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料勢如神─順勢操作法
投資人一定要謹記:了解趨勢判讀的基本方法不表示在市場就能一帆風順,因為當一般投資人在看到趨勢明朗時,往往已經走一大段了,若這時才進場,可能會發生在很短時間內因趨勢轉向,讓原本順勢操作的投資人遭受虧損。所以只會解讀趨勢並不夠,因為趨勢除了讓交易人了解市場趨向,也讓交易人決定出場時機。但抓緊趨勢並不是很好的進場依據。最佳進場時機是:只要進場點距離目標價仍有一段可接受的獲利,就算是合理的進場時機。此外,投資人也應以技術分析研判相對安全的進場點。所謂「買得好不如買得巧」,買在較低的價格不如買到風險較低的價位,因為便宜還可能更便宜。很多投資人會在市場崩盤時,進場撿便宜,卻沒有仔細思考其嚴重後果:價格越來越便宜,但風險也越高。相對安全的進場點更是學習技術分析不能忽略的技能。等待相對安全的進場時機就如同等待確切上車時機。接著就舉一些實例,進一步了解趨勢如何扭轉。
2.洞燭先機─進出場時機
很多投資人視K線為學習障礙,主因在於坊間的技術分析書籍,絕大多數僅止於每一種K線或K線組合代表的意義。本章主要針對K線的高、開、收、低四價,搭配股價的相對位置及多空的強度作深入淺出說明。先是說明如何定義K線的多空強弱,並依序詳盡解說單根K線、兩根K線組合、三根及多根K線組合的多空強弱及其在不同位置代表的含意,雖然未將酒田個戰法一一列述,但書中列舉的都是最常見,最標準的K線與K線型態,只要讀者能融會貫通這些型態含意,就足以應付現實走勢中出現的各種K線線形及K線型態。酒田戰法中所有戰法都可分類為買進訊號,賣出訊號與觀望訊號。筆者也強烈推薦這個交易原則,敵不動,我不動,在買進、賣出訊號未浮現之前,都應該收手觀望。如此便能免除在買進以後心情隨著調整走勢的上下不定而不安,也讓資金可以充分的應用在較有效率的市場中。〈盤態轉換〉一節可以讓讀者深入了解走勢波動與狀態的轉換,進而具備靈活調整交易策略的能力。
3.籌碼分析─成交量的研判
雖然在交易時,投資人在意的是價格,但消費買氣會影響價格漲跌,因此突顯出成交量的重要。有人說:「價先量行」,也有人強調是:「量先價行」。其實兩者都有道理,不必太執著何者先行,因為做技術分析時兩者應該同時互補分析。價先量行是指單就成交量來看,無法看出供需關係,需藉由價格的漲跌輔助解讀。當價格上漲時,成交量的解讀是需求量大於供給量。當價格下跌,則解讀為供給量大於需求量。由於成交量無法看出供給與需求面,所以形成價比量先行的理論基礎。量先價行是指價格的上漲需要成交量的推升,因為缺乏成交量推升的股價其上漲幅度有限。此外,如果沒有實質成交量的支撐,股價便難以持續上漲,形成了量是價的先行指標的理論基礎。價格與成交量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在研判走勢及操盤時,兩者應同時參考,本章的基本量價關係便是同時探討成交量與價格的種種關係。除了基本量價關係,本章更進一步說明如何搭配成交量訊號讓K線的研判更可靠,以及介紹走勢在不同位置時,包括:底部、上漲攻擊,以及頭部時的量能變化,讓走勢的研判更可靠,進而做出正確合理判斷。
4.先知先覺─道氏型態學
本書第2章〈K線盤態學〉提到,走勢不是在調整,就是在攻擊。攻擊走勢非常容易辨識,只要見到股價是沿著特定方向快速的上漲或下跌就是攻擊走勢,而且在這期間用的時間越短,K線與K線之間的缺口越大,數量越多,表示攻擊的力道越強勁。不過調整走勢就比較複雜,因為走勢在調整期間,股價會在一個區間內來來回回的盤走,走向不同在走勢圖上會以不同型態呈現,這些型態經過歸納統整,最後發展為本章所要探討的內容—-型態學。
型態學主要源自於《道氏理論》,它是由技術分析之父--道瓊在1900年至1902年間發表於《華爾街日報》專欄的文章所彙整,並由他的繼承者Willian Peter Hamilton進一步整理補充,迄今已是最多人使用的技術分析之一。型態學主要可歸納為:底部型態,中段整理型態及頭部型態;也就是最為人稱道的:V型底、雙重底、三重底、二尊頭、三尊頭、三角形態、楔形、旗形等;其中底部及頭部型態又稱為反轉型態,這些型態不但有助於投資人辨識頭部、底部或是中段整理的位階,積極的投資人更可以利用這些型態及早進場佈局或獲利出場。
