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Chapter 1
地理 GEOGRAPHY

◎購買紙尿布的故事
Diapers.com是一家極成功的新創公司,2005年由羅爾和巴拉拉創立,而且如前言中提到的,在五年後以5.45億美元賣給亞馬遜,成為亞馬遜的系列網站之一。Diapers.com的故事以戲劇化的方式,說明網路如何藉著累積在地理上相隔遙遠,但展現相同基本需求的顧客,而創造出新市場。

我們居住在實體世界的何處,以及如何生活的情況,會影響我們使用虛擬世界的方式。住在德州休士頓郊區的媽媽泰勒對使用Diapers.com的偏好,可能不同於住在費城市區、對街就有一家CVS藥房的媽媽佩姬。這兩位分別住在兩個地點的假想顧客,即使看起來相同(例如,年齡一樣,子女人數一樣,家庭收入和生活方式也都相當),她們的非線上搜尋及購物成本,仍然大不相同。

根據實體世界的條件所產生的非線上購物成本,影響了泰勒和佩姬(或任何人)在實體世界的行為。這是因為費城市中心的顧客與休士頓郊區的顧客,面對著紙尿布和嬰兒相關產品的不同價格及不同選擇,當然還有方便程度不同的通路。事實上,實體世界不會改變的一點,是不同地點的價格、產品種類與可得性,存在很大的差異!

我從第一手經驗得知這一點。我拿著捲尺和筆記型電腦到費城的各種商店,實際檢查不同品牌產品的價格和實體貨架空間。(我在第五章「孤立」中,會談到更多這次尷尬的實體世界冒險。)

有趣且對我們的主題很重要的一點是,Diapers.com對例子中的兩名顧客,提供完全相同的價格、產品類別和方便度(超過50美元的訂單免運費,一日送達)。換句話說,虛擬世界完全平坦,提供相同的「方案」給兩個實體世界的地點。但因為泰勒和佩姬的實體世界地點不同,在她們個別的地點(費城或休士頓)向Diapers.com購物的相對吸引力,取決於當地非線上替代選項的比較。

住在費城市中心的佩姬,其住處靠近一家實體商店。這家就位在對街的CVS藥房很容易到達,且24小時營業,因此對佩姬的「引力」很強。但對住在休士頓郊區的泰勒來說,最近的非線上商店(對她引力最大的)距離有兩哩之遠,來回一趟包括停車和採購紙尿布的時間,大約30分鐘。不僅如此,賓州的佩姬到非線上商店買紙尿布不必繳稅,而德州的泰勒則須繳稅。目前這兩位購物者在線上購物都無須繳稅。

整體看起來,我們看到佩姬至少深受一家非線上商店的吸引,因為沒有稅金附加在平常的價格上,她可以用合理的價格買到產品。總之,她的「非線上購物成本」相對較低。

另一方面,非線上商店對泰勒的吸引力低得多,且她面對的價格更差(特別是把德州的非線上稅賦考慮進去時)。她的非線上購物成本相對較高,因此比佩姬更可能上Diapers.com購買商品。

當這些個人的選擇透過鄰里而放大時,我們可以看到跨越地點的差異開始出現,最後,一種系統性的擴散模式傳遍各州,進而至全國。
◎我們所在的地點,對非線上行為的影響力

在網際網路誕生之前,地點對我們的行為就有很大影響力,不管我們是否覺察到它。我說的不只是對個別產品的偏好(很明顯的,波士頓人對吹雪機的興趣會比洛杉磯人高)。還有許多證據顯示,我們對個別品牌的偏好,是由我們居住的地點所塑造的。

我知道這似乎有點難理解,所以讓我們深入探究一番。
首先,讓我們探討一些無差異產品(undifferentiated products)在實體世界銷售模式中,所呈現的地理變異。「無差異」這個詞很重要,我指的是在味覺盲測或類似的比較(視覺、嗅覺等)中,大致相同及無法區別的產品。

在我們開始探究前,得回溯到網際網路尚未問世之前。我們要看一些令人意外的東西,它們將形成一個基礎,協助我們了解實體世界的條件,對我們做什麼和喜歡什麼的影響有多重大。我們可能預期會發現差異產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在地區上的差異,例如,德州人喜歡辣醬料,加州人則偏好較淡的口味。但此處,我們專注於沒有差異、沒有人能分辨其不同的東西。

如果品牌A和B彼此之間真的沒有差別,就很難想像為什麼品牌A(舉例而言)在特定市場的占有率,可能是品牌B的兩倍。在你猜測那是因為品牌A的廣告支出是B的兩倍前(這個解釋是滿不錯的嘗試),請繼續讀下去。

假設兩個品牌都花費相同的行銷支出,那麼請嘗試想像為什麼洛杉磯的消費者偏好品牌A的程度是兩倍之多,而費城的消費者偏好品牌B的程度是兩倍之多。這個有關無差異產品問題的答案,顯示出地理在塑造我們品味上的重要性。

