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決定關頭—讓夢想變成現實
大概在我離職的半年前,我和公司一位高層的對話,對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當時公司正在壯大,所以雖然聽起來或許有點違背常理,但為了騰出空間因應新的變化,我們關閉了幾條賺錢的事業線,好幾個已經策劃數月的案子都改弦易轍,要不就是整個就此喊停。
差不多在那個時候,湯尼‧羅賓斯要去《今日秀》(The Today Show)受訪。湯尼有一個獨特之處,他上媒體前會特別做準備;換言之,這位先生事前會做足功課。在團隊的協助下,他不僅對訪談主題進行嚴謹的研究和準備,還會一併深入瞭解採訪者及其他受訪嘉賓。他很重視媒體採訪,從不便宜行事。
這次訪談也不例外。但麻煩的是,原本該為這次訪談蒐集各種研究資料的組員一直忙著處理家裡的急事。等到了最後關頭,那位同事很明顯沒辦法支援湯尼時,他們要求我接手處理。我大概有五分鐘的時間來熟悉訪談主題並研究具體的細節,這時我的電話響了。
那是副總打來的,她想瞭解訪談要點、誰負責訪問湯尼等等,可是我還沒準備好這些資訊,便向她解釋自己五分鐘前才剛被指派這個案子。
「可是你昨天參加了內容會議,對吧?」她強硬地問道,失望的口氣從電話那頭滲透過來。
「沒有,」我回答:「我最近從內容部門轉調到新的行銷職務,現在我是行銷團隊的組員。」
「艾美,」她說道。「這太荒謬了,你又不是行銷!」
我瞬間僵住,接著眼淚就滑下了臉頰。她那句話擊潰了我。
我不明白她那天為什麼要這樣講話。我們當時都處在一種緊繃又趕時間的狀態,她對我為什麼在行銷團隊感到困惑,因為在她的認知裡我一直都是做內容工作。然而事實上,她的意思真的不重要,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我如何解讀她的話」,還有我的整個創業旅程差一點因為這件事而觸礁。我把「你又不是行銷」解讀為「你一無是處」、「你將來絕對沒辦法自立門戶」和「你以為你是哪根蔥」的意思。本來我可以任由這些想法和那一刻改變我的預訂計畫,但我沒有這樣做,反而將之視為宇宙給我的「刺激」,為的就是促使我做出新的決定,而我也確實這樣做了。我立刻加倍努力執行我的離職策略,將這次經驗當作繼續前進的動力。
我的學生們也有類似的故事。珍妮「想通」的那一刻,是在她花了半年時間投入某個活動後出現的。這段漫長又沉悶的期間,她曾住在飯店客房數週,錯過許多家庭活動,譬如她女兒重要的舞蹈演出,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焦慮狀態。後來,她從電子郵件(她碰巧被副本抄送)看到這個案子被取消,活動將調整成其他方向的消息。她沒有把心思拿來哀嘆自己失去的時間以及為了案子加諸在身上的壓力,反倒立刻打開行事曆,選好她要離職的日期(這個部分我會在第二章教各位怎麼做!)
