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創造,所以我們來……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中譯計劃主持人;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朱學恒
如果說《長尾理論》和《維基經濟學》是在討論Web 2.0時代的「Why and What」的話,《我們比我聰明》在討論的就是Web 2.0時代的「How」。
在Web 2.0的世代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爭端和變化的趨勢,卻很少看到一本簡單、直覺的實作手冊。你看到了Facebook、Wikipedia的成功,但是它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如果你想要造成類似的結果,應該怎麼作?
本書摒棄了太多的理論分析,而是直接從實務面角度切入,以麻省理工、華頓商學院、培生教育出版社的社群以及智慧,從各個現實世界的案例中找出蛛絲馬跡和脈絡來,這對於有心研究Web 2.0和實作Web 2.0的人來說,是一本真正有用的實戰手冊。
不過,這本書的寫作方法雖然是以作者主導的議題為骨幹,社群提供的意見為旁支,但真正好好利用這本書的方式其實是更網路時代的一個作法。如果你不能真的意識到網路世界的轉變,你就不能夠真正享受到Web 2.0革命所帶來的不同!
「實際連上網路去看看裡面的每一個例子!去辯證、去檢驗裡面的所有描述!」
當書中提到了由社群力量聯合貸款的Prosper.com的時候,你就應該連上這個網站,去看看它對於放款者所打出來的誘因是回報高達──9.49-12.81%,而借款利率低於7.70%,你應該去看看社群上實際的討論和運作,你應該去看看書中沒有提及的社群互動和雙方互相的責任及歸屬制度!
因為這本書的標題雖然是「我們比我更聰明」,但隱而未顯的一個主題其實是「Web 2.0時代的我,比過去的我更聰明」。為什麼?
因為擁有網路搜尋引擎和思考判斷能力的「我」,已經比以前只能藉著圖書館、老師、大學等等傳統管道獲取知識和判斷的「我」要來得更強大、更剽悍!但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很有可能網路世界根本不是你的世界,《時代雜誌》2006年選出來的年度風雲人物「你」,也根本不是「你」所代表的這個人!
美國有些大學特別註明了,學生在寫報告或是論文時,不得引用維基百科的資料當作來源,因為這些內容都是由網路集體智慧所創作的,對於所謂的學術尊嚴頗有損傷……。
不過,仔細一想,在這Web 2.0的時代中,如果一個大學生竟然無法分辨和求證維基百科中的資料是否正確,那學校根本就沒有盡到教育學生應有的思辨責任的能力呀!
這是學生的錯,還是學校的錯?其實都不是,這是時代交替衝擊下的必然。所以,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故事書和理論書,它是一本需要靠著思辨、查證、實作才能夠真正體現其價值的作品。它是要靠著每一個業餘人士的包容、熱情與好奇心才能夠實踐的「從背後領導」、「忘記完美」、「攪動社群」……。
最後,你才能如同本書的最後一個章節所言:「加入群眾」,享受群眾智慧之美,你服務群眾,也讓群眾為你的服務加值吧!
微達人到位,新商業模式起飛!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副教授黃俊堯
這是本相當有趣的書。它以網路「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寫成,討論一系列成功的商業化「群眾外包」案例。
所謂「群眾外包」,是組織吸引一群具備某類私知識但不隸屬於組織的「微達人」,或許為了物質報償、或許為了參與感、或許為了一份虛榮、或許為了單純想助人等林林總總的動機聚在某處網路平台上,藉由私知識的交流與應用,於特定範疇裡完成組織所欲達到的一定目標。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語道破「群眾外包」的優勢所在。在網路年代之前,要四處找到不知名的皮匠們且把他們聚在一起,是成本絕高的難事,所以彼時任何正經的大事還是找有名有姓的專家諸葛亮解決來得省事。但這本書則告訴我們,近年歐美許多兼具企業家精神與想像力的個人或企業,正透過網路平台匯聚一群集中力量可以勝過諸葛亮的皮匠,建構、發展出一個個有商業價值的「微達人群聚」。
