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自我成長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有些時候,一個人究竟擁有怎樣的能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夠將這些能力充分地發揮出來。一個人即使只擁有一項能力,但能夠使之不斷提高,不斷增強,他也是成功的。
培養你的決策能力
有兩杯香濃的咖啡,第一杯只有一百九十毫升,裝在二百毫升的杯子裏,醇香濃郁的咖啡一不小心就會溢出來;第二杯有二百毫升,裝在二百五十毫升的杯子裏,只有杯子的五分之四。請問你會要哪一杯?
統計表明,人們更願意要第一杯。這是為什麼?原來,人們在評價一個事物的時候,往往會被那些易評價但不是特別重要的因素所影響,忽視真正應該考慮的東西。比如上例中,人們往往會根據咖啡在杯中所佔的比例而做出選擇第一種的決策,但實際上杯子是可有可無的,我們更應重視咖啡的實際體積而非是否佔滿了整個杯子。被無關緊要的因素影響而偏離了思考的重點,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策。企業是十分重視員工決策能力的,不具備決策能力的人等待他們的只有辭退。
優秀企業無一例外地都把決策能力作為考察員工的標準之一。在西門子,公司經營過程中的每一個決策,公司都希望員工能夠參與進來,而不僅僅是一個執行者、實施者。
正如一位大公司的總經理所說︰「我之所以會在一分鐘之內就決定提升某個人,完全是因為他有決斷力。」他所說的決斷力就是決策能力,指的是從兩個以上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或者為實現某一目標對未來一定時期內有關活動的方向、內容、方式進行選擇和調整的能力。
著名的英特爾公司就特別重視員工的決策能力,並在公司內部推行了一種員工參與式的決策方法。當需要作出一個決策時,英特爾會先清楚地定義問題並擬定解決問題的時間表,然後確定決策者,接著就為決策小組尋找領導人。領導人要匯集所有相關人員的意見,包括贊成、反對以及變通方案等,並做出建議案。然後,正式的決策會議開始了,決策者為其決定制作簡報,而決策小組的領導人代表的是種種贊成和反對意見以及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案。很多時候,決策會議上被提出來的替代方案有時會完全替代討論好的決策,只要是優秀的、合適的方案。
英特爾的這種參與式決策方式能夠廣泛吸收每位員工的建議,不僅提高了決策的準確性,也使員工在決策過程中得到了鍛鍊。為了推動參與式決策的實施,英特爾專門針對如何處理參與式決策設置了培訓課程,成為英特爾最受歡迎的培訓課程之一。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決策最開始都基於假設,往往在事情不明朗的情況下就需要決策人員進行分析、判斷。麥肯錫咨詢公司前顧問埃森‧拉塞爾(Ethan M、 Rasie)在講述「麥肯錫方法」時就開宗明義地提到︰「像麥肯錫的所有事情一樣,公司解決問題的程序有三個主要特徵。當團隊成員第一次在一起討論其客戶的問題時,他們知道,自己的解決辦法會是︰以事實為基礎、嚴格地結構化、以假設為導向。」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無論員工是必須獨立做決策還是與別人討論後再作出決策,都要求具備優秀的決策能力,這是優秀員工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以下一些問題是測試你的決策能力的︰
(一)在作出一個決定之前,你會搜集資料並且加以評價嗎?
(二)對於需要你負全部責任的事情,還願意作出決定嗎?
(三)對於需要決定的問題,你會先定出輕重緩急的次序嗎?
(四)當你在作決策前與人討論時,會參考別人提供的信息嗎?
(五)在你制定一套行動計劃時,是否會準備替代方案以備不時之需?
(六)你是否會事先對決策執行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作出補救方法?
(七)在你請示上級時,會事先擬出建議給上司嗎?
(八)當新的情況出現時,你在更改決策時是否會考慮其他人的抵觸情緒?
