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的話】無我無框‧能捨能得─世界級人才李祖德的精彩一生 / 高希均
(一)
對今天台灣社會中那些缺少鬥志、豪氣,而同時抗壓性低,不肯離開舒適圈的年輕人,《無我無框─李祖德的人生品牌學》是一本必須要讀的書。它可以使你一念之間,改變一生。
不久前我在一篇短文中回想年輕時:「一九五○年代在南港長大的眷村子弟,祇學會一件事:『一切靠自己』」。
天下文化能夠說服李祖德先生出書的最大原因,就是要分享他敢做、敢闖、敢捨、敢得的人生歷練。三十多年工作生涯中,六次轉業。三十二歲在牙醫界逐漸出名,三十五歲即赴大陸考察商機,四十五歲受漢鼎亞太負責人徐大麟賞識進入創投界,同年當選為北醫大董事。幾年後積極推動北醫大的變革。他進出不同職場,一再創造戰績,也創造了精彩一生。這種經歷的分享,比財富的分享更有價值。
在民間台灣,能憑做人做事的實力,又以創意與決心辦好醫學教育,化「不可能為可能」,前有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後有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李祖德。他們兩位分別是小兒科醫師與牙醫師出身,他們的醫學專業,管理長才與變革領導的經驗都值得出書。蔡長海的《改變成功的定義》已經出版(二○○九,天下文化),今天終於等到了李祖德的《無我無框》。
(二)
一九五○年出身在汐止一個家風嚴謹的書香世家,父親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畢業於台北醫學院的牙醫系。北醫唸到第六年,就和美麗的女友結婚。在小金門服完二年預官後,回母校擔任解剖助教,接著做了五年住院醫生,一九八一年外派出國受訓。在選擇學術研究與自己創業之間,一九八二年他決定開設了台灣第一家連鎖式的牙科診所。
醫師應該是最不需要,也不容易轉行的人,他們所學會的專業是不容絲毫差錯的精準,他們所思考的面向是經由嚴謹的認知與判斷。三十二歲時他大膽的起步,啟動了他人生一連串敢闖、敢拼、敢承擔的志氣與本領。他曾經說過,「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整天看診的牙醫!」他的路是從專業牙醫到經營者,從加入當年趙少康立委競選團隊到新興的創投業;又從八○年代的中國投資策略家到當前生技產業的佈局者。他的跨界經歷,豐富了他的人生,也貢獻了他參與的事業及兩岸的產業。他的書名《無我無框》恰如其分地敘述了傳主每一項新的經驗、無私的投入與產生的價值。
(三)
在閱讀這本沒有框架的自在思維時,我要提醒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這是作者正向思考、逆向規劃、嚴格自律、謀定而後動的人生體驗;絕非天馬行空的隨心所欲。他在本書提出「定規格的能耐」,以及向李國鼎先生請益「領導者升級的關鍵」,都在他生命的困境與奮鬥中見證而來。
李董事長以九個步驟來執行「定規格的能耐」。年輕人要特別學習其中五項:無我無框、助人實助己、做好每件事、先成事再論功、態度決定是非。
正因為這些步驟及自我要求,在每個職位上—─包括漢鼎創投副董事長、台北醫學院董事長都有重大建樹。
近年來當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李董事長的文章,我們的觀點也常不謀而合,如「醫責合理化」;如共同呼籲台灣需要更多的「平民英雄」;如國際化要加快,台灣要走向世界。
他是企業家,但同樣關心下一代的未來,他花了不少心血與讀者分享社會開放與責任承擔的重要,這是教育家的使命,我們就特別珍惜這樣的聲音要讓更多人聽到。
近十年來,他又投入母校─台北醫學院的品質、服務與規模的提升。現在已是一校三院的結合體:台北醫學大學外,又有附設醫院,萬芳醫院及雙和醫院。在二○一三年《遠見》雜誌服務業評鑑醫療類中,台北醫學院以第一名勝出,這真是莫大的榮譽。
今年七月這位功臣要卸任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這不是他的退休,而是再度轉向另一個重要產業,整合跨界的力量,發展台灣醫材產業鏈。我們期待由於他的領導策劃,「環瑞醫」能在全球化的競爭舞台上,展現台灣此一新產業的新前景。
這位台灣出生與長大的傳主,此刻同時擔任台灣、新加坡、上海、瑞士等七個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長。他一生精彩的經歷,刻劃出了一位勇於改變、創造時勢、擁抱機會的通才與專才。誰說台灣沒有一流世界級的人才?
