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團隊篇
44 對上之道教戰守則
初創公司團隊成員,在初始階段是公司的中堅分子,除了本身須具備所從事行業的優秀專門技術,也必須加強自己對上級的應對能力。
員工在公司裡,除了把份內的事務做好以外,還要懂得如何為人處世,尤其在面對上司時,為了達到公司的和諧運作,多少需要有以下的考量:
(一)不可功高震主:這是做屬下的第一大忌,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韓信,另外一個則是春秋時代越國大夫文種,由於協助滅吳有功,功高震主,後來反而為越王句踐所害。在類似的情況下,一個人如果要全身而退,至少有兩個途徑可行,一是像張良一樣,用不問世事的方式來表明,再也不會威脅到上司的地位;二是像范蠡一樣,從此遠走高飛,另謀發展。因為沒有人喜歡手下對自己造成威脅,或者是過度地搶了自己的功勞,甚至取代自己的地位。
(二)不可恃寵而驕,或恃功而驕:明太祖時代跟隨朱元璋打江山的有功之臣胡惟庸和藍玉,在立功受勳之後開始營私舞弊,大肆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和財富。這些人認為自己替朱元璋賣命,他當上了皇帝,自己總可以分到一些油水;殊不知朱元璋已布好大殺功臣的大網,等待這些人一步步落入網中,一網成擒。這樣的戲碼在歷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回,而也同樣出現在今日錯綜複雜的公司文化中。
(三)不可過度要脅上司:韓信在劉邦要求他出兵協助的關鍵時刻,卻按兵不動,同時開出各種條件,直到劉邦答應後,韓信才發兵協助,這就是一種要脅。劉邦迫於當時的情勢勉強答應,但是難免懷恨在心,最終爆發出來。而在公司裡,員工基於工作的成果合理地要求獎賞,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如果過度地要求,就成了一種要脅。過度要脅的結果,就有可能會被秋後算帳,最後倒楣的還是自己。
(四)避免過度表現自己比上司聰明能幹:曹操時代的楊修是個很聰明的人,在征漢中的時候,為曹操藉口「雞肋」作為軍中暗號一事被殺,難免與過去楊修過度表現自己的才智有關。曹操一方面愛才惜才,但另一方面也忌才,容不得屬下比自己高明,特別是對方又不太聽命服從的話。也許有人會想,並不是每位老闆都和曹操一樣,像劉備就容得下諸葛亮這樣聰明的人。的確,這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上司,未必都像曹操一般精明厲害,卻也未必都像劉備一樣寬宏大量,但是大凡堪稱優秀的老闆,都不是省油的燈,適時地給老闆一些面子,留一些餘地,絕對是明智之舉。
(五)以理說服上司:員工在公司裡除了要避免鋒芒畢露,又不能表現得太過無能,就像古時候在朝堂之上,文武大臣分列兩側,坐在上位的君王開口詢問大家有什麼建議,大臣們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如果有人從來說不出個所以然,那麼要這個人做什麼?所以要能頭頭是道、條理分明地敘述自己的理念,才有辦法說服上司,並得以實現自己的主張和抱負。
(六)避免越級上報:有很多老闆喜歡越級向下發布管理命令,也就是跳過員工的直屬上司,直接和員工交代詢問事情。這時候,員工千萬不可沾沾自喜,在好的情況下,表示自己受到老闆的重視,但是如果直屬上司因此有了猜忌之心,反而就會禍事臨頭了。所以斟酌情況,必要時也給自己的主管一些功勞,可免除他日被暗中算計的可能。
(七)避免過度批評上司: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愚昧無知的,不僅如此,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相當聰明能幹,有少數人甚至認為自己是天縱英明,了不起的很,只是生不逢時才屈居此位。所以一般人都不喜歡聽到自己被批評的聲音,這恰恰符合了卡內基的名言:「人一旦被別人否定,就會像刺蝟一般,豎起全身的尖刺,拒絕接受批評。」英國作家毛姆也說過:「當人們請你批評的時候,其實他們要的是讚美。」但這並不是要你在公司裡永遠唯唯諾諾,拍馬屁套關係,「一言堂」的公司也是相當危險的。上司也有犯錯的時候,這時要以婉轉而富技巧的言語來糾正勸說,因為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太過直接了當,常會適得其反,弄得不歡而散,對公司也沒有好處。
(八)做該做的事,不問不該問的問題:雖然大部分的上司喜歡屬下做事自動自發,但是過度地膨脹自己的範圍,容易導致同儕之間的利益摩擦。同時每位老闆在決策的過程中,都有某些該說和不該說的理由,當他願意跟你分享這些理由時,就是該說的;不願意分享的,就是不該說的,自然不會說,做下屬的也就不該問,留給老闆一些專屬的個人空間。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說過:「每個人都像一輪明月,不願意將自己黑暗的一面讓人看到。」事實上,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不願為人知的部分,老闆當然也不例外。
(九)遇事舉重若輕:做下屬的人做事態度自然要認真,但也不須表現出一副勞苦愁煩的模樣,這樣的話,上司就會覺得這個員工雖然很努力,但才能可能略為不足。所以,員工必須培養出舉重若輕、游刃有餘的態勢,等到事情確實完成之後,那麼源源不斷的工作和任務,自然會繼續交待下來,同時這對人的身心發展也是好的。
(十)做一個能積極搭配的手下:公司裡上下各有職司,老闆有老闆的功能,下屬有下屬的任務,做老闆的自然要能高