-聖路易的百威啤酒、舊金山的福爵咖啡

以下的討論在乍看之下可能有悖常理,但事實上,這項發現非常了不起。重點是:我們對品牌的偏好,是由居住地點的實體條件所塑造的。例如,先試著想像:⑴你喝很多汽水(先不管醫學專家建議你不應喝太多),⑵你住在亞特蘭大。那麼,兩大汽水品牌,可口可樂或百事可樂,你比較可能購買哪一牌的產品?如果你說可口可樂,那麼請給自己一個鼓勵。重複同樣的練習在啤酒上(百威相對於Coors),並想像你住在聖路易。如果你說你偏好百威,再給自己鼓勵,然後讀下面的解釋。從美國和荷蘭的研究人員所做的有趣研究中,都可發現這個相同的答案。這些研究揭開了地點和環境發揮驚人的力量,塑造許多基本產品的銷售模式。研究結果發現,被廣泛購買和消費的超級市場產品,如啤酒、咖啡、蛋黃醬、軟性飲料等的領先品牌,在美國各地大不相同。光是這個事實就很令人驚訝。為什麼福爵咖啡和麥斯威爾咖啡在美國各地有很不一樣的市占率?原因是系統性的差異模式,以及哪一種品牌先進入哪一個市場有關。

福爵咖啡的市占率在舊金山地區高出許多,因為這裡是該品牌在1872年最先推出的地方。同樣的,麥斯威爾咖啡在東北部表現較好(該品牌於1892年在納許維爾推出),而福爵咖啡在這裡的市占率最低。

此外,還有一個更為普遍的現象。無數種超級市場中的領先品牌,在它們最先推出的區域裡,都擁有最高的市占率。雖然在大多數例子中,這些品牌的誕生已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有時候,只是最先在特定市場推出,就能讓你數十年來始終保持領先,儘管有許多新業者加入。

地點效應確實是強而有力!

學者和顧問把這種持續的品牌忠誠稱為「先行者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這表示先進入市場的品牌比後來的競爭者,更有塑造消費者偏好,以及與配銷商建立更好關係的機會。與我們有直接關係的,是先行者優勢可能具有很強的地理成分。這點讓牽涉其中的品牌得以創造良性的循環。他們先進入市場,在初期擁有較高的市占率,進而在配銷通路獲得更好的地方支持,再進一步提高市占率。

懷疑者可能想:「我可以想像這對更大和更重要的決定,如選擇手機和航空公司,可能說得通,但在雜貨店買基本產品也會如此,似乎說不通。」

這是很好的觀點。手機和機票很昂貴,這類選擇本身會製造「轉換成本」(switching costs)。一旦你擁有iPhone並開始使用許多應用程式,通常很難放棄這個平台並改用Galaxy。同樣的,你愈常搭乘某家航空公司的班機,累積的里程數愈多,等級愈高,讓你更難放棄它而改搭別家。如果你經常搭飛機,可能發現自己與一家並不喜歡的航空公司糾纏在一起,只因為你賺到許多可以利用的獎勵。

如果iPhone比另一家競爭者先進入一個特定的地點,它在那裡建立強大的優勢就不足為奇。至少在另一個更強大的對手出現之前,會是如此。但就此處我們討論的基本產品來說,地點性的差異,來自無差異品牌進入市場並讓當地顧客建立持續的購買習慣。

這就是如果你住在亞特蘭大就比較可能喝可口可樂(而非百事可樂),以及你住在聖路易就較可能喝百威啤酒(而非Coors)的原因。

讓我們再仔細地思考這個發現。並非所有喜歡可口可樂的人都決定住在亞特蘭大,而喜歡喝百威啤酒的人都湧向聖路易。這些顧客的選擇,並非由天生的偏好所塑造,而是居住地點的地理環境塑造了他們的偏好。◎地理對購買行為的雙重影響

因此,環境對偏好的影響,有兩個強力、穩定且可能令人意外的方式。第一個是,你的居住地點,影響你如何使用網際網路及其相關技術,來購買產品與服務,以及與他人連結,且這個影響會透過你擁有的非線上選擇而發揮作用。(老實說,我們在此處只觸及這個面向的表層原因,但本書的其餘章節將深入論及。)

當你仔細思索這一點時,似乎很合乎常理。你肯定回想起自己曾上線買東西,就是因為你在當地買不到,或是非線上的通路太不方便了。

第二個影響較不明顯,卻同樣強而有力。促成你喜歡、購買和消費個別品牌的偏好,也是由你居住的地點所塑造。如果你在一個麥斯威爾咖啡稱霸的城市(波士頓),你就會傾向於喜歡麥斯威爾咖啡勝過福爵咖啡,但若你搬到由福爵咖啡支配的城市(舊金山),你的偏好將轉變成喜歡福爵咖啡。

這種影響有數個原因,例如,福爵咖啡可能在你新居住地點中較著名、較流行、較具價格優勢或較容易買到等。

第二種影響的最大啟示為,它對基本上無差異的產品發揮影響力。這裡指的是,不管你宣稱多愛特定品牌的啤酒、汽水、咖啡等產品,有許多證據顯示,你的偏好只是你在何處長大的產物。

另一方面,這似乎令人有點沮喪。你只喜愛你所暴露環境中的東西。在另一種產品類別裡,這種影響比較容易被接受。我們可以很自然地想像比較文化性的產品,如電視劇,會從地點汲取許多風味和意義。

如果你在英國曼徹斯特長大,《辦公室風雲》(The Office)就代表瑞奇.賈維斯(Ricky Gervais)。住在美國新罕布夏州曼徹斯特的人,可能偏愛史蒂夫.卡瑞爾(Steve Carell)。所以,地點的影響力作用在所有類別的產品上,從我們預期會發現它的東西,例如文化性的產品,到我們完全沒想到會發現它的東西,像是無差異產品。

落在中間的產品,像是高階消費品(衣服、鞋子等)、耐久產品(電子用品等),其銷售也取決於地理,而方式是透過「可公開觀察」的性質,以及願意聊天和分享資訊的鄰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