安妮經營職業生涯三十多年後,有機會選擇新路徑的那一刻,就在老闆把她叫進辦公室告知她的公司職位已經被裁撤的那天到來。三年後,安妮仍在尋尋覓覓其他公司的工作,直到她丈夫對她說道:「聽著,親愛的,你本來就應該擁有比這些工作更好的東西。」於是她決定冒險一試,追隨夢想,打造她自己的事業「花色設計學院」(The Pattern Design Academy),這個課程計畫歡迎任何想探索線上藝術領域且正在尋思人生下一步該怎麼走的人。
蘇離開職場七年照顧孩子,她的另一半做全職工作。當她準備再次踏入職場時,不敢相信外面的世界變化這麼大。她去應徵了自己根本不喜歡的工作,必須在比她資淺的人底下做事,結果經歷一堆糟糕的面試之後,她重新做決定的契機終於來到;她決定那種工作不會成為她的現實。儘管對自立門戶感到驚惶,但直覺告訴她一定要創立自己的事業。如今,蘇已經成功擁有一家以女性和投資為主的教育訓練公司。
如果你覺得以上情況似曾相識,那麼你來對地方了。為自己工作意味的是從此不必再面對那些令人感到丟臉、屈辱和沮喪的時刻,也意味著你會體驗到截然不同的人生,讓你能夠根據心目中最重要的事物來設計自己的工作。同時這也表示,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你要拿出這輩子最大的幹勁來努力。不過請相信我,這一切百分百值得。
首先,第一步就是「決定」你要創業;如果你沒有這種打算,我想你不會讀這本書。不過,為自己做出選擇是一定要做的事,但請切記,決心創業未必就表示你不會對自己的未來或是否有能力成功產生疑慮、恐懼和擔憂。決心創業只是代表你相信自己和自己創業能力的成分比不相信「多了那麼一點點」。
我再快速補充一下:假如你已經辭掉工作或請休假了,又或者你已經有一個事業,但依然覺得自己像在為別人工作,那麼你來對地方了。也或許你的創業旅程走得更遠一些,但就像我個人和我多數同行一樣,你在起步時沒有指南可供參考,這表示你這一路走來大概會錯過幾個重要的步驟,因此你預計要創造的影響力和收入更難實現。假設是這種情況,還請以新手的心態來使用這本指南,按部就班走過每一個步驟,再三確認自己打下穩固且完全優化的基礎,才能獲得你應得的成功。
你有創業精神嗎?
我個人的背景說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小女孩想要別人告訴她該做什麼的故事。
一切要從我父親講起。我在南加州長大,來自一個不折不扣的藍領家庭,真心不騙。父親是消防員,母親則兼差當美髮師,他們二位的婚姻按照大部分的標準來說可定義為「傳統」:母親管理日常生活裡的各種混亂,開車載我和姊姊去參加活動、演出和玩樂聚會,並且每天都會下廚搞定晚餐。父親負責賺錢養家,凡事他說了算。在我成長過程中,總以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家裡的男人賺最多錢,家規由他定。
我一直以來都在努力討爸爸歡心,很早就學著做一個「沒問題小姐」。首先要從遵守他的家規開始,這包括了做好我負責的家事,而且絕對不可以頂嘴。每次我拿各科都是A的成績單給他看時,他都會說他有多為我感到驕傲,然後帶我出門享用特別的晚餐慶祝一番。大學畢業後,再也沒有成績單可以發揮這種效果,我就把他當成第一個分享的對象,把加薪、升遷和獲獎的消息在第一時間告訴他。他會告訴我他為我感到驕傲,接著我們會討論我的未來,以及有哪些機會在前方等待我。
漸漸的,我從想要討爸爸歡心慢慢轉變成想要討老闆們的歡心。我加班到深夜,接下額外的案子,公司只要有需要我就隨時配合出差。我痴迷於讓別人以為我「事業蒸蒸日上」。我追逐加薪、獎項和讚譽,不知「界限」二字為何物,以為拒絕別人就是軟弱的象徵,最終會無可避免導致自己被取而代之。
你現在就要?當然可以!
你要我重做,就算我花了好幾個月才修到盡善盡美?沒問題!
你要我犧牲自己全部的個人生活,只為工作而活?我做得到!
雖然我不想承認,但當時我真的不重視也不愛惜自己,一心只想得到老闆的肯定。事實上,假如你在那個時候問我對人的固有價值有什麼看法,我可能會奇怪地看著你,心裡想,人光是做自己就有價值嗎?也許對其他人來說是這樣,但不包括我,我的價值來自於我勤奮工作,我有說過我剛獲得升職了嗎?
