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阿里巴巴來了:馬雲的80%成功學

9特價234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馬雲的80%成功學─大學聯考數學考19分,卻打造一個網路帝國?
成功者可以分成兩類:一類屬於天資異於常人,自小就看得出未來會幹一番大事業;另一類則與常人無異,時候到了才發芽吐葉。馬雲屬於後者。


小學與中學,他都是在三、四流的學校裡度過。馬雲的高中考了兩次,其中一次數學考三十一分;大學聯考數學,第一次考了二十一分,之後受到路遙的《人生》一書啟發後決定挑戰北京大學。接下來幾年間,馬雲白天踩三輪車送雜誌打工,晚上到夜校念高三。這一次,馬雲雖然很認真準備了,數學還是只考十九分。


但他選擇堅持夢想。他白天上班,晚上唸夜校,周六與周日還和補習班同學一起去圖書館唸書。他利用自己在英語上的優勢幫其他同學補英語,這些同學則為他補習數學作為交換。
坊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在第三次參加大學聯考前的一個星期,馬雲的老師對他說:「你要是考上的話,我的名字倒過來寫。」


馬雲用最笨卻也最有效的方法回應了那位老師的話。在數學考試前,馬雲仍在背那些背過無數次的數學公式,連進考場前都還在喃喃地背公式,令周圍的考生側目,但馬雲的想法再簡單不過。後來有媒體追問這個細節,馬雲回答:「考試的時候,我每道題目都用十個公式去套。


「從考場出來的時候我知道考得非常好。跟同學一對,答案好像都給我套上了,我心裡特別踏實。結果我考了八十九分,數學成了我考得最好的一科。那年我創造了一個奇蹟!」馬雲多年後談起這件事,還能沉浸在喜悅中,因為之前教他數學的同學也只考了六十二分。


他曾說:「如果我馬雲能夠創業成功——我相信80%的年輕人,也能創業成功。因為我跟任何人一樣……資質不高,讀書也不好,大學還考了三年。」
這幾句話,沒有什麼大道理,也淡化了他之後在創業道路上的諸多障礙,卻深深鼓舞所有對未來懷抱著夢想的人。


無論有多困難,馬雲從不曾放棄,所以才有今天的榮景與這段對成功做出的總結:「如果問,我成功的原因是什麼,我覺得是永不放棄、沒有放棄。」


有傳言說,馬雲很多年前曾經應徵過服務生,但對方因身高問題拒絕了他。馬雲後來表示這事純屬虛構,但即使是真的,也沒什麼好沮喪的。「沮喪有用嗎?現在我碰到的失敗也挺多的,你怎麼沮喪?生活就是這樣。你得到了,就一定會失去;你失去某樣東西,也一定會得到一點什麼。什麼都想得到,怎麼可能?」馬雲說。


在一次演講中,馬雲說過,一個人的實力就是在失敗中、在這種永不放棄中積累起來的。「一點點的失敗其實是一個人的實力,是企業的實力。一個人最終會成功,是因為有太多慘痛的經歷。」


他將失敗看得很輕,也將成功看得很輕:「當成功來了,我就知道肯定又會發生某件事來平衡──可能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所以我跟很多年輕人、我的同事,還有外面學校的學友、學弟們講,如果我能成功,大部分人都能成功。別放棄這一次機會,永遠不要放棄。你有這個夢想,有智慧,有勇氣,只要走正道,你一定會有機會的。」


馬雲是楊致遠的老闆?
對許多人來說,楊致遠與馬雲兩位網路大亨之間最轟動的事,莫過於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宣布收購雅虎中國一事。


這一天,馬雲在北京宣布阿里巴巴全面收購雅虎中國的全部資產,並獲得雅虎全球十億美元的現金投資。雅虎在付出雅虎中國所有資產和十億美元現金後,將獲得新阿里巴巴40%的股權和35%的投票權。同時,楊致遠將在新阿里巴巴董事會中擁有一個席位,另外三個董事會席位為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阿里巴巴現任首席財務官蔡崇信,以及軟體銀行集團老闆孫正義。


馬雲在北京宣布此一合作的同時,雅虎創始人楊致遠在美國加州,阿里巴巴和雅虎的共同投資者孫正義在日本東京,同時向全世界公布這樁消息。(待續)
讓許多人無法想像的是,對阿里巴巴與雅虎中國來說,這個網際網路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轉捩點,其實是馬雲處心積慮多年的結果。用馬雲的話來說:這是一次等待了七年的聯姻。


