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對大自然心懷感謝嗎?
有沒有為了疼惜未來的自己做些什麼?
最重要的是,有沒有為了疼惜我們的下一代做些什麼?
本書主要是以「綠海策略」為題,說明我們該如何向地球環境「報恩」,同時為了疼
惜我們的下一代,又該如何對他們「施恩」。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綠海策略」,就是企業與個人展望未來、採取行動的指標。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環境產業顧問和國際環境新聞報導的工作,主要負責採訪國際重要人物,或提醒大家注意病態屋和病態車的危險性。我的孩子大概也知道他父親是做什麼的吧!有一天他問我:「爸爸!地球現在在生氣嗎?」
這個問題就連長期投身環境問題的我,都不知該如何回答。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年僅十歲、未來無可限量的下一代呢?
即使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對孩子們來說,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在日本關東地區發生的大地震,感覺起來或許就好像是地球在生氣。
有報告指出,因為這一連串的災害而必須遠離家園,以及今後可能失業的人數超過十萬人,甚至可能多達數十萬人。除了直接的損失,如果再加上間接損失,真的無法想像這次地震奪走人類多少生命、工作機會和財產。
現在七十歲以上的人,只要回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或許就能夠感受到一無所有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六十歲以下的人,因為沒有實際經驗,就算透過書籍或影像等知識想像,也無法了解這種感覺。
這一次不是因為打敗仗。
或許也不是因為誰的錯。
只是因為缺乏預測未來並加以活用的能力。
現在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將這一連串的災害怪罪為「人禍」,而是應該把它當成教訓,思考今後該如何走下去。因為如果忽略地球環境惡化的現象,我們的下一代就可能遭遇更嚴重的災難。雖然有些自然災害無法避免,但只要我們改變想法和行為,還是有一些是可以避免的。
今後我們該如何面對大自然?
地球上有許多變化,我們稱為自然現象。這種自然現象在過去數億年間不斷出現,在這段期間還發生各種現象,例如長毛象和恐龍滅絕、火山活動和陸地移動形成島嶼、河川和湖泊。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日出、降雨和颳風,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我們無法控制這些自然現象,如果不是在室內,就連溫度和溼度也無法隨心所欲地控制。人類只能眼睜睜看著自然現象發生。而風也是這樣。每回颳的風不一定都讓人心曠神怡,有撫面的清風,也有濕黏、讓人難以忍受的風,還有颱風,面對這些我們只能接受。美國還曾經數度遭受摧毀一切的颶風侵襲,日本雖然沒有真正遭遇過颶風,但以後會怎麼樣,沒有人知道。這樣說來,我們實在控制不了地球。
你對大自然心懷感謝嗎?
有沒有為了疼惜未來的自己做些什麼?
最重要的是,有沒有為了疼惜我們的下一代做些什麼?
本書主要是以「綠海策略」為題,說明我們該如何向地球環境「報恩」,同時為了疼
惜我們的下一代,又該如何對他們「施恩」。
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綠海策略」,就是企業與個人展望未來、採取行動的指標。
多年來,我一直從事環境產業顧問和國際環境新聞報導的工作,主要負責採訪國際重要人物,或提醒大家注意病態屋和病態車的危險性。我的孩子大概也知道他父親是做什麼的吧!有一天他問我:「爸爸!地球現在在生氣嗎?」
這個問題就連長期投身環境問題的我,都不知該如何回答。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回答這個年僅十歲、未來無可限量的下一代呢?
即使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對孩子們來說,二○一一年三月十一日在日本關東地區發生的大地震,感覺起來或許就好像是地球在生氣。
有報告指出,因為這一連串的災害而必須遠離家園,以及今後可能失業的人數超過十萬人,甚至可能多達數十萬人。除了直接的損失,如果再加上間接損失,真的無法想像這次地震奪走人類多少生命、工作機會和財產。
現在七十歲以上的人,只要回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日本,或許就能夠感受到一無所有是怎麼一回事。但是六十歲以下的人,因為沒有實際經驗,就算透過書籍或影像等知識想像,也無法了解這種感覺。
這一次不是因為打敗仗。
或許也不是因為誰的錯。
只是因為缺乏預測未來並加以活用的能力。
現在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將這一連串的災害怪罪為「人禍」,而是應該把它當成教訓,思考今後該如何走下去。因為如果忽略地球環境惡化的現象,我們的下一代就可能遭遇更嚴重的災難。雖然有些自然災害無法避免,但只要我們改變想法和行為,還是有一些是可以避免的。
今後我們該如何面對大自然?
地球上有許多變化,我們稱為自然現象。這種自然現象在過去數億年間不斷出現,在這段期間還發生各種現象,例如長毛象和恐龍滅絕、火山活動和陸地移動形成島嶼、河川和湖泊。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日出、降雨和颳風,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我們無法控制這些自然現象,如果不是在室內,就連溫度和溼度也無法隨心所欲地控制。人類只能眼睜睜看著自然現象發生。而風也是這樣。每回颳的風不一定都讓人心曠神怡,有撫面的清風,也有濕黏、讓人難以忍受的風,還有颱風,面對這些我們只能接受。美國還曾經數度遭受摧毀一切的颶風侵襲,日本雖然沒有真正遭遇過颶風,但以後會怎麼樣,沒有人知道。這樣說來,我們實在控制不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