本章將介紹常見的底部型態,中段整理型態及頭部型態,並以真、假突破及趨勢線說明如何確認型態的形成,再輔以實例說明型態學的操作方法,包括:買進、賣出及測量方法。
5.大勢所趨─艾略特波浪理論
艾略特波浪理論是很多技術分析使用者愛用,並奉為圭臬的技術理論與生財工具。艾略特波浪理論可以用一系列的最來說明它在技術分析的特色,也就是:最複雜、最難學,學了也最難精通而且評價最兩極化,同時也是最容易遭到誤用的理論。尤其是評價最兩極化,實上,艾略特波浪理論的確有其美麗的一面,它能完美的從細微的波動勾勒出比型態學更貼近走勢全局的輪廓與趨勢;每一種金融商品的走勢圖、每一段走勢都能套用。但它的難以平易近人就足以讓許多投資人怯步,在無法深入了解艾略特波浪理論的情況下自然會對它產生誤解。
艾略特波浪理論難以駕馭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大部分論述此理論的書籍都比較偏向於理論而忽略實務,然而投資人學習技術分析的目的主要還是在於操作賺錢;本章就從實戰的角度切入,從最簡單艾略特波浪理論基本模型推演至複雜的波浪型態,讓讀者能由淺入深,按部就班熟習艾略特波浪理論精華,學會如何將此理論適切的應用在交易操作上。
6.交易號誌停看聽 ─擺盪與趨向指標的應用
因為指標容易使用、能迅速上手,再加上可程式化(可作為程式交易的依據),使得指標成為最受歡迎的技術分析工具。當然,這是各種指標的發明人創建指標的目的!然而指標也有限制及缺點,尤其在不了解價/量的本質及趨勢、相對位置的辨析前提下,會更突顯指標的缺點,所以筆者希望讀者們能夠熟習前面五章的內容後;再學習指標的應用、指標的分析,才能事半功倍並減少犯錯的機會。
指標是將離散、複雜而難以分析的成交價或成交量經由特定數學函式計算出特定的指示訊號,包括:買賣訊號,以及說明股價或成交量的狀態。換句話說,是用旁敲側擊的方式解讀走勢,其目的是要過濾太多、太複雜、難以分析的訊號,只需要針對重要的訊號做分析,讓分析更加可靠、更輕鬆、更有效率。
因此指標與價/量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即價/量是因,指標是將此因經由特定函式計算出來的果,可表達為y=f(x);其中y是指標的計算結果,x是成交價或成交量,f代表某個用以計算指標的函式。例如:最常使用的移動平均線*,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所謂"移動平均線"是指一段時間內的算術平均線,和其他指標一樣以收盤價作為計算值。
其公式如下︰
MA(N)=【第1日收盤價+第2日收盤價+…+第N日收盤價】/N
MA即移動平均線的縮寫,N代表交易日數,也就是把某日的收盤價與前4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相加求和,然後再除以5,就可以得到該日的5日移動平均線值MA(5)。例如:某檔股票在個交易日的成交價格為17.05元,其前4個交易日的成交價格分別是16.25、16.30、15.80、15.40,所以5月5日的5日移動平均價格為:【20 + 19.8 + 19.6 + 19.8 + 19.6】/ 5 = 16.16元。
如果用函式表示:y就是MA,f(x)為【第1日收盤價+第2日收盤價+…+第N日收盤價】/N,x為N日成交價。若將x改為成交量,計算得到的是移動平均量線(MV)。
移動平均線與收盤價的關係是比較單純直覺的。但有許多指標與價/量的關係是經由比較繁複的公式求得。以隨機指標(KD)為例,其公式如下,假設: ˙A=當前收盤價-N日以來的最低價
˙B=N天以來的最高價-N天以來的最低價
˙RSV=A / B×100
˙K=2/3×(前一日K)+ 1/3×RSV
˙D=2/3×(前一日D)+ 1/3×K
˙J=3D-2K