【內文試閱】楔子
三十小時談下大交易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晚上,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漢鼎創投副董事長李祖德,獨自一人悄悄現身桃園國際機場。他拎著一個簡單的隨身行李,正準備搭機前往瑞士日內瓦。
年方六十三的李祖德,個子不高,頂著一頭茂密的銀髮,平日總是神采奕奕、談笑風生,細框眼鏡底下閃著遮掩不住的精銳眼神。他曾經在兩岸創投業界非常活躍,是許多家不同領域企業的董事長。
早年擔任漢鼎投資中國區總經理時,他就以眼光精準、擅長運籌帷幄著稱。參與過台積電、中芯、北京星巴克、新加坡商徐福記、神隆生技等重大投資案,並擔任北京星巴克董事長及新加坡商徐福記等眾多知名企業的董事。
這一次,他不是出國去參與國際醫學會議、法說財報,而是肩負好友李佩霖,同時也是承業生醫董事長的重託──洽談一個舉足輕重的國際併購案。李祖德的併購目標是,全球第四大高階影像設備廠──Swissray Medical AG及其關係企業的「全部」股權。
Swissray以生產醫療用數位X光機為主,不只品牌具專業知名度、行銷全球,且因獨具關鍵技術在醫療業界頗富盛名,並一度在美國那史達克掛牌上市。可惜經營策略失當,在金融海嘯衝擊下,財務發生嚴重困難。經營團隊一方面進行企業體質重整,一方面積極在國際間求售,尋找合適買主。
二○一一年春節期間,承業生醫的李佩霖主動邀請李祖德這幾位商界朋友一起評估這個併購機會。他們各自分頭花了點時間「做功課」,研究這家公司的財務、經營狀況和整體產業,發現這是台灣生技產業升級的絕佳機會。
Swissray堪稱全球醫材的IC設計廠商,一九九七年就將CCD技術導入X光機,首創全球第一部數位X光機系統,也是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核發許可的光學廠商。一旦併購成功,等於替台灣買到了生技醫材的頂尖技術,無疑是延續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一條重要活路。
然而在此之前,這家公司已與多家海外企業洽談併購,甚至有一家中國企業連併購意向書都已經簽好了。
等待他們的是一場艱困的談判,「我們必須反敗為勝,因為已沒有退路了」,李祖德回憶。短短三天,他單槍匹馬飛行超過一萬英哩,在律法嚴謹的瑞士,沒有帶任何一位會計師、律師同行,只從美國找了一位曾任醫療器材業界的資深高階經理人李典忠,在日內瓦會合。
李祖德的策略很簡單,就是只給對方三十小時的協商時間。
然而,直到離開前的最後一刻,雙方仍舊無法達成共識。
歷經三十小時的談判,時間一到,李祖德毫不猶豫轉身離開,直奔機場搭機返台,絲毫不留多餘的時間給對方掙扎。
事實證明,他的果決起了決定性的效用。
Swissray委任的法務和財會人員,趕在他登機前的最後一刻,匆忙地把剛出爐的投資條件書(term sheet)送到機場,讓他完成簽約手續。李祖德成功擊退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各國競爭對手,打贏漂亮的一仗!
二○一三年一月,擁有Swissray Medical等三家公司的環瑞醫投資控股(SRG)公司正式成立,並加入工研院、承業生醫發起的數位X光產業聯盟。在李祖德的運籌帷幄下,短短幾個月環瑞醫就募集到十二億元的資金,主要股東包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台灣規模最大的華威創投、承業生醫。同年十一月八日,環瑞醫控股以每股五十五元的價格登錄興櫃,成為首家回台掛牌上市的瑞士品牌。
李祖德打敗其他競爭對手成了環瑞醫的傳奇故事,談判桌上到底他用了什麼高明的策略,拿下這宗國際併購案的?
