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業,為什麼逆著來?
1995年,是電商發展史上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年。那年,美國柯林頓總統開放網際網路的商業應用,三月份Yahoo!成立,從此線上分類廣告改變了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的傳播模式;七月份貝佐斯(Jeff Bezos)成立了Amazon.com,之後我們有了專營B2C(Business to Consumer)的電商網站;九月份eBay成立,帶動C2C(Consumer to Consumer)電商模式盛行至今。從這一年開始,人類的商業活動,等於經歷過一次「從線下到線上」的大遷徙。
其後陸續成立的Google(1998)、阿里巴巴(1999),確立電商以銷售對象區分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C2C的商業模式。然而過去20年間,人們必須透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到由企業設置的通路去消費,無論是線上電商或是線下門市,都還是消費模式的中心。
去中心化的不連續創新
但是隨著互聯網用戶從PC端轉向移動端,線上與線下商業的界限正在成為過去式,只要有手機,任何線下消費隨時可以轉換成線上交易。我們已走過了PC時代,正在從移動互聯網時代經過,迎向萬物互聯 (IoT)的智能時代。
以往,是消費者主動到線上/線下通路去購物,但不久的將來,人類的商業文明將真正達到「去中心化」的消費模式。O2O 全通路的新零售,或是個人化定製的新製造,其思維是,「你在哪裡,那裏就是服務或製造的中心」。這種「去中心化」的不連續創新,又是人類另一次「從B2C到C2B(Consumer to Business)」的商業活動大遷徙。
我有一個大三的學生,在台灣的網路上賣日本娃娃。有一天,她跟我說,在台灣的市場上價格競爭得非常厲害,競爭對手的售價,已經跟她從工廠批的價格差不多了。3個月後,她跟我說: 「老師,我的日本娃娃已經賣到墨西哥了,而且也有實體店的老闆對我的產品有興趣。」
一個小女生怎麼做到的?「那簡單,」她說,「當台灣不能賣的時候,我就上eBay上尋找,發現墨西哥居然沒有人賣日本娃娃,於是就上架那裏的eBay,因為沒有競爭對手,售價提高了30%,後來有實體店的老闆看到了,我也批貨給他……」這個大三的小女孩,沒有資源,沒有經驗,也沒去過墨西哥,她一個人,只為了求生存,就把商品賣到墨西哥了。她的想法不是把人帶到我的商店,而是將我的產品帶到有人的地方,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這就是顧客在哪裡,那裏就是服務或製造中心的概念。如果你覺得這個故事很有啟發,那我要告訴你,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這麼多年來,我們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商業模式,已逐漸由大企業(Business)主導的經濟,走向長尾與個人(Peer)主導的經濟,也從先製造、再銷售的B2C思維,轉向將商品主導權和先發權交給消費者的C2B新商業文明。傳統的經濟學概念認為,當一個產品的需求越高,價格就會越高,但在C2B思維下,「匯聚需求(demand aggregator)」將取代傳統「匯聚供應商」的購物型式,當消費者因議題或需要形成社群(Community),透過社群的集體議價或開發社群需求,只要越多消費者購買同一個商品,購買的效率就越高,價格就越低。
先行者的四大模式
C2B是隨著互聯網發展,消費者個人化需求的聲音越來越強,最終將是消費者驅動,「以銷定產」的商業模式。未來價值鏈第一推動力會來自於消費者,而不是企業。由於消費者才是新商業文名的中心,你不必再為了買一件商品東奔西跑,只需在C2B網站上發布需求資訊,就會有很多商家上來競標;你不用再花費心思跟商家砍價,只要在C2B網站上發布一個自己能夠承受的價錢,凡是來競標的商家就是能接受這個價錢的;當商家圍著買家(消費者)競價錢、比效率,消費者就可以從中選擇性價比更好的商家來交易。
美國的Priceline旅遊網站就是最好的例子。Priceline於1998年成立,以「Name Your Own Price(給出您自己的價格)」為號召,讓消費者自訂所需的機票、旅館、日用品等的價位,再尋求相關企業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種打破傳統先製造、再銷售的C2B模式下,等於是消費者反向要企業生產符合需求的產品才會買單,也就是購物行為由傳統的企業「推」動,轉為消費者「拉」動。在企業端,C2B的好處是在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揚的情況下,中間管道消失,以銷定產,可減少庫存成本,壞處是要完全符合消費者的個人化需求訂單,將無法產生採購成本優勢。
因此,從製造的角度來看,C2B目前存在的定製模式包括:
一、Priceline的買賣雙方「要約定製」,由用戶自己出價,商家選擇是否接受。
