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百元起家的冼冠生
在當今的中國,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大白兔奶糖以及那些令美食家如數家珍的「陳皮梅」、「杏花軟糖」、「魚皮花生」等精美食品,或許他們還能說出生產這些美食的廠家的金字招牌——冠生園食品廠。而今,提起冠生園,有些老上海還會對它的老闆——廣東人冼冠生,津津樂道呢。
冼冠出生在貧寒的小裁縫家庭,卻創立了中國現代食品行業的民族資本之最。他創辦的冠生園食品廠和冠生園品牌下的各種點心美食,涵蓋中國的範圍之大,讓人咂舌。但是有誰能夠想像,那麼龐大的一個企業集團的建立,在剛開始的時候,僅僅依靠五百元。(本書皆以人民幣為貨幣單位)
冼冠生當初在創辦企業時,曾遭遇無數次失敗的打擊,但他沒有喪失信心,也許正是他那種開朗的性格、寬闊的胸懷和認真勤奮的經營精神,才讓他登上了成功的頂峰。
學徒生涯 艱苦創業
冼冠生,原名冼炳生,一八八七年出生於廣東佛山一戶裁縫家裡。他幼年喪父,因為家境貧困,只在私塾讀了幾個月,就在家裡幫助母親做些零活勉強餬口。十五歲那年,為了擺脫貧困的處境、填飽肚皮,他央求一個遠房親戚帶他到上海,在一家「竹生居」的宵夜館裡做學徒。
二十世紀初上海失業現象很嚴重,在此謀生很困難。年輕的冼冠生深知他當時的「飯碗」來之不易,每天辛勤的工作,從不偷懶,不久就學會了各種食品製作的手藝,店主十分喜愛他並把他當成好幫手。而南方人那種特有的機敏和狡黠,以及廣東人身上特有的創業意識,使得他處處留心,時時在意,在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己的今後做著打算。
在店主的同意下,冼冠生得以向店裡的老廚師學習烹調技術。他對老廚師們非常尊敬,學習技術的時候又很刻苦用心,老廚師們都樂於教他,使他在烹飪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學徒期間,冼冠生每天抽出時間看報紙,大量的閱讀,他不僅認識了很多字、對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環境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豐富了他在各方面的知識,這為他以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年學徒期滿以後,冼冠生和一名譚姓的同鄉女子結了婚,婚後不久又把母親從廣東老家接到上海。他利用平時省吃儉用省下的錢,開了一家名叫「陶陶居」的小型家庭宵夜館,專營廣式小吃。冼冠生年輕氣盛,躊躇滿志,認為只要店一開起來,憑著自己的一番苦幹精神,就能賺到錢。
可是事情遠沒有他想像的這麼簡單,宵夜館經營不到半年,便因沒什麼顧客,面臨即將關門的尷尬處境。年輕的冼冠生對創業的艱難有了切身的感受,但是他沒有被擊垮,而是東拼西湊,又弄了點錢,重新開張了一家餐館,可是不久又蝕本停業了,之後如此停停開開竟達七八次之多!最後資產耗盡,他再也無力經營了。面對這番情景,就算是有雄才大略的經營鉅子也會心灰意冷的,但是冼冠生反而冷靜了下來,他認真的回顧了自己所走過的路,思索著失敗的原因,總結出了三條教訓:一是因為地點偏僻,不得「地利」;二是附近的貧民多,顧客光顧的少,缺乏「人和」;三是因為缺乏本錢,未能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供應不同的產品,有違「天時」。別看他讀書不多,但分析起問題來,居然頭頭是道。吃一塹,長一智,年輕的冼冠生從失敗中悟出了一些經商的道理。
從學徒到開宵夜館到創辦「冠生園」,冼冠生經歷了多次失敗,這段歷程長達十五年之久,以致他到了而立之年,還是一事無成。有人問他:「大塊頭(上海方言,意為胖子),怎麼樣?又關門了?」他晃動著矮胖的身軀,笑哈哈的回答:「沒什麼,另想法混。」經受過如此多失敗的打擊,反而讓冼冠生變得精明開朗了。
按照自己總結的經商之道,經過反覆思考,冼冠生決定另謀生財之道。