1998年,鍾情中國文化、每天吃中國菜的楊致遠到中國旅遊,當時在北京外經貿部打拚的馬雲成為了他的陪客。他們爬長城,聊網路,成了好朋友。此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楊致遠都在做一件事情──邀請馬雲加入雅虎。在楊致遠心中,馬雲這樣的人才不加入雅虎,將是自己最大的損失之一。


阿里巴巴後來的發展證明楊致遠的判斷無誤,馬雲的確是難得的網際網路人才。對於楊致遠的盛情邀請,馬雲顯然沒有心動,因為他有更遠的打算。不過,馬雲很客氣地說,他對楊致遠的邀請感到榮幸。


馬雲隨後創辦了阿里巴巴,也沒忘記將此消息告訴老朋友楊致遠。阿里巴巴併購雅虎中國後,有人挖出當年一些細節,例如馬雲在一封信中對楊致遠說,他開了一家叫阿里巴巴的公司,「有一天也許我們可以合作,就叫『阿里巴巴雅虎』。」但這封信發出後,一直沒有回音。有人猜測這封信可能令楊致遠有所不悅,畢竟當時的阿里巴巴較之雅虎這個全球第一入口網站來說,就如同一粟較之於滄海。


但馬雲很有自信。他相信楊致遠,更相信自己的眼光與阿里巴巴未來的飛黃騰達。


2005年4月底,馬雲接到了那封等了六年的回信。楊致遠在回信中表示:「馬雲,你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公司,特別驕傲。我們看看能不能有一天坐下來談談對世界網際網路發展的看法。」這是一封很客氣、禮貌性的回覆。


該回覆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馬雲與楊致遠之間多了兩則傳奇故事。一是2005年5月,馬雲和楊致遠在美國最知名的加州圓石灘(Pebble Beach)高爾夫球場打球,楊致遠猜中馬雲能打敗身材高大的UT斯達康公司(UT Starcom)CEO吳鷹。二就是著名的阿里巴巴併購雅虎中國案。


很多人問馬雲今後怎麼向美國報告,他的答案一如以往出人意表:「楊致遠應該向我報告。我是董事長,他是董事。我是他的老闆,他不是我的老闆。阿里巴巴並不是雅虎的中國分公司。」


夢想愈遠大,成就愈大
1995年,馬雲下海創立「中國黃頁」時喊的口號──要成為上市公司──當時已經讓人夠驚訝了。現在的阿里巴巴,喊出的口號更具殺傷力:他們要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


阿里巴巴公司裡保存的一段影像很有意思,記錄的是1999年阿里巴巴剛成立時,留著長髮的馬雲對其「兄弟姊妹」的演說。畫面中的他仍是那麼充滿激情、手舞足蹈:「你們現在可以出去找工作,可以一個月拿三、五千的薪水,但是三年後你還是要去為獲得這樣的收入找工作。我們現在每個月只拿五百元的薪水,但一旦我們的公司成功,就可以永遠不為經濟苦惱了!」


馬雲的話顯然帶著樂觀主義的色彩。眾所周知,阿里巴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並不賺錢。「達康公司」(.com)是「吃錢的怪物」,龐大的營運費用壓得馬雲喘不過氣來,甚至向員工借錢來發薪水。


況且,互聯網很快便進入嚴酷的「冬天」。比較幸運的是,馬雲比別人稍早預見到「冬天」的到來。
2000年9月10日,馬雲已經宣布阿里巴巴處於高度警戒狀態。


2001年,中國互聯網業界步入低谷,納斯達克也風聲鶴唳,無數「達康公司」宣告倒閉。6月間,王志東辭去新浪CEO職務。7月23日,「網易」因未能按時提交年度財報而遭納斯達克處以停牌警告。9月4日,納斯達克股市宣布暫停網易股票的交易。11月9日,「my8848」網站被法院查封。


儘管情況很艱難,馬雲卻相信:人總是需要某些狂熱的東西來驅策自己。他做阿里巴巴,不是因為它有一目了然的前景,而是因為它是一個無法預測未來的巨大夢想。(待續)
做夢需要實力在那個互聯網的「冬天」裡,馬雲說過一句讓人至今記憶猶新的話:希望互聯網的「冬天」再延長一年。