二、天貓雙11節前預售的「預聚定製」,預先聚合消費者需求,再組織商家批量生產,在價格上讓利於消費者。三、海爾商城的「模組定制」,由消費者選擇家電的容積大小、調溫方式、門體材質、外觀圖案等。考慮到整體供應鏈的改造成本,它為消費者提供模組化、功能表式的有限定製,這也是目前大部分製造業的做法,傾向讓消費者去適應企業既有的供應鏈。
四、尚品宅配的「深度定製」,這種模式也稱為「參與式定製」,消費者可根據戶型、尺寸、風格、功能完全個性化定製,從源頭就開始參與到全流程的製造環節。
傳統的產品主導邏輯(goods-dominant logic)下,被大量分散的個性化需求,從銷售端持續施壓,倒推回製造端生產和管理的整條供應鏈乃至整個產業,必須朝滿足快速多變、高度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演化。雖然因為行業屬性不同、競爭結構差異,使得C2B的影響在不同行業裡,獲得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實現。例如消費體驗要求較高的服裝業,發展速度就比汽車業來得快。
但不同的行業,看到的卻都是同樣的未來:以消費者(Consumer)為中心,將逐漸取代以廠商(Business)為中心。2009年的天貓雙11光棍節,許多網商在短短一天之內,接到整年營業額一半以上的訂單,導致製造端的備料、生產、物流亂成一團,根本來不及生產,許多賣家甚至得將出貨期壓到3個月後,造成消費者大量的客訴。為此,隔年馬雲要求甫擔任天貓總裁的逍遙子張勇(現為阿里巴巴集團CEO)主持圓桌會議,找來200個在光棍節銷售額最高的大網商,瞭解他們的不滿和需求,當時我也在現場。現場大網商們罵聲四起,馬雲不但沒有動怒,還很正向的說:「有抱怨的地方就有商機。」
當時歐巴馬總統已明確提出,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政策。馬雲認為,中國的製造業必須要升級,尤其是中國互聯網的應用,通常發生在消費價值鏈的下端,也就是銷售、服務和行銷,未來應該要把互聯網的應用,往上游製造端走去。同時,他也初次提到阿里巴巴的「雙百萬」計劃。也就是他要幫100萬個網商,每人每年賺100萬人民幣以上,這100乘上100就是一兆人民幣。馬雲說,這會是一個兆元產業,阿里巴巴要成為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假設這100萬個網商,每個人只要聘5個人,還可以有500萬個就業機會,又會拉動第二個兆元人民幣的產值。所以阿里巴巴要開始建立生態系(ecosystem),不只是銷售、行銷、服務,還要進到製造端,他要幫助這些網商從B2C(Business to Consumer)做到C2B,因為未來,將是一個以消費者為主導、賣方快速響應的商業環境。
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彼岸
2011年,阿里研究院正式對外公佈C2B這個概念,也就是以消費者需求為起點的個人化生產與銷售。值得注意的是,C2B中的2 = to,在這裡強調的是「參與」,意思是透過消費者需求的探索、驅動、購買,再整合商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個人化定製商品或服務的商業模式。5年後,也就是2016年,馬雲在杭州雲棲大會上直接明說:「從明年(2017)開始,阿里巴巴將不再提電子商務這一說,因為電子商務只是一個擺渡的船。」此言一出,震驚各界。那麼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彼岸在哪裡?答案就是C2B。
未來30年,C2B模式將重構「人、貨、場」,達到以消費者為主導的新商業文明,而「五新」則是達到這個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當大數據、物聯網與自動化生產技術成熟、整合並交融,過去,工廠大量標準化生產後,才決定銷售與通路怎麼做,但未來,是以消費者需求為起點,反過來決定個人化生產與銷售的該如何達成。C2B,不只是一場製造革命,更是一場商業變革。
為什麼馬雲要在此時談C2B和五新呢?我認為這和過去20年,策略學中的「核心能力」理論被顛覆有關。「核心能力」理論最近幾年受到學者們的挑戰,因為我們發現,核心能力往往會成為組織轉型僵化的原因。亞馬遜、ebay、淘寶、天貓等電商的經營模式,從1995年到現在已經22年了,當一個光棍節可以達到千億人民幣以上的營業額,說明這種經營模式已達到一個時代的巔峰。凡在生命週期達到巔峰的產業,隨之而來的就是衰退,而在衰退的過程中,原有的核心能力就成為組織轉型僵化的主因。
像是微軟最強的是Office軟體,所以它轉型不到雅虎;雅虎最強的是媒體入口,所以它轉不到搜尋引擎;Google最強的是搜尋,所以轉不到社群;臉書最強的是社群媒體,所以轉不到像LINE和微信這種結合通訊、社群、支付等多功能社群網路。同樣的道理,阿里巴巴、天貓、淘寶,最強的是B2B、B2C和C2C(Consumer to consumer),當微信這種多功能社群出現,它就很難轉型過去。阿里巴巴曾經傾集團之力,發展一個類似微信的通訊軟體「來往」,結果非常失敗,至今幾乎沒有人使用。在此情況下,凡是到達巔峰的產業,都必須要比競爭者率先提出下一波產業走向,馬雲提出C2B,才能夠在阿里巴巴現有的資源上,帶領整個產業進入到下一波。這就像當時微軟的DOS已是市占率95%以上的作業系統,但微軟自己毀滅了DOS ,將DOS帶到Windows新平臺。
