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第一個火花:從街頭電玩機台開始(節錄)

從電玩主機板到電腦主機板,開啟台灣高科技之路

1970年代,台灣主要的產業為紡織、鞋業、縫紉機等傳統輕工業。上游原料方面,台灣在石化方面著墨頗深,從輕油裂解,到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塑膠上游原料,到各行各業塑膠加工品。尼龍、聚酯等化纖原料,也相當發達。

隨著工資上漲,以及能源危機,台灣產業必須轉型,工研院、科學園區及資策會等相繼成立,台灣朝向電子、資訊工業方向發展。1969年,美商安培電腦(Ampex)率先來台投資,在桃園龜山設立印刷電路板(PCB)生產工廠,開啟台灣PCB產業的先河,奠定台灣進入高科技產業的基礎。

1970年代中期,擺設在商場、街頭的大型電動玩具機台,在日本開始流行。這種電子遊戲機讓消費者著迷,想一玩再玩,不斷地掏出銅板,不少人玩出成癮,造成一些社會問題。

聰明機靈的台灣商人立刻嗅出商機,只要日本有新的電動玩具機台上市,台灣在日本的合作夥伴,立即購買一台,將之拆解進行「逆向工程」。電玩機台的「心臟」─主機板,則請專人帶回台灣以爭取時效。

帶回台灣的電玩主機板,委請專業公司或個人,對主機板進行逆向工程,詳細列表、記錄零組件品名及型號,下單給零件供應商。PCB則交給「專家」畫出線路,交PCB工廠生產。通常在十天左右,一台仿造日本的大型電動玩具機台,就會現身台灣街頭。台灣人的效率、速度在此表露無遺。電玩主機板產業鏈成為一項獲利豐碩的行業,1976年成立的宏碁,初期業務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販賣電子零件給電玩主機板業者。

大型電玩的獲利驚人,然而這是一個遊走在黑白兩道間的生意,機台的仿製牽涉較多技術層面,電玩大亨通常交給熟識的專家或專業公司處理。大型電玩機台產業形成一個特殊的供應鏈,使用到不少先進的半導體零件。

電玩大亨是電玩產業食物鏈的上層,賺進大把鈔票。不過大亨必須打點黑白兩道,所費不貲。處在供應鏈的機台組裝業,相對單純,只要即時仿造日本最新機台主板、組裝機台即可獲利豐碩。

此時台灣生產組裝的電動玩具機台,不僅內銷,且外銷到全球各地,1981年外銷金額約新台幣1億3,000萬元。值得一提的是,此時電玩主板已採用不少IC,包括微處理器、記憶體等,皆是當時電玩主板的零組件。

不少台灣年輕「冒險家」投入電玩機台組裝,賺進第一桶金,開創他們的事業。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廖志宏等五位年輕人,他們於1981年7月開始籌組公司,主要業務為組裝電玩機台。公司正式成立前,他們租用三十五坪的公寓,作為工廠,開始組裝機台。由於生意好得不得了,五人胼手胝足、以廠為家,日夜趕工,讓他們信心大增。1982年2月,正式成立旭青企業,資本額100萬元,員工二十四人。

產業轉向:內遇政府取締,外有個人電腦風潮

旭青剛正式成立不久後,就面臨公司第一個危機,同時也是第一個轉機。1982年3月,一位媽媽因兒子沉迷電玩,誤入歧途、無心向學,導致功課一落千丈,她寫了一封陳情書,在立法院外遞給立委諸公,造成轟動。立委以「電玩之害」質詢當時的內政部長林洋港,當天晚上行政院立即宣布隔天全台同步取締、銷毀電玩機台。

政府突來雷厲風行的取締行動,對電玩業者造成莫大的衝擊。許多業者備有金額龐大的庫存,少掉內銷市場,將造成資金周轉問題。某些業者面臨倒閉風險,旭青首當其衝,連宏碁也受到波及(宏碁是零組件的供應商)。救急之計,除了衝刺外銷之外,轉型做其他產品線,是根本解決之策。當時蘋果公司的Apple II微電腦已風行多時,Apple II的主機板零組件有七、八成與電玩主機板雷同,這可解決庫存問題,同時開啟一條新生路。

1981年,IBM發表IBM PC,將微電腦升級為商用級產品。IBM是全球電腦業界的龍頭,IBM PC正式將微電腦引進全球企業界、學術界、政府機構等,個人電腦(微電腦)從玩家市場進入商用及家庭市場,PC時代開始來臨。

微電腦由蘋果公司領軍,已在市場起跑了數年,蘋果的Apple II是當時的霸主。IBM雖是後進者,然而IBM是電腦的霸主,進入微電腦產業,因為有「托拉斯」(trust,壟斷市場的一種方式)的疑慮,不敢採用封閉系統,因此IBM PC採開放系統,全部採用第三方公司的零組件,甚至連作業系統也採用微軟(Microsoft)的MS DOS(IBM以PC DOS為名)。IBM這項「開放性」的決定,造就龐大的PC產業生態鏈。微軟及英特爾(Intel)成為PC軟、硬體的主導者及最大受益者,兩家公司縱橫PC產業三十多年。

旭青開始轉型生產Apple II主機板。1983年PC XT問世,風靡全球,IBM PC成為微電腦的新典範,個人電腦的時代正式來臨。

除了IBM PC外,全球企業開始開發IBM PC相容(compatible)機種,這給台灣業者帶來龐大的商機。旭青當然不會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商機,立即轉進IBM PC相容主機板事業。

由於在PC產業初期即介入,隨著PC產業規模快速擴大,旭青的公司規模也隨之快速攀升。旭青當時租用的廠房一再不敷使用,只好一再擴充,然而仍然趕不上市場對PC的快速需求。為了長遠之計,旭青開始自建廠房,1989年旭青遷入林口三千五百坪的自建廠房,由此可見旭青快速發展的一斑。

旭青的員工人數由創業時的二十四人,到1988年超過七百人,營業額幾乎年年百分之百成長。1990年旭青營業額衝破50億元,主機板年出貨量超過百萬片,號稱全球第三大主機板廠。旭青站在PC產業「初升段」的風口上,乘風而起,宛如一顆快速上升的新星。

為了加強產品競爭力,旭青大舉投入資源,擴大研發陣容。1989年旭青成立IC開發部們,研發人力達八十人,企圖開發自己的IC,以使公司產品與其他公司區隔。1991年旭青的研發人力增加到一百三十人,研發費用占當年營業額的10%,企圖心在此顯露無遺。

很自然地,除了主機板事業外,旭青也介入PC整機事業,除了承接國外廠商的訂單外,也積極推動自有品牌DTK。

同時旭青大舉擴張海外銷售組織,1990年,旭青在全球有十二家分公司,其中美國有五家分公司,雇用三百名員工。

在此期間,台灣主機板產業蓬勃發展,不少新公司陸續成立,跨入主機板行業。1986年技嘉科技成立,當年營業額即達4,000萬元,潛力十足。隔年(1987年)精英電腦成立,技嘉與精英為當時主機板業界的「新星」,競爭力很強。1989年華碩的前身「弘碩電腦」成立,台灣主機板業界日後的「天王」一一現身。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