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在資生堂喫茶部的空氣──鍾愛巴黎香味的安藤更生
一九二八年五月十日,資生堂化妝品部在竹川町街角隆重開幕,新店舖為街道妝點了新意。採取新藝術派及新文藝復興建築的樣式,為樓高三層(一部分為四層)的鋼筋水泥豪華建築。握住刻有藤蔓花紋模樣的黃銅門把,步入店內,右方為賣場,左方為高級飲料部的顧客座席。隨著該店的開幕,位於出雲町的店舖則是暫時閉店拆毀,進行整修改裝工程。完工後的新建築物為木造建築,兩層樓高,於兩個月後的七月三日,以資生堂喫茶部的嶄新風貌開店經營,提供顧客享用法國料理及飲料。自一九〇二年起,資生堂在店舖內設置自動飲料機,開始販賣汽水及霜淇淋;至一九二八年資生堂喫茶部的落成,約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如果是從一九一六年出雲町店鋪設置資生堂藥品部飲料部的時間來算起,則是經過了十二個年頭。因關東大地震而暫時休止的出雲町店舖內的飲料部,在兩個月(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後開始重新營業,若是從此時算起,五年的歲月流轉,資生堂在飲食文化上的努力與參與,呈現出大幅成長的趨勢,迎來了資生堂喫茶部的誕生。
讓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兩張照片吧。是收錄在《資生堂月報》第四十七號(一九二八年八月)的〈資生堂出雲町店開幕〉的文章之中。首先是建築物的外觀。正前方的建築物為資生堂喫茶部,可以看見中央的玻璃櫥窗前,有人們佇足窺看櫥窗內部的樣貌。入口是在建築物的兩側。右方的建築物(後方為四層樓)則是資生堂化妝品部。其次來看看一樓。從照片可以看見男性服務生在客席中端送餐點的樣子。照片的左方,上方呈現半圓弧造型的地方,為喫茶部的入口,進門後馬上就能看見前往二樓的樓梯。客席的中央為挑高直達屋頂的設計,確保整體空間的開放感。一樓的正前方為飲料吧檯,二樓則是設有演奏包廂。前往資生堂化妝品部,便能到藝廊去欣賞美術作品,前往資生堂喫茶部,便能聆聽音樂的饗宴。在建築構造上,因為中央部分是挑高設計,所以在二樓的兩側設置雅座。
田川浩在〈銀座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度〉(《日本及日本人》一九二八年四月)一文中,將資生堂歸類在咖啡店的分類之中,並敘述如下:「咖啡店可以大致分類為,像是不二家、吾愛(モナミ)、資生堂等完全純粹、不販賣酒精飲料的咖啡店,以及販賣酒精飲料的咖啡店。前者是為了讓知識階級品味銀座漫步者的心境,藉由濃醇的咖啡及清香淡雅的檸檬茶,鑑賞現代生活優雅纖細的場所。因此,該處的裝飾大多雅致而輕快,男性服務生較多,因此不像女服務生那樣會細心地注意顧客和座椅的狀況。」田川氏的文章是發表於資生堂喫茶店開店前三個月,因此所提的「資生堂」,指的應該是過去的飲料部。不過,文中所提的「知識階級」以及品味「銀座漫步者心境」之場所的特點,則是接著由資生堂喫茶部所承繼了下來。
在資生堂喫茶部開幕約一年半後,時事新報社家庭部編的《東京名產食記》出版問世,對於資生堂喫茶部做出了何種評價呢?除去「附錄」不談,該書在六十七個小節中,有十個小節的內容是在講述銀座的店家,其中一節便是討論銀座資生堂。S、M以及久夫三人造訪了文中「位於舊館(有自動飲料機的地方)址的新館」,也就是資生堂喫茶部。雖然抱怨入口處略顯狹窄,但是「建築物中央處的挑高(直達天花板)設計,加上二樓以包廂雅座環繞」,在日本咖啡店中可說是十分罕見的設計,在印象上加分了不少。服務生細心的擦拭了大理石的桌面,點叫的餐點也十分有效率地端上桌來。接著就是味覺的鑑賞了。
