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雜貨店 2.0 老店新開,培育在地工作青年領導人的挑戰 ◎王雅萍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教育部 USR 計畫雜貨店 2.0 老店新開計畫主持人)
緣起:加入政大 USR 辦公室團隊
2022 年 7 月 24 日剛從泰國探視新南向學海築夢計畫的實習學生歸國,一下飛機,在機場接到 8 月 1 日即將上任的新任校長李蔡彥的電話,徵詢我協助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的行政工作的意願,李校長曾經在吳思華校長任內擔任教學發展中心主任,當時我擔任研究規劃組組長,共事過半年,做完中心評鑑後才免兼。考量從 2012 年底受邀跟時任社科院副院長湯京平教授投入國科會第一期的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的「政大烏來樂酷計畫」後,這十多年一直都在社區營造與社會實踐相關教學第一線,於是答應老長官這個新任務。不過因為當時我正在學術休假半年,休假期間依法不能接行政工作,就先義務協助處理社責辦事務三個多月,等到隔年 2 月 1 日再正式接任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副執行長兼辦公室主任工作,執行長是研發長吳筱玫教授,筱玫教授 2024 年 7 月 31日退休,由經濟系徐士勛教授接任,跟長官們合作愉快。
教育部於 2018 年推動了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鼓勵大學積極參與在地的發展,讓大學成為地方發展的重要夥伴。政大社會責任辦公室於 2019 年隨即成立,2022 年 12 月 16 日辦理「政大 USR 五年經驗回顧與展望論壇」,期待將知識轉為社會服務動能。USR 是「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大學社會責任)」的簡稱。大學扮演著培育人才、研究學術、提升文化等重要角色,同時也肩負著服務社會、促進國家發展的使命。2023 年初第三期(112∼113 年)USR 開獎結果,本校提出的五案,通過二個萌芽型計畫,分別是地政系戴秀雄老師「以鄉村地區規劃落實里山經濟」與民族學系王雅萍老師主持的「雜貨店 2.0 老店新開:順路經濟與社會資源整合平台計畫」兩個計畫,前者從制度及規劃面去解決地方創生常會遇到的困境與國土計畫等的結合;後者透過雜貨店 2.0 的打造,使其重新成為地區物資及資訊的集散點,並成為承接政大師生創意的「風巢」(註:「風巢」是雜貨店獨特的設計,就是土的人在部落或社區,接住像風一樣來去的大學生,一起合作激盪做地方創生的創新工作)。(NCCU USR 政治大學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2022)
為何雜貨店 2.0 計畫要老店新開?
過去十多年,本校深入部落執行社會實踐計畫,發現部落的雜貨店日漸凋零,功能萎縮,以致部落的運補系統出現狀況,民生基礎無法滿足,建構在部落的社區空間議題與產業就無法站穩,因此本計畫要照顧的是部落生活的根。考察過去雜貨店扮演滿足在地民生、社福、資訊流、金流、政策落實的各項功能,我們企圖在數位時代,透過跨域的支持,捲動大學各項專業,來復振雜貨店扮演部落根基的功能,讓相關議題與產業的成果得到支持。
這就是「雜貨店 2.0 老店新開」名稱的由來,以「順路經濟與社會資源整合平台的創新模式」為內容,為當地產業發展注入活水,建立在地青年發展地方產業的想像。於此同時,引導團隊成員與學生進到不同族群的場域,能夠身歷其境體會感受其生活空間,進行服務的同時,能設身處地學習並具有同理心。(王雅萍等 2022,教育部第三期計畫提案計畫書)
雜貨店開在何處?