我認為,以PC(個人電腦)資訊平臺為主的淘寶、天貓,未來會在阿里巴巴集團的帶領之下,走向一個以支付為主的「個人化」平臺。過去20年,電商都是一個PC資訊平臺,人們必須要到一個Domain name(網功能變數名稱稱)上買東西。在PC資訊平臺上最大的麻煩是,除了消費者主動提供的個人資訊之外,廠商幾乎獲取不到你個人的消費行為,但在大數據、實名制支付等技術成熟以後,將會轉變成一個以像是「支付寶」的實名制支付工具為主的個人化平臺。
因為愈來愈多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產品,圍繞在每個人的四周,接收每個人線上或線下的個人化行為資料,而支付寶則是一個個人化的實名制平臺,這種結合IoT和實名制支付為主的消費模式,將是下一波互聯網發展的主流。目前,是一個電商網站上對應十幾種支付工具,未來,會是一個個人化的實名制支付工具,對應著數百、數千個電商網站,當然這每一個電商網站,也都是圍繞著你個人的消費需求而存在的。
為什麼馬雲說,今天很殘酷?因為B2C、C2C這類電商模式經過20年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非常成熟的地步。為什麼明天會更殘酷?因為大家看到的明天都很類似,大家都看到個人化很重要,消費者主導很重要,大家都要做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客戶關係管理),但要怎麼做?為什麼這麼難做?就是企業要升級轉型時所要面臨的殘酷挑戰。所幸,後天很美好。梁春曉(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現任阿里巴巴研究院高級顧問)建議,「從後天來看明天,就會知道明天該做什麼。」後天,指的是由消費者主導的C2B新商業文明,而這種新文明,將由新經濟、新社會、新科技和新消費者。第二章 正在加速的新零售
為什麼馬雲討論C2B時,會從「新零售」開始談起?因為現在互聯網應用,大多發生在價值鏈的下端,也就是銷售、服務和行銷,尤其是在行銷面上,更容易滲透到整個零售業的交易過程。以前,是大眾媒體訂價,廣告主付費,希望訊息吸引愈多人注意愈好,但在今天高度碎片化的社會下,精準廣告是展示給那些主動搜索相關資訊的消費者,只有在消費者點擊廣告之後,廣告主才需要付費。至於付費機制,也不再是媒體說了算,而是以競價方式由價高者得。再加上手機上網普及,行動廣告幾乎足以實現貼身性、個人化的精準互動,甚至有效的將線上訊息轉換成實際情境下的交易,這正是舊零售轉向新零售最大的驅動力。
新零售的現在與未來
舊零售,指的是人到商店買東西。過去百貨公司或實體商店,因為有店址,店址不能移動,所以我們都要去某個位址去買東西 ,構成了「人們到商店」購物的零售模式。而新零售指的是,把商店開到有人的地方,這個人不管在線上、線下,只要透過物流,就能夠在有人的地方開店。消費者即使是在辦公室,也可以透過手機買東西,到了百貨公司還是可以透過手機買東西,因為在新零售是把商店開到有人的地方,而且以你為主導,你人在哪裡,我就在那裡賣東西。
舊零售的開店模式是以「地點」(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為主,命題會是你的店址選在哪裡?而新零售是以「人」(Person, Person, Person)為主,重點在於你是誰?你在哪裡?過去弗里曼(Thomas Loren Friedman)說,「世界是平的」。這種全球化思維還是一種舊零售,因為還是一個以地域為中心的思維。但在新零售的思維裡,世界的中心不再是美國、也不再是商場,而是你在哪裡,全世界的人就服務你這個人。
馬雲所說的新零售,基本上是結合網上電商、實體店鋪、物流科技,串連線上到線下的消費體驗、大數據分析,提供多元的支付方式。但我覺得在C2B的新商業模式裡,馬雲的新零售只講 到一半,為什麼呢?因為他漏掉了中間一個非常大的交易成本——判斷及選擇的成本。O2O(Online to Offline,整合線上到線下)的零售模式,雖然省掉人們去商店或者是上網購物的交易成本,但消費者還是得花心力比價、比功能,選擇在哪裡下單購買。我認為,新零售發展到最後,將是一個智能化的零售。舉例來說,在舊零售模式裡,我要買一個生日禮物送給女兒,必須上網買或者是到商店裡去買,因為電子商務跟實體商務,對我來說是不同的購物管道,在地點、時間、價格等種種因素的考量下,我必須選擇要到電商網站,或者是到實體地址去買禮物。
O2O的新零售則是,要為女兒買一個生日禮物,即使我人在店裡,可以透過QR CODE掃描來買;我人在外面,也可以透過手機搜尋,到最近的實體商店去購買。等到發展為智能化零售,只要和Alexa語音數位助理說,「我要買一個生日禮物送女兒。」Alexa就會主動去確認我女兒臉書上的大數據,看看她最近關心的話題是什麼,同時分析一下她臉書上的廣告,看看這種年齡的女生需要些什麼,有興趣的商品又是什麼,最後Alexa決定要買什麼禮物的時候,還可以完成電子商務跟實體商務的比價、下訂過程。這些人工智慧判斷及選擇的過程,只是一瞬間。2秒鐘後,Alexa會跟我說,「根據我對你女兒的瞭解,她現在應該需要這個禮物,而這個禮物我已經幫你比價完成,你應該到哪家商店買會最便宜。」如果我回答「Yes」,可能晚上這個商品已經送來我家了。
