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肅紀律,強化感情
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領導最尷尬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親信犯錯誤。這類人一旦犯了錯誤,周圍所有的人都盯著領導,看你怎麼處理。首先不能處理輕了,處理輕了,有人說你內外有別,偏向自己人;其次也不能處理重了,處理重了有人說你心狠,不重感情。這兩者之間需要保持一個很好的平衡。那麼當親信犯了錯誤,究竟該怎麼辦呢?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做法。
《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有記載,蜀漢建興六年,也就是西元228年的春天,諸葛亮發兵伐魏。一路勢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在大好的形勢下,諸葛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大將,卻委派參軍馬謖鎮守街亭。為什麼派馬謖呢?首先諸葛亮有信心,北伐一定成功;其次諸葛亮有私心,街亭是此役的關鍵點,北伐勝利了,街亭守備司令是第一功,這個功要留給馬謖。結果沒想到馬謖違抗命令,捨水上山,不守城池,導致全軍大敗,葬送了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這個段子就是著名的「馬謖失街亭」。
馬謖(西元190-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初以荊州從事跟隨劉備取蜀入川,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諸葛亮北伐時因作戰失誤而失守街亭,被諸葛亮所斬。
曾經有朋友問我在三國謀略裡邊我最喜歡哪一個,我回答說最喜歡的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裡邊包含著中國古代人際關係的閃光智慧。京劇有齣戲叫《失空斬》──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專門說的就是這段故事。話說馬謖吃了敗仗之後和副將王平一起回來交令,諸葛亮對馬謖也沒打也沒罵,而是數落他:「幼常啊幼常啊,你哪裡是幼常,你是幼稚啊。讓你依山傍水當道紮營,你為何不聽?!」
馬謖低頭了,說丞相我錯了,你罰我吧。諸葛亮嘆口氣,我不罰你,說著話拿出一張紙來──軍令狀,諸葛亮說:「幼常啊,有軍令狀在此,打了敗仗提頭來見,左右推出去,把他斬了!」
一見諸葛亮真要殺自己,馬謖有點急了。其實諸葛亮跟馬謖的關係特別不一般:馬謖的親哥哥馬良是諸葛亮的老鄉兼同學,馬謖是諸葛亮的學生加弟弟。而且馬謖的才華挺高,比如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定南中這個策略就是馬謖給提的建議。馬謖說:「求求你丞相,我家裡上有老下有小,能不能戴罪立功啊,給我個機會行不行啊?」一句話把諸葛亮的眼淚說下來了,《資治通鑑》是這麼描述的:「收謖下獄,殺之。亮自臨祭,為之流涕,撫其遺孤,恩若平生。」
就是說孔明當場哭著對馬謖說:「幼常啊,殺你和剜我的心一樣啊!可是軍令狀在此,不是我要殺你,是制度要殺你,軍法無情啊!至於你的身後事,你不用擔心,你的高齡老母我來照顧,你的妻兒老小我來照顧,你就放心吧!」結果就把馬謖給殺了。
殺了馬謖之後收到兩個效果:第一、全軍膽寒,大家覺得千萬不能犯錯誤了,馬謖那麼鐵的關係,那麼高的才華,犯了錯誤還是給斬了,制度無情啊!第二、大家就說:丞相真是好人啊,真關心下屬!
各位看看,殺了一個人,既讓人畏懼又讓人感動,這個很厲害啊。這個策略就叫「掉眼淚殺人」,用溫柔的手段做冷酷的事情。制度越是嚴,言語越要柔和。
大家想想諸葛亮為什麼哭,他說是不忍心,不忍心就別殺了呀,他說有軍令狀。可是各位想想,華容道關羽攔曹操有沒有軍令狀?有吧,不是也沒殺嘛?