教育部第三期 USR 雜貨店計畫提案時,奠基在過去本校在原住民族和移工、新住民等等議題累積的關注上(例如:政大烏來樂酷計畫、南風四重奏、外籍勞工微型信用貸款平台、台灣印尼移工的遠距親職培力、基隆港邊街區和印尼穆斯林移工的關聯性、龍岡地區穆斯林社群、社會實踐辦公室在烏來和桃園大溪地區的地方創生前期耕耘成果等),計畫有社科院、商學院、資訊學院和外語學院四大院跨領域合作投入,除社科院的民族系王雅萍、陳乃華;社會系邱炫元;公行系傅凱若;社工所王增勇、夏曉鵑,還有商學院的資管系蔡瑞煌、資訊學院資科系蔡子傑;以及外語學院的東南亞語文學士學位學分學程(113 學年度開始已經更名為東南亞語文學系)的副院長兼主任的劉心華和招靜琪等老師們一起投入。團隊的老師們,都在研究和教學主題上,涉及原住民、新住民以及有特殊穆斯林信仰的移工群體。
雜貨店計畫分別選擇新北市烏來區與桃園市復興區(雪霧鬧)的原鄉部落、桃園市龍岡區(忠貞社區)與基隆市清真寺附近的新住民社群所在地建立據點,並串聯成一個社會資源平台,導入大學師生的研究與實踐能量,動態思考各項問題環節。透過結合不同學術領域、專業背景與人脈關係,在多方資源的匯聚下,化簡為繁地實踐在地關懷,同時照顧各個社區各個族群的需要。
打造「風巢」與帶動順路經濟,是雜貨店 2.0 計畫執行的重要目標。在部落或社區打造「駐風站」,使雜貨店 2.0 成為關係人口進入社區的新據點,亦具備 co-working space 功能,共創翻轉社區的行動與服務。並透過 IT 工具讓村人建立互助的順路經濟機制,讓外出的村人協助村裡人採購、取藥、取貨,也可以協助村裡人外出、看病、送件,讓人與物的村裡村外的雙向移動具備社區守望相助、相互關懷的生活與人情依託。更進一步扮演社會資源整合平台,以課程帶領學生整合政府補助 SOP 工作手冊,發展代辦諮詢業務,讓社區居民都能知道如何完成各種政府補助專案申請。(王雅萍等 2022,教育部第三期計畫提案計畫書)
阿公阿嬤開設的「連金商店」
因為負責教育部 USR 的雜貨店 2.0 計畫,經常讓我想起彰化溪州老家阿公阿嬤的連金商店,連金商店位在彰化縣溪州鄉、田中鎮、北斗鎮、二水鄉四鄉鎮交界的濁水溪沖積地。濁水溪是孕育彰化平原成為全台穀倉的母親河,但頻繁的洪患是河邊居民的大威脅。直至大正七年至十二年(1918--1923)間,日本政府技師在濁水溪兩岸築起長度超過七十公里的堤防,才止住老家附近四鄉鎮的洪水。老家行政轄區屬溪州鄉西畔村第十六鄰,聚落名稱就是西畔溪底。小時候大約有三十戶左右來此開發新土地的的農戶。這個雜貨店旁邊有一間土地公廟,剛好是方圓七公里內聚散中心。
我的阿公王連居生於日本時代大正八年(1919,民國八年),歿於民國九十六年(2007),享壽九十歲。他身為長子,幼年十一歲即失去母親,認真勤勞並侍奉繼母。二十三歲跟金花阿嬤結婚。我的阿嬤王鄭金花,生於日本大正十年(1921)溪州鄉東洲村鄭家,因為母親過世,「無奶水被送養到下壩村朱家當童養媳,金花阿嬤自幼聰穎,日本時代在夜塾(俗稱暗塾),讀日本語和簡單算數,曾在下霸村派出所協助日本警察太太採買時的口語翻譯。金花阿嬤不識字卻記憶力很好,心算算術很厲害,放牛、農場、家務工作樣樣精通。嫁到西畔村,擔任王家長媳,孝順公婆工作勤奮,受到公公王中和王家長輩的疼惜與肯定。
二十五歲新婚不久的王連居被派至南洋(菲律賓,澳洲北部)當軍伕,離開故鄉二年八個月,生死未卜。當時台灣出征海外大多戰死,金花阿嬤四處求神拜佛祈求保佑丈夫平安歸來,有一次連村內神明都指示丈夫可能已經罹難,村人勸其改嫁,但金花阿嬤堅信丈夫就算為日本國捐軀也會來託夢。因為對丈夫信念堅定,二年八個月後夫婿平安歸國。最後西畔本庄能平安返國的軍伕只有二名,連居阿公是最有福氣的人,阿公阿嬤還是感謝村內萬聖宮夫人媽庇佑能平安返國。
阿公的日本姓名為太原勝澤,在南洋當軍伕時曾擔任伙房負責廚務,因此連居阿公很會做菜。每年冬天阿公總會親自烹煮熱騰騰的土羊肉湯讓出外讀書工作的子孫進補。丈夫在南洋當兵期間,金花阿嬤為了養二個兒子永昌、永仁(我的爸爸),在日本軍事動員物資缺乏年代,四處撿稻米、地瓜,冒險徒步走到田中、二水等大站做粗糠走私買賣養家。戰後生活艱困,跟著丈夫開墾田園,撿石頭,顧田水,家庭內外操勞。連居阿公南洋出征回來,每日拼命耕墾西畔溪底田園,1965 年兄弟分家,阿公與阿嬤從西畔本庄遷至溪底現址,帶領未婚子女永仁、永作、仍慈、仍修一起離開西畔村本庄,來到溪底聚落定居,胼手胝足,建立家園。