以上問題,回答「是」得一分,回答「否」不得分,得分在六分以上,說明決策能力比較好,得分在一~三分時,則說明決策能力不太好,需要好好培養。
IBM發展了一套最佳決策方法,對於培養員工的決策能力有很好的幫助。
在作出任何決策之前,都要先想想決策的最終目標和促成決策的需要究竟是什麼。
在做了決策之後,可以得到的最好結果是什麼?只有找出促成決策的最真實的需求,才能找到清楚的決策方向。
決策的制定可以由自己獨自完成,也可請其他人幫忙,從腦力激蕩中得到其他人員的更多的選擇及想法。如果人們對一項決策沒有異議,這並不代表這項決策是完美的。斯隆曾在通用汽車公司高層管理者的一次會議上這樣問大家︰「先生們,我想我們大家對這項決定都一致同意,是嗎?」在場的人都點頭表示同意。出乎意料的是,斯隆接著說︰「那麼,我建議推遲到下次會議再對這項決定作進一步的討論,以便我們有時間來提出不同的意見,並對與這項決定有關的各個方面有所了解。」結果,下次會議的時候,大家都否認了這項決策。
事實證明,越是統一的意見,越危險。當人們出於各種想法未能提出不同意見時,需要依照以下幾項標準來判斷決策的準確性︰
(一)是否有充足的信息來制定決策?
(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知識背景來參與決策?
(三)是否願意參與決策過程?
(四)決策的時間是否過於緊迫?
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受限於過去的經驗,以至於無法思考更多的選擇。因此,當決策不易判斷時,應該回頭思考基本需求,以刺激自己更多的想法,進而制定最佳的決策。
那麼,什麼是基本的需求呢?如何創造更多的想法,以制定最佳的決策呢?舉例來說,當你半夜醒來感覺自己很饑餓時,想起冰箱裡還有回家時買的巧克力蛋糕。但是,當打開冰箱時,卻發現蛋糕不見了,只有幾個乾癟癟的饅頭,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如果從基本需求的角度來說,你的需求是解決饑餓,而不是享用美味的巧克力蛋糕。因此,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即填飽肚子的,不單單只有蛋糕,饅頭也是可以的。因此,把饅頭熱一下吃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決策。
隨時準備應對負面情境當然,就算是符合需求的最佳決策,也會因為一些因素而產生非預期的麻煩。因此,必須隨時思考負面情境發生的可能性,以備不時之需。特別是在問上級主管匯報提案時,主管通常會詢問︰「如果過程不能按預期的進行,該如何應變?」「決策執行過程會有哪些不利的影響因素?」「是否有其他的可行備案?」因此,最好能先針對可能的負面情境,設想應對的措施。
負面情境可能會是怎樣的?你應該較全面地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你所擁有的信息是正確的嗎?信息來源是什麼?
(二)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期來看,你都會做出這樣的決策嗎?
(三)這個決策對於其他正在進行的事項有什麼影響?
(四)這個決策對於公司其他部門是否會有不良的影響?
(五)哪些因素可能改變?這些因素的改變會有什麼影響?
(六)目前或未來組織高層、管理或技術的改變對決策會有什麼影響?
當你清楚地掌握了需求、目標、必須要做的事以及想要做的事,並確定評估負面情境後,就可作出最佳決策了。但是,仍然需要小心,千萬不要落入「分析的癱瘓」的陷阱——在多個方案中猶豫不決,認為所有方案都不是理想中的最佳方案,結果到最後,一個決策也沒做出。
正如IBM前任董事長托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 Jr、)所說,無論決策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你都要盡快作出,倘若你的決策錯誤,問題會再度出現,強迫你繼續面對,直到做出正確的決策為止;但若猶豫不決,遲遲不肯做出決策,那麼機會就會徹底喪失。因此,與其什麼都不做,還不如勇往前行!