在2002年的公司員工大會上,馬雲將阿里巴巴當年的發展主題定位為「活著」。他告訴台下的員工,所有人都得活著;當我們活著,也還有人站在那邊的時候,我們就得堅持下去。只要「冬天」再長一點,很多人會因為堅持不住而倒下。
正所謂「冬天長一點,春天才會顯得更美好」。馬雲相信:「冬天」若很漫長,細菌會因此死光,當邊上的噪音也都靜了下來,而自己還站著的話,就會成為所有投資者的最愛,也會成為整個互聯網界的最愛。


對馬雲和阿里巴巴來說,那時候連堅持也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因為在2000年底的時候,很多人認定他們沒有成熟的產品可以銷售,而且銷售團隊也大約只有十個人。
結果,馬雲沒有讓人失望。2002年12月底,阿里巴巴不僅活了下來,也有獲利。


但讓人始料未及的是,馬雲隨後在2002年公司年終會議上,提出「2003年要獲利一億阿里巴巴來了 馬雲的80%成功學元」的計劃。剛翻身就想要大躍進,簡直不可思議。有人站起來拍桌子反對他,但馬雲「一旦下定決心,連十頭牛都拉不回來」。最後,誠如馬雲所料,2003年阿里巴巴輕鬆達成獲利一億元的目標。在該年的年終會議上,馬雲再次拋出瘋狂的目標:「2004年,我們要每天獲利一百萬;2005年,我們要每天繳稅一百萬。」


反對的聲音更加激烈了,但馬雲充耳不聞。
後來,馬雲說,一個企業家要經常問自己的,不是「我能做什麼」,而是「該做什麼,到底想做什麼」。在他眼裡,不會造夢的企業家,絕不可能成就優秀的企業。


然而,雖說任何一個創業者都可以對自己的員工說明年我們要達成○○或XX結果,但時間終會檢驗一切。長期畫大餅的結果,是永遠沒有目標,也失去員工的信任。


在那樣嚴苛的環境中,馬雲為什麼敢如此狂妄地表示希望互聯網的冬天再延長一年,甚至提出瘋狂的贏利目標?答案是:學會判斷市場,學會估計自己的實力。


馬雲比別人早預見了「冬天」的到來。「永遠應該在形勢最好的時候改革,千萬不能弄到形勢不好的時候才改革。下雨天時你要修屋頂,一定是麻煩大了。所以,應該在陽光燦爛的時候先借雨傘,先修屋頂。我記得我們比別人先動了一下,果然後來互聯網的冬天到了,所有投資者開始收(回資金),我們突然發現自己還有兩千多萬元美金。」馬雲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胸有成竹。


堅持夢想會召來貴人
「貴人」是命理學上的概念,指命運中那個給你機會、拉你一把,並拓展你的生命視野的人。
在創業過程中,無數創業者都在渴求「貴人」的出現,畢竟,誰不希望自己能一帆風順地創業?


馬雲的創業成功,有人分析,與他得到「貴人」相助有不可切割的關係。但是,他的「貴人」是怎麼來的?


答案非常簡單,因為馬雲和他的夥伴懷有夢想。
在1999年3月10日推出阿里巴巴英文網站後,馬雲開始在全球尋找創投公司。沒想到,他不僅尋找到了投資,還吸引了一個搞投資的「貴人」──蔡崇信。


那時,蔡崇信是全球知名的瑞典創投公司(Investor AB of Sweden)亞洲代表,聽說阿里巴巴之後,立即飛到杭州看個究竟。


第一次會面,馬雲向這位投資商推心置腹地推銷了自己的夢想。第二次會面時,蔡崇信帶著太太一起來杭州。當他們在西湖上划船時,蔡崇信突然向馬雲提出加入阿里巴巴的要求:「馬雲,那邊我不幹了,我要加入阿里巴巴!」


多年以後,馬雲依然對蔡崇信當時的決定感到吃驚,因為當時的阿里巴巴才剛剛起步,甚至仍借馬雲家當辦公室。「你來,我們當然很歡迎,但我們的條件很差。」馬雲並不想隱瞞實情。但蔡崇信帶著太太一起來,可見得他早有決意留下的意思。