未來,這位兼具醫生、創業家、教育家、創投家與改革者的跨界高手,又將如何帶領環瑞醫以「瑞士皮、台灣骨」的策略打開國際市場呢?
【自序】打造個人品牌
近十年來,我周邊的人士看著我不斷轉換行業,既為我擔心,也為我慶幸,更希望我能傳授跨行祕笈。我每次都說,我是魚缸內的魚,請他們旁觀者來寫才合理。也常揶揄他們,史上有思想的人物多由旁人蒐集論述編撰而成,少有自己寫的,請他們別為難我。
近年我在演講時不斷提醒,新常態時代已然來臨,應顛覆舊有的規律,才能創新作為,也才有競爭力。朋友們用我論述反將我軍,要我盡速請高手幫我出書,書中我應坦誠地交代清楚,也要提供社會檢驗,我只能從善如流。
既然決定出書,我一定要滿足社會期待。我自忖能把經歷的事說清楚,但檯面下的細節要如何精彩呈現,讓讀者明白,同時要解決當代人談當代史的難題,也能適度說明在策略上(能說不宜做,能做不宜說)的情境,更要符合商業保密條款的要求,實在是高難度的挑戰。因此,我嘗試洽談幾位撰書高手,都因我的二度進出醫界,又二度重入商界的複雜人生而有所顧慮。
二○一二年底,天下文化出版社特別推薦具財經背景的資深撰述王家英女士來訪問我,只談了半小時,我就決定請託她幫我寫書。因我們論事的頻率相當近,我研判這是我最能成功出書的時機。
本書能只花一年就順利完成並付梓,特別要感謝王家英女士的專業與用心。我的經歷在跨度與跳頻的程度都很大,她卻能剖析這些事件形成的元素,歸纳出管理邏輯的糸统,並連貫完成具體架構,用口語化論述讓讀者易讀又清晰,專業功力令人佩服。
在人生已走到減法階段的我,能有勇氣出書,主要來自臺北醫學大學閻雲校長的不斷鼓勵。我希望書中提到臺北醫學大學的史實部分,都能有最正確的佐證,特別拜託編撰校史的陳瑞玲老師協助查證完稿,特此致謝。
编書過程中我也回顧起自己跨界的機緣,真誠感激漢鼎徐大麟董事長領引我走入創投業,更感念臺北醫學大學前董事長謝獻臣提拔教導我走回醫學教育界,兩位前輩是我能成功跨界的真正推手,終生感恩在心中。
我要向王家英女士編寫本書過程中,十多位接受側訪的學者、企業家、北醫同仁等諸多朋友,表達衷心的感謝。對協調側訪者、並默默協助我完成本書的北醫大董事會祕書阮靜靚,也表達誠摯的感激,她的高效與智慧,讓我能自在地向前行,大謝!
《無我無框》能理直氣壯的成為書名,我要感謝内人貴美四十年來對我的包容與諒解。我誠摯希望,個人在書內所陳述對正向或錯誤經驗的領悟,可提供社會人士引為警惕。若能對企業家的決策佐證、主管的日常工作、青年學子的就業指引等提供幫助,自是與有榮焉!
《無我無框》出版時刻,臺北醫學大學已走出危機,並走向世界大學排名機構QS全球五百大排名的中段班,特此感謝臺北醫學大學全體同仁、校友們的努力。能在卸下董事長一職前,建置完成北醫一校三院的資訊系统,為臺北醫學大學永續發展奠下根基,不無欣慰。展望人生的下一步,我希望能把北醫突圍攻頂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台灣的醫材產業,也是我個人未來的目標。
本書特別榮幸能邀請到科技部部長張善政、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臺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三位寫推薦序,高希均先生以出版者的話加持本書更添光彩。諸位序者皆為不同領域、不同世代的翹楚,以「先序後文」方式的將本書精華發揮到極致,叩首!