我本來以為自己是為了利他而努力工作,想想當時我可是為湯尼‧羅賓斯做事,他的教練組織每年改造了數萬人的人生。但若要我坦白的話,幫助這些人其實並非我的動機。我拚命認真工作並不是為了改變人生、支持有需要的人,或為這個世界做好事。不是的,我之所以超越那些理由,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僅僅只為了一個原因:討老闆歡心。(當然,也包括我身邊其他每一個人的歡心。)
討別人的歡心演變成既重要又有價值的事情。我沉迷於辛勤工作所得到的肯定;順便強調一下,我上癮的是來自外界的肯定,因為我壓根沒想過「自我肯定」這種事。
幸好我三十出頭時碰到的一次經驗—我不斷追逐企業升遷之路快到尾聲之時—改變了路線。我從七年級到現在的摯友薇兒,終於覓得她天造地設的另一半,準備攜手終身。他們決定在一個寧靜的海濱小鎮舉辦「異地婚禮」,任人怎麼看那都是童話般的場景,但對我而言卻非如此。
「寧靜的海濱小鎮」到了我腦海裡只化為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念頭:沒有無線網路!況且當時的工作狀況是,我們正在收尾一個大案子,而我就是負責掌控各個環節的人。我一定得去參加婚禮才行—不騙人,我真的很想去—但我不能不上網、放著工作不管。
於是,我醞釀了一個計畫。我打算趁著大家舉杯祝酒、晚宴綵排以及和新娘擺姿勢自拍的空檔偷偷跑掉,躲進咖啡館後面的地方,儘可能連上網路。這樣做應該沒問題,只要不被參加婚禮的賓客撞見,就不會有人知道。
我本來是這麼想的。
結果在婚宴上,我的摯友轉身對我說:「你都在工作。」她那失望至極的模樣至今仍烙印在我記憶裡。我尷尬地渾身發燙,也感受到灼熱的淚水湧上來,就差一個眨眼便會傾洩而下。我只能回答她:「我知道」。我沒辦法直視她的眼睛,因為我不想面對我心知肚明的事情。我整個人生「都在工作」,我生命的每一個特殊時刻我都不曾真正參與其中。
事實上(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努力工作就是我「過日子」的方式;我一定可以從努力工作找到價值,坦白說,我也樂在其中,這對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信念。然而我在婚宴的那一刻,深知情況不對勁,非常、非常不對勁。
我是不是當下頓悟了,然後立刻打電話給公司說我不幹了?並沒有。星期一早上,我返回工作崗位,馬上又重新投入追逐加薪、升遷以及過個「好棒棒女孩」的生活。但是我的盔甲上出現了裂縫,那道裂縫只會愈變愈大。
我的自我意識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增強,心中也更加渴望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旦「自由」成了可能的選項,它就注定總有一天會歸屬於我。想主宰自己人生的熾烈慾望在我內心蔓延,直到我再也沒辦法忽視,無論是替別人工作,亦或是按照別人的時間行事,都已經不再適合我。我在計畫離職的同時,也慢慢蛻去了「沒問題小姐」的角色,開始把自己視為企業主。我可以感覺到巨大的轉變正在發生,我也準備好不計任何代價都要接納它。
你的「動機」是什麼?
當我問學生他們「為什麼」想創業時,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我想改變世界!」和「我想幫助很多人!」。雖然我相信服務他人的渴望是我許多學生想創業的考量因素,但這個理由鮮少就是真正促使他們做出離職決定的原因。不過那倒無妨,人類嘛……聽好了……天生自私,而此特質正是讓人類物種得以生存下去的原因,因此我們不必為此感到羞愧。你的「動機」不必特別遠大或利他,它唯一需要的就是百分百「誠實」。
我之所以可以很權威地說這些話,是因為我一開始出來創業的時候,我的「動機」感覺非常「微不足道」。當時我把心思集中在「我想要什麼」,或者再誠實一點,只單單想著「我不想要什麼」。我的「動機」大致如下:我不想聽別人告訴我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做或該怎麼做—再也不要。以上,就是我的「動機」。
為了保證能夠全心投入,不給自己有任何走回頭路的機會,我的「動機」必須非常私人,以滿足個人利益發揮幹勁才行,如此一來,任何人或外部影響力都動搖不了我,也休想奪走我的動機。這股灼熱的渴望專屬於我,它不會消失。
我也希望你深入探索自己並坦誠以對,瞭解你為什麼想大膽跨出這讓你心驚膽戰的一步。如果你並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那麼你真正的「動機」是什麼?如果你也不害怕受人評斷或誤解,你會承認自己有什麼深切的渴望?如果實話實說,處理什麼事情會讓你感到厭煩和厭倦?你想改變什麼?你想往什麼方向去?你想遠離什麼?
我的朋友,你對自己、人生和事業「真正的」渴求是什麼?你必須宣告你的「動機」,因為面臨困境的時候,你對動機的坦誠會發揮穩定的作用,幫助你一路保持務實、專心一致,讓你能夠打造自己設計的人生和事業。
臨陣退縮怎麼辦?