兩個月後,蔡崇信正式出任阿里巴巴的首席財務長,只拿到與他原來收入相差好幾位數的薪資。
根據媒體報導,蔡崇信的妻子後來告訴馬雲:「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他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我。」(待續)
蔡崇信加入阿里巴巴,激起華爾街一陣驚奇和騷動。蔡崇信是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生,在華爾街當了三、四年律師,之後轉入瑞典創投公司從事投資相關工作。蔡崇信和馬雲同齡,但兩人的個性完全不同:馬雲「是往前衝」,而蔡崇信是「看清楚才往前走」。


隨後,以華爾街高盛為首,包括富達(Fidelity Capital)、新加坡政府科技發展基金,還有瑞典創投公司,毫不猶豫投資了阿里巴巴五百萬美金。


在蔡崇信之後,打造雅虎搜尋引擎的專利發明人兼主持雅虎電子商務基礎軟體系統設計的吳炯,以及GE前高級主管關明生等多位世界級人才先後加入阿里巴巴,連世界貿易組織前任總幹事彼得.薩瑟蘭(Peter Sutherland)也成了阿里巴巴的顧問委員會成員。


吳炯到阿里巴巴後,不僅薪水少了一半,更失去原來每年高達七位數的雅虎股權分紅,關明生等人的薪水也比原來少了一大半。這群精英在阿里巴巴初創的「貧窮時期」,就聚集到了馬雲身邊。
對於這些「貴人」為什麼會到來,馬雲說:因為我們有夢想,他們也有夢想。我們想透過阿里巴巴實現共同的夢想。


馬雲比周星馳還周星馳?
分析周星馳的成功,可以發現它與高爾夫球中的「Tee-up」法則有重要關係。但馬雲的宣傳手法,顯然也充分利用了這個法則,甚至比周星馳還周星馳!


「Tee-up」是墊高的意思,源於高爾夫球運動。「Tee」是高爾夫球座,「tee-up」就是把球放到球座上,意思是「墊高」。所有人打高爾夫球,開球時都必須插下那個球座,把球擺上去,然後才有辦法打球,否則揮桿就會打到泥土。因此,這個球座是打高爾夫球時很重要的工具。


周星馳很清楚成功必須藉助別人之力。別人為什麼要幫助你?因為他喜歡你。他為什麼喜歡你?因為你在他面前,讓他感到很舒服、很自在、很優越、很有成就、很有自信。
在這個社會中,大多數人都透過比較取得自信。如果你比我好,我就沒有自信;如果你比我差,我就變得有自信。當差距愈大,優勢一方的自信程度就愈高。


當我們反過來看周星馳扮演的角色就可以發現,十部片子裡他有九部都在扮演被嘲笑的人,一個最不起眼的人,一個所有人都覺得「我一定贏過你」的人。在這些角色中,周星馳把自己「放低」,將所有的觀眾「墊高」。因為異常嫻熟運用「Tee-up」法則,所以周星馳每一個角色都受到歡迎。人們從這個角色中獲得無限的自信。


馬雲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他對所有的媒體說自己小時候數學補考過幾次、大學聯考考了多少次,以及在電腦上有多麼白癡。在不斷貶低自己的過程中,他讓所有受眾獲得充分的自信:馬雲,一個不會電腦的人也可以在網際網路中呼風喚雨,我也一定行;馬雲沒讀過名校也能成功,我們當然也能成功。


語不驚人死不休
研究馬雲的宣傳手法,就不能不提到「馬雲式豪言」。


2000年,網路泡沫風起雲湧,阿里巴巴正處在最艱難的時期,馬雲當時幾乎傾家蕩產。但是當他的員工在馬路上號啕大哭時,他仍揮舞著他的指揮棒,號稱要打造中國第一個電子商務網站,還揚言要贏利。「我要把全世界的商人都聯合起來。」


2002年底,阿里巴巴終於實現了贏利的目標。而在2002年的年終會議上,馬雲提出2003年的計劃──阿里巴巴全年贏利一億元。剛翻身就提出大躍進的計畫,於是有人站起來反對馬雲,說他是癡人說夢話,說他太狂。


馬雲還曾對中國eBay放狠話:「我再給它一個月的時間。」
這種「馬雲式豪言」,為馬雲不斷招來質疑的聲音,然後他又不停擊退這種聲音。每次誇下海口後,馬雲都以成功實踐其狂語來回應。