舊零售的交易成本非常高,O2O新零售的確降低了人們「行動」的交易成本,但AI智慧零售會更進一步的把人們「判斷和選擇」的交易成本也一起降低。例如以前股票網路下單或是網路銀行,都還是在省「勞力」,我不需要自己跑到號子裡買股票,但今天的理財機器人,省的是「腦力」,它會依據我的資金部位、風險可承受度、預期報酬率,判斷我適合買哪一支股票。
不只O2O,還要全通路、零庫存
有些人對新零售有個迷思,認為只要做到O2O就是新零售,但這也只講了一半。新零售要達到的是全通路(Omni-channel),也就是消費者根本不用管通路在哪裡,只需要關注我要買的商品,甚至對這個通路是Online(線上)還是Offline(線下),根本沒有意識到有何不同。例如今天要買咖啡,過去要透過定位搜尋離你最近的星巴克,然後走過去買咖啡,或是在線上下訂,等店家送來。未來你只要直接跟Siri人工智慧助理說,「幫我買咖啡,外送。」Siri就會分析關於你的大數據,然後投你所好,自動幫你完成後續的購物流程,你根本不需要去分辨,這是線上消費還是實體購物,也不需要思考通路在哪個地方。新零售裡的全通路,消融了線上/線下通路的界線,因為所有的通路給消費者的感覺一模一樣。對消費者來說,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我根本不用理會它是虛擬世界還是實體世界。對企業來說,很多人會以為做到多通路(Multi-channel)就是做到全通路,但事實上,除了透過實體和虛擬去接觸、服務到這個消費者,這個消費者的線上行為和線下資訊,可以無縫流通以外,更重要的是技術以外的氛圍,是否可以做到讓消費者認為,我就是買東西,不用去思考是在哪一種、哪一個通路買的,這是零售業裡服務層次的問題。
另一個新零售裡的重要議題是,「物流」。馬雲定義的「新零售」是運用大數據、零庫存的現代物流、結合線上/線下(O2O),實現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市場(C2B)。什麼是現代物流?當前置時間 (Lead Time,顧客下單到貨品送達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24小時到貨、半日達已成為電商的標準配備之後,現代物流科技追求的,已經不是快速配送,而是更有效率的後端倉儲流程。在壓縮前置時間上,亞馬遜幾乎已經做到極致了。它建置自己的車隊、貨機隊,甚至研發送貨用無人機,都要減輕對聯邦快遞(FedEx)、優比速(UPS)等物流業者的依賴,達到針對Prime 會員下訂一小時內送貨到府的服務。在前置物流配送上,亞馬遜運用旗下20億筆用戶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精算最快的配送路徑,準時送達率高達98%。但它最驚人的,不是下單後事後追蹤,而是「事前預測」。大數據會針對這名消費者過去的訂單、搜尋紀錄,或滑鼠停留在哪件商品最久,預測其未來可能購買品項,預先送到附近倉庫,之後消費者一旦下單,不到一小時商品便能送到家門口。
這樣的做法不僅改變物流配送的運作方式,也提高了後端倉儲流程的效率。透過大數據分析,讓整個購物流程中的商品,只是以周轉、而非倉儲的形式存在,透過資訊流的同步以及有效率的物流系統,使得中間商達到去庫存化的「零庫存」目標。這和馬雲所說的「零庫存」概念雷同,透過大數據等技術,實踐消費者為核心的C2B生產、銷售模式,讓庫存如活水般,處於恆常流動的狀態。因此,比起傳統大型平臺電商追求速度與量,新零售更應看重「適當性」。例如,傳統電商為了拚銷量或清理龐大庫存,只能一味削價競爭,或是比拚物流配送速度,競爭那一、兩個小時的差異。但這些做法大多是賺不到錢的營利項目。反之,在新零售體系下,當你越懂消費者,你越有機會在適當時機找到適當的消費者,給予適當價格與產品,達成雙贏。這也符合馬雲對新零售生態下現代物流的期許:「物流公司的本質不是比誰送得更快,而是消滅庫存,讓庫存管理更好,讓企業的庫存降到零。」然而,零庫存真有可能實現?事實上,許多業者已在實驗的道路上。號稱優衣庫(Uniqlo)最大競爭對手的日本服飾業者「Factelier」,就是採用虛實整合的「工廠直送」模式,消費者在實體門市體驗商品後,透過網路下單,再從工廠直接出貨至消費者手上。這種營運模式,也讓Factelier創辦人山田敏夫被日媒稱為「改變日本成衣業的男人」。
3C通路燦坤,也早已開始運用「店倉合一」的概念,讓全省約3百家燦坤門市都扮演小倉庫角色,店、倉交互運用,打破傳統電商必須由固定大倉庫出貨的模式,提升區域物流配送效率。台灣網路男鞋及服飾品牌Life 8,不斷透過數據分析修正產品開發的精準度,從原先開發10款鞋子,只有一款能熱賣,到如今已能做到幾乎款款熱銷,同時庫存週轉率也提升4倍左右。反之,在新零售體系下,當你越懂消費者,你越有機會在適當時機找到適當的消費者,給予適當價格與產品,達成雙贏。這也符合馬雲對新零售生態下現代物流的期許:「物流公司的本質不是比誰送得更快,而是消滅庫存,讓庫存管理更好,讓企業的庫存降到零。」然而,零庫存真有可能實現?事實上,許多業者已在實驗的道路上。號稱優衣庫(Uniqlo)最大競爭對手的日本服飾業者「Factelier」,就是採用虛實整合的「工廠直送」模式,消費者在實體門市體驗商品後,透過網路下單,再從工廠直接出貨至消費者手上。這種營運模式,也讓Factelier創辦人山田敏夫被日媒稱為「改變日本成衣業的男人」。
