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點一 當好企業的領頭羊 很多公司的經理和主管,都有一個相同的弱點——虛有其表,表面上都是在做一些自己權責範圍內的事,實際上在很多時候他們都在做無用功,因為他們還沒有學好如何做好領頭羊的本領。在企業裏,要想管理好你的屬下,要想當好的「領頭羊」,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確自己扮演的角色。第一節 知道你自己扮演什麼角色 很多優秀的公司在管理方面都各有千秋,但總歸納起來,有一點是它們一貫通用的,那就是「角色定位」。這是管理學中的首要問題,一個公司的經理和主管只有明確了自己的身份,才能讓員工各就其位,各顯其能。 角色這一詞,本來是舞臺術語。用在這裏,我們把它引申為經理和主管的職責或職位定位。一個公司的經理和主管不僅要管理著自己的公司,更要面對著一個複雜環境。而這個複雜的環境是由競爭者、供應者、顧客等內外因素構成的。如此一來,促使經理和主管們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這樣難免會造成角色混亂和衝突。如何才能避免呢?現在就讓我來為大家歸納一下,避免這種現象出現的幾種秘訣。 關於經理和主管的定義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都比較老套,不夠新穎。不過有一本書,它提出的定義比較與眾不同,可謂是獨樹一幟,它即《公司管理者的特點及其行為》認為「經理就是管理」,這本書作者是哈佛經營大師史特魯。他認為經理和主管是用腦力控制別人的魔術師,而控制的最佳效果就是優良的管理。 記得管理學家赫伯特‧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而目前,歐美、日本等一些管理學著作也都對管理做出了以下幾個定義,如: 管理是一種活動的過程,即計畫、組織、控制。 管理是一種活動,即由一個人或者更多的人來協調他人,以便收到個人單獨活動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進行的。 管理是一種工作,即籌畫、組織和控制一個組織或一組人。 綜上所述,我們給管理下一個全面而可靠的定義,就是管理是一種活動,即它能發揮某些職能,並能有效地獲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資資源,來實現某個目標。 上述定義,不僅從不同的側面揭示了管理的含義,而且也從不同的角度道出了它的含義。 管理工作的中心,一是管理他人,二是協調他人工作,以達到最佳工作目標。簡而言之,管理就是一種手段,是透過其他人來完成工作。 更科學一點,管理必須同時具備兩個必要條件,其一,必須是兩個包括兩個人以上的集體活動,其二,目標必須是有一致認可、自覺的。 管理是一門科學,它不僅要把職工的工作組織起來,還必須規定目標,制定計劃,指揮職工以及進行控制等等。同時,管理又是一門不可多得的藝術,管理者必須運用他們所掌握的全部藝術來從事這些工作及進行決策。 管理是一門要求使用系統化知識的科學,事實上,管理者都是運用經過系統研究得來的知識來做事的。例如,有一個領域,它是用來做定量決策的,我們稱之為管理科學。我們要想更加準確地控制庫存和計畫將來的需求,僅靠經驗是行不通的,根據這門科學,並運用其一定的數學公式是首選,也是目前最理想的選擇。 管理的科學性是管理行為的,並存在著一系列基本客觀紀律的活動過程。這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動過程中客觀紀律的管理理論和一般方法是人們經過無數次的失敗和成功,透過從實踐中收集,歸納檢測,提出驗證假設,並從中抽象概括出來的。人們正是有效的利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指導自己的管理實踐,又以管理活動的結果而衡量管理過程中所使用的理論和方法,從而使管理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地驗證和豐富。因此管理不僅是管理客觀紀律的管理理論和方法指導,更是一套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論。 然而,管理亦是一門藝術。凡是有過管理經驗的人都知道,在管理過程中判斷力這種主觀因素在估量形勢方面是非常必要的。