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
一、上帝為什麼要和我們搶飯碗
有人說經濟危機時上帝的手失靈了,每次經濟危機就會伴隨著大量的失業,企業破產、公司被迫解雇員工,上帝要搶走我們的飯碗。
在西班牙馬德里南部聖歐仁妮平民區全國就業登記所排隊的長龍中,三十歲的厄瓜多爾女子潔西嘉說:「我離開我的國家時,從來沒有想到會面對今天這樣的情況。」
潔西嘉於二○○一年抵達西班牙,自此以來一直都有工作,她的最後一個合同是在馬德里的批發市場當搬運工,這個合同在兩周前結束,她從此就再也沒有事做了。她說:「我將可以領取幾個月的失業補助金,然後我就不知道。
美國勞工部表示,二○○九年七月份非農就業人數減少了二十四點七萬人,而經濟學家的預期為減少三十二萬人。失業率從六月的九點五%下降至九點四%,而經濟學家的預期為上升至九點六%。這是美國失業率十五個月來首次下降。
一般情況下,失業率上升,便代表經濟發展放緩衰退;失業率下降,代表整體經濟健康發展。金融風暴的降薪裁員波及房地產、航空、石化、電力、IT、證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業。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
二○○八年冬天,因為次貸危機而顯得格外寒冷。不僅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壓力,就連那些原本打算領完年終獎金或雙薪然後跳槽的人,也紛紛打消了念頭。調查顯示,二○○八年二十七點一%的人延遲了跳槽計畫,更有九點七%的人索性取消了跳槽計畫,取而代之的是「臥槽」在既定職位,以避開金融海嘯的「風口浪尖」。因為他們的感受與畢業生是一樣的:工作太難找了。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伴隨著大量的失業,所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上臺之後,一直致力於為美國人提供工作職位,解決就業問題。而在經濟危機之後,我國也把就業工作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充分就業也稱作完全就業,在一定的貨幣工資水準下所有願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業的一種經濟狀況。實際工資調整到勞動供求相等的水準,從而使勞動市場處於均衡的狀態在宏觀經濟學中被稱為充分就業的狀態。
充分就業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於一九三六年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範疇。凱恩斯認為,充分就業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從而造成非自願性失業,社會即不能實現充分就業。
二、大學生為什麼不如勞工
二十世紀,也許誰都不會相信二十一世紀高學歷的大學生會成為低收入人群,會成為需要社會特殊關照的對象,但現實總是上演著一幕幕荒誕劇。
低收入的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被形象地稱為「蟻族」,他們有如螞蟻般「高智、弱小、勤奮、群居」;雖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收入卻並不高。
蟻族既有來自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也有來自地方院校的畢業生;他們主要從事保險推銷、房地產銷售、廣告行銷等臨時性工作,有的甚至處於失業和半失業狀態,全靠家裏接濟度日;他們平均月收入低於兩萬元。
按照資本的投入及收益來看,高學歷應該是高收入。但「蟻族」的出現呈現了高學歷與低收益。蟻族的出現與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去精英化」有關,大學生由優勢群體轉為相對弱勢群體。
近年來,大學生畢業期待薪酬停滯不前,甚至有下降趨勢,便是對此的反映。從低收入的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身上,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大學生身價下跌的嚴重程度,社會已經形成大學畢業之後沒有實現正常就業以及不得不從事中低學歷要求的、待遇較低職業的大學生群體。
導致大學生群體成為蟻族的經濟學原因是勞動力過剩。簡單的說,就是大學生的需求遠遠小於大學生的供給而導致的大學生身價的下降。
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勞動力過剩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困擾低學歷者的問題,一大批高學歷者也加入到失業大軍的行列中,並且增長的趨勢令人擔憂。社會學家傑克思對美國高等教育與社會分層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他認為,在上大學費用急劇膨脹的今天,人們之所以上大學,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學位作為一張獲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門票。而這張門票卻不再有效了。「八○後」向上流動的機會相對要少,管道也沒那麼順暢,儘管「蟻族」不至於淪為最底層,但在社會地位上卻處於「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尷尬境地。
看到大學畢業生所遭遇的困境,微軟CEO唐駿呼籲,高校和有關教育部門在就業問題上不能只關注數字,更應該看到數字下面畢業生真實的生存狀況和他們渴望教育體制改變的無力掙扎。大學生供給的過多造成了蟻族一群的現狀,也許短時間這個現狀難以解決和消除。
 
三、保姆為什麼難求而白領過剩
在我們的傳統認識裏,認為一個人的工資跟一個人的學歷是成正比的,但在今天看來,白領的工作並不保險,而保姆的工資也不是低廉的代名詞了。