3C通路燦坤,也早已開始運用「店倉合一」的概念,讓全省約3百家燦坤門市都扮演小倉庫角色,店、倉交互運用,打破傳統電商必須由固定大倉庫出貨的模式,提升區域物流配送效率。台灣網路男鞋及服飾品牌Life 8,不斷透過數據分析修正產品開發的精準度,從原先開發10款鞋子,只有一款能熱賣,到如今已能做到幾乎款款熱銷,同時庫存週轉率也提升4倍左右。
1995年,是電商發展史上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年。那年,美國柯林頓總統開放網際網路的商業應用,三月份Yahoo!成立,從此線上分類廣告改變了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的傳播模式;七月份貝佐斯(Jeff Bezos)成立了Amazon.com,之後我們有了專營B2C(Business to Consumer)的電商網站;九月份eBay成立,帶動C2C(Consumer to Consumer)電商模式盛行至今。從這一年開始,人類的商業活動,等於經歷過一次「從線下到線上」的大遷徙。
其後陸續成立的Google(1998)、阿里巴巴(1999),確立電商以銷售對象區分的B2B(Business to Business)、B2C、C2C的商業模式。然而過去20年間,人們必須透過線上或線下的方式,到由企業設置的通路去消費,無論是線上電商或是線下門市,都還是消費模式的中心。
去中心化的不連續創新
但是隨著互聯網用戶從PC端轉向移動端,線上與線下商業的界限正在成為過去式,只要有手機,任何線下消費隨時可以轉換成線上交易。我們已走過了PC時代,正在從移動互聯網時代經過,迎向萬物互聯 (IoT)的智能時代。
以往,是消費者主動到線上/線下通路去購物,但不久的將來,人類的商業文明將真正達到「去中心化」的消費模式。O2O 全通路的新零售,或是個人化定製的新製造,其思維是,「你在哪裡,那裏就是服務或製造的中心」。這種「去中心化」的不連續創新,又是人類另一次「從B2C到C2B(Consumer to Business)」的商業活動大遷徙。
我有一個大三的學生,在台灣的網路上賣日本娃娃。有一天,她跟我說,在台灣的市場上價格競爭得非常厲害,競爭對手的售價,已經跟她從工廠批的價格差不多了。3個月後,她跟我說: 「老師,我的日本娃娃已經賣到墨西哥了,而且也有實體店的老闆對我的產品有興趣。」
一個小女生怎麼做到的?「那簡單,」她說,「當台灣不能賣的時候,我就上eBay上尋找,發現墨西哥居然沒有人賣日本娃娃,於是就上架那裏的eBay,因為沒有競爭對手,售價提高了30%,後來有實體店的老闆看到了,我也批貨給他……」這個大三的小女孩,沒有資源,沒有經驗,也沒去過墨西哥,她一個人,只為了求生存,就把商品賣到墨西哥了。她的想法不是把人帶到我的商店,而是將我的產品帶到有人的地方,無論是線上或是線下,這就是顧客在哪裡,那裏就是服務或製造中心的概念。如果你覺得這個故事很有啟發,那我要告訴你,這是十多年前的事了。這麼多年來,我們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商業模式,已逐漸由大企業(Business)主導的經濟,走向長尾與個人(Peer)主導的經濟,也從先製造、再銷售的B2C思維,轉向將商品主導權和先發權交給消費者的C2B新商業文明。傳統的經濟學概念認為,當一個產品的需求越高,價格就會越高,但在C2B思維下,「匯聚需求(demand aggregator)」將取代傳統「匯聚供應商」的購物型式,當消費者因議題或需要形成社群(Community),透過社群的集體議價或開發社群需求,只要越多消費者購買同一個商品,購買的效率就越高,價格就越低。
先行者的四大模式
C2B是隨著互聯網發展,消費者個人化需求的聲音越來越強,最終將是消費者驅動,「以銷定產」的商業模式。未來價值鏈第一推動力會來自於消費者,而不是企業。由於消費者才是新商業文名的中心,你不必再為了買一件商品東奔西跑,只需在C2B網站上發布需求資訊,就會有很多商家上來競標;你不用再花費心思跟商家砍價,只要在C2B網站上發布一個自己能夠承受的價錢,凡是來競標的商家就是能接受這個價錢的;當商家圍著買家(消費者)競價錢、比效率,消費者就可以從中選擇性價比更好的商家來交易。
美國的Priceline旅遊網站就是最好的例子。Priceline於1998年成立,以「Name Your Own Price(給出您自己的價格)」為號召,讓消費者自訂所需的機票、旅館、日用品等的價位,再尋求相關企業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這種打破傳統先製造、再銷售的C2B模式下,等於是消費者反向要企業生產符合需求的產品才會買單,也就是購物行為由傳統的企業「推」動,轉為消費者「拉」動。在企業端,C2B的好處是在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揚的情況下,中間管道消失,以銷定產,可減少庫存成本,壞處是要完全符合消費者的個人化需求訂單,將無法產生採購成本優勢。
因此,從製造的角度來看,C2B目前存在的定製模式包括:
一、Priceline的買賣雙方「要約定製」,由用戶自己出價,商家選擇是否接受。