最常使用的參數N為9,因此又稱為9KD;代表的是當前的收盤價在這九個交易週期中(九日,九週或九月等)多空(趨勢向上或向下)強弱的比值,所以常用於買盤強弱的指標之一。
所以如果不了解價/量的相對位置,純粹以指標為操作依據是十分危險。因此在對於走勢有相當程度把握的前提下使用指標,可以更快速取得先機,但如果倒果為因,指標的訊號就模稜兩可,誤判的機率非常高。此外,指標不需要常常用、天天用,在必要時再使用就好。指標就好比交通號誌的停止或通行訊號,車子在行駛時,應順著行駛的方向(順勢而為!),在接近路口(關鍵位置)時再觀察訊號即可。
絕大多數的指標可分為兩類:趨勢指標與擺盪指標。趨勢指標是用來分析多空趨勢、辨認趨勢的延續性;常見的趨勢指標有:移動平均線、MACD、包寧傑帶狀(Bollinger)等。擺盪指標是因指標訊號在一個固定區間內上下波動、擺盪而得名,固定的區間例如:0至100的區間,通常用來判斷股價超買、超賣水平、趨勢方向和強弱,以及買賣訊號,常見的擺盪指標有:RSI、William、隨機指標等。
本章以移動平均線及隨機指標作為趨勢指標與擺盪指標有效應用在股票市場的應用說明,更強調指標的使用精神,例如:指標型態學、指標盤態應用、指標共振等;這些在大多數的指標都適用,只要花點時間熟悉其他指標的用法,即能快速上手並且正確使用。
7.實戰綜合應用
學習技術分析就像在駕訓班學習各種基本駕駛技巧,最終還需要隨著教練上路,將所學的駕駛技巧綜合應用在一般道路駕駛,所以讀者從第一章到第六章學會辨認趨勢、K線、走勢型態,也了解順勢操作的方法、艾略特波浪理論、成交量及指標多空訊號的研判等,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在實際金融市場的操作是本章的主要目的。畢竟學習技術分析的最終目的就在於市場上的實戰應用。因此本章以圖例說明如何正確、有效的將技術分析應用於金融市場,除了個股的操作,也列舉中國內地的上證指數、台灣加權指數、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及外匯(歐元兌美元)為實例,讓讀者不但能掌握個股的操作,也能將所學的技術分析技巧應用於其他金融商品
投資人一定要謹記:了解趨勢判讀的基本方法不表示在市場就能一帆風順,因為當一般投資人在看到趨勢明朗時,往往已經走一大段了,若這時才進場,可能會發生在很短時間內因趨勢轉向,讓原本順勢操作的投資人遭受虧損。所以只會解讀趨勢並不夠,因為趨勢除了讓交易人了解市場趨向,也讓交易人決定出場時機。但抓緊趨勢並不是很好的進場依據。最佳進場時機是:只要進場點距離目標價仍有一段可接受的獲利,就算是合理的進場時機。此外,投資人也應以技術分析研判相對安全的進場點。所謂「買得好不如買得巧」,買在較低的價格不如買到風險較低的價位,因為便宜還可能更便宜。很多投資人會在市場崩盤時,進場撿便宜,卻沒有仔細思考其嚴重後果:價格越來越便宜,但風險也越高。相對安全的進場點更是學習技術分析不能忽略的技能。等待相對安全的進場時機就如同等待確切上車時機。接著就舉一些實例,進一步了解趨勢如何扭轉。
2.洞燭先機─進出場時機
很多投資人視K線為學習障礙,主因在於坊間的技術分析書籍,絕大多數僅止於每一種K線或K線組合代表的意義。本章主要針對K線的高、開、收、低四價,搭配股價的相對位置及多空的強度作深入淺出說明。先是說明如何定義K線的多空強弱,並依序詳盡解說單根K線、兩根K線組合、三根及多根K線組合的多空強弱及其在不同位置代表的含意,雖然未將酒田個戰法一一列述,但書中列舉的都是最常見,最標準的K線與K線型態,只要讀者能融會貫通這些型態含意,就足以應付現實走勢中出現的各種K線線形及K線型態。酒田戰法中所有戰法都可分類為買進訊號,賣出訊號與觀望訊號。筆者也強烈推薦這個交易原則,敵不動,我不動,在買進、賣出訊號未浮現之前,都應該收手觀望。如此便能免除在買進以後心情隨著調整走勢的上下不定而不安,也讓資金可以充分的應用在較有效率的市場中。〈盤態轉換〉一節可以讓讀者深入了解走勢波動與狀態的轉換,進而具備靈活調整交易策略的能力。
3.籌碼分析─成交量的研判