做人先求「無我」,做事先想「無框」,這是我努力追求的人生品牌。未來的世界將會更透明,社會變化將更快且更劇烈,因此是否具備個人品牌,在競爭力上將會產生極大差異。
古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個人品牌的建立,永不嫌晚,這將是您人生中最值得投資的事!盡早準備建立,未來您肯定會是個人品牌的終局受益者。
(一)
對今天台灣社會中那些缺少鬥志、豪氣,而同時抗壓性低,不肯離開舒適圈的年輕人,《無我無框─李祖德的人生品牌學》是一本必須要讀的書。它可以使你一念之間,改變一生。
不久前我在一篇短文中回想年輕時:「一九五○年代在南港長大的眷村子弟,祇學會一件事:『一切靠自己』」。
天下文化能夠說服李祖德先生出書的最大原因,就是要分享他敢做、敢闖、敢捨、敢得的人生歷練。三十多年工作生涯中,六次轉業。三十二歲在牙醫界逐漸出名,三十五歲即赴大陸考察商機,四十五歲受漢鼎亞太負責人徐大麟賞識進入創投界,同年當選為北醫大董事。幾年後積極推動北醫大的變革。他進出不同職場,一再創造戰績,也創造了精彩一生。這種經歷的分享,比財富的分享更有價值。
在民間台灣,能憑做人做事的實力,又以創意與決心辦好醫學教育,化「不可能為可能」,前有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後有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李祖德。他們兩位分別是小兒科醫師與牙醫師出身,他們的醫學專業,管理長才與變革領導的經驗都值得出書。蔡長海的《改變成功的定義》已經出版(二○○九,天下文化),今天終於等到了李祖德的《無我無框》。
(二)
一九五○年出身在汐止一個家風嚴謹的書香世家,父親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畢業於台北醫學院的牙醫系。北醫唸到第六年,就和美麗的女友結婚。在小金門服完二年預官後,回母校擔任解剖助教,接著做了五年住院醫生,一九八一年外派出國受訓。在選擇學術研究與自己創業之間,一九八二年他決定開設了台灣第一家連鎖式的牙科診所。
醫師應該是最不需要,也不容易轉行的人,他們所學會的專業是不容絲毫差錯的精準,他們所思考的面向是經由嚴謹的認知與判斷。三十二歲時他大膽的起步,啟動了他人生一連串敢闖、敢拼、敢承擔的志氣與本領。他曾經說過,「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整天看診的牙醫!」他的路是從專業牙醫到經營者,從加入當年趙少康立委競選團隊到新興的創投業;又從八○年代的中國投資策略家到當前生技產業的佈局者。他的跨界經歷,豐富了他的人生,也貢獻了他參與的事業及兩岸的產業。他的書名《無我無框》恰如其分地敘述了傳主每一項新的經驗、無私的投入與產生的價值。
(三)
在閱讀這本沒有框架的自在思維時,我要提醒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這是作者正向思考、逆向規劃、嚴格自律、謀定而後動的人生體驗;絕非天馬行空的隨心所欲。他在本書提出「定規格的能耐」,以及向李國鼎先生請益「領導者升級的關鍵」,都在他生命的困境與奮鬥中見證而來。
李董事長以九個步驟來執行「定規格的能耐」。年輕人要特別學習其中五項:無我無框、助人實助己、做好每件事、先成事再論功、態度決定是非。
正因為這些步驟及自我要求,在每個職位上—─包括漢鼎創投副董事長、台北醫學院董事長都有重大建樹。
近年來當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李董事長的文章,我們的觀點也常不謀而合,如「醫責合理化」;如共同呼籲台灣需要更多的「平民英雄」;如國際化要加快,台灣要走向世界。
他是企業家,但同樣關心下一代的未來,他花了不少心血與讀者分享社會開放與責任承擔的重要,這是教育家的使命,我們就特別珍惜這樣的聲音要讓更多人聽到。
近十年來,他又投入母校─台北醫學院的品質、服務與規模的提升。現在已是一校三院的結合體:台北醫學大學外,又有附設醫院,萬芳醫院及雙和醫院。在二○一三年《遠見》雜誌服務業評鑑醫療類中,台北醫學院以第一名勝出,這真是莫大的榮譽。
今年七月這位功臣要卸任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這不是他的退休,而是再度轉向另一個重要產業,整合跨界的力量,發展台灣醫材產業鏈。我們期待由於他的領導策劃,「環瑞醫」能在全球化的競爭舞台上,展現台灣此一新產業的新前景。
這位台灣出生與長大的傳主,此刻同時擔任台灣、新加坡、上海、瑞士等七個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長。他一生精彩的經歷,刻劃出了一位勇於改變、創造時勢、擁抱機會的通才與專才。誰說台灣沒有一流世界級的人才?