二、天貓雙11節前預售的「預聚定製」,預先聚合消費者需求,再組織商家批量生產,在價格上讓利於消費者。三、海爾商城的「模組定制」,由消費者選擇家電的容積大小、調溫方式、門體材質、外觀圖案等。考慮到整體供應鏈的改造成本,它為消費者提供模組化、功能表式的有限定製,這也是目前大部分製造業的做法,傾向讓消費者去適應企業既有的供應鏈。
四、尚品宅配的「深度定製」,這種模式也稱為「參與式定製」,消費者可根據戶型、尺寸、風格、功能完全個性化定製,從源頭就開始參與到全流程的製造環節。
傳統的產品主導邏輯(goods-dominant logic)下,被大量分散的個性化需求,從銷售端持續施壓,倒推回製造端生產和管理的整條供應鏈乃至整個產業,必須朝滿足快速多變、高度個性化的市場需求演化。雖然因為行業屬性不同、競爭結構差異,使得C2B的影響在不同行業裡,獲得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實現。例如消費體驗要求較高的服裝業,發展速度就比汽車業來得快。
但不同的行業,看到的卻都是同樣的未來:以消費者(Consumer)為中心,將逐漸取代以廠商(Business)為中心。2009年的天貓雙11光棍節,許多網商在短短一天之內,接到整年營業額一半以上的訂單,導致製造端的備料、生產、物流亂成一團,根本來不及生產,許多賣家甚至得將出貨期壓到3個月後,造成消費者大量的客訴。為此,隔年馬雲要求甫擔任天貓總裁的逍遙子張勇(現為阿里巴巴集團CEO)主持圓桌會議,找來200個在光棍節銷售額最高的大網商,瞭解他們的不滿和需求,當時我也在現場。現場大網商們罵聲四起,馬雲不但沒有動怒,還很正向的說:「有抱怨的地方就有商機。」
當時歐巴馬總統已明確提出,製造業「回流」美國的政策。馬雲認為,中國的製造業必須要升級,尤其是中國互聯網的應用,通常發生在消費價值鏈的下端,也就是銷售、服務和行銷,未來應該要把互聯網的應用,往上游製造端走去。同時,他也初次提到阿里巴巴的「雙百萬」計劃。也就是他要幫100萬個網商,每人每年賺100萬人民幣以上,這100乘上100就是一兆人民幣。馬雲說,這會是一個兆元產業,阿里巴巴要成為中國經濟的發動機。假設這100萬個網商,每個人只要聘5個人,還可以有500萬個就業機會,又會拉動第二個兆元人民幣的產值。所以阿里巴巴要開始建立生態系(ecosystem),不只是銷售、行銷、服務,還要進到製造端,他要幫助這些網商從B2C(Business to Consumer)做到C2B,因為未來,將是一個以消費者為主導、賣方快速響應的商業環境。
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彼岸
2011年,阿里研究院正式對外公佈C2B這個概念,也就是以消費者需求為起點的個人化生產與銷售。值得注意的是,C2B中的2 = to,在這裡強調的是「參與」,意思是透過消費者需求的探索、驅動、購買,再整合商業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為消費者提供個人化定製商品或服務的商業模式。5年後,也就是2016年,馬雲在杭州雲棲大會上直接明說:「從明年(2017)開始,阿里巴巴將不再提電子商務這一說,因為電子商務只是一個擺渡的船。」此言一出,震驚各界。那麼互聯網發展的下一個彼岸在哪裡?答案就是C2B。
未來30年,C2B模式將重構「人、貨、場」,達到以消費者為主導的新商業文明,而「五新」則是達到這個新世界的方式和手段。當大數據、物聯網與自動化生產技術成熟、整合並交融,過去,工廠大量標準化生產後,才決定銷售與通路怎麼做,但未來,是以消費者需求為起點,反過來決定個人化生產與銷售的該如何達成。C2B,不只是一場製造革命,更是一場商業變革。
為什麼馬雲要在此時談C2B和五新呢?我認為這和過去20年,策略學中的「核心能力」理論被顛覆有關。「核心能力」理論最近幾年受到學者們的挑戰,因為我們發現,核心能力往往會成為組織轉型僵化的原因。亞馬遜、ebay、淘寶、天貓等電商的經營模式,從1995年到現在已經22年了,當一個光棍節可以達到千億人民幣以上的營業額,說明這種經營模式已達到一個時代的巔峰。凡在生命週期達到巔峰的產業,隨之而來的就是衰退,而在衰退的過程中,原有的核心能力就成為組織轉型僵化的主因。
像是微軟最強的是Office軟體,所以它轉型不到雅虎;雅虎最強的是媒體入口,所以它轉不到搜尋引擎;Google最強的是搜尋,所以轉不到社群;臉書最強的是社群媒體,所以轉不到像LINE和微信這種結合通訊、社群、支付等多功能社群網路。同樣的道理,阿里巴巴、天貓、淘寶,最強的是B2B、B2C和C2C(Consumer to consumer),當微信這種多功能社群出現,它就很難轉型過去。阿里巴巴曾經傾集團之力,發展一個類似微信的通訊軟體「來往」,結果非常失敗,至今幾乎沒有人使用。在此情況下,凡是到達巔峰的產業,都必須要比競爭者率先提出下一波產業走向,馬雲提出C2B,才能夠在阿里巴巴現有的資源上,帶領整個產業進入到下一波。這就像當時微軟的DOS已是市占率95%以上的作業系統,但微軟自己毀滅了DOS ,將DOS帶到Windows新平臺。
我認為,以PC(個人電腦)資訊平臺為主的淘寶、天貓,未來會在阿里巴巴集團的帶領之下,走向一個以支付為主的「個人化」平臺。過去20年,電商都是一個PC資訊平臺,人們必須要到一個Domain name(網功能變數名稱稱)上買東西。在PC資訊平臺上最大的麻煩是,除了消費者主動提供的個人資訊之外,廠商幾乎獲取不到你個人的消費行為,但在大數據、實名制支付等技術成熟以後,將會轉變成一個以像是「支付寶」的實名制支付工具為主的個人化平臺。