做一名優秀的溝通者
安利在面試求職人員時,往往會問求職者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求職者回答最開心的事就是和朋友聚在一起,做好吃的與朋友一起分享,那麼這個人的求職過程就會變得簡單和容易。安利公司認為做出這一回答的人,一定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而且喜歡自己做事情。
能夠有效溝通,意味著能夠清楚而有說服力地傳遞信息、想法以及觀點。鋼鐵大王施瓦布說,他願意付給有演說和表達能力的人較多的報酬。在人們面前清楚地說明一個構想,並說服對方接受或贊成這一構想,是一種傑出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基礎,更是提高自己績效的保證。因此企業十分注重員工的溝通能力。
現代企業高效率的工作機制要求員工不僅具有基本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技能,而且還要在溝通方面做得更加出色。如果你具有高超的溝通技能,而且能通過書面和口頭語言有效地影響別人,那麼就可以很容易地獲得主管的青睞。
優秀的溝通者永遠能夠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夠在適當的時機把適當的信息傳達給別人。這就是影響力。
好的員工都具有好的溝通能力。他們不論在語言溝通還是書面報告中,總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總能清楚地向下屬傳達公司的決策,沒有任何異議,也沒有任何模稜兩可的地方。良好的溝通能力保證了他所在的團隊擁有明確的行動目標,具備快捷的反應能力和靈活性,從而保證了高績效。
如果你欠缺這一能力,那麼盡快彌補這一弱點就能成為受公司青睞的好員工。值得注意的是,在評價自己的協調溝通能力時,一定要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有的人可能不善於在大眾面前演講,卻擅長與人談話;有的人可能不善於寫文章,卻擅長分析評價別人的文章。這樣的人只要補齊相應欠缺的部分就可以了。至於那些不論口頭或書面溝通都不擅長的人,加入一個高質量的學習班,全面學習溝通協調能力,往往可以盡快獲得提高。
另外,很多人往往把協調溝通能力等同於人緣好,等同於人際關係能力,這是不對的。殼牌石油公司是這樣來闡述人際關係能力的:人際關係能力是指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在與人溝通時,能有效地傾聽,並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意見不一致時,能把不同意見綜合,然後得到一個大家都比較滿意的結果;能說服他人,同時說服自己;在一個小團隊裡面能夠成為領導者,能跨越自己影響他人等等,這與溝通協調能力是不同的。人際關係能力更傾向於強調人的品質和魅力,而溝通協調能力則傾向於人的溝通技巧;衡量前者的標準是他的朋友有多少,而衡量後者則在於他能否清楚明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志。所以,有很多朋友、人際關係能力強的人,溝通能力不一定強,如果在此方面有所欠缺,也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加強和提高。
很多企業都相當重視對員工的協調溝通能力的培養。例如,通用電氣公司要求經理人參加一種稱為「有效的表達能力」的課程,克萊斯勒公司也有類似的課程,特別是提供給銷售人員。如果公司有此方面的專門培訓,對於在此方面有所欠缺的員工來說最好不過了,如果沒有,那也應該積極尋找機會進行此方面的學習和培訓,以使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
一般來說,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應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提高理解別人的能力;二是提高表達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仔細想想自己最有可能會在什麼場合,與哪些人溝通
不同的場合對於溝通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公司、聚會、會議室等,應採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另一方面,溝通的對象也決定了溝通的語言和形式。比如與同事、朋友、親戚、上司、客戶、鄰居、陌生人等溝通時,就應根據對象的不同改變溝通方式。通過這個步驟可以使自己清晰地明了需要溝通的對象和場合,以便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第二,需要客觀地評價自己是否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請你就以下問題認真地問問自己︰
一、你真心相信溝通的重要性嗎?
二、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尋求溝通的機會嗎?
三、當你站在演講台時,能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嗎?
四、在會議中,你善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嗎?
五、你是否經常與朋友保持聯系?
六、在休閒時間,你經常閱讀書籍和報紙嗎?
七、你能自行構思,寫出一份報告嗎?
八、對於一篇文章,你能很快區分其優劣嗎?
九、在與別人溝通的過程中,你都能清楚地傳達想要表達的意思嗎?
十、你覺得你的每一次溝通都是成功的嗎?
十一、你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對工作有很大幫助嗎?
十二、喜歡與你的上司一起進餐嗎?
