣政治下,美台中全球半導體安全》,很可能就是您追尋答案所需的重要依據。
  誰、為什麼、又憑什麼能撰寫出這一本內容豐富、格局嚴謹的「政策建議」?
  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是美國一所非常知名的智庫,位於加州史丹佛大學,旗下的一群學者專家,向來關心台灣,曾多次組團來台訪問。二○二二年十一月,胡佛研究所舉辦「全球環境變遷中的台灣經濟安全」研討會(Taiwan’s Economic Security in a Changing Global Environment),我也因緣際會以一家科技媒體總編輯的身分去參加了,跟幾位作者與三位主編算是有一面之緣,因而讀此報告特別有感,他們分別是笑聲爽朗的知名民主理論學者戴雅門、專注中國研究總是輕聲細語的新聞工作者夏偉,還有退役的海軍上將詹姆斯‧埃利斯。
  埃利斯年輕時的職務就是電影《捍衛戰士》(Top Gun)中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擔任的海軍飛行員,不過他更像Ice Man而不像Maverick,不但一路高升至將軍,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時,美國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到台灣海峽,埃利斯當時就已是少將指揮官,負責執行緊急應變計畫,在台灣歷史中留下他的個人身影。
  《晶三角》原文副書名The United States, Taiwan, China, and Global Semiconductor Security,其中有三個地緣政治的行為者,是刻意安排成:美、台、中的順序嗎?台灣置於中國之前,是顯示對台灣的重視,還是突顯台灣夾在美、中之間的現實?
  如果讀者特別關切胡佛研究所對執全球晶片製造業牛耳的台灣有何建議,可以直接翻到第五章;如果想了解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現況與如何以半導體為工具來嚇阻北京──這其中台灣當然扮演了重要角色──可以先閱讀第七、八、九章;第六章很特別,除了分析半導體產業全球六大玩家中大家較熟悉的歐、日、韓之外,還重點描述了六大玩家以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以色列,以及急於追趕的印度半導體產業最新發展,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先翻閱。
  這是這本報告的特色之一,每一章分別由不同的專家執筆,各自獨立,可以不按順序閱讀,但是又因為作者群經過多次討論,所以整本報告也有一個共同的、對於美中競賽未來的四個「情境」假設,以四個象限呈現:美國、或中國領導一個仍然「扁平」、或劃分為兩個集團的世界。
  我自己也沒有按照順序閱讀,對了解全書完全沒有影響,不過,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全書內容,先閱讀導言與第一章是很有幫助的。如果一時忙碌又想立刻知道答案,那就直接閱讀摘要與結論,也可以捕捉到全書精華。
  書中的「建議」,最終有機會成為白宮的政策嗎?很可能。一來是作者群中幾位年輕的學者專家或前朝官員,有可能在二○二五年改朝換代後進入新政府任職,直接把自己的理想付諸實現;但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建議是仔細研究過國際現勢與全球半導體產業之後的思考結晶,具備相當的可行性,而且作者群念茲在茲的是繼續維持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這可是美國兩黨上下一心的共同目標!在未來幾十年,不會因政府更迭而放棄。
  最後要佩服出版方的巧思,為中文書名取了一個視覺感十足的主題:「晶三角」,因為兩大一小的三個行為者,鑲嵌在以晶片為標誌的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確實構成一個易於讓讀者想像的三角與三邊關係:戰略上跟中國陷入白熱化競爭、同時又無法立即跟中國經濟脫鉤的美國;安全上依賴美國、同時在貿易上又對中國享有長期大量順差的台灣;科技民族主義上高喊彎道超車、先進技術上又受美國壓制的中國。
  全球半導體安全,就是美中兩強的經濟安全以及軍事安全之所繫,更是美中兩強爭奪國際秩序領導權的關鍵,所以,它既是崛起國、也是守成國當今的國家安全。
  偏偏美國與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都缺乏先進晶片製造能力這一盞聖杯,而它此刻正握在台灣手中,也就順理成章成為了台灣國家安全的最重要支柱,但不禁讓我們忍不住再問一遍:
  對台灣是福是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