例如,當一名經理和主管必須在A和B兩種戰略之間進行抉擇時,所有的研究工作都可能表明這兩者是不分上下的。可是,在這緊要關頭,如果這位經理或主管根據自己的直觀判斷選擇了A,並且是正確的,那麼這說明了什麼?很多人都會說,這是一種才能。對,這就是特殊的才能。同樣地,如果你把這種才能運用到做人這方面去,那將是如虎添翼,聰明的管理者會非常有效的利用這種才能來對待他的下屬或上級。那麼這種特殊才能是怎樣得來的呢?不是與生俱來,是從經驗中或透過訓練得來的。 從這種角度來說,管理的藝術性其實就是來源於實踐性,沒有實踐就無所謂藝術。如果僅停留在書本上的那些理論、原理、公式來進行照本宣科、依樣畫葫蘆,來進行管理活動就大錯特錯了。作為經理或主管,必須在掌握一定的理論和方法的基礎上,掌握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技巧和訣竅。不僅如此,還要懂得理論+實踐這個科學的公式,並在實踐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只不過有些時候,突出的重點不同,比如,上層管理者更多地重視藝術方面,而基層的管理者則重視科學方面多一點。 總之,對精確的管理理論的理解是管理藝術的一種依據,也是基礎,因此,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如上所述,如果只會用理論來進行管理活動,那是一種唯心主義者的做法,當然是無效活動;而僅靠碰運氣、靠直覺或過去的經驗辦事,在此之前,由根本不懂什麼叫「管理」的人來進行管理,更是一種經驗主義者的做法,結果當然也是很難令人滿意的。所以,僅靠傳授管理的專業訓練知識是不可能造就「成功」的經理和主管的,不過卻是能透過實踐進一步培訓出新經理和主管的一個良好的方法,同時也為他們在理論知識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那麼,僅憑理論就能成功的進行管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這裏請你們別忘了,還有實踐這個詞,只有在實踐中運用它,才能增大你成功的機率。美國哈佛商學院公司管理教授列文斯敦,在擔任某研究所所長和管理系統公司總經理和主管期間,曾做過調查,一些獲得管理學碩士學位的人在實際管理工作中並不是像有些人想像中那樣理想,這就表明在學校裏的成績同管理上獲得的業績之間並無直接關係,如果非要認為學術成績的成功II事業上的成功,那麼我想這也只有在神話故事中才能找得到。 的確,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而這一切無非都要靠經理和主管人去完成,那麼如何把這種千頭萬緒,矛盾百出的管理工作做得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當作一種「腦力遊戲」,也就是要靠管理者豐富的想像和精明的判斷,切忌走教條主義的道路。第二節 做卓越領導應該具備的素質 經理和主管集團(指從最高的總經理和主管、副總經理和主管到各個部門的經理和主管所組成的各級、各層管理人員)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是一個公司前途是否光明的關鍵。如果一個公司的經理和主管團是一個健全的、不斷創新、不斷提高的團體,那麼它的生命力將是旺盛的、無限的,更是永不枯竭的;反之,如果沒有這樣的經理和主管集團,那麼它的生命力將是頹廢的、有限的、甚至是危險的。 很多成功的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結論:要找好幹部,容易;要找好隊伍,難。(這個隊伍當然要由精明能幹、高水準、高效率的人員組成)。要短期的好幹部不難,但要培養一群具有雄厚實力的、精明能幹的、並且是長期為公司效力的隊伍卻是非常的難。 是否誰都能做經理和主管,這是問題的所在。 美國總經理和主管協會一致認為,下面幾點要素是一流的經理和主管所必須具備的: (一)不負眾望,善於溝通,能堪當模範。 (二)品德高尚,基礎知識紮實,有準確的判斷力,見識廣博,工作勤奮。 (三)頭腦靈活,有敏銳的洞察力,有時代的預見性。 (四)有同情心,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考慮,在部下、同事、上司、關係單位以及主顧之間經常創造一種和諧的氣氛,具有親和力,並且具有領導的才能。 (五)在把經營管理階層的意圖向下傳達時,必須具備堅定的信念和勇氣,能夠真正的將代表全體職工的意志帶到最高決策層,並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六)自覺承擔應負的道義責任和其他責任,並在行動中恪守原則,嚴格保守信譽,不為浮利而心動。 (七)經營公司的基礎思想應該是:把公司的收益與職工的生活福利進行掛?,最好成正比關係,讓公司與職工成為整體。 (八)判斷要果斷,不能武斷,毅力要堅忍不拔,不能半途而廢。 (九)有開創精神,拼搏向上的精神。 (十)凡是遇到困難,要做到知難而上,而不是知難而退。要有一顆克服的心。 (十一)不阿諛奉承,要重實際,要公正無私。 (十二)不要掩飾錯誤,勇於面對,敢於承擔。 (十三)要大公無私,重公利而輕私利。 (十四)不耍手段,不排斥別人,做事要光明磊落,要遵守民主的選舉。 下面十條卓越的經理和主管的特徵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莫頓教授提出的。 (一)合作精神。與他人一起工作時,要全身心的投入、配合。對職工要進行委婉的手段,很多人都是吃軟不吃硬。 (二)決策才能。要根據事實辦實事,具有超前的預見性。 (三)組織能力。善於激發下屬的才能,組織人力、物力、財力。 (四)精於授權。能獨攬大權,分散小權,做事要抓重點,抓主要方面,把次要的分給下屬。 (五)勇於負責。對整個公司,以及整個社會負責。 (六)善於應變。不要做一部機器,要學會有變通能力、機智靈活、豐富的想像力。 (七)敢於求新。能有敏銳的嗅覺,對新事物、新環境、新觀念要適應。 (八)敢擔風險。有雙倍的膽略和超人的才能,能扭轉乾坤的能力,面對風險,有化險為夷的本領。 (九)尊重他人。善於接納他人意見、不獨斷專行。 (十)品德超人。要有良好的品德。 下面十項是公司經理和主管人員應具備的能力,是美國哈佛大學管理專家羅克提出的。 (一)思維決策能力。能在各個方案中選唯一一個較優的方案。 (二)規劃能力。對事務能進行計畫、制定方案的能力,以及有調查與組織的能力。 (三)判斷能力。能分辨事物的是非曲直。 (四)創造能力。在工作中能不斷開闢新思想、新方法。 (五)洞察能力。能一針見血,抓住事物的本質、預見。 (六)勸說能力。能帶動其他領導者和下級,使他們能風雨同舟,齊心協力的工作。 (七)對人理解能力。要瞭解人性,善於掌握每一類型的人。 (八)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能發現問題。 (九)培養下級的能力。要瞭解下級,善於教育下級,提高他們的思想覺悟和工作效率。 (十)調動職工積極性的能力。能採用有效的方法,調動職工積極性,讓他們化被動為主動。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署名文章,提出了四種二十一世紀的經理和主管的類型: (一)全球戰略家。最懂得如何在國際環境中展開業務,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在千變萬化的市場變化中,準確的展望五~十年的形勢,以全新的指導方針來領導公司。因為未來的世界中,經濟已經成為全球一體化,各國將互相依存,成為貿易夥伴,並以跨國經營,國際資本的流動形式,組成一個和諧的大家庭。 (二)技術的主人。現在是資訊時代,科技這塊領域尤為突出,公司需要創新,就要利用新技術生產出更具時代特色的產品。目前資訊處理的費用就佔了管理費用總額的四十%。要做到既省錢又省力,就必須要借助於科技產品——電腦,這樣,你就可以動動手、敲敲鍵盤,就能如你所願了。 (三)傑出的政治家。公司將會越來越大,業務量將會遍佈全球,未來屬於「巨型公司」或幾十億美元財團的全球聯盟,對於其領導當然要求也愈高。不言而喻,他應該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善於處理大型公司經濟利益與地區性經濟利益之間的一切關係。 (四)領導者與鼓勵者。開一家公司,不會一開始一帆風順,總會有激烈變更時刻,如何能在這千鈞一髮時刻度過難關呢?這就要看這位經營管理者是否具有雙倍的膽略和超人的能力了。對於公司的所有員工來說,他應該是「教練」,而不是「指揮官」,能帶著員工同甘共苦、風雨同舟。 透過上面幾個類型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管理者的思想是保證他管理致勝的前提,而他的管理思想都來源於他的智慧,尤其是腦力勞動。所以管理者必須要全面發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