儘管「馬雲式豪言」招來無數質疑,但這不僅不影響、甚至還更吸引孫正義這種海外投資者對阿里巴巴的興趣,紛紛把大把美元撒向籠罩在「馬雲式豪言」口水迷霧下的阿里巴巴。


不僅如此,「馬雲式豪言」開始愈來愈迎合媒體的口味。媒體喜歡劍走偏鋒,而馬雲的語錄也隨時都是一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樣子。
2001年,當業界都在為網際網路「寒冬」感歎不已時,馬雲及時出語:「網際網路寒冬過得太快。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再延長一年。」


2002年,當整個業界都在苦苦尋覓新的機會與新的可能時,馬雲無所畏懼地高呼:「CEO的主要任務不是尋找機會,而是對機會說NO。機會太多時,仍只能抓一個;抓多了,什麼都會丟掉。」
2003年,「網際網路等於燒錢」一度是新聞的主調,但馬雲大發豪語:「免費制是淘寶燒錢戰術的一部分」以及「我已準備了供未來五年燒的錢!」


「馬雲式豪言」給無數媒體「馬雲就等於新聞」的感覺。馬雲被貼上「狂妄、執著、瘋癲」的形象,有人評論「這個形象是多麼對網際網路的胃口,多麼對網路青年的胃口。」(待續)
不斷兌現承諾的企業家
個人品牌的建立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地「說話」(即廣告),然後不斷地「說話算數」。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儲蓄信用的過程。馬雲的個人宣傳顯然遵循了這樣的規律。若問阿里巴巴的員工為什麼那麼相信馬雲,答案幾乎都是一樣的:馬雲沒有讓他們失望過。


2006年1月,中國杭州高新區稅務部門公布資料,馬雲帶領的阿里巴巴公司於2005年達到了「每天納稅一百萬元」的目標,而這是馬雲兩年多前誇下的的「狂語」。它應驗了。
據杭州高新區稅務部門透露,阿里巴巴(中國)網路技術有限公司2005年上繳的稅金為兩億五千四百八十萬元,首度名列納稅億元企業的行列。按全年兩百五十個工作日計算,已成功實現「每天納稅一百萬元」的目標。高新區方面同時表示,這數字僅是阿里巴巴公司本身,並未包括收購已半年的雅虎中國業務。


馬雲曾得意地對記者說:「軟體銀行等股東之所以能一直支持我,不是因為我會講故事,而是因為我講的故事最後總能變成現實。」
在狂妄、執著、瘋癲的外包裝下,馬雲最真實的一面其實是個從不曾忘記兌現承諾的企業人。


「西湖論劍」祕辛
時間:2000年9月9日,夜晚。地點:西湖湖心,一個很像桃花島的地方。馬雲為眾「掌門人」準備了「龍王招親」的古裝戲,「搜狐」的張朝陽、「網易」的丁磊身穿戲服,認真比劃。金庸與眾掌門人泛舟西湖。在一艘名為「拽蘭」的畫舫上,的丁磊教來自西北的張朝陽吃大閘蟹。


當時是入口網站鋒頭正健之時,這幾位「掌門人」與他們的網站齊名,甚至可以說是網際網路的符號,連許多沒有上過網的人都知道他們的名字。這是名副其實的「網路英雄時代」。


金庸是塊好招牌
2000年之前,在中國,「網際網路」幾個字通常是與「英雄」、「財富」、「未來」等字眼聯結在一起。但是到了2000年,這種用語少了,甚至絕口不提,取而代之的多半是「騙子」、「投機」這類字眼,而當中用得最多的,就是「泡沫」。


首先是股市。納斯達克是與網際網路有關的各種高科技公司資本大本營,其指數在2000年3月來到最高,突破五千多點,而且是短時間內由兩千多點攀上來的。但是到了2001年3月,它只剩下兩千點,股價跌了六十%,世人期盼著觸底反彈,卻又碰上「九一一事件」,一路慘跌到一千四百多點,市值揮發了三分之二以上。


當時的報導說,愈是與網際網路密切相關的上市公司,跌得愈厲害。微軟股價跌了一半,英代爾跌了近三分之二,思科系統公司(Cisco Systems, Inc.)股價則只有最高時的六分之一。中國在美國上市的公司中,新浪上市時是二十美元,最高時達五十美元,半年後只剩一美元;SOHU(搜狐)最高十三美元,慘跌到九十多美分,還不到一美元。用最高市值來算的話,新浪只有當時的五十分之一,SOHU只有那時的三十到二十分之一。這是第一個泡沫。