以上回答,回答「是」得一分,回答「否」不得分,得分在八~十二分,說明協調溝通能力比較好,得分在一~四分時,說明協調溝通能力不太好,需要好好培養。
第三,你要問問自己,我的溝通方式是否合適
你要認真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一、在一般情況下,經常是你主動與別人溝通還是別人主動與你溝通?
二、在與別人溝通的過程中,你會處於主導地位嗎?
三、你覺得別人適應你的溝通方式嗎?
要知道,主動溝通與被動溝通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你邁出主動溝通的第一步,就非常容易與別人建立廣泛的人際關係,在與他人的交流溝通中更能夠處於主導地位。當你處於主導地位時,就會集中注意力,主動去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並調節自己的溝通方式,以便更好地完成溝通過程。這時候的溝通方式就是最合適的。
以下是一些經典的溝通原則︰
一、講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哪怕是痛苦和無奈。
二、不批評、不抱怨,批評和抱怨是溝通的劊子手,只會使事情惡化。
三、尊重他人,即使對方不尊重你的時候,也要適當地請求對方尊重。
四、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溝通,尤其是不能夠做決定。
五、適時說聲「對不起」,這是溝通的軟化劑。
六、當事情陷入僵局時,要耐心等待轉機。
第四,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
很多人都知道身體語言在溝通中的作用。但是,要恰如其分地運用身體語言還是有一定的困難。要明確的是,同樣的身體語言,如果是不同性格的人做出的,它的意義很有可能是不一樣的。另外,同樣的身體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中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不但要了解身體語言的意義,而且要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善於從對方不自覺的姿勢表情或神態中發現對方的真實想法,千萬不要武斷地下結論。
在使用身體語言的時候,要注意身體語言使用的情境是否合適,是否與自己的角色相一致。少做無意義的動作,以免分散對方的注意力,影響溝通效果。
自我成長才能實現自身價值
有些時候,一個人究竟擁有怎樣的能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夠將這些能力充分地發揮出來。一個人即使只擁有一項能力,但能夠使之不斷提高,不斷增強,他也是成功的。
培養你的決策能力
有兩杯香濃的咖啡,第一杯只有一百九十毫升,裝在二百毫升的杯子裏,醇香濃郁的咖啡一不小心就會溢出來;第二杯有二百毫升,裝在二百五十毫升的杯子裏,只有杯子的五分之四。請問你會要哪一杯?
統計表明,人們更願意要第一杯。這是為什麼?原來,人們在評價一個事物的時候,往往會被那些易評價但不是特別重要的因素所影響,忽視真正應該考慮的東西。比如上例中,人們往往會根據咖啡在杯中所佔的比例而做出選擇第一種的決策,但實際上杯子是可有可無的,我們更應重視咖啡的實際體積而非是否佔滿了整個杯子。被無關緊要的因素影響而偏離了思考的重點,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決策。企業是十分重視員工決策能力的,不具備決策能力的人等待他們的只有辭退。
優秀企業無一例外地都把決策能力作為考察員工的標準之一。在西門子,公司經營過程中的每一個決策,公司都希望員工能夠參與進來,而不僅僅是一個執行者、實施者。
正如一位大公司的總經理所說︰「我之所以會在一分鐘之內就決定提升某個人,完全是因為他有決斷力。」他所說的決斷力就是決策能力,指的是從兩個以上備選方案中選擇一個或者為實現某一目標對未來一定時期內有關活動的方向、內容、方式進行選擇和調整的能力。
著名的英特爾公司就特別重視員工的決策能力,並在公司內部推行了一種員工參與式的決策方法。當需要作出一個決策時,英特爾會先清楚地定義問題並擬定解決問題的時間表,然後確定決策者,接著就為決策小組尋找領導人。領導人要匯集所有相關人員的意見,包括贊成、反對以及變通方案等,並做出建議案。然後,正式的決策會議開始了,決策者為其決定制作簡報,而決策小組的領導人代表的是種種贊成和反對意見以及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案。很多時候,決策會議上被提出來的替代方案有時會完全替代討論好的決策,只要是優秀的、合適的方案。
英特爾的這種參與式決策方式能夠廣泛吸收每位員工的建議,不僅提高了決策的準確性,也使員工在決策過程中得到了鍛鍊。為了推動參與式決策的實施,英特爾專門針對如何處理參與式決策設置了培訓課程,成為英特爾最受歡迎的培訓課程之一。
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決策最開始都基於假設,往往在事情不明朗的情況下就需要決策人員進行分析、判斷。麥肯錫咨詢公司前顧問埃森‧拉塞爾(Ethan M、 Rasie)在講述「麥肯錫方法」時就開宗明義地提到︰「像麥肯錫的所有事情一樣,公司解決問題的程序有三個主要特徵。當團隊成員第一次在一起討論其客戶的問題時,他們知道,自己的解決辦法會是︰以事實為基礎、嚴格地結構化、以假設為導向。」
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無論員工是必須獨立做決策還是與別人討論後再作出決策,都要求具備優秀的決策能力,這是優秀員工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以下一些問題是測試你的決策能力的︰
(一)在作出一個決定之前,你會搜集資料並且加以評價嗎?