當時的上海文明戲盛行,南市「新舞臺」等戲院演出的戲碼很受歡迎,幾乎場場爆滿。一些小販就在戲院的門口設攤兜售鴨皸乾、乾果、蜜餞等消費食品,上海的男人女人都愛吃零食,所以生意很好。冼冠生受到了啟發,決定改做攤販生意,一則是本錢小較易籌措;二則可以在繁華鬧市覓選適當地點設攤,這樣既順天時,又得地利人和,生意肯定不會差。
於是,冼冠生便在自家租借的上海亭子間裡開設起食品手工作坊。白天,他與母親、妻子忙著製作陳皮梅、牛肉乾等,傍晚的時候挑著擔子到南市「新舞臺」戲院的門口設攤,同時也進劇場內托盤子出售。由於這些食品風味獨特,物美價廉,很受顧客的歡迎,他現做現賣,幾乎每天都能賣完;加上他接待顧客時總是笑容可掬,熱心對答,他那張祥和福氣的笑臉,使顧客感到親切,漸漸的,生意就做開了。為了擴大經營,改進製作方法,冼冠生專程回佛山老家的一家乾貨加工廠,就話梅的製作方法學習了兩個月。
一天,冼冠生從報紙上看到了香港有一家名為「冠生園」的食品店倒閉了。他覺得「冠生園」這字號很吉利,便撿起了這塊招牌,印製了專用包裝紙。豐富的商品,精湛的手藝,加上別具一格的包裝,使冼冠生在同行中獨樹一幟。沒過多久,他就在附近一帶小有名氣了。冼冠生獨特的經營之道引起了「新舞臺」戲院的檢票員薛壽齡的注意。薛壽齡家資富裕,很想和冼冠生合夥開店,冼冠生也非常樂意,於是他們決定共同集資三千元。冼冠生沒有現金,只好以家具作價五百元入股,這便是冼冠生後來津津樂道的「冠生園是五百元起家的」的緣故。
一九一五年,「冠生園」在上海南市九畝地開業,仍以冼冠生的亭子間作為製作食品的作坊,生產的主要人員還是冼家母子三人,只是新添了幾個工人。冼冠生同時主持著業務經營,內外照應。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創業,生產和業務都有了很大的進展。
很快的,合夥經營的組織形式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了。到了一九一八年,冠生園增資至六十五萬元,將合夥作坊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設立董事會,冼冠生被推舉為董事,並擔任總經理。在斜橋局門路公司建立了一家食品工廠,「冠生園」這才初具規模。
在當今的中國,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大白兔奶糖以及那些令美食家如數家珍的「陳皮梅」、「杏花軟糖」、「魚皮花生」等精美食品,或許他們還能說出生產這些美食的廠家的金字招牌——冠生園食品廠。而今,提起冠生園,有些老上海還會對它的老闆——廣東人冼冠生,津津樂道呢。
冼冠出生在貧寒的小裁縫家庭,卻創立了中國現代食品行業的民族資本之最。他創辦的冠生園食品廠和冠生園品牌下的各種點心美食,涵蓋中國的範圍之大,讓人咂舌。但是有誰能夠想像,那麼龐大的一個企業集團的建立,在剛開始的時候,僅僅依靠五百元。(本書皆以人民幣為貨幣單位)
冼冠生當初在創辦企業時,曾遭遇無數次失敗的打擊,但他沒有喪失信心,也許正是他那種開朗的性格、寬闊的胸懷和認真勤奮的經營精神,才讓他登上了成功的頂峰。
學徒生涯 艱苦創業
冼冠生,原名冼炳生,一八八七年出生於廣東佛山一戶裁縫家裡。他幼年喪父,因為家境貧困,只在私塾讀了幾個月,就在家裡幫助母親做些零活勉強餬口。十五歲那年,為了擺脫貧困的處境、填飽肚皮,他央求一個遠房親戚帶他到上海,在一家「竹生居」的宵夜館裡做學徒。
二十世紀初上海失業現象很嚴重,在此謀生很困難。年輕的冼冠生深知他當時的「飯碗」來之不易,每天辛勤的工作,從不偷懶,不久就學會了各種食品製作的手藝,店主十分喜愛他並把他當成好幫手。而南方人那種特有的機敏和狡黠,以及廣東人身上特有的創業意識,使得他處處留心,時時在意,在工作的同時,也在為自己的今後做著打算。