S(點的是咖哩飯,三十錢):「將咖哩和白飯分開裝盛端上桌,讓人感到開心。咖哩的味道偏向女性喜愛的口味,薤、薑及福神漬也是盛裝在另外的盤子中,很好。而且餐點馬上就送上來了。」久夫(點的是烤雞,七十錢):「與蔬菜的搭配合宜,滿好吃的,符合價值的美味。」M(點的是茄汁雞肉炒飯,六十錢):「不好也不壞,總之對於銀座漫步者階級而言是合宜的價格。」汽水(二十五錢)的味道偏向女性喜愛的口味,稍嫌不足;霜淇淋(二十五錢)和咖啡(十五錢)則是普普通通,並不值得特別推薦。
在對面的本館,咖啡、紅茶一杯為五十錢的價格,要是真的想要品嘗美味的咖啡,到本館去說不定比較好。M表示:「不過一杯咖啡要價五十錢,就算是在巴黎咖啡店(カフェー・ド・パリ)也不需要這麼高的花費喔。」
三人在味蕾上的評價可算是中上的程度吧。正如文中寫道「偏向女性喜愛的口味」一般,可見資生堂喫茶部並非是只有「知識階級」會造訪的店家。其主要的顧客階層也包含了住在高級住宅區的貴婦們、摩登女性們,同時也參雜了一些新橋藝者時髦嬌美的身影。或許是對於要價五十錢的高級咖啡十分地在意,S、M、H三人便擇日前往拜訪「本館」(=資生堂化妝品部的高級飲料部)。內部的裝潢「高雅優美」,十分符合「摩登‧夫人們的時尚愛好」。不知何故,S點的飲料不是咖啡而是紅茶,M則是選擇了可可亞。雖然只有H點了咖啡,但是卻因為腸胃虛弱而無法好好品嘗,最後居然加入熱水稀釋。如同書中所寫的一般:「味道濃醇,不合吾輩之胃口。」雖然取得了話題,但或許也因而顯示出三人在資生堂中的表現,欠缺了記者本該具備的資質。
資生堂化妝品部咖啡的天價,確實引起了討論的話題。川口松太郎在〈銀座散步術──行前須知〉(《新青年》一九二九年三月)中講述道:「如果想要品嘗咖啡的話──能去的就是不二家、愛斯基摩、資生堂這三家店。不過,資生堂本店所販賣,一人要價五十錢的咖啡,貴得太離譜了些,大概也是包含了虛榮稅在裡頭吧。」川口氏所推薦銀座的三家店,是實際前往品嘗過後而推薦的,在味道上應該是不會太差。「愛斯基摩餐廳的咖哩飯,便宜又好吃。不二家、資生堂的西洋料理,也適合在午餐時間去品嘗。」川口氏在這裡提到的,應該是資生堂喫茶部的料理吧。
價格究竟是否合理,決定於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係。川口松太郎所指的「貴得太離譜了些」,只是提出資生堂與其他咖啡店所提供的價格在相對性上的比較。《資生堂月報》第六十三號(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刊載了金谷完治的文章〈舖裝道路上的漫步者〉。金谷氏在文章中記述道:「輕便的西洋服裝、輕快的步伐,和舖裝道路的調和感,諸如此類的近代美,讓人不禁細數了起來。舖裝道路上談情說愛的人們、憧憬著在舖裝道路上漫步的人們,就在那裡,存在著不二家、資生堂、千疋屋出現的意義。」在銀座,有著許多咖啡店。作為「舖裝道路上的漫步者」要「談情說愛」的場所,是否要在資生堂高級飲料部喝上一杯五十錢的咖啡,是個人的選擇問題。在資生堂化妝品部買完東西後,到藝廊去鑑賞美術的女性們,應當也會願意支付那五十錢,享受該處當下的氛圍及咖啡的美味。
讓我們把話題轉回到資生堂喫茶部吧。享受著漫遊銀座的人們,之所以會造訪資生堂喫茶部,是因為想要在這個充滿著音樂流轉、挑高(直達屋頂)設計的空間下用餐。喫茶部內的現場音樂演奏,廣受好評。翻開今和次郎主編的《新版大東京導覽》(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中央公論社出版),可以看見書中的記述:「咖啡、汽水、午餐等,雖然店名名稱老氣,但是店家卻不忘時時順應時代的轉變以及維持著經營的熱忱,率先於其他餐廳,將管弦樂團作為店內的常設。位於二樓的包廂設計,也是十分地厚實莊重,予人從容之感。」資生堂喫茶部開幕後,現場演奏約持續了一年半的時間。