因為愈來愈多的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產品,圍繞在每個人的四周,接收每個人線上或線下的個人化行為資料,而支付寶則是一個個人化的實名制平臺,這種結合IoT和實名制支付為主的消費模式,將是下一波互聯網發展的主流。目前,是一個電商網站上對應十幾種支付工具,未來,會是一個個人化的實名制支付工具,對應著數百、數千個電商網站,當然這每一個電商網站,也都是圍繞著你個人的消費需求而存在的。
為什麼馬雲說,今天很殘酷?因為B2C、C2C這類電商模式經過20年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非常成熟的地步。為什麼明天會更殘酷?因為大家看到的明天都很類似,大家都看到個人化很重要,消費者主導很重要,大家都要做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客戶關係管理),但要怎麼做?為什麼這麼難做?就是企業要升級轉型時所要面臨的殘酷挑戰。所幸,後天很美好。梁春曉(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現任阿里巴巴研究院高級顧問)建議,「從後天來看明天,就會知道明天該做什麼。」後天,指的是由消費者主導的C2B新商業文明,而這種新文明,將由新經濟、新社會、新科技和新消費者。第二章 正在加速的新零售
為什麼馬雲討論C2B時,會從「新零售」開始談起?因為現在互聯網應用,大多發生在價值鏈的下端,也就是銷售、服務和行銷,尤其是在行銷面上,更容易滲透到整個零售業的交易過程。以前,是大眾媒體訂價,廣告主付費,希望訊息吸引愈多人注意愈好,但在今天高度碎片化的社會下,精準廣告是展示給那些主動搜索相關資訊的消費者,只有在消費者點擊廣告之後,廣告主才需要付費。至於付費機制,也不再是媒體說了算,而是以競價方式由價高者得。再加上手機上網普及,行動廣告幾乎足以實現貼身性、個人化的精準互動,甚至有效的將線上訊息轉換成實際情境下的交易,這正是舊零售轉向新零售最大的驅動力。
新零售的現在與未來
舊零售,指的是人到商店買東西。過去百貨公司或實體商店,因為有店址,店址不能移動,所以我們都要去某個位址去買東西 ,構成了「人們到商店」購物的零售模式。而新零售指的是,把商店開到有人的地方,這個人不管在線上、線下,只要透過物流,就能夠在有人的地方開店。消費者即使是在辦公室,也可以透過手機買東西,到了百貨公司還是可以透過手機買東西,因為在新零售是把商店開到有人的地方,而且以你為主導,你人在哪裡,我就在那裡賣東西。
舊零售的開店模式是以「地點」(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為主,命題會是你的店址選在哪裡?而新零售是以「人」(Person, Person, Person)為主,重點在於你是誰?你在哪裡?過去弗里曼(Thomas Loren Friedman)說,「世界是平的」。這種全球化思維還是一種舊零售,因為還是一個以地域為中心的思維。但在新零售的思維裡,世界的中心不再是美國、也不再是商場,而是你在哪裡,全世界的人就服務你這個人。
馬雲所說的新零售,基本上是結合網上電商、實體店鋪、物流科技,串連線上到線下的消費體驗、大數據分析,提供多元的支付方式。但我覺得在C2B的新商業模式裡,馬雲的新零售只講 到一半,為什麼呢?因為他漏掉了中間一個非常大的交易成本——判斷及選擇的成本。O2O(Online to Offline,整合線上到線下)的零售模式,雖然省掉人們去商店或者是上網購物的交易成本,但消費者還是得花心力比價、比功能,選擇在哪裡下單購買。我認為,新零售發展到最後,將是一個智能化的零售。舉例來說,在舊零售模式裡,我要買一個生日禮物送給女兒,必須上網買或者是到商店裡去買,因為電子商務跟實體商務,對我來說是不同的購物管道,在地點、時間、價格等種種因素的考量下,我必須選擇要到電商網站,或者是到實體地址去買禮物。
O2O的新零售則是,要為女兒買一個生日禮物,即使我人在店裡,可以透過QR CODE掃描來買;我人在外面,也可以透過手機搜尋,到最近的實體商店去購買。等到發展為智能化零售,只要和Alexa語音數位助理說,「我要買一個生日禮物送女兒。」Alexa就會主動去確認我女兒臉書上的大數據,看看她最近關心的話題是什麼,同時分析一下她臉書上的廣告,看看這種年齡的女生需要些什麼,有興趣的商品又是什麼,最後Alexa決定要買什麼禮物的時候,還可以完成電子商務跟實體商務的比價、下訂過程。這些人工智慧判斷及選擇的過程,只是一瞬間。2秒鐘後,Alexa會跟我說,「根據我對你女兒的瞭解,她現在應該需要這個禮物,而這個禮物我已經幫你比價完成,你應該到哪家商店買會最便宜。」如果我回答「Yes」,可能晚上這個商品已經送來我家了。
舊零售的交易成本非常高,O2O新零售的確降低了人們「行動」的交易成本,但AI智慧零售會更進一步的把人們「判斷和選擇」的交易成本也一起降低。例如以前股票網路下單或是網路銀行,都還是在省「勞力」,我不需要自己跑到號子裡買股票,但今天的理財機器人,省的是「腦力」,它會依據我的資金部位、風險可承受度、預期報酬率,判斷我適合買哪一支股票。
不只O2O,還要全通路、零庫存