雖然在交易時,投資人在意的是價格,但消費買氣會影響價格漲跌,因此突顯出成交量的重要。有人說:「價先量行」,也有人強調是:「量先價行」。其實兩者都有道理,不必太執著何者先行,因為做技術分析時兩者應該同時互補分析。價先量行是指單就成交量來看,無法看出供需關係,需藉由價格的漲跌輔助解讀。當價格上漲時,成交量的解讀是需求量大於供給量。當價格下跌,則解讀為供給量大於需求量。由於成交量無法看出供給與需求面,所以形成價比量先行的理論基礎。量先價行是指價格的上漲需要成交量的推升,因為缺乏成交量推升的股價其上漲幅度有限。此外,如果沒有實質成交量的支撐,股價便難以持續上漲,形成了量是價的先行指標的理論基礎。價格與成交量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在研判走勢及操盤時,兩者應同時參考,本章的基本量價關係便是同時探討成交量與價格的種種關係。除了基本量價關係,本章更進一步說明如何搭配成交量訊號讓K線的研判更可靠,以及介紹走勢在不同位置時,包括:底部、上漲攻擊,以及頭部時的量能變化,讓走勢的研判更可靠,進而做出正確合理判斷。
4.先知先覺─道氏型態學
本書第2章〈K線盤態學〉提到,走勢不是在調整,就是在攻擊。攻擊走勢非常容易辨識,只要見到股價是沿著特定方向快速的上漲或下跌就是攻擊走勢,而且在這期間用的時間越短,K線與K線之間的缺口越大,數量越多,表示攻擊的力道越強勁。不過調整走勢就比較複雜,因為走勢在調整期間,股價會在一個區間內來來回回的盤走,走向不同在走勢圖上會以不同型態呈現,這些型態經過歸納統整,最後發展為本章所要探討的內容—-型態學。
型態學主要源自於《道氏理論》,它是由技術分析之父--道瓊在1900年至1902年間發表於《華爾街日報》專欄的文章所彙整,並由他的繼承者Willian Peter Hamilton進一步整理補充,迄今已是最多人使用的技術分析之一。型態學主要可歸納為:底部型態,中段整理型態及頭部型態;也就是最為人稱道的:V型底、雙重底、三重底、二尊頭、三尊頭、三角形態、楔形、旗形等;其中底部及頭部型態又稱為反轉型態,這些型態不但有助於投資人辨識頭部、底部或是中段整理的位階,積極的投資人更可以利用這些型態及早進場佈局或獲利出場。
本章將介紹常見的底部型態,中段整理型態及頭部型態,並以真、假突破及趨勢線說明如何確認型態的形成,再輔以實例說明型態學的操作方法,包括:買進、賣出及測量方法。
5.大勢所趨─艾略特波浪理論
艾略特波浪理論是很多技術分析使用者愛用,並奉為圭臬的技術理論與生財工具。艾略特波浪理論可以用一系列的最來說明它在技術分析的特色,也就是:最複雜、最難學,學了也最難精通而且評價最兩極化,同時也是最容易遭到誤用的理論。尤其是評價最兩極化,實上,艾略特波浪理論的確有其美麗的一面,它能完美的從細微的波動勾勒出比型態學更貼近走勢全局的輪廓與趨勢;每一種金融商品的走勢圖、每一段走勢都能套用。但它的難以平易近人就足以讓許多投資人怯步,在無法深入了解艾略特波浪理論的情況下自然會對它產生誤解。
艾略特波浪理論難以駕馭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大部分論述此理論的書籍都比較偏向於理論而忽略實務,然而投資人學習技術分析的目的主要還是在於操作賺錢;本章就從實戰的角度切入,從最簡單艾略特波浪理論基本模型推演至複雜的波浪型態,讓讀者能由淺入深,按部就班熟習艾略特波浪理論精華,學會如何將此理論適切的應用在交易操作上。
6.交易號誌停看聽 ─擺盪與趨向指標的應用
因為指標容易使用、能迅速上手,再加上可程式化(可作為程式交易的依據),使得指標成為最受歡迎的技術分析工具。當然,這是各種指標的發明人創建指標的目的!然而指標也有限制及缺點,尤其在不了解價/量的本質及趨勢、相對位置的辨析前提下,會更突顯指標的缺點,所以筆者希望讀者們能夠熟習前面五章的內容後;再學習指標的應用、指標的分析,才能事半功倍並減少犯錯的機會。
指標是將離散、複雜而難以分析的成交價或成交量經由特定數學函式計算出特定的指示訊號,包括:買賣訊號,以及說明股價或成交量的狀態。換句話說,是用旁敲側擊的方式解讀走勢,其目的是要過濾太多、太複雜、難以分析的訊號,只需要針對重要的訊號做分析,讓分析更加可靠、更輕鬆、更有效率。
