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癲瘋銷售

9特價225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你是否見過辦公室塞滿合購產品?你是否發現信箱躺著無數推銷訊息?如果你抓住一位同事,問他為何購買一箱兩年也吃不完的餅乾,他會作何解釋?

人在花錢時總有一套說詞,聲稱自己經過理智考量而決定,拚命證明因民生需要而購買。然而真是如此嗎?多少次你走進唱片行,人潮擠在排行榜?多少次同事告訴你某滷味好吃,你就加入團購?你的內心究竟如你所宣稱,對每筆花費深思熟慮,還是其實你搞錯了,一切只是錯覺?

這本銷售書籍專為業務人員而寫,將引領你深入了解你的客戶,並找出有效的成交方法。但在你學會更有效率的銷售以前,我必須先提醒一件事:你也是消費者。你與你的客戶一樣,都是其它業務員的銷售目標、都是亂買東西的始作俑者;若你想把東西賣給客戶,必須先學會賣給自己。

所以,在學習新技巧前,我認為你有必要先回頭檢視,看看自己怎麼被「賣」的,並從中汲取經驗,未來銷售生涯才能更得心應手。



◎「購買決定」= 錯覺,「購買動機」= 恐懼?

當你走進各式各樣的賣場,便開始受到消費驅力主宰:氣氛熱鬧、大排長龍、限時特價…這類驅力不但讓你產生「應該消費」的錯覺,更勾起你許多恐懼。

仔細回想你花錢購物的習慣,就會發現充滿了盲點與迷思。想想辦公室團購吧!你是否曾聽同事稱讚某產品、又告訴你團購超便宜,再加上辦公室大家都訂了,你就跟著買?但事實上你真正需要嗎?或只因為團購便宜、不買可惜?

生活中的排隊經驗亦是如此。據說某知名甜甜圈店開幕時,因顧客太多,該公司決定派員在排隊人潮中預做登記,以節省選購作業時間。但後來呢?許多民眾在輪到自己點餐時,又臨時加點好幾份,最後總銷量暴增四成。

當詢問這些顧客為何忽然多買?他們竟這樣回答:「都排這麼久,不多買一點豈不可惜!」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解釋:銷售熱潮,往往產生吸引追逐的錯覺;而人手一袋,則喚出我們兩手空空的恐懼。客戶的消費習性,就是害怕與別人不一樣、害怕買不到,而一有機會獲得,卻又格外貪心。你應該掌握正確的思考方向,銷售才能走得長、走的遠。



◎拿人手軟的銷售技術,刺激消費軟衝動

在客戶的各式消費錯覺中,「免費」的魔力首當其衝。

生活中隨處可見免費刊物、洗髮精、保養品…不斷在路邊、大賣場及捷運站發放,美其名免費贈送,卻是種無聲推銷。當你走進賣場,見到一位服務員正解說澳洲進口牛肉,你也許不大感興趣;但若讓你免費試吃一口澳洲牛排,你卻多半不會拒絕。而且在吃完以後還會產生「買一份回家試試」的衝動。

免費的力量,是讓你預先得到好處後,埋單的機會大增;而且就算當下沒買,日後多半也會捧場。這類行為出自人性的補償心理,因為不喜歡虧欠的感覺,所以只要有機會,即使吃點虧也願意彌補對方。選舉時的賄選會成功,是因為即使我們知道手中選票不會被一千元收買,但只要拿過錢,我們就會因補償作用而讓自己被賄賂。

拿人手軟的銷售技術,生活中隨處可見。

雜誌運用類似技術,在客戶試閱後付上訂單;有限電視業者免費接線,讓你在試看半年後捨不得退。免錢洗髮精或化妝品就更不用講,除非真的很糟,否則你只要拿過一次,就幾乎被點中花錢死穴,日後八成還是會購買。



◎貪婪與專屬的消費化學作用

上述事實,幾乎都是行銷專家刻意營造的把戲,但這些策略能奏效,卻是因為我們的人性作繭自縛,包括貪婪與喜愛獨特的心理不斷作祟。

回想出國的經驗:你是否曾在出國時大肆採購,只因為覺得便宜而國內又買不到?你在當下總會告訴自己,說難得出國才有這項產品、現場又便宜、一輩子只來這一次……然而,這些都只是藉口,你自己應當很清楚。

當有民生需求時,自然會四處參觀選購,但偏偏很多時候我們根本不需要,卻照樣亂買一通。想像住家巷口一間店掛著「老闆跑路」的跳樓大拍賣,名牌皮鞋下殺三折,就算鞋櫃滿了,你通常還是會去逛一逛,而且很可能會買。然而,若你預先知道他下個月會在隔壁街再跳樓一次呢?你的理智又會清醒許多。

現在滿街流行的會員制,同樣也是消費者的死穴之一。如果一位客戶特別鍾愛加入某種社群,那麼他在社群中的消費機率便大增。會員常收到專屬優惠,其實並不是一種尊榮,站在行銷的立場,只因為他們的消費概率遠高於一般人而已。

無數的消費心理控制充斥在我們四周,身為業務人員的我們,務必要比消費者更善於覺知洞察。畢竟銷售的成功不只來自於人性,事實上,它更是人性一種正當延伸。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