在廣告市場上,1998年下半年後,中國主要大城市裡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網站廣告。媒體曾刊載一則故事:有個網站在2000年那一年間給一家廣告公司的廣告費高達八千萬人民幣,但2000年後,當公車還登著它的廣告看板跑遍大街小巷,該網站卻已人去樓空。


在那段光輝燦爛的日子裡,中國國內薪水最高、報酬最多的是搞網站的人,是工作與網際網路扯上關係的人。他們的年薪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上百萬或幾百萬元,有的甚至以美元計,但這一切不久後都成為了泡影。


這場泡沫中,馬雲也未能倖免。他裁員,撤回中國,還將工作主旨定位為「活著」。因為他相信,能活下來,就有新的機會。(待續)
這時候,除了在內部推動一連串重整運動之外,馬雲還必須進行一次革命:一方面藉此樹立自己在這個行業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要讓自己的員工相信馬雲和阿里巴巴是有希望的。


馬雲想到的是辦一場「聚會」。
他分析當時的局勢,認為中國的網際網路必須靜下心來,放棄處心積慮地思考「怎樣值錢」這些形而下的問題,轉而想想網際網路在「道」這個層面上的方向。大家的命運,一起開談吧。


馬雲自幼習武,練過八年的太極與多年的散打。多年來,武俠情節一直伴隨著他。2000年,中國中央電視台拍攝根據金庸小說改編的四十集電視連續劇《笑傲江湖》,馬雲得知消息後非常激動,還曾四處打探,透過種種關係要求出演「風清揚」一角。


在馬雲的思維裡,IT就是個江湖,因此,為何不能來一次「論劍」?


大師出馬,武林沸騰
馬雲崇拜金庸,因為他也是個武術愛好者。此前,馬雲在香港曾與金庸有過一次共餐的機會,當時金庸為「金迷」馬雲題字:「多年神交,一見如故」。


據《EC電子商務》所言,2000年,金庸在浙江大學企業培訓中心為浙江企業家講課時,馬雲和金庸大談江湖、武功招數、圍棋流派、軟體、太極拳、IT、百花錯拳、網路、獨孤九劍與風清揚,而言辭不多的金庸頻頻點頭微笑。馬雲事後慚愧地說:「那情景,仿佛他的小說都是我寫的。」


圍棋是馬雲與金庸的共同愛好,「人品如棋品,世事如棋局」更是他們的共識。於是他們約定9月於杭州再見時,泛舟西湖,就著紹興老酒和田螺、馬蘭頭與糟雞,在湖上對弈幾局。
關於「西湖論劍」的聚會,馬雲心中已有他想要邀請的人選:「新浪」的王志東、「網易」的丁磊、「搜狐」的張朝陽,以及「8848」的王峻濤等。


但誰來主持這場聚會?
金庸當然是第一人選。首先,金庸絕對稱得上是成功人士:辦報與媒體經營都很成功,生活與情感上也很豐碩。「網路是商業,網路是生活。金庸目光的穿透力是不多見的。年輕的網際網路需要指點。」馬雲後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這麼說。


當然,金庸的名氣也足以讓他成為第一人選。他德高望重,並且對網友有足夠的影響力。金庸和他的文字早已為網友熟知,筆下的主人公,無論是小龍女抑或風清揚,都是網路論壇的話題。金庸對媒體的吸引力,還可以從「論劍」當天一百多位記者不請自來的盛況得到佐證。


不僅如此,「金庸懂網路嗎?」這樣的疑問也成為吸引目光的焦點。金庸很誠實:「我對網路是外行,夫人上網較多。我上網只是寫文章發信。我喜歡的是網上訂書,看看目錄,幾天就寄到家了。」連這樣簡單的疑惑都能成為吸引注意的武器,難怪後來有報導說,一宣布由金庸主持「西湖論劍」,BBS上立即熱鬧起來。


另一方面,金庸對網路英雄的號召力也很強。
以馬雲當時的號召力,要求那些響噹噹的人物參與此事,恐怕很勉強。這些聰明人都知道,參與論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給馬雲做嫁。


但是在金庸的招牌下,丁磊首先淪陷。不久,自稱沒讀過金庸的張朝陽也決定赴約。正在香港的王志東也給馬雲帶來肯定的答覆。打給王峻濤的電話接通後,馬雲笑說:「你來不來無所謂,不過,金庸要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