要添丁了,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但對於吳先生來說,卻成了一件大難事,因為他的妻子快要臨產了,可是找了大半年還是沒有找到保姆。
吳先生妻子的預產期是七月初,可現在四處托親朋好友找保姆
										一、上帝為什麼要和我們搶飯碗
有人說經濟危機時上帝的手失靈了,每次經濟危機就會伴隨著大量的失業,企業破產、公司被迫解雇員工,上帝要搶走我們的飯碗。
在西班牙馬德里南部聖歐仁妮平民區全國就業登記所排隊的長龍中,三十歲的厄瓜多爾女子潔西嘉說:「我離開我的國家時,從來沒有想到會面對今天這樣的情況。」
潔西嘉於二○○一年抵達西班牙,自此以來一直都有工作,她的最後一個合同是在馬德里的批發市場當搬運工,這個合同在兩周前結束,她從此就再也沒有事做了。她說:「我將可以領取幾個月的失業補助金,然後我就不知道。
美國勞工部表示,二○○九年七月份非農就業人數減少了二十四點七萬人,而經濟學家的預期為減少三十二萬人。失業率從六月的九點五%下降至九點四%,而經濟學家的預期為上升至九點六%。這是美國失業率十五個月來首次下降。
一般情況下,失業率上升,便代表經濟發展放緩衰退;失業率下降,代表整體經濟健康發展。金融風暴的降薪裁員波及房地產、航空、石化、電力、IT、證券、金融、印刷等一系列行業。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倒閉,也加劇了失業的嚴峻形勢。
二○○八年冬天,因為次貸危機而顯得格外寒冷。不僅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巨大壓力,就連那些原本打算領完年終獎金或雙薪然後跳槽的人,也紛紛打消了念頭。調查顯示,二○○八年二十七點一%的人延遲了跳槽計畫,更有九點七%的人索性取消了跳槽計畫,取而代之的是「臥槽」在既定職位,以避開金融海嘯的「風口浪尖」。因為他們的感受與畢業生是一樣的:工作太難找了。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伴隨著大量的失業,所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上臺之後,一直致力於為美國人提供工作職位,解決就業問題。而在經濟危機之後,我國也把就業工作作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充分就業也稱作完全就業,在一定的貨幣工資水準下所有願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就業的一種經濟狀況。實際工資調整到勞動供求相等的水準,從而使勞動市場處於均衡的狀態在宏觀經濟學中被稱為充分就業的狀態。
充分就業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於一九三六年在其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的範疇。凱恩斯認為,充分就業是由有效需求決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從而造成非自願性失業,社會即不能實現充分就業。
二、大學生為什麼不如勞工
二十世紀,也許誰都不會相信二十一世紀高學歷的大學生會成為低收入人群,會成為需要社會特殊關照的對象,但現實總是上演著一幕幕荒誕劇。
低收入的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被形象地稱為「蟻族」,他們有如螞蟻般「高智、弱小、勤奮、群居」;雖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但收入卻並不高。
蟻族既有來自名牌大學的畢業生,也有來自地方院校的畢業生;他們主要從事保險推銷、房地產銷售、廣告行銷等臨時性工作,有的甚至處於失業和半失業狀態,全靠家裏接濟度日;他們平均月收入低於兩萬元。
按照資本的投入及收益來看,高學歷應該是高收入。但「蟻族」的出現呈現了高學歷與低收益。蟻族的出現與高等教育大眾化帶來的「去精英化」有關,大學生由優勢群體轉為相對弱勢群體。
近年來,大學生畢業期待薪酬停滯不前,甚至有下降趨勢,便是對此的反映。從低收入的大學畢業生聚居群體身上,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大學生身價下跌的嚴重程度,社會已經形成大學畢業之後沒有實現正常就業以及不得不從事中低學歷要求的、待遇較低職業的大學生群體。
導致大學生群體成為蟻族的經濟學原因是勞動力過剩。簡單的說,就是大學生的需求遠遠小於大學生的供給而導致的大學生身價的下降。
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勞動力過剩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困擾低學歷者的問題,一大批高學歷者也加入到失業大軍的行列中,並且增長的趨勢令人擔憂。社會學家傑克思對美國高等教育與社會分層之間的關係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他認為,在上大學費用急劇膨脹的今天,人們之所以上大學,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學位作為一張獲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門票。而這張門票卻不再有效了。「八○後」向上流動的機會相對要少,管道也沒那麼順暢,儘管「蟻族」不至於淪為最底層,但在社會地位上卻處於「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尷尬境地。
看到大學畢業生所遭遇的困境,微軟CEO唐駿呼籲,高校和有關教育部門在就業問題上不能只關注數字,更應該看到數字下面畢業生真實的生存狀況和他們渴望教育體制改變的無力掙扎。大學生供給的過多造成了蟻族一群的現狀,也許短時間這個現狀難以解決和消除。
三、保姆為什麼難求而白領過剩
在我們的傳統認識裏,認為一個人的工資跟一個人的學歷是成正比的,但在今天看來,白領的工作並不保險,而保姆的工資也不是低廉的代名詞了。
要添丁了,是人生中的一件大喜事,但對於吳先生來說,卻成了一件大難事,因為他的妻子快要臨產了,可是找了大半年還是沒有找到保姆。
吳先生妻子的預產期是七月初,可現在四處托親朋好友找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