【內文試閱】楔子
三十小時談下大交易
二○一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晚上,台北醫學大學董事長、漢鼎創投副董事長李祖德,獨自一人悄悄現身桃園國際機場。他拎著一個簡單的隨身行李,正準備搭機前往瑞士日內瓦。
年方六十三的李祖德,個子不高,頂著一頭茂密的銀髮,平日總是神采奕奕、談笑風生,細框眼鏡底下閃著遮掩不住的精銳眼神。他曾經在兩岸創投業界非常活躍,是許多家不同領域企業的董事長。
早年擔任漢鼎投資中國區總經理時,他就以眼光精準、擅長運籌帷幄著稱。參與過台積電、中芯、北京星巴克、新加坡商徐福記、神隆生技等重大投資案,並擔任北京星巴克董事長及新加坡商徐福記等眾多知名企業的董事。
這一次,他不是出國去參與國際醫學會議、法說財報,而是肩負好友李佩霖,同時也是承業生醫董事長的重託──洽談一個舉足輕重的國際併購案。李祖德的併購目標是,全球第四大高階影像設備廠──Swissray Medical AG及其關係企業的「全部」股權。
Swissray以生產醫療用數位X光機為主,不只品牌具專業知名度、行銷全球,且因獨具關鍵技術在醫療業界頗富盛名,並一度在美國那史達克掛牌上市。可惜經營策略失當,在金融海嘯衝擊下,財務發生嚴重困難。經營團隊一方面進行企業體質重整,一方面積極在國際間求售,尋找合適買主。
二○一一年春節期間,承業生醫的李佩霖主動邀請李祖德這幾位商界朋友一起評估這個併購機會。他們各自分頭花了點時間「做功課」,研究這家公司的財務、經營狀況和整體產業,發現這是台灣生技產業升級的絕佳機會。
Swissray堪稱全球醫材的IC設計廠商,一九九七年就將CCD技術導入X光機,首創全球第一部數位X光機系統,也是第一家獲得美國FDA核發許可的光學廠商。一旦併購成功,等於替台灣買到了生技醫材的頂尖技術,無疑是延續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的一條重要活路。
然而在此之前,這家公司已與多家海外企業洽談併購,甚至有一家中國企業連併購意向書都已經簽好了。
等待他們的是一場艱困的談判,「我們必須反敗為勝,因為已沒有退路了」,李祖德回憶。短短三天,他單槍匹馬飛行超過一萬英哩,在律法嚴謹的瑞士,沒有帶任何一位會計師、律師同行,只從美國找了一位曾任醫療器材業界的資深高階經理人李典忠,在日內瓦會合。
李祖德的策略很簡單,就是只給對方三十小時的協商時間。
然而,直到離開前的最後一刻,雙方仍舊無法達成共識。
歷經三十小時的談判,時間一到,李祖德毫不猶豫轉身離開,直奔機場搭機返台,絲毫不留多餘的時間給對方掙扎。
事實證明,他的果決起了決定性的效用。
Swissray委任的法務和財會人員,趕在他登機前的最後一刻,匆忙地把剛出爐的投資條件書(term sheet)送到機場,讓他完成簽約手續。李祖德成功擊退中國大陸和新加坡等各國競爭對手,打贏漂亮的一仗!
二○一三年一月,擁有Swissray Medical等三家公司的環瑞醫投資控股(SRG)公司正式成立,並加入工研院、承業生醫發起的數位X光產業聯盟。在李祖德的運籌帷幄下,短短幾個月環瑞醫就募集到十二億元的資金,主要股東包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台灣規模最大的華威創投、承業生醫。同年十一月八日,環瑞醫控股以每股五十五元的價格登錄興櫃,成為首家回台掛牌上市的瑞士品牌。
李祖德打敗其他競爭對手成了環瑞醫的傳奇故事,談判桌上到底他用了什麼高明的策略,拿下這宗國際併購案的?
