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重構價值鏈:工業品行銷的本質與挑戰
第一節 工業品行銷的定位與演進

起點:從銷售支持走向策略導向

過去,許多工業品企業將行銷視為配角,認為行銷不過是業務的延伸或促銷活動的包裝。在臺灣,特別是製造業占主體的背景下,這種觀念尤為根深蒂固。不過,隨著全球供應連結構重組、客戶需求快速轉變、產業數位轉型等因素疊加,工業品行銷已不再只是「把東西賣出去」,而是逐漸轉變為牽動企業價值鏈運作的核心驅動器。

行銷在企業中的角色正從「支援單位」蛻變為「策略中樞」。根據《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18)對於B2B企業的調查指出,那些將行銷視為關鍵決策參與部門的企業,其年度營收成長幅度平均高出同業12%。由此可見,定位正確的工業品行銷將是企業競爭力強化的重要關鍵。

發展:行銷思維的三階段演化

1. 功能導向階段(Functional Era)
在此階段,工業品行銷主要聚焦於產品功能與技術規格的溝通,典型特徵為以業務工程師為主體,由技術帶銷售,強調「我們的產品有多好」。

2. 解決方案導向階段(Solution-driven Era)
進入2000年後,隨著產業競爭加劇與客製化需求上升,行銷逐漸轉型為顧問型角色,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工業品企業如施耐德電機、研華科技等,陸續導入「解決方案行銷」體系,透過整合硬體、軟體與服務,創造更高附加價值。

3. 價值共創導向階段(Value Co-creation Era)
在AI與IoT興起後,客戶期待的不再只是功能或服務,而是參與產品開發、使用體驗與後續優化的整體價值過程。行銷必須成為跨部門合作的橋梁,與研發、營運、客服等部門共同形塑價值交付鏈。

工業品行銷的價值重構

工業品行銷並不只是比誰的產品更先進,而是比誰更懂客戶的「使用情境」與「營運邏輯」。以臺灣知名工具機品牌友嘉實業為例,其針對歐洲中小型精密工廠,發展出模組化加工中心,並結合遠端診斷系統與預測性維修方案,不僅提升客戶產能,也減少維修成本。這種「以價值導向」取代「以價格競爭」的轉型,正是工業品行銷重構的關鍵。

此外,台達電則展現另一種模式。原為電源供應器起家的台達,過去主要依賴代工出貨,但自2010年後即積極發展自有品牌與解決方案行銷。在建築自動化、資料中心與電動車等領域,台達強調綠色節能與整合服務,使其成功轉型為全球性的系統供應商。根據台達2022年年報,品牌事業營收占比首度超越代工部門,這正是行銷角色升級的具體證明。

小結:不再邊緣,行銷是決勝核心

回顧工業品行銷的歷程,從功能、解決方案到價值共創的演進顯示:行銷已經不再是邊緣角色,而是策略與執行的中樞。尤其對於臺灣出口導向與技術導向的產業而言,工業品行銷不僅需理解技術,更需理解「市場如何運作」、「客戶如何決策」、「企業如何跨部門合作」,才能真正讓好產品變成被信任、被採用的好品牌。


第二節 工業品與消費品行銷的根本差異

不同的市場邏輯:需求來源與購買決策結構

工業品行銷與消費品行銷的最大差異,在於其面對的「買方」性質完全不同。消費品行銷通常面對的是個人或家庭,需求多由情感、品牌印象與個人偏好驅動;而工業品面對的則是企業或組織,需求具高度理性且多數來自生產或營運目的。

在工業品交易中,購買決策往往不是單一人員拍板,而是牽涉到包括採購、技術、財務、管理等部門的多層次審查與共識機制。這樣的決策鏈不僅冗長,也讓行銷人員在傳遞訊息與價值主張上需更具邏輯性與專業度。

不同的產品特性:客製化程度與壽命週期

消費品大多屬於標準化、高頻次、低單價的商品,其核心在於品牌力、通路效率與消費者體驗;而工業品則具有高技術門檻、高客製化程度、使用週期長與維護需求大的特性。

舉例來說,臺灣上銀科技所生產的滾珠螺桿與線性滑軌,必須依據客戶的機械結構設計進行精密客製,不僅技術需高度配合,還牽涉長期維保與升級合作。這類行銷行為遠非促銷手法可應對,而需強調整合方案與長期服務價值。

不同的銷售週期與信任成本

工業品的銷售週期平均長達數月至數年,從初次接觸、需求釐清、方案設計、技術評估、樣品試產、驗收流程到簽約出貨,每一步驟都需精準管理。而且客戶對「風險成本」極為敏感,因此在決策時對品牌信任與業務專業度的要求遠高於消費品。

根據Bain & Company(2021)對全球B2B企業採購流程研究顯示,約有71%的工業品採購人員在首次會談後需至少6週以上進行內部評估才會再次聯絡供應商。這也意味著,工業品行銷在第一步就要展現價值、建立信任,才能取得長期溝通門票。

不同的通路與行銷工具

消費品依賴快速流通與通路鋪設,行銷方式偏重於大眾媒體、社群媒體與網紅合作。而工業品則高度依賴關係行銷、展覽參與、技術白皮書、研討會、客製簡報與技術顧問。

以臺灣的工控領導廠商研華科技為例,其國際行銷重點之一便是「共創夥伴大會」(Co-Creation Partner Conference),透過與客戶與代理商的深度交流平臺,共同制定智慧城市與工業4.0的應用方案。這類活動既是推廣工具,也是客戶教育與信任深化的場域。

小結:不同方法,殊途同歸

總結來說,工業品與消費品行銷在目標客群、產品特性、銷售流程與行銷工具等層面上皆有根本性差異。前者強調關係、解決方案與價值導向,後者則偏重感性訴求與品牌體驗。

工業品行銷的挑戰不在於模仿消費品行銷,而是在於發展出「屬於企業客戶邏輯」的行銷體系與工具。唯有如此,才能在高複雜性、高風險性的市場環境中,持續創造價值、建立信任並贏得長期合作。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