從商業的角度出發,書中談到的「微達人群聚」案例涵蓋程式開發(如Amazon, Linden Lab, SugarCRM)、創意開發(如IBM, Cambrian House, Idea Crossing)、產品開發(如Brewtopia, P&G)、客群分析(如Netflix)、客戶服務(如Cookshack, Intuit)、病毒行銷(如P&G, Tremor, Virgin mobile USA)、廣告設計(如Mastercard)、第三方意見評價(如Reevoo)、專業服務(如ChaCha)、內容創造分享(如Current TV, iStockphoto, Zebo, ThisNext, VirtualTourist)、新型融資(如CommonAngles, Prosper, Zopa)等應用領域。綜觀之,這些案例的背景與方向各殊,但都具備以下幾項共同特性:
1.平台擁有者(包括像IBM和P&G這類大型企業,以及如ChaCha和Zebo這類新創事業)。提供足夠的物質或非物質誘因,因而得以吸引到一定規模的「微達人」群聚於網路平台。
2.平台承擔某部分企業功能的外包(如客戶服務、產品開發、協同融資等等)為發展目標,並以此為界限,不盲目擴充經營範疇。本書末章中TBE欲藉由「微達人群聚」取代一企業所有功能的失敗案例,便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微達人群聚」平台有其適用侷限,並非企業萬靈藥。
3.平台擁有者設定清楚的遊戲規則與層級決策機制,藉此容許群聚的「微達人」們進行「有機發展式」而非施工規劃式的協同構作。
雖然本書對焦於「群眾外包」模式下所生出「微達人群聚」的商業應用,但「群眾外包」模式的應用範圍並不限於商業情境。例如近期經過成功的小規模試驗後,美國德州政府打算於屬於該州的美墨邊界上架設數百台網路攝影機,供所有熱心者上網協助24小時觀察邊界動態,即時通報如偷渡一類的違法狀況予安全部門加以處理。這類公部門的「群眾外包」應用一如企業界的諸多案例,都說明了成功「微達人群聚」平台上的 “Linus's Law”:「只要參與的人夠多,任何有問題處都會現形」(“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
「群眾外包」屬於Web 2.0風潮中社群面的應用。國內對於Web 2.0的論述雖不少,但企業界一般對於中文市場以外各界日新月異的發展相對生疏。對此,這本書開了一個窗口。建議企業主、高階經理人或有志循此創業者,如果對於書中描述的商業模式有興趣,仍當如任何其他事業經營步驟一般,從馬步蹲起:從部落格經營開始(作為Web2.0的最基本平台,國內的商業部落格發展可謂貧乏),在單點上對網海中的潮汐天象有初步掌握而不害怕後,親身加入某些「微達人群聚」平台體驗群體動態,之後再憑藉這些一手經驗,去評估創用新群聚平台的可能與風險。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式課程中譯計劃主持人;奇幻文化藝術基金會創辦人兼執行長朱學恒
如果說《長尾理論》和《維基經濟學》是在討論Web 2.0時代的「Why and What」的話,《我們比我聰明》在討論的就是Web 2.0時代的「How」。
在Web 2.0的世代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爭端和變化的趨勢,卻很少看到一本簡單、直覺的實作手冊。你看到了Facebook、Wikipedia的成功,但是它真正的關鍵在哪裡?如果你想要造成類似的結果,應該怎麼作?
本書摒棄了太多的理論分析,而是直接從實務面角度切入,以麻省理工、華頓商學院、培生教育出版社的社群以及智慧,從各個現實世界的案例中找出蛛絲馬跡和脈絡來,這對於有心研究Web 2.0和實作Web 2.0的人來說,是一本真正有用的實戰手冊。
不過,這本書的寫作方法雖然是以作者主導的議題為骨幹,社群提供的意見為旁支,但真正好好利用這本書的方式其實是更網路時代的一個作法。如果你不能真的意識到網路世界的轉變,你就不能夠真正享受到Web 2.0革命所帶來的不同!
「實際連上網路去看看裡面的每一個例子!去辯證、去檢驗裡面的所有描述!」
當書中提到了由社群力量聯合貸款的Prosper.com的時候,你就應該連上這個網站,去看看它對於放款者所打出來的誘因是回報高達──9.49-12.81%,而借款利率低於7.70%,你應該去看看社群上實際的討論和運作,你應該去看看書中沒有提及的社群互動和雙方互相的責任及歸屬制度!
因為這本書的標題雖然是「我們比我更聰明」,但隱而未顯的一個主題其實是「Web 2.0時代的我,比過去的我更聰明」。為什麼?
因為擁有網路搜尋引擎和思考判斷能力的「我」,已經比以前只能藉著圖書館、老師、大學等等傳統管道獲取知識和判斷的「我」要來得更強大、更剽悍!但如果你做不到這一點,很有可能網路世界根本不是你的世界,《時代雜誌》2006年選出來的年度風雲人物「你」,也根本不是「你」所代表的這個人!