有些人對新零售有個迷思,認為只要做到O2O就是新零售,但這也只講了一半。新零售要達到的是全通路(Omni-channel),也就是消費者根本不用管通路在哪裡,只需要關注我要買的商品,甚至對這個通路是Online(線上)還是Offline(線下),根本沒有意識到有何不同。例如今天要買咖啡,過去要透過定位搜尋離你最近的星巴克,然後走過去買咖啡,或是在線上下訂,等店家送來。未來你只要直接跟Siri人工智慧助理說,「幫我買咖啡,外送。」Siri就會分析關於你的大數據,然後投你所好,自動幫你完成後續的購物流程,你根本不需要去分辨,這是線上消費還是實體購物,也不需要思考通路在哪個地方。新零售裡的全通路,消融了線上/線下通路的界線,因為所有的通路給消費者的感覺一模一樣。對消費者來說,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我根本不用理會它是虛擬世界還是實體世界。對企業來說,很多人會以為做到多通路(Multi-channel)就是做到全通路,但事實上,除了透過實體和虛擬去接觸、服務到這個消費者,這個消費者的線上行為和線下資訊,可以無縫流通以外,更重要的是技術以外的氛圍,是否可以做到讓消費者認為,我就是買東西,不用去思考是在哪一種、哪一個通路買的,這是零售業裡服務層次的問題。
另一個新零售裡的重要議題是,「物流」。馬雲定義的「新零售」是運用大數據、零庫存的現代物流、結合線上/線下(O2O),實現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市場(C2B)。什麼是現代物流?當前置時間 (Lead Time,顧客下單到貨品送達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24小時到貨、半日達已成為電商的標準配備之後,現代物流科技追求的,已經不是快速配送,而是更有效率的後端倉儲流程。在壓縮前置時間上,亞馬遜幾乎已經做到極致了。它建置自己的車隊、貨機隊,甚至研發送貨用無人機,都要減輕對聯邦快遞(FedEx)、優比速(UPS)等物流業者的依賴,達到針對Prime 會員下訂一小時內送貨到府的服務。在前置物流配送上,亞馬遜運用旗下20億筆用戶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精算最快的配送路徑,準時送達率高達98%。但它最驚人的,不是下單後事後追蹤,而是「事前預測」。大數據會針對這名消費者過去的訂單、搜尋紀錄,或滑鼠停留在哪件商品最久,預測其未來可能購買品項,預先送到附近倉庫,之後消費者一旦下單,不到一小時商品便能送到家門口。
這樣的做法不僅改變物流配送的運作方式,也提高了後端倉儲流程的效率。透過大數據分析,讓整個購物流程中的商品,只是以周轉、而非倉儲的形式存在,透過資訊流的同步以及有效率的物流系統,使得中間商達到去庫存化的「零庫存」目標。這和馬雲所說的「零庫存」概念雷同,透過大數據等技術,實踐消費者為核心的C2B生產、銷售模式,讓庫存如活水般,處於恆常流動的狀態。因此,比起傳統大型平臺電商追求速度與量,新零售更應看重「適當性」。例如,傳統電商為了拚銷量或清理龐大庫存,只能一味削價競爭,或是比拚物流配送速度,競爭那一、兩個小時的差異。但這些做法大多是賺不到錢的營利項目。反之,在新零售體系下,當你越懂消費者,你越有機會在適當時機找到適當的消費者,給予適當價格與產品,達成雙贏。這也符合馬雲對新零售生態下現代物流的期許:「物流公司的本質不是比誰送得更快,而是消滅庫存,讓庫存管理更好,讓企業的庫存降到零。」然而,零庫存真有可能實現?事實上,許多業者已在實驗的道路上。號稱優衣庫(Uniqlo)最大競爭對手的日本服飾業者「Factelier」,就是採用虛實整合的「工廠直送」模式,消費者在實體門市體驗商品後,透過網路下單,再從工廠直接出貨至消費者手上。這種營運模式,也讓Factelier創辦人山田敏夫被日媒稱為「改變日本成衣業的男人」。
3C通路燦坤,也早已開始運用「店倉合一」的概念,讓全省約3百家燦坤門市都扮演小倉庫角色,店、倉交互運用,打破傳統電商必須由固定大倉庫出貨的模式,提升區域物流配送效率。台灣網路男鞋及服飾品牌Life 8,不斷透過數據分析修正產品開發的精準度,從原先開發10款鞋子,只有一款能熱賣,到如今已能做到幾乎款款熱銷,同時庫存週轉率也提升4倍左右。反之,在新零售體系下,當你越懂消費者,你越有機會在適當時機找到適當的消費者,給予適當價格與產品,達成雙贏。這也符合馬雲對新零售生態下現代物流的期許:「物流公司的本質不是比誰送得更快,而是消滅庫存,讓庫存管理更好,讓企業的庫存降到零。」然而,零庫存真有可能實現?事實上,許多業者已在實驗的道路上。號稱優衣庫(Uniqlo)最大競爭對手的日本服飾業者「Factelier」,就是採用虛實整合的「工廠直送」模式,消費者在實體門市體驗商品後,透過網路下單,再從工廠直接出貨至消費者手上。這種營運模式,也讓Factelier創辦人山田敏夫被日媒稱為「改變日本成衣業的男人」。
3C通路燦坤,也早已開始運用「店倉合一」的概念,讓全省約3百家燦坤門市都扮演小倉庫角色,店、倉交互運用,打破傳統電商必須由固定大倉庫出貨的模式,提升區域物流配送效率。台灣網路男鞋及服飾品牌Life 8,不斷透過數據分析修正產品開發的精準度,從原先開發10款鞋子,只有一款能熱賣,到如今已能做到幾乎款款熱銷,同時庫存週轉率也提升4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