當你對自己的動機愈是坦誠,就會浮現愈多擔憂與恐懼,但我之所以能成功走到今天,唯一的途徑就是我讓「動機」大於「擔憂」。
今天我依然屹立不搖,擁有身價數百萬美元的事業,並從中獲得難以言喻的自由,並非因為我擁有世上最棒的策略,或者因為我是世上最棒的老師,又或者因為我創業時做了最棒的行銷。我現在能夠站在這裡,純粹是因為我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時間、方式和地點工作的那種渴望,比我對失敗和丟臉的恐懼心情「多了那麼一點點」。所以,如果你也選擇了一個大於擔憂的「動機」,那麼你也能加入這場長期的戰局。
人會覺得熟悉的現況—儘管現況令人沮喪、苦不堪言、靈魂被掏空或消耗心神—跟未知的未來比起來更安全一點,所以往往動不動就說「我要自己創業……總有一天」、「我一定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總有一天」、「我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賺錢……總有一天」這些話。我們其實根本不相信自己有創業當老闆的能力,我們怕自己如果失敗就再也站不起來。安全感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這我明白,所以你寧可跟認識的魔鬼相處,也不願跟陌生的魔鬼打交道,對吧?
可是認識的魔鬼終究還是……魔鬼呀!安全感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擁有的已經夠多了、我們別無渴求,即使我們明明渴望更多。安全感的心態會讓我們的目光變得黯淡,進而掩蔽了唯有跨出舒適圈才能實現遠大夢想和希望的事實。
我相信其實在內心深處,比起安全感,我們都更渴望自由—自己當家做主的自由,想賺多少就賺多少的自由,按照我們喜歡的時間和方式去做想做的事情的自由。自由伴隨著風險,這是不爭的事實,而通往自由的道路有時候會害你嚇到靈魂出竅,或起碼讓你怕得爬進被子底下躲起來。不過我向你保證,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假如你願意克服眼前想尋求安全、舒適和確定感的心情,就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事業裡創造專屬於自己的安全感,進而體驗到終極的自由。
大概在我離職的半年前,我和公司一位高層的對話,對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當時公司正在壯大,所以雖然聽起來或許有點違背常理,但為了騰出空間因應新的變化,我們關閉了幾條賺錢的事業線,好幾個已經策劃數月的案子都改弦易轍,要不就是整個就此喊停。
差不多在那個時候,湯尼‧羅賓斯要去《今日秀》(The Today Show)受訪。湯尼有一個獨特之處,他上媒體前會特別做準備;換言之,這位先生事前會做足功課。在團隊的協助下,他不僅對訪談主題進行嚴謹的研究和準備,還會一併深入瞭解採訪者及其他受訪嘉賓。他很重視媒體採訪,從不便宜行事。
這次訪談也不例外。但麻煩的是,原本該為這次訪談蒐集各種研究資料的組員一直忙著處理家裡的急事。等到了最後關頭,那位同事很明顯沒辦法支援湯尼時,他們要求我接手處理。我大概有五分鐘的時間來熟悉訪談主題並研究具體的細節,這時我的電話響了。
那是副總打來的,她想瞭解訪談要點、誰負責訪問湯尼等等,可是我還沒準備好這些資訊,便向她解釋自己五分鐘前才剛被指派這個案子。
「可是你昨天參加了內容會議,對吧?」她強硬地問道,失望的口氣從電話那頭滲透過來。
「沒有,」我回答:「我最近從內容部門轉調到新的行銷職務,現在我是行銷團隊的組員。」
「艾美,」她說道。「這太荒謬了,你又不是行銷!」
我瞬間僵住,接著眼淚就滑下了臉頰。她那句話擊潰了我。
我不明白她那天為什麼要這樣講話。我們當時都處在一種緊繃又趕時間的狀態,她對我為什麼在行銷團隊感到困惑,因為在她的認知裡我一直都是做內容工作。然而事實上,她的意思真的不重要,這個故事的重點在於「我如何解讀她的話」,還有我的整個創業旅程差一點因為這件事而觸礁。我把「你又不是行銷」解讀為「你一無是處」、「你將來絕對沒辦法自立門戶」和「你以為你是哪根蔥」的意思。本來我可以任由這些想法和那一刻改變我的預訂計畫,但我沒有這樣做,反而將之視為宇宙給我的「刺激」,為的就是促使我做出新的決定,而我也確實這樣做了。我立刻加倍努力執行我的離職策略,將這次經驗當作繼續前進的動力。
我的學生們也有類似的故事。珍妮「想通」的那一刻,是在她花了半年時間投入某個活動後出現的。這段漫長又沉悶的期間,她曾住在飯店客房數週,錯過許多家庭活動,譬如她女兒重要的舞蹈演出,也經歷了前所未有的焦慮狀態。後來,她從電子郵件(她碰巧被副本抄送)看到這個案子被取消,活動將調整成其他方向的消息。她沒有把心思拿來哀嘆自己失去的時間以及為了案子加諸在身上的壓力,反倒立刻打開行事曆,選好她要離職的日期(這個部分我會在第二章教各位怎麼做!)