金花阿嬤勤儉養家,開墾打拼,跟行商組團走遍全國各偏鄉,挑擔賣冬粉、米粉、蜂蜜等雜貨,有膽識有能力,協助丈夫添買新田園,蓋二次新房子,娶好各房媳婦。夫婦倆曾經擔任謝許英省議員(人稱產婆英)牧場管理員二年多,幫忙照顧農場和養牛,忠誠盡職。金花阿嬤因為丈夫王連居擔任鄰長,開設連金商店;金花阿嬤雖不識字,可以騎腳踏車親自到菸酒公賣局批貨載貨,是優秀的銷售人員;金花阿嬤因為賢淑,談吐不俗,因此常受邀擔任左鄰右舍親友的媒人,幫助超過五十對的姻緣。
金花阿嬤在威權年代就為溪底河川土地的公地放領等農民權益參與農權會組織,跟村民走上街頭,在各種抗爭活動和民主運動場合中常常藉著賣肉粽、米粉傳遞消息,人稱「金花姑,彰化肉粽婆」,是少見為守護土地,默默參與草根民主政治運動不遺餘力的女性農民。因為兒子媳婦都需四處做工賺錢養家,夫妻倆更挑起孫子的隔代教養之責。舉凡孫子輩的上學註冊,買書包、制服,考試、畢業典禮、當兵面會等孫輩的成長活動都由金花阿嬤代表參與,是孫子眼中的超級阿嬤,內外孫子女都感受到她滿滿的愛與疼惜。
當年來到西畔溪底,連居阿公跟柯約老先生奉玄天上帝指示一起到松柏坑採回茄冬樹種植並協建西畔本庄土地公廟。而這棵茄冬樹也常常被當作是藥引,幫助過無數的人,連居阿公敬奉土地公如父母,每天都會替土地公上香,祈求保佑全庄和一家大小平安。
1967 年連居阿公和金花阿嬤開設連金商店,並擔任西畔村十六鄰鄰長,三十多年,熱心公務,樂善好施。連居阿公他奉守日本精神,每天一定穿好襯衫皮鞋,認真顧雜貨店,童叟無欺,濟弱扶傾。因為當兵南洋海外的經驗,所以連居阿公很能吸收新觀念,並勇於嘗試新科技事物,是孫輩心中永遠第一名的馬蓋仙阿公。例如他創先蓋廁所化糞池,買牛車、耕田器具,蓋土角厝,買村中的第一部摩托車、第一部收音機,申請全庄第一支公共電話,八十幾歲還會每天早上打手機電話給孫女(筆者)鼓勵她讀博士班。
連居阿公的生活簡單,作息很規律,早上五點起床,騎腳踏車做運動,巡田園,回到家中泡壺熱茶跟庄內早起運動的村人分享,替土地公上香,清掃庭院,栽種盆栽。晚上阿公喜歡聽電台的吳樂天講古。阿公為人慷慨,常常幫助人。雜貨店有一本記帳本,裡面的賒帳,都夠阿公阿嬤倆老再活一輩子,他們也從不去催討,因為阿公的想法就是若對方有錢就會還你了,沒錢你逼他也沒用,所以就當做善事吧!
阿公身體一向健壯,健保卡一格也未用,2002 年農曆年初中風,開始承受肉體上的折磨,腦部開刀,氣切,右手右腳病癱,不斷搶救與復健。阿公他意識清楚但無法言語,阿嬤親奉湯水並親自陪伴四處就醫四年多,時時陪在病床旁邊,一起唱日本歌,說故事;兩人牽手扶持六十六年,打拼奮鬥,互相照顧相愛一生,在病榻中仍牽手互相關懷,形影不離,阿公阿嬤是歷經戰亂的患難恩愛夫妻。
從小到大看到的雜貨店,很難想像務農的阿公阿嬤靠著這個雜貨店,六十六年來養育了六十六位的子子孫孫。目前雜貨店是由三房的王永作叔叔家持續經營。連金商店跟其他部落的雜貨店一樣不敵便利商店的競爭,生意開始沒落,但仍是當地農民的聚會中心。
雜貨店的持續與陪伴
生命裡有些事情不想再回憶。2015 年於執行烏來樂酷計畫時蘇迪勒颱風和杜鵑颱風重創烏來便是這樣的經驗。根據當時的觀察,因為害怕烏來災害新聞會影響觀光,新聞媒體對災情的報導並不多,因此,風災過後多年,仍有一些店家受損嚴重,迄今仍無法恢復往昔盛況。當時因為政大烏來樂酷計畫的關係,曾陪伴烏來福山里民一起在新店大豐活動中心安置、面對挑戰。災後烏來的重建與陪伴考驗團隊的毅力與信念,迄今,烏來的重建仍在持續進行中。
在烏來其實也有平地人雜貨店家族個案,例如烏來老街的高沛蚶和高標炎父子從日本時代大正元年就先後在烏來經營雜貨和溫泉旅社,並總理烏來地區貨物商品的輸入,這些以平地人資金為主的烏來老街山產交易和產業發展,跟當地各村的部落雜貨店呈現一種共生的現象(王雅萍,2024)。
新北市烏來區忠治(桶壁)部落堪稱是距離大台北區最近的泰雅族部落。隱身在忠治部落一隅的「獵人雜貨店」,並非是販賣一般商品的雜貨店,而是一座「山林生態知識」的秘密教育基地,主人翁田錦郎(我們都稱他田爸)和田原父子都是泰雅族獵人。田原一家人剛好就是蘇迪勒颱風的受災戶,透過雜貨店計畫看到泰雅族人的山林智慧與遇到風災困頓再出發的生命力與生活韌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