(二)對於需要你負全部責任的事情,還願意作出決定嗎?
(三)對於需要決定的問題,你會先定出輕重緩急的次序嗎?
(四)當你在作決策前與人討論時,會參考別人提供的信息嗎?
(五)在你制定一套行動計劃時,是否會準備替代方案以備不時之需?
(六)你是否會事先對決策執行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的事情作出補救方法?
(七)在你請示上級時,會事先擬出建議給上司嗎?
(八)當新的情況出現時,你在更改決策時是否會考慮其他人的抵觸情緒?
以上問題,回答「是」得一分,回答「否」不得分,得分在六分以上,說明決策能力比較好,得分在一~三分時,則說明決策能力不太好,需要好好培養。
IBM發展了一套最佳決策方法,對於培養員工的決策能力有很好的幫助。
在作出任何決策之前,都要先想想決策的最終目標和促成決策的需要究竟是什麼。
在做了決策之後,可以得到的最好結果是什麼?只有找出促成決策的最真實的需求,才能找到清楚的決策方向。
決策的制定可以由自己獨自完成,也可請其他人幫忙,從腦力激蕩中得到其他人員的更多的選擇及想法。如果人們對一項決策沒有異議,這並不代表這項決策是完美的。斯隆曾在通用汽車公司高層管理者的一次會議上這樣問大家︰「先生們,我想我們大家對這項決定都一致同意,是嗎?」在場的人都點頭表示同意。出乎意料的是,斯隆接著說︰「那麼,我建議推遲到下次會議再對這項決定作進一步的討論,以便我們有時間來提出不同的意見,並對與這項決定有關的各個方面有所了解。」結果,下次會議的時候,大家都否認了這項決策。
事實證明,越是統一的意見,越危險。當人們出於各種想法未能提出不同意見時,需要依照以下幾項標準來判斷決策的準確性︰
(一)是否有充足的信息來制定決策?
(二)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知識背景來參與決策?
(三)是否願意參與決策過程?
(四)決策的時間是否過於緊迫?
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很容易受限於過去的經驗,以至於無法思考更多的選擇。因此,當決策不易判斷時,應該回頭思考基本需求,以刺激自己更多的想法,進而制定最佳的決策。
那麼,什麼是基本的需求呢?如何創造更多的想法,以制定最佳的決策呢?舉例來說,當你半夜醒來感覺自己很饑餓時,想起冰箱裡還有回家時買的巧克力蛋糕。但是,當打開冰箱時,卻發現蛋糕不見了,只有幾個乾癟癟的饅頭,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如果從基本需求的角度來說,你的需求是解決饑餓,而不是享用美味的巧克力蛋糕。因此,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即填飽肚子的,不單單只有蛋糕,饅頭也是可以的。因此,把饅頭熱一下吃也不失為一個好的決策。
隨時準備應對負面情境當然,就算是符合需求的最佳決策,也會因為一些因素而產生非預期的麻煩。因此,必須隨時思考負面情境發生的可能性,以備不時之需。特別是在問上級主管匯報提案時,主管通常會詢問︰「如果過程不能按預期的進行,該如何應變?」「決策執行過程會有哪些不利的影響因素?」「是否有其他的可行備案?」因此,最好能先針對可能的負面情境,設想應對的措施。
負面情境可能會是怎樣的?你應該較全面地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你所擁有的信息是正確的嗎?信息來源是什麼?