安妮經營職業生涯三十多年後,有機會選擇新路徑的那一刻,就在老闆把她叫進辦公室告知她的公司職位已經被裁撤的那天到來。三年後,安妮仍在尋尋覓覓其他公司的工作,直到她丈夫對她說道:「聽著,親愛的,你本來就應該擁有比這些工作更好的東西。」於是她決定冒險一試,追隨夢想,打造她自己的事業「花色設計學院」(The Pattern Design Academy),這個課程計畫歡迎任何想探索線上藝術領域且正在尋思人生下一步該怎麼走的人。
蘇離開職場七年照顧孩子,她的另一半做全職工作。當她準備再次踏入職場時,不敢相信外面的世界變化這麼大。她去應徵了自己根本不喜歡的工作,必須在比她資淺的人底下做事,結果經歷一堆糟糕的面試之後,她重新做決定的契機終於來到;她決定那種工作不會成為她的現實。儘管對自立門戶感到驚惶,但直覺告訴她一定要創立自己的事業。如今,蘇已經成功擁有一家以女性和投資為主的教育訓練公司。
如果你覺得以上情況似曾相識,那麼你來對地方了。為自己工作意味的是從此不必再面對那些令人感到丟臉、屈辱和沮喪的時刻,也意味著你會體驗到截然不同的人生,讓你能夠根據心目中最重要的事物來設計自己的工作。同時這也表示,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你要拿出這輩子最大的幹勁來努力。不過請相信我,這一切百分百值得。
首先,第一步就是「決定」你要創業;如果你沒有這種打算,我想你不會讀這本書。不過,為自己做出選擇是一定要做的事,但請切記,決心創業未必就表示你不會對自己的未來或是否有能力成功產生疑慮、恐懼和擔憂。決心創業只是代表你相信自己和自己創業能力的成分比不相信「多了那麼一點點」。
我再快速補充一下:假如你已經辭掉工作或請休假了,又或者你已經有一個事業,但依然覺得自己像在為別人工作,那麼你來對地方了。也或許你的創業旅程走得更遠一些,但就像我個人和我多數同行一樣,你在起步時沒有指南可供參考,這表示你這一路走來大概會錯過幾個重要的步驟,因此你預計要創造的影響力和收入更難實現。假設是這種情況,還請以新手的心態來使用這本指南,按部就班走過每一個步驟,再三確認自己打下穩固且完全優化的基礎,才能獲得你應得的成功。
你有創業精神嗎?
我個人的背景說起來其實就是一個小女孩想要別人告訴她該做什麼的故事。
一切要從我父親講起。我在南加州長大,來自一個不折不扣的藍領家庭,真心不騙。父親是消防員,母親則兼差當美髮師,他們二位的婚姻按照大部分的標準來說可定義為「傳統」:母親管理日常生活裡的各種混亂,開車載我和姊姊去參加活動、演出和玩樂聚會,並且每天都會下廚搞定晚餐。父親負責賺錢養家,凡事他說了算。在我成長過程中,總以為生活本來就是這樣—家裡的男人賺最多錢,家規由他定。
我一直以來都在努力討爸爸歡心,很早就學著做一個「沒問題小姐」。首先要從遵守他的家規開始,這包括了做好我負責的家事,而且絕對不可以頂嘴。每次我拿各科都是A的成績單給他看時,他都會說他有多為我感到驕傲,然後帶我出門享用特別的晚餐慶祝一番。大學畢業後,再也沒有成績單可以發揮這種效果,我就把他當成第一個分享的對象,把加薪、升遷和獲獎的消息在第一時間告訴他。他會告訴我他為我感到驕傲,接著我們會討論我的未來,以及有哪些機會在前方等待我。
漸漸的,我從想要討爸爸歡心慢慢轉變成想要討老闆們的歡心。我加班到深夜,接下額外的案子,公司只要有需要我就隨時配合出差。我痴迷於讓別人以為我「事業蒸蒸日上」。我追逐加薪、獎項和讚譽,不知「界限」二字為何物,以為拒絕別人就是軟弱的象徵,最終會無可避免導致自己被取而代之。
你現在就要?當然可以!