在店主的同意下,冼冠生得以向店裡的老廚師學習烹調技術。他對老廚師們非常尊敬,學習技術的時候又很刻苦用心,老廚師們都樂於教他,使他在烹飪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學徒期間,冼冠生每天抽出時間看報紙,大量的閱讀,他不僅認識了很多字、對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環境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也豐富了他在各方面的知識,這為他以後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年學徒期滿以後,冼冠生和一名譚姓的同鄉女子結了婚,婚後不久又把母親從廣東老家接到上海。他利用平時省吃儉用省下的錢,開了一家名叫「陶陶居」的小型家庭宵夜館,專營廣式小吃。冼冠生年輕氣盛,躊躇滿志,認為只要店一開起來,憑著自己的一番苦幹精神,就能賺到錢。
可是事情遠沒有他想像的這麼簡單,宵夜館經營不到半年,便因沒什麼顧客,面臨即將關門的尷尬處境。年輕的冼冠生對創業的艱難有了切身的感受,但是他沒有被擊垮,而是東拼西湊,又弄了點錢,重新開張了一家餐館,可是不久又蝕本停業了,之後如此停停開開竟達七八次之多!最後資產耗盡,他再也無力經營了。面對這番情景,就算是有雄才大略的經營鉅子也會心灰意冷的,但是冼冠生反而冷靜了下來,他認真的回顧了自己所走過的路,思索著失敗的原因,總結出了三條教訓:一是因為地點偏僻,不得「地利」;二是附近的貧民多,顧客光顧的少,缺乏「人和」;三是因為缺乏本錢,未能隨季節、時令的變化而供應不同的產品,有違「天時」。別看他讀書不多,但分析起問題來,居然頭頭是道。吃一塹,長一智,年輕的冼冠生從失敗中悟出了一些經商的道理。
從學徒到開宵夜館到創辦「冠生園」,冼冠生經歷了多次失敗,這段歷程長達十五年之久,以致他到了而立之年,還是一事無成。有人問他:「大塊頭(上海方言,意為胖子),怎麼樣?又關門了?」他晃動著矮胖的身軀,笑哈哈的回答:「沒什麼,另想法混。」經受過如此多失敗的打擊,反而讓冼冠生變得精明開朗了。
按照自己總結的經商之道,經過反覆思考,冼冠生決定另謀生財之道。
當時的上海文明戲盛行,南市「新舞臺」等戲院演出的戲碼很受歡迎,幾乎場場爆滿。一些小販就在戲院的門口設攤兜售鴨皸乾、乾果、蜜餞等消費食品,上海的男人女人都愛吃零食,所以生意很好。冼冠生受到了啟發,決定改做攤販生意,一則是本錢小較易籌措;二則可以在繁華鬧市覓選適當地點設攤,這樣既順天時,又得地利人和,生意肯定不會差。
於是,冼冠生便在自家租借的上海亭子間裡開設起食品手工作坊。白天,他與母親、妻子忙著製作陳皮梅、牛肉乾等,傍晚的時候挑著擔子到南市「新舞臺」戲院的門口設攤,同時也進劇場內托盤子出售。由於這些食品風味獨特,物美價廉,很受顧客的歡迎,他現做現賣,幾乎每天都能賣完;加上他接待顧客時總是笑容可掬,熱心對答,他那張祥和福氣的笑臉,使顧客感到親切,漸漸的,生意就做開了。為了擴大經營,改進製作方法,冼冠生專程回佛山老家的一家乾貨加工廠,就話梅的製作方法學習了兩個月。
一天,冼冠生從報紙上看到了香港有一家名為「冠生園」的食品店倒閉了。他覺得「冠生園」這字號很吉利,便撿起了這塊招牌,印製了專用包裝紙。豐富的商品,精湛的手藝,加上別具一格的包裝,使冼冠生在同行中獨樹一幟。沒過多久,他就在附近一帶小有名氣了。冼冠生獨特的經營之道引起了「新舞臺」戲院的檢票員薛壽齡的注意。薛壽齡家資富裕,很想和冼冠生合夥開店,冼冠生也非常樂意,於是他們決定共同集資三千元。冼冠生沒有現金,只好以家具作價五百元入股,這便是冼冠生後來津津樂道的「冠生園是五百元起家的」的緣故。
一九一五年,「冠生園」在上海南市九畝地開業,仍以冼冠生的亭子間作為製作食品的作坊,生產的主要人員還是冼家母子三人,只是新添了幾個工人。冼冠生同時主持著業務經營,內外照應。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創業,生產和業務都有了很大的進展。
很快的,合夥經營的組織形式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了。到了一九一八年,冠生園增資至六十五萬元,將合夥作坊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設立董事會,冼冠生被推舉為董事,並擔任總經理。在斜橋局門路公司建立了一家食品工廠,「冠生園」這才初具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