(二)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期來看,你都會做出這樣的決策嗎?
(三)這個決策對於其他正在進行的事項有什麼影響?
(四)這個決策對於公司其他部門是否會有不良的影響?
(五)哪些因素可能改變?這些因素的改變會有什麼影響?
(六)目前或未來組織高層、管理或技術的改變對決策會有什麼影響?
當你清楚地掌握了需求、目標、必須要做的事以及想要做的事,並確定評估負面情境後,就可作出最佳決策了。但是,仍然需要小心,千萬不要落入「分析的癱瘓」的陷阱——在多個方案中猶豫不決,認為所有方案都不是理想中的最佳方案,結果到最後,一個決策也沒做出。
正如IBM前任董事長托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 Jr、)所說,無論決策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你都要盡快作出,倘若你的決策錯誤,問題會再度出現,強迫你繼續面對,直到做出正確的決策為止;但若猶豫不決,遲遲不肯做出決策,那麼機會就會徹底喪失。因此,與其什麼都不做,還不如勇往前行!
做一名優秀的溝通者
安利在面試求職人員時,往往會問求職者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如果求職者回答最開心的事就是和朋友聚在一起,做好吃的與朋友一起分享,那麼這個人的求職過程就會變得簡單和容易。安利公司認為做出這一回答的人,一定具備良好的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而且喜歡自己做事情。
能夠有效溝通,意味著能夠清楚而有說服力地傳遞信息、想法以及觀點。鋼鐵大王施瓦布說,他願意付給有演說和表達能力的人較多的報酬。在人們面前清楚地說明一個構想,並說服對方接受或贊成這一構想,是一種傑出的能力。這一能力是做好工作的基礎,更是提高自己績效的保證。因此企業十分注重員工的溝通能力。
現代企業高效率的工作機制要求員工不僅具有基本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技能,而且還要在溝通方面做得更加出色。如果你具有高超的溝通技能,而且能通過書面和口頭語言有效地影響別人,那麼就可以很容易地獲得主管的青睞。
優秀的溝通者永遠能夠吸引別人的注意力,能夠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能夠在適當的時機把適當的信息傳達給別人。這就是影響力。
好的員工都具有好的溝通能力。他們不論在語言溝通還是書面報告中,總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總能清楚地向下屬傳達公司的決策,沒有任何異議,也沒有任何模稜兩可的地方。良好的溝通能力保證了他所在的團隊擁有明確的行動目標,具備快捷的反應能力和靈活性,從而保證了高績效。
如果你欠缺這一能力,那麼盡快彌補這一弱點就能成為受公司青睞的好員工。值得注意的是,在評價自己的協調溝通能力時,一定要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有的人可能不善於在大眾面前演講,卻擅長與人談話;有的人可能不善於寫文章,卻擅長分析評價別人的文章。這樣的人只要補齊相應欠缺的部分就可以了。至於那些不論口頭或書面溝通都不擅長的人,加入一個高質量的學習班,全面學習溝通協調能力,往往可以盡快獲得提高。
另外,很多人往往把協調溝通能力等同於人緣好,等同於人際關係能力,這是不對的。殼牌石油公司是這樣來闡述人際關係能力的:人際關係能力是指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在與人溝通時,能有效地傾聽,並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意見不一致時,能把不同意見綜合,然後得到一個大家都比較滿意的結果;能說服他人,同時說服自己;在一個小團隊裡面能夠成為領導者,能跨越自己影響他人等等,這與溝通協調能力是不同的。人際關係能力更傾向於強調人的品質和魅力,而溝通協調能力則傾向於人的溝通技巧;衡量前者的標準是他的朋友有多少,而衡量後者則在於他能否清楚明確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志。所以,有很多朋友、人際關係能力強的人,溝通能力不一定強,如果在此方面有所欠缺,也應該有針對性的進行加強和提高。
