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流亡學生到巨富的鄭崇華
堅持走對的路,以品質為依歸;
做生意「正直」出了名的鄭崇華,凡事有他的堅持;
寧可拿不到訂單,也不允許員工涉足聲色場所;
寧可三年沒生意,也不碰老東家的客戶;
寧可得罪大客戶,也不與仿冒者有生意往來……;
鄭崇華堅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堅信品質才是一切的依歸。
──陳昌陽 《經理人月刊》,2005 年 11 月,第 115 頁
為什麼要了解鄭崇華?
讀偉人傳,多少會給人「有為者,亦若是」、「見賢思齊」的作用,以《第五項修練》(1992)一書聞名的管理大師彼得‧聖吉,在《天下雜誌》2004 年 10 月的專訪中強調:「你可以定下你的志向,但我不覺得你能夠因模仿某家公司而創造出偉大企業。我覺得,鼓舞(inspiration)的真義與被鼓舞成為另外一個人是不同的。因為在一個學習的過程,觀察另外一個人的成功,能幫助確認你個人的形象與對未來可能性的視野,但你的視野最終屬於你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從那一點開始,你從模仿他人,轉為創新。」1
台灣最大出版集團城邦集團執行長(2007 年 3 月,調升為副董事長)、2007 年暢銷書《自慢》的作者何飛鵬,在一篇「對不在方法,對在人」的文章中,針對「榜樣學習」有一段建議:「如果要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關鍵不在學習其成功的方法,而在學習『人』,學習成功者的態度、思維、物質、風度、氣量,這些才是成功的核心,也是成功方法背後的潛在要素。不要陷入一般人只會學習成功的方法,本末倒置,以至於複製、學習都不易成功,但卻永遠在追求成功方法的更新,忘記一切要從自我檢視、探索開始。」2
99.9% 的企業相關書只是外行看熱鬧
十四到十九世紀,人類模仿鳥類飛行失敗的原因在於科學不發達,不了解空氣動力學,無法知曉飛行的原理。
同樣地,坊間有不少書籍不斷地告訴讀者,要想更上一層樓,就須模仿企業家成功的動作,這種說法如同以為裝了翅膀就會飛一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著名策略管理學者湯明哲認為,「策略是任何事業的基石,它不是單一的動作,而是由一系列環環相扣的策略性活動所支撐,這一系列活動構成複雜的策略行動系統(strategy activity system),要模仿就要全盤的模仿,讓策略成為一個系統的觀念,並為自己所運用,否則掛一漏萬,畫虎不成反類犬。」例如有公司認為台塑集團的成功是其資訊系統,以為有資訊系統就能成功,卻忽略了台塑集團設計資訊系統背後的管理邏輯和企業文化。3
聯合航空畫虎不成反類犬
1994 年,美國聯合航空公司要在加州市場跟西南航空公司競爭時,聯合航空決定要把西南航空這個成功的對手當作標竿,因此模仿起西南航空的一些知名做法,包括空服員穿著休閒式的制服、公司只飛波音七三七型的飛機、飛機上不供應餐點等。
結果,西南航空在加州的市場占有率不減反增,聯合航空的模仿策略最後以失敗收場。為什麼一家公司努力向標竿企業看齊,卻得不到標竿企業的好成績?
美國史丹福大學菲佛(Jeffrey Pfeffer)和沙頓(Robert I. Sutton)兩位教授,在 2006 年 3 月出版的《Hard Facts書中,指出標竿企業的某項成功做法,常會吸引其他公司競相學習,但是,這些公司往往只模仿了最容易看見的部分,卻沒有深究這些措施之所以成功的背後原因,以及如何才能成功地把該做法移植到自己的公司,結果只是盲目模仿表象而已。
在聯合航空的例子中,公司最後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就是掉入了標竿學習的迷思。西南航空成功的基礎在於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哲學,例如西南航空一向把員工擺在第一位,縱使 2001 年 911 事件之後,業界一片淒風苦雨,西南航空從頭到尾沒有裁掉任何一名員工。重要的是西南航空如何對待員工,而不是員工穿了什麼樣的制服。
作者引用聯合航空一名主管的看法,來說明這個觀念:「在標竿學習中,我們一直學錯了事情,我們需要模仿的不是別人如何做,而是別人如何思考。」
當然,聯合航空的失敗,不在於東施效顰,而是美國麻州理工大學教授萊斯特‧梭羅(Lester C. Thurow)所說的「半調子社會主義」。1994 年,虧損嚴重的公司把 55% 股權賣給員工。身兼勞方與資方的員工在董事會上,通過高薪資,以致公司無利可圖,因此有人用「殺了下金蛋的母雞」來形容這種自肥現象。
本書「內行看門道」
我本身是企管博士,對於理論、實務經驗、寫書能力與創意四項核心能力又知之甚詳,因此能「庖丁解牛」地讓你登堂入室,一窺堂奧,而不至於瞎子摸象。
為了讓「紙上談兵也有用」,必須採取管理學(尤其是策略管理)中的分析方法做為架構,來分析台達、鄭崇華的做法。正如全球策略管理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所說,一家公司如何把多種能力組合成活動系統(activity system),創造出其他公司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如此才可長可久。本書一一把台達兼顧環保與獲利的經營方式,照表操課破解其成功之道。
