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於轉型改變的書。我在改變,微軟也在轉型改變。而改變的動力就來自同理心,以及想為他人賦能的盼望。但最重要的,這本書談的是每個人都即將面對的改變,我們正在見證有始以來最具顛覆力量的新科技潮流,包括人工智慧、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和量子運算(quantum computing)。
這本書也是關於每個人、每個組織和社會在尋找新能源、新觀念、新的連結與突破時,可以如何改變、為何必須轉型改變──如何刷新。這本書的核心就是人,以及人獨有的特質同理心。
尤其在新科技以前所未有之勢顛覆現狀的現在,同理心特別重要可貴。奧地利神祕主義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曾寫道:「未來走到我們中間,為了能在它發生之前,就先行改變我們。」就像簡潔的編程能夠驅動機器,存在主義詩句也能啟發並指引我們。里爾克在上個世紀對我們說,前方等著我們的未來,其實早就存在於我們之間,就取決於我們今日選擇的路線。那個路線、那些抉擇,就是我想要在書中描述的。
在這本書中,你會讀到三條不同的故事線。第一部分,我會分享我自己的故事,從印度移民到美國展開新生活,在內陸城市、在矽谷,然後進入當時正快速成長的微軟。第二部分著重於我在微軟推動改變的過程,在蓋茲和鮑爾默之後,成為讓大家跌破眼鏡的執行長。微軟的變革還未完成,但我對於我們目前的進展感到很驕傲。第三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我想談談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機器智能即將與人類智慧抗衡。
我們將探討一些令人頭痛的大問題。人類未來的角色是什麼?不平等會消失或是惡化?政府能提供什麼協助?跨國企業及領導者該扮演什麼角色?我們社會將如何改變、更新?
我滿心期待寫這本書,同時也有一點猶豫。誰會在乎我的人生?我擔任微軟執行長才短短幾年,這時來寫我在微軟的成就或失敗,似乎還太早。從那場SLT會議開始,我們的確有大幅進展,但前方的路仍很漫長,所以我不太想寫回憶錄,那應該等到我老了以後再說。但是,有好幾個理由說服我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挪出一點時間來寫作。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從我的視角,說我們的故事。
同時,這是一個科技進步劇烈改變社會和經濟的時代。
雲端運算、感應裝置(sensors)、大數據、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人工智慧、混合實境與機器人學(robotics),預告了科幻小說描寫的社會經濟變遷。而對這一波智能科技浪潮可能帶來的結果,一直都有不同意見。一方面,皮克斯電影《瓦力》描繪出人類一輩子輕鬆度日,苦工都交給機器人做的未來;另一方面,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等科學家卻提出人類可能滅亡的警告。
最說服我寫書的理由,就是為我的同事──微軟的全體員工而寫,也為我們數以百萬的顧客和夥伴而寫。畢竟,在2014年2月冷颼颼的那一天,董事會宣布我將擔任執行長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改造公司文化列為首要任務。我說過,我們必須重新找回微軟的靈魂、微軟存在的理由。我明白我主要的工作就是重整微軟的文化,讓微軟十萬顆重燃熱情的心,帶我們往更好的未來前進。
領導者寫書,通常都是回顧過去任內作為的回憶錄,而不是還身處於大戰的迷霧當中。但如果我們能一起分享這個旅程,了解現任執行長在巨大變革之中在想些什麼?微軟的根源與初衷,就是讓資訊科技普及化,讓人人都能使用電腦。