儘管如此,在《新版大東京導覽》出版後兩個月,小野田素夢的《銀座通》(一九三〇年一月,四六書院出版)一書問世,閱讀該書後,便能得知資生堂喫茶部的現場演奏已告終止的消息,書中寫道:「可以在銀座人的談話之間聽見如此的嘆息──資生堂喫茶部的感覺雖好,但不知為何音樂卻停止了。化妝品部所販賣的咖啡,如果可以只花三十錢就能喝到的話就好了……。」現場演奏的經費支出過於龐大,因而決定變更為唱片機的音樂放送。至於咖啡,因為個人喜好有所不同,在口味的評價上也各有見解。在川口松太郎所推薦前往銀座喝咖啡必挑的三家店中,小野田氏也提出,不二家的點心和咖啡也是深受好評。不過,愛斯基摩餐廳的咖啡,則是評論道:「還是別提的好。」此外,資生堂高級飲料部咖啡的價格(五十錢),還是希望能夠便宜一些的好。
我喜歡資生堂。十分喜愛這整個空間裡瀰漫的空氣。當坐在這裡的桌前,真的就像是身處在銀座一般。住在築地的時候,每天早上都坐在這裡喝汽水。(中略)關東大地震後,則是加入了許多法國元素。內部是在周圍築起二樓,中央則是用兩座梯子搭起了豪華氣派的樓梯,成為了真正的法式咖啡店。比起周圍的雅座,我更喜歡坐在正中間的桌椅前,眺望觀看著其他顧客,放鬆發呆,十分舒服。冬日早晨的咖啡也是美好的時光。當新橋的藝者們踏出理髮店,或是結束練習課程後,在歸途的途中也會順道前往資生堂坐坐。咖啡的香氣加上香水及日本髮油的氣味,混融出一種疲累沉澱的空氣。
美術史家安藤更生在《細看銀座》(一九三一年二月,春陽堂出版)一書中,表明自己十分喜愛資生堂的空氣。在「空氣」的構成要素中,包含了安藤氏所喜歡的香草汽水與咖啡的氣味,以及服務生們動作靈敏的服務。即使不出聲叫喚,服務生們還是可以憑藉著顧客的肢體動作而知悉服務的需要,讓安藤氏讚嘆「不愧是福原氏的經營風格」。此外,想必也包含了引文中所提到咖啡、香水及日本髮油所混合的氣味吧。而正如引文中的「法國元素」一般,安藤氏最為喜愛的,是巴黎的香味。安藤氏回想道,「初期銀座漫步者的空氣」便是以「喜愛法國」為中心。不過,不知從何時開始,受到美國電影影響的年輕人們闊步於步道上,爵士樂音也四處流轉,裊裊不絕。對安藤氏而言,在當下那個美國主義全盛的時代中,資生堂是可以沉浸在巴黎香氣之中的少數場所之一。
一九二八年五月十日,資生堂化妝品部在竹川町街角隆重開幕,新店舖為街道妝點了新意。採取新藝術派及新文藝復興建築的樣式,為樓高三層(一部分為四層)的鋼筋水泥豪華建築。握住刻有藤蔓花紋模樣的黃銅門把,步入店內,右方為賣場,左方為高級飲料部的顧客座席。隨著該店的開幕,位於出雲町的店舖則是暫時閉店拆毀,進行整修改裝工程。完工後的新建築物為木造建築,兩層樓高,於兩個月後的七月三日,以資生堂喫茶部的嶄新風貌開店經營,提供顧客享用法國料理及飲料。自一九〇二年起,資生堂在店舖內設置自動飲料機,開始販賣汽水及霜淇淋;至一九二八年資生堂喫茶部的落成,約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如果是從一九一六年出雲町店鋪設置資生堂藥品部飲料部的時間來算起,則是經過了十二個年頭。因關東大地震而暫時休止的出雲町店舖內的飲料部,在兩個月(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後開始重新營業,若是從此時算起,五年的歲月流轉,資生堂在飲食文化上的努力與參與,呈現出大幅成長的趨勢,迎來了資生堂喫茶部的誕生。
讓我們來看看當時的兩張照片吧。是收錄在《資生堂月報》第四十七號(一九二八年八月)的〈資生堂出雲町店開幕〉的文章之中。首先是建築物的外觀。正前方的建築物為資生堂喫茶部,可以看見中央的玻璃櫥窗前,有人們佇足窺看櫥窗內部的樣貌。入口是在建築物的兩側。右方的建築物(後方為四層樓)則是資生堂化妝品部。其次來看看一樓。從照片可以看見男性服務生在客席中端送餐點的樣子。照片的左方,上方呈現半圓弧造型的地方,為喫茶部的入口,進門後馬上就能看見前往二樓的樓梯。客席的中央為挑高直達屋頂的設計,確保整體空間的開放感。一樓的正前方為飲料吧檯,二樓則是設有演奏包廂。前往資生堂化妝品部,便能到藝廊去欣賞美術作品,前往資生堂喫茶部,便能聆聽音樂的饗宴。在建築構造上,因為中央部分是挑高設計,所以在二樓的兩側設置雅座。