你要我重做,就算我花了好幾個月才修到盡善盡美?沒問題!
你要我犧牲自己全部的個人生活,只為工作而活?我做得到!
雖然我不想承認,但當時我真的不重視也不愛惜自己,一心只想得到老闆的肯定。事實上,假如你在那個時候問我對人的固有價值有什麼看法,我可能會奇怪地看著你,心裡想,人光是做自己就有價值嗎?也許對其他人來說是這樣,但不包括我,我的價值來自於我勤奮工作,我有說過我剛獲得升職了嗎?
我本來以為自己是為了利他而努力工作,想想當時我可是為湯尼‧羅賓斯做事,他的教練組織每年改造了數萬人的人生。但若要我坦白的話,幫助這些人其實並非我的動機。我拚命認真工作並不是為了改變人生、支持有需要的人,或為這個世界做好事。不是的,我之所以超越那些理由,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僅僅只為了一個原因:討老闆歡心。(當然,也包括我身邊其他每一個人的歡心。)
討別人的歡心演變成既重要又有價值的事情。我沉迷於辛勤工作所得到的肯定;順便強調一下,我上癮的是來自外界的肯定,因為我壓根沒想過「自我肯定」這種事。
幸好我三十出頭時碰到的一次經驗—我不斷追逐企業升遷之路快到尾聲之時—改變了路線。我從七年級到現在的摯友薇兒,終於覓得她天造地設的另一半,準備攜手終身。他們決定在一個寧靜的海濱小鎮舉辦「異地婚禮」,任人怎麼看那都是童話般的場景,但對我而言卻非如此。
「寧靜的海濱小鎮」到了我腦海裡只化為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念頭:沒有無線網路!況且當時的工作狀況是,我們正在收尾一個大案子,而我就是負責掌控各個環節的人。我一定得去參加婚禮才行—不騙人,我真的很想去—但我不能不上網、放著工作不管。
於是,我醞釀了一個計畫。我打算趁著大家舉杯祝酒、晚宴綵排以及和新娘擺姿勢自拍的空檔偷偷跑掉,躲進咖啡館後面的地方,儘可能連上網路。這樣做應該沒問題,只要不被參加婚禮的賓客撞見,就不會有人知道。
我本來是這麼想的。
結果在婚宴上,我的摯友轉身對我說:「你都在工作。」她那失望至極的模樣至今仍烙印在我記憶裡。我尷尬地渾身發燙,也感受到灼熱的淚水湧上來,就差一個眨眼便會傾洩而下。我只能回答她:「我知道」。我沒辦法直視她的眼睛,因為我不想面對我心知肚明的事情。我整個人生「都在工作」,我生命的每一個特殊時刻我都不曾真正參與其中。
事實上(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努力工作就是我「過日子」的方式;我一定可以從努力工作找到價值,坦白說,我也樂在其中,這對我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信念。然而我在婚宴的那一刻,深知情況不對勁,非常、非常不對勁。
我是不是當下頓悟了,然後立刻打電話給公司說我不幹了?並沒有。星期一早上,我返回工作崗位,馬上又重新投入追逐加薪、升遷以及過個「好棒棒女孩」的生活。但是我的盔甲上出現了裂縫,那道裂縫只會愈變愈大。
我的自我意識隨著時間過去而逐漸增強,心中也更加渴望不同的生活方式。一旦「自由」成了可能的選項,它就注定總有一天會歸屬於我。想主宰自己人生的熾烈慾望在我內心蔓延,直到我再也沒辦法忽視,無論是替別人工作,亦或是按照別人的時間行事,都已經不再適合我。我在計畫離職的同時,也慢慢蛻去了「沒問題小姐」的角色,開始把自己視為企業主。我可以感覺到巨大的轉變正在發生,我也準備好不計任何代價都要接納它。
你的「動機」是什麼?