「讓每個家庭的每一張桌上都有一台電腦」是我們最初的使命,也定義了我們的文化。但世界已經劇烈改變。今天,大部分的公司與家庭都有電腦,而大多數人都在用智慧型手機。我們曾創下很多成功,但我們也在太多方面落後。PC銷量趨緩,我們在行動裝置領域大幅落後。我們在搜尋領域落後,在遊戲領域必須再成長突破。我們必須培養更深的同理心,理解客戶、理解他們未說出口、未被滿足的需求。現在,就是刷新的時刻。
(本文摘自《刷新未來》第1章)
這本書也是關於每個人、每個組織和社會在尋找新能源、新觀念、新的連結與突破時,可以如何改變、為何必須轉型改變──如何刷新。這本書的核心就是人,以及人獨有的特質同理心。
尤其在新科技以前所未有之勢顛覆現狀的現在,同理心特別重要可貴。奧地利神祕主義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曾寫道:「未來走到我們中間,為了能在它發生之前,就先行改變我們。」就像簡潔的編程能夠驅動機器,存在主義詩句也能啟發並指引我們。里爾克在上個世紀對我們說,前方等著我們的未來,其實早就存在於我們之間,就取決於我們今日選擇的路線。那個路線、那些抉擇,就是我想要在書中描述的。
在這本書中,你會讀到三條不同的故事線。第一部分,我會分享我自己的故事,從印度移民到美國展開新生活,在內陸城市、在矽谷,然後進入當時正快速成長的微軟。第二部分著重於我在微軟推動改變的過程,在蓋茲和鮑爾默之後,成為讓大家跌破眼鏡的執行長。微軟的變革還未完成,但我對於我們目前的進展感到很驕傲。第三部分也是最後一部分,我想談談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機器智能即將與人類智慧抗衡。
我們將探討一些令人頭痛的大問題。人類未來的角色是什麼?不平等會消失或是惡化?政府能提供什麼協助?跨國企業及領導者該扮演什麼角色?我們社會將如何改變、更新?
我滿心期待寫這本書,同時也有一點猶豫。誰會在乎我的人生?我擔任微軟執行長才短短幾年,這時來寫我在微軟的成就或失敗,似乎還太早。從那場SLT會議開始,我們的確有大幅進展,但前方的路仍很漫長,所以我不太想寫回憶錄,那應該等到我老了以後再說。但是,有好幾個理由說服我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挪出一點時間來寫作。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從我的視角,說我們的故事。
同時,這是一個科技進步劇烈改變社會和經濟的時代。
雲端運算、感應裝置(sensors)、大數據、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人工智慧、混合實境與機器人學(robotics),預告了科幻小說描寫的社會經濟變遷。而對這一波智能科技浪潮可能帶來的結果,一直都有不同意見。一方面,皮克斯電影《瓦力》描繪出人類一輩子輕鬆度日,苦工都交給機器人做的未來;另一方面,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等科學家卻提出人類可能滅亡的警告。
最說服我寫書的理由,就是為我的同事──微軟的全體員工而寫,也為我們數以百萬的顧客和夥伴而寫。畢竟,在2014年2月冷颼颼的那一天,董事會宣布我將擔任執行長的那一刻起,我就把改造公司文化列為首要任務。我說過,我們必須重新找回微軟的靈魂、微軟存在的理由。我明白我主要的工作就是重整微軟的文化,讓微軟十萬顆重燃熱情的心,帶我們往更好的未來前進。
領導者寫書,通常都是回顧過去任內作為的回憶錄,而不是還身處於大戰的迷霧當中。但如果我們能一起分享這個旅程,了解現任執行長在巨大變革之中在想些什麼?微軟的根源與初衷,就是讓資訊科技普及化,讓人人都能使用電腦。
「讓每個家庭的每一張桌上都有一台電腦」是我們最初的使命,也定義了我們的文化。但世界已經劇烈改變。今天,大部分的公司與家庭都有電腦,而大多數人都在用智慧型手機。我們曾創下很多成功,但我們也在太多方面落後。PC銷量趨緩,我們在行動裝置領域大幅落後。我們在搜尋領域落後,在遊戲領域必須再成長突破。我們必須培養更深的同理心,理解客戶、理解他們未說出口、未被滿足的需求。現在,就是刷新的時刻。
(本文摘自《刷新未來》第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