未來,這位兼具醫生、創業家、教育家、創投家與改革者的跨界高手,又將如何帶領環瑞醫以「瑞士皮、台灣骨」的策略打開國際市場呢?
【自序】打造個人品牌
近十年來,我周邊的人士看著我不斷轉換行業,既為我擔心,也為我慶幸,更希望我能傳授跨行祕笈。我每次都說,我是魚缸內的魚,請他們旁觀者來寫才合理。也常揶揄他們,史上有思想的人物多由旁人蒐集論述編撰而成,少有自己寫的,請他們別為難我。
近年我在演講時不斷提醒,新常態時代已然來臨,應顛覆舊有的規律,才能創新作為,也才有競爭力。朋友們用我論述反將我軍,要我盡速請高手幫我出書,書中我應坦誠地交代清楚,也要提供社會檢驗,我只能從善如流。
既然決定出書,我一定要滿足社會期待。我自忖能把經歷的事說清楚,但檯面下的細節要如何精彩呈現,讓讀者明白,同時要解決當代人談當代史的難題,也能適度說明在策略上(能說不宜做,能做不宜說)的情境,更要符合商業保密條款的要求,實在是高難度的挑戰。因此,我嘗試洽談幾位撰書高手,都因我的二度進出醫界,又二度重入商界的複雜人生而有所顧慮。
二○一二年底,天下文化出版社特別推薦具財經背景的資深撰述王家英女士來訪問我,只談了半小時,我就決定請託她幫我寫書。因我們論事的頻率相當近,我研判這是我最能成功出書的時機。
本書能只花一年就順利完成並付梓,特別要感謝王家英女士的專業與用心。我的經歷在跨度與跳頻的程度都很大,她卻能剖析這些事件形成的元素,歸纳出管理邏輯的糸统,並連貫完成具體架構,用口語化論述讓讀者易讀又清晰,專業功力令人佩服。
在人生已走到減法階段的我,能有勇氣出書,主要來自臺北醫學大學閻雲校長的不斷鼓勵。我希望書中提到臺北醫學大學的史實部分,都能有最正確的佐證,特別拜託編撰校史的陳瑞玲老師協助查證完稿,特此致謝。
编書過程中我也回顧起自己跨界的機緣,真誠感激漢鼎徐大麟董事長領引我走入創投業,更感念臺北醫學大學前董事長謝獻臣提拔教導我走回醫學教育界,兩位前輩是我能成功跨界的真正推手,終生感恩在心中。
我要向王家英女士編寫本書過程中,十多位接受側訪的學者、企業家、北醫同仁等諸多朋友,表達衷心的感謝。對協調側訪者、並默默協助我完成本書的北醫大董事會祕書阮靜靚,也表達誠摯的感激,她的高效與智慧,讓我能自在地向前行,大謝!
《無我無框》能理直氣壯的成為書名,我要感謝内人貴美四十年來對我的包容與諒解。我誠摯希望,個人在書內所陳述對正向或錯誤經驗的領悟,可提供社會人士引為警惕。若能對企業家的決策佐證、主管的日常工作、青年學子的就業指引等提供幫助,自是與有榮焉!
《無我無框》出版時刻,臺北醫學大學已走出危機,並走向世界大學排名機構QS全球五百大排名的中段班,特此感謝臺北醫學大學全體同仁、校友們的努力。能在卸下董事長一職前,建置完成北醫一校三院的資訊系统,為臺北醫學大學永續發展奠下根基,不無欣慰。展望人生的下一步,我希望能把北醫突圍攻頂的成功經驗,複製到台灣的醫材產業,也是我個人未來的目標。
本書特別榮幸能邀請到科技部部長張善政、臺灣大學校長楊泮池、臺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三位寫推薦序,高希均先生以出版者的話加持本書更添光彩。諸位序者皆為不同領域、不同世代的翹楚,以「先序後文」方式的將本書精華發揮到極致,叩首!
做人先求「無我」,做事先想「無框」,這是我努力追求的人生品牌。未來的世界將會更透明,社會變化將更快且更劇烈,因此是否具備個人品牌,在競爭力上將會產生極大差異。
古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個人品牌的建立,永不嫌晚,這將是您人生中最值得投資的事!盡早準備建立,未來您肯定會是個人品牌的終局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