壹、創業
鄭崇華在 1971 年創業,時年 35 歲,本節說明其 13 歲來台後到創業的歷程。
流亡學生的生活
2007 年 4 月 2 日,鄭崇華獲得中央大學名譽博士的榮譽,他以「環保、節能,永續經營」為題發表演說,暢談他從流亡學生到創業成功的心路歷程。
1936 年出生在大陸福建建甌的鄭崇華,1949 年時因為國共內戰爆發,當地學校停課,他只好隨著舅舅輾轉到了台灣,並進入台中一中初中部就讀,從此開始他的住宿生涯。
他回憶唸台中一中時,每當寒暑假期,同學都歡樂回家去,只有他一人留在學校,觸景傷情也就罷了,由於學校不開伙,要不是有位老師帶他回家吃飯,鄭崇華可能連飯都沒得吃。但是這種清苦的生活,卻養成鄭崇華堅毅不拔的精神。
與星星結下不解之緣
後來大陸淪陷,鄭崇華跟福建的家人失去聯絡,夜深人靜時,他總習慣一個人在宿舍外看星星,想家時,看著月亮,心裡想著,或許這個時候媽媽也正在看著月亮。那時候的星星很亮,時常看見流星劃過天空,他就想到宇宙,想到人生又渺小、又短促,對很多事情也比較看得開了,更懂得把握自己的人生。從此開啟他對浩瀚宇宙的好奇心,體會出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顆小星星與人類的渺小,進而形成他日後謙卑、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的人格特質,跟天文相關的物理學也因此成為鄭崇華最熱愛的學科。靠著打工和獎學金從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如果不是因為生活上有就業壓力,他當時最想投入天文物理的研究。
2008 年 7 月 8 日,中央大學副校長葉永烜說,鄭崇華所領導的台達在研發產品朝著節能著手,並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對環保的承諾,加上鄭崇華對天文的興趣,於是中央大學決定把其鹿林天文台所發現的編號 168126 小行星,命名為鄭崇華(Chengbruce)小行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這是第一顆以台灣企業家為名的小行星。
鄭崇華在記者會上以「很意外、很有意義」發表感言,畢竟「行星比人的壽命要長得多,人的生命很短暫,要努力學習,才不會白活」。5
堅持走對的路,以品質為依歸;
做生意「正直」出了名的鄭崇華,凡事有他的堅持;
寧可拿不到訂單,也不允許員工涉足聲色場所;
寧可三年沒生意,也不碰老東家的客戶;
寧可得罪大客戶,也不與仿冒者有生意往來……;
鄭崇華堅持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堅信品質才是一切的依歸。
──陳昌陽 《經理人月刊》,2005 年 11 月,第 115 頁
為什麼要了解鄭崇華?
讀偉人傳,多少會給人「有為者,亦若是」、「見賢思齊」的作用,以《第五項修練》(1992)一書聞名的管理大師彼得‧聖吉,在《天下雜誌》2004 年 10 月的專訪中強調:「你可以定下你的志向,但我不覺得你能夠因模仿某家公司而創造出偉大企業。我覺得,鼓舞(inspiration)的真義與被鼓舞成為另外一個人是不同的。因為在一個學習的過程,觀察另外一個人的成功,能幫助確認你個人的形象與對未來可能性的視野,但你的視野最終屬於你自己的,而不是別人的。從那一點開始,你從模仿他人,轉為創新。」1
台灣最大出版集團城邦集團執行長(2007 年 3 月,調升為副董事長)、2007 年暢銷書《自慢》的作者何飛鵬,在一篇「對不在方法,對在人」的文章中,針對「榜樣學習」有一段建議:「如果要學習別人的成功經驗,關鍵不在學習其成功的方法,而在學習『人』,學習成功者的態度、思維、物質、風度、氣量,這些才是成功的核心,也是成功方法背後的潛在要素。不要陷入一般人只會學習成功的方法,本末倒置,以至於複製、學習都不易成功,但卻永遠在追求成功方法的更新,忘記一切要從自我檢視、探索開始。」2
99.9% 的企業相關書只是外行看熱鬧
十四到十九世紀,人類模仿鳥類飛行失敗的原因在於科學不發達,不了解空氣動力學,無法知曉飛行的原理。
同樣地,坊間有不少書籍不斷地告訴讀者,要想更上一層樓,就須模仿企業家成功的動作,這種說法如同以為裝了翅膀就會飛一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教授、著名策略管理學者湯明哲認為,「策略是任何事業的基石,它不是單一的動作,而是由一系列環環相扣的策略性活動所支撐,這一系列活動構成複雜的策略行動系統(strategy activity system),要模仿就要全盤的模仿,讓策略成為一個系統的觀念,並為自己所運用,否則掛一漏萬,畫虎不成反類犬。」例如有公司認為台塑集團的成功是其資訊系統,以為有資訊系統就能成功,卻忽略了台塑集團設計資訊系統背後的管理邏輯和企業文化。3
聯合航空畫虎不成反類犬
1994 年,美國聯合航空公司要在加州市場跟西南航空公司競爭時,聯合航空決定要把西南航空這個成功的對手當作標竿,因此模仿起西南航空的一些知名做法,包括空服員穿著休閒式的制服、公司只飛波音七三七型的飛機、飛機上不供應餐點等。
結果,西南航空在加州的市場占有率不減反增,聯合航空的模仿策略最後以失敗收場。為什麼一家公司努力向標竿企業看齊,卻得不到標竿企業的好成績?