因此指標與價/量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即價/量是因,指標是將此因經由特定函式計算出來的果,可表達為y=f(x);其中y是指標的計算結果,x是成交價或成交量,f代表某個用以計算指標的函式。例如:最常使用的移動平均線*,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所謂"移動平均線"是指一段時間內的算術平均線,和其他指標一樣以收盤價作為計算值。
其公式如下︰
MA(N)=【第1日收盤價+第2日收盤價+…+第N日收盤價】/N
MA即移動平均線的縮寫,N代表交易日數,也就是把某日的收盤價與前4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相加求和,然後再除以5,就可以得到該日的5日移動平均線值MA(5)。例如:某檔股票在個交易日的成交價格為17.05元,其前4個交易日的成交價格分別是16.25、16.30、15.80、15.40,所以5月5日的5日移動平均價格為:【20 + 19.8 + 19.6 + 19.8 + 19.6】/ 5 = 16.16元。
如果用函式表示:y就是MA,f(x)為【第1日收盤價+第2日收盤價+…+第N日收盤價】/N,x為N日成交價。若將x改為成交量,計算得到的是移動平均量線(MV)。
移動平均線與收盤價的關係是比較單純直覺的。但有許多指標與價/量的關係是經由比較繁複的公式求得。以隨機指標(KD)為例,其公式如下,假設: ˙A=當前收盤價-N日以來的最低價
˙B=N天以來的最高價-N天以來的最低價
˙RSV=A / B×100
˙K=2/3×(前一日K)+ 1/3×RSV
˙D=2/3×(前一日D)+ 1/3×K
˙J=3D-2K
最常使用的參數N為9,因此又稱為9KD;代表的是當前的收盤價在這九個交易週期中(九日,九週或九月等)多空(趨勢向上或向下)強弱的比值,所以常用於買盤強弱的指標之一。
所以如果不了解價/量的相對位置,純粹以指標為操作依據是十分危險。因此在對於走勢有相當程度把握的前提下使用指標,可以更快速取得先機,但如果倒果為因,指標的訊號就模稜兩可,誤判的機率非常高。此外,指標不需要常常用、天天用,在必要時再使用就好。指標就好比交通號誌的停止或通行訊號,車子在行駛時,應順著行駛的方向(順勢而為!),在接近路口(關鍵位置)時再觀察訊號即可。
絕大多數的指標可分為兩類:趨勢指標與擺盪指標。趨勢指標是用來分析多空趨勢、辨認趨勢的延續性;常見的趨勢指標有:移動平均線、MACD、包寧傑帶狀(Bollinger)等。擺盪指標是因指標訊號在一個固定區間內上下波動、擺盪而得名,固定的區間例如:0至100的區間,通常用來判斷股價超買、超賣水平、趨勢方向和強弱,以及買賣訊號,常見的擺盪指標有:RSI、William、隨機指標等。
本章以移動平均線及隨機指標作為趨勢指標與擺盪指標有效應用在股票市場的應用說明,更強調指標的使用精神,例如:指標型態學、指標盤態應用、指標共振等;這些在大多數的指標都適用,只要花點時間熟悉其他指標的用法,即能快速上手並且正確使用。
7.實戰綜合應用
學習技術分析就像在駕訓班學習各種基本駕駛技巧,最終還需要隨著教練上路,將所學的駕駛技巧綜合應用在一般道路駕駛,所以讀者從第一章到第六章學會辨認趨勢、K線、走勢型態,也了解順勢操作的方法、艾略特波浪理論、成交量及指標多空訊號的研判等,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在實際金融市場的操作是本章的主要目的。畢竟學習技術分析的最終目的就在於市場上的實戰應用。因此本章以圖例說明如何正確、有效的將技術分析應用於金融市場,除了個股的操作,也列舉中國內地的上證指數、台灣加權指數、美國道瓊工業指數及外匯(歐元兌美元)為實例,讓讀者不但能掌握個股的操作,也能將所學的技術分析技巧應用於其他金融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