44 對上之道教戰守則
初創公司團隊成員,在初始階段是公司的中堅分子,除了本身須具備所從事行業的優秀專門技術,也必須加強自己對上級的應對能力。
員工在公司裡,除了把份內的事務做好以外,還要懂得如何為人處世,尤其在面對上司時,為了達到公司的和諧運作,多少需要有以下的考量:
(一)不可功高震主:這是做屬下的第一大忌,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韓信,另外一個則是春秋時代越國大夫文種,由於協助滅吳有功,功高震主,後來反而為越王句踐所害。在類似的情況下,一個人如果要全身而退,至少有兩個途徑可行,一是像張良一樣,用不問世事的方式來表明,再也不會威脅到上司的地位;二是像范蠡一樣,從此遠走高飛,另謀發展。因為沒有人喜歡手下對自己造成威脅,或者是過度地搶了自己的功勞,甚至取代自己的地位。
(二)不可恃寵而驕,或恃功而驕:明太祖時代跟隨朱元璋打江山的有功之臣胡惟庸和藍玉,在立功受勳之後開始營私舞弊,大肆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和財富。這些人認為自己替朱元璋賣命,他當上了皇帝,自己總可以分到一些油水;殊不知朱元璋已布好大殺功臣的大網,等待這些人一步步落入網中,一網成擒。這樣的戲碼在歷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回,而也同樣出現在今日錯綜複雜的公司文化中。
(三)不可過度要脅上司:韓信在劉邦要求他出兵協助的關鍵時刻,卻按兵不動,同時開出各種條件,直到劉邦答應後,韓信才發兵協助,這就是一種要脅。劉邦迫於當時的情勢勉強答應,但是難免懷恨在心,最終爆發出來。而在公司裡,員工基於工作的成果合理地要求獎賞,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如果過度地要求,就成了一種要脅。過度要脅的結果,就有可能會被秋後算帳,最後倒楣的還是自己。
(四)避免過度表現自己比上司聰明能幹:曹操時代的楊修是個很聰明的人,在征漢中的時候,為曹操藉口「雞肋」作為軍中暗號一事被殺,難免與過去楊修過度表現自己的才智有關。曹操一方面愛才惜才,但另一方面也忌才,容不得屬下比自己高明,特別是對方又不太聽命服從的話。也許有人會想,並不是每位老闆都和曹操一樣,像劉備就容得下諸葛亮這樣聰明的人。的確,這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上司,未必都像曹操一般精明厲害,卻也未必都像劉備一樣寬宏大量,但是大凡堪稱優秀的老闆,都不是省油的燈,適時地給老闆一些面子,留一些餘地,絕對是明智之舉。
(五)以理說服上司:員工在公司裡除了要避免鋒芒畢露,又不能表現得太過無能,就像古時候在朝堂之上,文武大臣分列兩側,坐在上位的君王開口詢問大家有什麼建議,大臣們紛紛發表自己的高見,如果有人從來說不出個所以然,那麼要這個人做什麼?所以要能頭頭是道、條理分明地敘述自己的理念,才有辦法說服上司,並得以實現自己的主張和抱負。
(六)避免越級上報:有很多老闆喜歡越級向下發布管理命令,也就是跳過員工的直屬上司,直接和員工交代詢問事情。這時候,員工千萬不可沾沾自喜,在好的情況下,表示自己受到老闆的重視,但是如果直屬上司因此有了猜忌之心,反而就會禍事臨頭了。所以斟酌情況,必要時也給自己的主管一些功勞,可免除他日被暗中算計的可能。
(七)避免過度批評上司: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愚昧無知的,不僅如此,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相當聰明能幹,有少數人甚至認為自己是天縱英明,了不起的很,只是生不逢時才屈居此位。所以一般人都不喜歡聽到自己被批評的聲音,這恰恰符合了卡內基的名言:「人一旦被別人否定,就會像刺蝟一般,豎起全身的尖刺,拒絕接受批評。」英國作家毛姆也說過:「當人們請你批評的時候,其實他們要的是讚美。」但這並不是要你在公司裡永遠唯唯諾諾,拍馬屁套關係,「一言堂」的公司也是相當危險的。上司也有犯錯的時候,這時要以婉轉而富技巧的言語來糾正勸說,因為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太過直接了當,常會適得其反,弄得不歡而散,對公司也沒有好處。
(八)做該做的事,不問不該問的問題:雖然大部分的上司喜歡屬下做事自動自發,但是過度地膨脹自己的範圍,容易導致同儕之間的利益摩擦。同時每位老闆在決策的過程中,都有某些該說和不該說的理由,當他願意跟你分享這些理由時,就是該說的;不願意分享的,就是不該說的,自然不會說,做下屬的也就不該問,留給老闆一些專屬的個人空間。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說過:「每個人都像一輪明月,不願意將自己黑暗的一面讓人看到。」事實上,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不願為人知的部分,老闆當然也不例外。
(九)遇事舉重若輕:做下屬的人做事態度自然要認真,但也不須表現出一副勞苦愁煩的模樣,這樣的話,上司就會覺得這個員工雖然很努力,但才能可能略為不足。所以,員工必須培養出舉重若輕、游刃有餘的態勢,等到事情確實完成之後,那麼源源不斷的工作和任務,自然會繼續交待下來,同時這對人的身心發展也是好的。
(十)做一個能積極搭配的手下:公司裡上下各有職司,老闆有老闆的功能,下屬有下屬的任務,做老闆的自然要能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