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起步:日本半導體的崛起基礎(1953~1972)

  二戰後日本人有強烈的目標感:

  他們急需一場戰後廢土中的復興。

  外部條件也相對有利: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扶持日本。日本陸續引進了美國最新的電晶體和積體電路技術,打下了日後向世界半導體王座發起衝刺的扎實基礎。

1.1 全球視角下的冷戰格局與科技轉移

  二戰後,美國基於對抗蘇聯的需求,對日本採取了全面經濟援助和扶持的姿態,這是日本經濟復甦的極端有利外部條件。

1.1.1 置之於死地

  1945年,日本戰敗後,其經濟直接進入休克狀態。導致的原因包括但不限於:

  •劍走偏鋒的資金支出結構。1945年日本軍費預算850億日元,占國家財政支出的85%;1944年生產了158萬噸船舶、28,392架飛機。為了煉鋼造戰爭武器,日本把公園的柵欄和井蓋都拆走了,老百姓家裡的門板都被徵用拿去造飛機。極度地扭曲了正常的經濟結構。

  •戰爭對城市基礎設施的摧毀。1945年2月,美國首次大規模燃燒彈攻擊日本東京,投下了19萬枚燃燒彈,造成約10萬人死亡,近41平方公里的地區被徹底焚毀,東京約有四分之一被夷為平地。

  •工業被戰爭拖垮極度衰退。1945年4月,日本大規模的調查國內的經濟狀況,結果顯示經濟瀕臨崩潰:軍工民用企業連續減產,鋼鐵月產量已不足10萬噸,船舶總噸位已不足100萬,石油儲備只剩40萬噸。

  面對滿目瘡痍的廢墟,日本國內的工業企業或關門或瀕臨倒閉。正如同前述,日本二戰期間85%的財政支出用於軍費預算;相對地,日本大部分大型工業企業,主要產品和產能也幾乎都集中在軍工產品上。企業是經濟的細胞,在二戰結束的那一瞬間,日本的工業經濟幾乎在一瞬間歸零,大型工業企業一臉茫然:接下來該做什麼產品?民用技術從哪裡獲取?資金哪裡來?去拓展哪裡的市場?

  •三菱重工(MITSUBISHI)。二戰期間是飛機、坦克、軍艦等的主要製造商。日後,1976年成為日本五大晶片製造商之一;1990年成為世界第七大半導體企業。

  •川崎重工(KAWASAKI)。二戰期間是飛機、軍艦等的主要製造商。日後,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大廠,包括積體電路製造過程中的晶圓傳送機器人。

  •日立(HITACHI)。二戰期間生產軍艦、坦克、軍用飛機發動機及其他零組件。日後,1976年成為日本五大晶片製造商之一;1990年成為世界第三大半導體企業。

  •松下電器(PANASONIC)。二戰期間生產無線電接收、發報機和幾乎所有軍用通訊設備的整機和零件。日後,1990年成為世界第十大半導體企業。

  •東芝(TOSHIBA)。二戰期間,東芝主要生產雷達、特種電子管等半導體設備。日後,1976年成為日本五大晶片製造商之一;199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半導體企業。

  •日本電氣(NEC)。二戰期間和住友電氣共同生產雷達、無線電話、電子管等電子與半導體設備。日後,1976年成為日本五大晶片製造商之一;1990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半導體企業。

  •尼康(NIKON)。二戰期間生產軍用的望遠鏡、瞄準儀、測距儀、航空照相機、潛望鏡。日後,1984年成為全球技術最先進、規模最大的曝光機製造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