美國史丹福大學菲佛(Jeffrey Pfeffer)和沙頓(Robert I. Sutton)兩位教授,在 2006 年 3 月出版的《Hard Facts書中,指出標竿企業的某項成功做法,常會吸引其他公司競相學習,但是,這些公司往往只模仿了最容易看見的部分,卻沒有深究這些措施之所以成功的背後原因,以及如何才能成功地把該做法移植到自己的公司,結果只是盲目模仿表象而已。
在聯合航空的例子中,公司最後之所以失敗,主要原因就是掉入了標竿學習的迷思。西南航空成功的基礎在於獨特的企業文化和管理哲學,例如西南航空一向把員工擺在第一位,縱使 2001 年 911 事件之後,業界一片淒風苦雨,西南航空從頭到尾沒有裁掉任何一名員工。重要的是西南航空如何對待員工,而不是員工穿了什麼樣的制服。
作者引用聯合航空一名主管的看法,來說明這個觀念:「在標竿學習中,我們一直學錯了事情,我們需要模仿的不是別人如何做,而是別人如何思考。」
當然,聯合航空的失敗,不在於東施效顰,而是美國麻州理工大學教授萊斯特‧梭羅(Lester C. Thurow)所說的「半調子社會主義」。1994 年,虧損嚴重的公司把 55% 股權賣給員工。身兼勞方與資方的員工在董事會上,通過高薪資,以致公司無利可圖,因此有人用「殺了下金蛋的母雞」來形容這種自肥現象。
本書「內行看門道」
我本身是企管博士,對於理論、實務經驗、寫書能力與創意四項核心能力又知之甚詳,因此能「庖丁解牛」地讓你登堂入室,一窺堂奧,而不至於瞎子摸象。
為了讓「紙上談兵也有用」,必須採取管理學(尤其是策略管理)中的分析方法做為架構,來分析台達、鄭崇華的做法。正如全球策略管理大師麥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所說,一家公司如何把多種能力組合成活動系統(activity system),創造出其他公司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如此才可長可久。本書一一把台達兼顧環保與獲利的經營方式,照表操課破解其成功之道。
壹、創業
鄭崇華在 1971 年創業,時年 35 歲,本節說明其 13 歲來台後到創業的歷程。
流亡學生的生活
2007 年 4 月 2 日,鄭崇華獲得中央大學名譽博士的榮譽,他以「環保、節能,永續經營」為題發表演說,暢談他從流亡學生到創業成功的心路歷程。
1936 年出生在大陸福建建甌的鄭崇華,1949 年時因為國共內戰爆發,當地學校停課,他只好隨著舅舅輾轉到了台灣,並進入台中一中初中部就讀,從此開始他的住宿生涯。
他回憶唸台中一中時,每當寒暑假期,同學都歡樂回家去,只有他一人留在學校,觸景傷情也就罷了,由於學校不開伙,要不是有位老師帶他回家吃飯,鄭崇華可能連飯都沒得吃。但是這種清苦的生活,卻養成鄭崇華堅毅不拔的精神。
與星星結下不解之緣
後來大陸淪陷,鄭崇華跟福建的家人失去聯絡,夜深人靜時,他總習慣一個人在宿舍外看星星,想家時,看著月亮,心裡想著,或許這個時候媽媽也正在看著月亮。那時候的星星很亮,時常看見流星劃過天空,他就想到宇宙,想到人生又渺小、又短促,對很多事情也比較看得開了,更懂得把握自己的人生。從此開啟他對浩瀚宇宙的好奇心,體會出地球只不過是宇宙中的一顆小星星與人類的渺小,進而形成他日後謙卑、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的人格特質,跟天文相關的物理學也因此成為鄭崇華最熱愛的學科。靠著打工和獎學金從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如果不是因為生活上有就業壓力,他當時最想投入天文物理的研究。
2008 年 7 月 8 日,中央大學副校長葉永烜說,鄭崇華所領導的台達在研發產品朝著節能著手,並不是為了利益,而是為了對環保的承諾,加上鄭崇華對天文的興趣,於是中央大學決定把其鹿林天文台所發現的編號 168126 小行星,命名為鄭崇華(Chengbruce)小行星,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這是第一顆以台灣企業家為名的小行星。
鄭崇華在記者會上以「很意外、很有意義」發表感言,畢竟「行星比人的壽命要長得多,人的生命很短暫,要努力學習,才不會白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