很多企業都相當重視對員工的協調溝通能力的培養。例如,通用電氣公司要求經理人參加一種稱為「有效的表達能力」的課程,克萊斯勒公司也有類似的課程,特別是提供給銷售人員。如果公司有此方面的專門培訓,對於在此方面有所欠缺的員工來說最好不過了,如果沒有,那也應該積極尋找機會進行此方面的學習和培訓,以使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
一般來說,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應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是提高理解別人的能力;二是提高表達能力。具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仔細想想自己最有可能會在什麼場合,與哪些人溝通
不同的場合對於溝通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公司、聚會、會議室等,應採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另一方面,溝通的對象也決定了溝通的語言和形式。比如與同事、朋友、親戚、上司、客戶、鄰居、陌生人等溝通時,就應根據對象的不同改變溝通方式。通過這個步驟可以使自己清晰地明了需要溝通的對象和場合,以便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溝通能力。
第二,需要客觀地評價自己是否具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請你就以下問題認真地問問自己︰
一、你真心相信溝通的重要性嗎?
二、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尋求溝通的機會嗎?
三、當你站在演講台時,能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嗎?
四、在會議中,你善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嗎?
五、你是否經常與朋友保持聯系?
六、在休閒時間,你經常閱讀書籍和報紙嗎?
七、你能自行構思,寫出一份報告嗎?
八、對於一篇文章,你能很快區分其優劣嗎?
九、在與別人溝通的過程中,你都能清楚地傳達想要表達的意思嗎?
十、你覺得你的每一次溝通都是成功的嗎?
十一、你覺得自己的溝通能力對工作有很大幫助嗎?
十二、喜歡與你的上司一起進餐嗎?
以上回答,回答「是」得一分,回答「否」不得分,得分在八~十二分,說明協調溝通能力比較好,得分在一~四分時,說明協調溝通能力不太好,需要好好培養。
第三,你要問問自己,我的溝通方式是否合適
你要認真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一、在一般情況下,經常是你主動與別人溝通還是別人主動與你溝通?
二、在與別人溝通的過程中,你會處於主導地位嗎?
三、你覺得別人適應你的溝通方式嗎?
要知道,主動溝通與被動溝通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你邁出主動溝通的第一步,就非常容易與別人建立廣泛的人際關係,在與他人的交流溝通中更能夠處於主導地位。當你處於主導地位時,就會集中注意力,主動去了解對方的心理狀態,並調節自己的溝通方式,以便更好地完成溝通過程。這時候的溝通方式就是最合適的。
以下是一些經典的溝通原則︰
一、講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哪怕是痛苦和無奈。
二、不批評、不抱怨,批評和抱怨是溝通的劊子手,只會使事情惡化。
三、尊重他人,即使對方不尊重你的時候,也要適當地請求對方尊重。
四、有情緒的時候不要溝通,尤其是不能夠做決定。
五、適時說聲「對不起」,這是溝通的軟化劑。
六、當事情陷入僵局時,要耐心等待轉機。
第四,恰當地運用肢體語言
很多人都知道身體語言在溝通中的作用。但是,要恰如其分地運用身體語言還是有一定的困難。要明確的是,同樣的身體語言,如果是不同性格的人做出的,它的意義很有可能是不一樣的。另外,同樣的身體語言在不同的語境中的意義也是不一樣的。因此,不但要了解身體語言的意義,而且要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善於從對方不自覺的姿勢表情或神態中發現對方的真實想法,千萬不要武斷地下結論。
在使用身體語言的時候,要注意身體語言使用的情境是否合適,是否與自己的角色相一致。少做無意義的動作,以免分散對方的注意力,影響溝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