在諸葛亮斬馬謖這件事上,諸葛亮殺是真心,哭也是真心。
你看現實生活中,很多領導不懂這個道理,吹鬍子瞪眼,大喊大叫把員工給開除了,開除了不要緊,明天公司裡就有人說:「哎呀,看領導和和氣氣的樣子,原來是裝的,你看手這麼狠,性格扭曲,十有八九是家庭生活不幸福吧。」你看,領導的權威是有了,但是個人形象完全破壞了,一點親和力也沒有。
諸葛亮高明就在這裡,越下狠手的時候就越要掉眼淚,既強化了制度的權威,教育了眾人,也樹立了自己的形象,收攏了人心。這叫做用溫柔的手段做冷酷的事情。一個高明的領導,一定是既讓下屬愛又讓下屬怕的領導。一個高明的父親,一定是一個既讓兒子愛又讓兒子怕的父親。
在處理完馬謖以後,諸葛亮立刻上書自貶,言語懇切,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從丞相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孔明此舉不光是責任感的體現,也是管理智慧的體現。諸葛亮在失敗以後,把包括自己在內的領導班子主要責任者都貶了,一下子就樹立起了制度的威嚴和管理的形象。相反,如果出了事情,領導推卸責任,處理幾個不大不小的小蝦米了事,那下次可能就沒人再敬畏制度了,問題就會更嚴重。
馬謖是諸葛亮的親信。領導最尷尬的事情就是自己的親信犯錯誤。這類人一旦犯了錯誤,周圍所有的人都盯著領導,看你怎麼處理。首先不能處理輕了,處理輕了,有人說你內外有別,偏向自己人;其次也不能處理重了,處理重了有人說你心狠,不重感情。這兩者之間需要保持一個很好的平衡。那麼當親信犯了錯誤,究竟該怎麼辦呢?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的做法。
《三國志》和《資治通鑑》都有記載,蜀漢建興六年,也就是西元228年的春天,諸葛亮發兵伐魏。一路勢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在大好的形勢下,諸葛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大將,卻委派參軍馬謖鎮守街亭。為什麼派馬謖呢?首先諸葛亮有信心,北伐一定成功;其次諸葛亮有私心,街亭是此役的關鍵點,北伐勝利了,街亭守備司令是第一功,這個功要留給馬謖。結果沒想到馬謖違抗命令,捨水上山,不守城池,導致全軍大敗,葬送了來之不易的大好形勢。這個段子就是著名的「馬謖失街亭」。
馬謖(西元190-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初以荊州從事跟隨劉備取蜀入川,曾任綿竹、成都令、越嶲太守。諸葛亮北伐時因作戰失誤而失守街亭,被諸葛亮所斬。
曾經有朋友問我在三國謀略裡邊我最喜歡哪一個,我回答說最喜歡的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裡邊包含著中國古代人際關係的閃光智慧。京劇有齣戲叫《失空斬》──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專門說的就是這段故事。話說馬謖吃了敗仗之後和副將王平一起回來交令,諸葛亮對馬謖也沒打也沒罵,而是數落他:「幼常啊幼常啊,你哪裡是幼常,你是幼稚啊。讓你依山傍水當道紮營,你為何不聽?!」
馬謖低頭了,說丞相我錯了,你罰我吧。諸葛亮嘆口氣,我不罰你,說著話拿出一張紙來──軍令狀,諸葛亮說:「幼常啊,有軍令狀在此,打了敗仗提頭來見,左右推出去,把他斬了!」
一見諸葛亮真要殺自己,馬謖有點急了。其實諸葛亮跟馬謖的關係特別不一般:馬謖的親哥哥馬良是諸葛亮的老鄉兼同學,馬謖是諸葛亮的學生加弟弟。而且馬謖的才華挺高,比如諸葛亮南征,七擒孟獲定南中這個策略就是馬謖給提的建議。馬謖說:「求求你丞相,我家裡上有老下有小,能不能戴罪立功啊,給我個機會行不行啊?」一句話把諸葛亮的眼淚說下來了,《資治通鑑》是這麼描述的:「收謖下獄,殺之。亮自臨祭,為之流涕,撫其遺孤,恩若平生。」
就是說孔明當場哭著對馬謖說:「幼常啊,殺你和剜我的心一樣啊!可是軍令狀在此,不是我要殺你,是制度要殺你,軍法無情啊!至於你的身後事,你不用擔心,你的高齡老母我來照顧,你的妻兒老小我來照顧,你就放心吧!」結果就把馬謖給殺了。
殺了馬謖之後收到兩個效果:第一、全軍膽寒,大家覺得千萬不能犯錯誤了,馬謖那麼鐵的關係,那麼高的才華,犯了錯誤還是給斬了,制度無情啊!第二、大家就說:丞相真是好人啊,真關心下屬!
各位看看,殺了一個人,既讓人畏懼又讓人感動,這個很厲害啊。這個策略就叫「掉眼淚殺人」,用溫柔的手段做冷酷的事情。制度越是嚴,言語越要柔和。
大家想想諸葛亮為什麼哭,他說是不忍心,不忍心就別殺了呀,他說有軍令狀。可是各位想想,華容道關羽攔曹操有沒有軍令狀?有吧,不是也沒殺嘛?
在諸葛亮斬馬謖這件事上,諸葛亮殺是真心,哭也是真心。
你看現實生活中,很多領導不懂這個道理,吹鬍子瞪眼,大喊大叫把員工給開除了,開除了不要緊,明天公司裡就有人說:「哎呀,看領導和和氣氣的樣子,原來是裝的,你看手這麼狠,性格扭曲,十有八九是家庭生活不幸福吧。」你看,領導的權威是有了,但是個人形象完全破壞了,一點親和力也沒有。
諸葛亮高明就在這裡,越下狠手的時候就越要掉眼淚,既強化了制度的權威,教育了眾人,也樹立了自己的形象,收攏了人心。這叫做用溫柔的手段做冷酷的事情。一個高明的領導,一定是既讓下屬愛又讓下屬怕的領導。一個高明的父親,一定是一個既讓兒子愛又讓兒子怕的父親。
在處理完馬謖以後,諸葛亮立刻上書自貶,言語懇切,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等,從丞相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孔明此舉不光是責任感的體現,也是管理智慧的體現。諸葛亮在失敗以後,把包括自己在內的領導班子主要責任者都貶了,一下子就樹立起了制度的威嚴和管理的形象。相反,如果出了事情,領導推卸責任,處理幾個不大不小的小蝦米了事,那下次可能就沒人再敬畏制度了,問題就會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