田川浩在〈銀座令人意想不到的程度〉(《日本及日本人》一九二八年四月)一文中,將資生堂歸類在咖啡店的分類之中,並敘述如下:「咖啡店可以大致分類為,像是不二家、吾愛(モナミ)、資生堂等完全純粹、不販賣酒精飲料的咖啡店,以及販賣酒精飲料的咖啡店。前者是為了讓知識階級品味銀座漫步者的心境,藉由濃醇的咖啡及清香淡雅的檸檬茶,鑑賞現代生活優雅纖細的場所。因此,該處的裝飾大多雅致而輕快,男性服務生較多,因此不像女服務生那樣會細心地注意顧客和座椅的狀況。」田川氏的文章是發表於資生堂喫茶店開店前三個月,因此所提的「資生堂」,指的應該是過去的飲料部。不過,文中所提的「知識階級」以及品味「銀座漫步者心境」之場所的特點,則是接著由資生堂喫茶部所承繼了下來。
在資生堂喫茶部開幕約一年半後,時事新報社家庭部編的《東京名產食記》出版問世,對於資生堂喫茶部做出了何種評價呢?除去「附錄」不談,該書在六十七個小節中,有十個小節的內容是在講述銀座的店家,其中一節便是討論銀座資生堂。S、M以及久夫三人造訪了文中「位於舊館(有自動飲料機的地方)址的新館」,也就是資生堂喫茶部。雖然抱怨入口處略顯狹窄,但是「建築物中央處的挑高(直達天花板)設計,加上二樓以包廂雅座環繞」,在日本咖啡店中可說是十分罕見的設計,在印象上加分了不少。服務生細心的擦拭了大理石的桌面,點叫的餐點也十分有效率地端上桌來。接著就是味覺的鑑賞了。
S(點的是咖哩飯,三十錢):「將咖哩和白飯分開裝盛端上桌,讓人感到開心。咖哩的味道偏向女性喜愛的口味,薤、薑及福神漬也是盛裝在另外的盤子中,很好。而且餐點馬上就送上來了。」久夫(點的是烤雞,七十錢):「與蔬菜的搭配合宜,滿好吃的,符合價值的美味。」M(點的是茄汁雞肉炒飯,六十錢):「不好也不壞,總之對於銀座漫步者階級而言是合宜的價格。」汽水(二十五錢)的味道偏向女性喜愛的口味,稍嫌不足;霜淇淋(二十五錢)和咖啡(十五錢)則是普普通通,並不值得特別推薦。
在對面的本館,咖啡、紅茶一杯為五十錢的價格,要是真的想要品嘗美味的咖啡,到本館去說不定比較好。M表示:「不過一杯咖啡要價五十錢,就算是在巴黎咖啡店(カフェー・ド・パリ)也不需要這麼高的花費喔。」
三人在味蕾上的評價可算是中上的程度吧。正如文中寫道「偏向女性喜愛的口味」一般,可見資生堂喫茶部並非是只有「知識階級」會造訪的店家。其主要的顧客階層也包含了住在高級住宅區的貴婦們、摩登女性們,同時也參雜了一些新橋藝者時髦嬌美的身影。或許是對於要價五十錢的高級咖啡十分地在意,S、M、H三人便擇日前往拜訪「本館」(=資生堂化妝品部的高級飲料部)。內部的裝潢「高雅優美」,十分符合「摩登‧夫人們的時尚愛好」。不知何故,S點的飲料不是咖啡而是紅茶,M則是選擇了可可亞。雖然只有H點了咖啡,但是卻因為腸胃虛弱而無法好好品嘗,最後居然加入熱水稀釋。如同書中所寫的一般:「味道濃醇,不合吾輩之胃口。」雖然取得了話題,但或許也因而顯示出三人在資生堂中的表現,欠缺了記者本該具備的資質。
資生堂化妝品部咖啡的天價,確實引起了討論的話題。川口松太郎在〈銀座散步術──行前須知〉(《新青年》一九二九年三月)中講述道:「如果想要品嘗咖啡的話──能去的就是不二家、愛斯基摩、資生堂這三家店。不過,資生堂本店所販賣,一人要價五十錢的咖啡,貴得太離譜了些,大概也是包含了虛榮稅在裡頭吧。」川口氏所推薦銀座的三家店,是實際前往品嘗過後而推薦的,在味道上應該是不會太差。「愛斯基摩餐廳的咖哩飯,便宜又好吃。不二家、資生堂的西洋料理,也適合在午餐時間去品嘗。」川口氏在這裡提到的,應該是資生堂喫茶部的料理吧。