美國有些大學特別註明了,學生在寫報告或是論文時,不得引用維基百科的資料當作來源,因為這些內容都是由網路集體智慧所創作的,對於所謂的學術尊嚴頗有損傷……。
不過,仔細一想,在這Web 2.0的時代中,如果一個大學生竟然無法分辨和求證維基百科中的資料是否正確,那學校根本就沒有盡到教育學生應有的思辨責任的能力呀!
這是學生的錯,還是學校的錯?其實都不是,這是時代交替衝擊下的必然。所以,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故事書和理論書,它是一本需要靠著思辨、查證、實作才能夠真正體現其價值的作品。它是要靠著每一個業餘人士的包容、熱情與好奇心才能夠實踐的「從背後領導」、「忘記完美」、「攪動社群」……。
最後,你才能如同本書的最後一個章節所言:「加入群眾」,享受群眾智慧之美,你服務群眾,也讓群眾為你的服務加值吧!
微達人到位,新商業模式起飛!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副教授黃俊堯
這是本相當有趣的書。它以網路「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方式寫成,討論一系列成功的商業化「群眾外包」案例。
所謂「群眾外包」,是組織吸引一群具備某類私知識但不隸屬於組織的「微達人」,或許為了物質報償、或許為了參與感、或許為了一份虛榮、或許為了單純想助人等林林總總的動機聚在某處網路平台上,藉由私知識的交流與應用,於特定範疇裡完成組織所欲達到的一定目標。俗諺「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語道破「群眾外包」的優勢所在。在網路年代之前,要四處找到不知名的皮匠們且把他們聚在一起,是成本絕高的難事,所以彼時任何正經的大事還是找有名有姓的專家諸葛亮解決來得省事。但這本書則告訴我們,近年歐美許多兼具企業家精神與想像力的個人或企業,正透過網路平台匯聚一群集中力量可以勝過諸葛亮的皮匠,建構、發展出一個個有商業價值的「微達人群聚」。
從商業的角度出發,書中談到的「微達人群聚」案例涵蓋程式開發(如Amazon, Linden Lab, SugarCRM)、創意開發(如IBM, Cambrian House, Idea Crossing)、產品開發(如Brewtopia, P&G)、客群分析(如Netflix)、客戶服務(如Cookshack, Intuit)、病毒行銷(如P&G, Tremor, Virgin mobile USA)、廣告設計(如Mastercard)、第三方意見評價(如Reevoo)、專業服務(如ChaCha)、內容創造分享(如Current TV, iStockphoto, Zebo, ThisNext, VirtualTourist)、新型融資(如CommonAngles, Prosper, Zopa)等應用領域。綜觀之,這些案例的背景與方向各殊,但都具備以下幾項共同特性:
1.平台擁有者(包括像IBM和P&G這類大型企業,以及如ChaCha和Zebo這類新創事業)。提供足夠的物質或非物質誘因,因而得以吸引到一定規模的「微達人」群聚於網路平台。
2.平台承擔某部分企業功能的外包(如客戶服務、產品開發、協同融資等等)為發展目標,並以此為界限,不盲目擴充經營範疇。本書末章中TBE欲藉由「微達人群聚」取代一企業所有功能的失敗案例,便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微達人群聚」平台有其適用侷限,並非企業萬靈藥。
3.平台擁有者設定清楚的遊戲規則與層級決策機制,藉此容許群聚的「微達人」們進行「有機發展式」而非施工規劃式的協同構作。
雖然本書對焦於「群眾外包」模式下所生出「微達人群聚」的商業應用,但「群眾外包」模式的應用範圍並不限於商業情境。例如近期經過成功的小規模試驗後,美國德州政府打算於屬於該州的美墨邊界上架設數百台網路攝影機,供所有熱心者上網協助24小時觀察邊界動態,即時通報如偷渡一類的違法狀況予安全部門加以處理。這類公部門的「群眾外包」應用一如企業界的諸多案例,都說明了成功「微達人群聚」平台上的 “Linus's Law”:「只要參與的人夠多,任何有問題處都會現形」(“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
「群眾外包」屬於Web 2.0風潮中社群面的應用。國內對於Web 2.0的論述雖不少,但企業界一般對於中文市場以外各界日新月異的發展相對生疏。對此,這本書開了一個窗口。建議企業主、高階經理人或有志循此創業者,如果對於書中描述的商業模式有興趣,仍當如任何其他事業經營步驟一般,從馬步蹲起:從部落格經營開始(作為Web2.0的最基本平台,國內的商業部落格發展可謂貧乏),在單點上對網海中的潮汐天象有初步掌握而不害怕後,親身加入某些「微達人群聚」平台體驗群體動態,之後再憑藉這些一手經驗,去評估創用新群聚平台的可能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