當我問學生他們「為什麼」想創業時,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我想改變世界!」和「我想幫助很多人!」。雖然我相信服務他人的渴望是我許多學生想創業的考量因素,但這個理由鮮少就是真正促使他們做出離職決定的原因。不過那倒無妨,人類嘛……聽好了……天生自私,而此特質正是讓人類物種得以生存下去的原因,因此我們不必為此感到羞愧。你的「動機」不必特別遠大或利他,它唯一需要的就是百分百「誠實」。
我之所以可以很權威地說這些話,是因為我一開始出來創業的時候,我的「動機」感覺非常「微不足道」。當時我把心思集中在「我想要什麼」,或者再誠實一點,只單單想著「我不想要什麼」。我的「動機」大致如下:我不想聽別人告訴我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做或該怎麼做—再也不要。以上,就是我的「動機」。
為了保證能夠全心投入,不給自己有任何走回頭路的機會,我的「動機」必須非常私人,以滿足個人利益發揮幹勁才行,如此一來,任何人或外部影響力都動搖不了我,也休想奪走我的動機。這股灼熱的渴望專屬於我,它不會消失。
我也希望你深入探索自己並坦誠以對,瞭解你為什麼想大膽跨出這讓你心驚膽戰的一步。如果你並不在乎別人的眼光,那麼你真正的「動機」是什麼?如果你也不害怕受人評斷或誤解,你會承認自己有什麼深切的渴望?如果實話實說,處理什麼事情會讓你感到厭煩和厭倦?你想改變什麼?你想往什麼方向去?你想遠離什麼?
我的朋友,你對自己、人生和事業「真正的」渴求是什麼?你必須宣告你的「動機」,因為面臨困境的時候,你對動機的坦誠會發揮穩定的作用,幫助你一路保持務實、專心一致,讓你能夠打造自己設計的人生和事業。
臨陣退縮怎麼辦?
當你對自己的動機愈是坦誠,就會浮現愈多擔憂與恐懼,但我之所以能成功走到今天,唯一的途徑就是我讓「動機」大於「擔憂」。
今天我依然屹立不搖,擁有身價數百萬美元的事業,並從中獲得難以言喻的自由,並非因為我擁有世上最棒的策略,或者因為我是世上最棒的老師,又或者因為我創業時做了最棒的行銷。我現在能夠站在這裡,純粹是因為我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時間、方式和地點工作的那種渴望,比我對失敗和丟臉的恐懼心情「多了那麼一點點」。所以,如果你也選擇了一個大於擔憂的「動機」,那麼你也能加入這場長期的戰局。
人會覺得熟悉的現況—儘管現況令人沮喪、苦不堪言、靈魂被掏空或消耗心神—跟未知的未來比起來更安全一點,所以往往動不動就說「我要自己創業……總有一天」、「我一定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總有一天」、「我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賺錢……總有一天」這些話。我們其實根本不相信自己有創業當老闆的能力,我們怕自己如果失敗就再也站不起來。安全感是一種很舒服的感覺,這我明白,所以你寧可跟認識的魔鬼相處,也不願跟陌生的魔鬼打交道,對吧?
可是認識的魔鬼終究還是……魔鬼呀!安全感會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擁有的已經夠多了、我們別無渴求,即使我們明明渴望更多。安全感的心態會讓我們的目光變得黯淡,進而掩蔽了唯有跨出舒適圈才能實現遠大夢想和希望的事實。
我相信其實在內心深處,比起安全感,我們都更渴望自由—自己當家做主的自由,想賺多少就賺多少的自由,按照我們喜歡的時間和方式去做想做的事情的自由。自由伴隨著風險,這是不爭的事實,而通往自由的道路有時候會害你嚇到靈魂出竅,或起碼讓你怕得爬進被子底下躲起來。不過我向你保證,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假如你願意克服眼前想尋求安全、舒適和確定感的心情,就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事業裡創造專屬於自己的安全感,進而體驗到終極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