價格究竟是否合理,決定於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係。川口松太郎所指的「貴得太離譜了些」,只是提出資生堂與其他咖啡店所提供的價格在相對性上的比較。《資生堂月報》第六十三號(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刊載了金谷完治的文章〈舖裝道路上的漫步者〉。金谷氏在文章中記述道:「輕便的西洋服裝、輕快的步伐,和舖裝道路的調和感,諸如此類的近代美,讓人不禁細數了起來。舖裝道路上談情說愛的人們、憧憬著在舖裝道路上漫步的人們,就在那裡,存在著不二家、資生堂、千疋屋出現的意義。」在銀座,有著許多咖啡店。作為「舖裝道路上的漫步者」要「談情說愛」的場所,是否要在資生堂高級飲料部喝上一杯五十錢的咖啡,是個人的選擇問題。在資生堂化妝品部買完東西後,到藝廊去鑑賞美術的女性們,應當也會願意支付那五十錢,享受該處當下的氛圍及咖啡的美味。
讓我們把話題轉回到資生堂喫茶部吧。享受著漫遊銀座的人們,之所以會造訪資生堂喫茶部,是因為想要在這個充滿著音樂流轉、挑高(直達屋頂)設計的空間下用餐。喫茶部內的現場音樂演奏,廣受好評。翻開今和次郎主編的《新版大東京導覽》(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中央公論社出版),可以看見書中的記述:「咖啡、汽水、午餐等,雖然店名名稱老氣,但是店家卻不忘時時順應時代的轉變以及維持著經營的熱忱,率先於其他餐廳,將管弦樂團作為店內的常設。位於二樓的包廂設計,也是十分地厚實莊重,予人從容之感。」資生堂喫茶部開幕後,現場演奏約持續了一年半的時間。
儘管如此,在《新版大東京導覽》出版後兩個月,小野田素夢的《銀座通》(一九三〇年一月,四六書院出版)一書問世,閱讀該書後,便能得知資生堂喫茶部的現場演奏已告終止的消息,書中寫道:「可以在銀座人的談話之間聽見如此的嘆息──資生堂喫茶部的感覺雖好,但不知為何音樂卻停止了。化妝品部所販賣的咖啡,如果可以只花三十錢就能喝到的話就好了……。」現場演奏的經費支出過於龐大,因而決定變更為唱片機的音樂放送。至於咖啡,因為個人喜好有所不同,在口味的評價上也各有見解。在川口松太郎所推薦前往銀座喝咖啡必挑的三家店中,小野田氏也提出,不二家的點心和咖啡也是深受好評。不過,愛斯基摩餐廳的咖啡,則是評論道:「還是別提的好。」此外,資生堂高級飲料部咖啡的價格(五十錢),還是希望能夠便宜一些的好。
我喜歡資生堂。十分喜愛這整個空間裡瀰漫的空氣。當坐在這裡的桌前,真的就像是身處在銀座一般。住在築地的時候,每天早上都坐在這裡喝汽水。(中略)關東大地震後,則是加入了許多法國元素。內部是在周圍築起二樓,中央則是用兩座梯子搭起了豪華氣派的樓梯,成為了真正的法式咖啡店。比起周圍的雅座,我更喜歡坐在正中間的桌椅前,眺望觀看著其他顧客,放鬆發呆,十分舒服。冬日早晨的咖啡也是美好的時光。當新橋的藝者們踏出理髮店,或是結束練習課程後,在歸途的途中也會順道前往資生堂坐坐。咖啡的香氣加上香水及日本髮油的氣味,混融出一種疲累沉澱的空氣。
美術史家安藤更生在《細看銀座》(一九三一年二月,春陽堂出版)一書中,表明自己十分喜愛資生堂的空氣。在「空氣」的構成要素中,包含了安藤氏所喜歡的香草汽水與咖啡的氣味,以及服務生們動作靈敏的服務。即使不出聲叫喚,服務生們還是可以憑藉著顧客的肢體動作而知悉服務的需要,讓安藤氏讚嘆「不愧是福原氏的經營風格」。此外,想必也包含了引文中所提到咖啡、香水及日本髮油所混合的氣味吧。而正如引文中的「法國元素」一般,安藤氏最為喜愛的,是巴黎的香味。安藤氏回想道,「初期銀座漫步者的空氣」便是以「喜愛法國」為中心。不過,不知從何時開始,受到美國電影影響的年輕人們闊步於步道上,爵士樂音也四處流轉,裊裊不絕。對安藤氏而言,在當下那個美國主義全盛的時代中,資生堂是可以沉浸在巴黎香氣之中的少數場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