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哈佛商訓告訴你:明確的目標就像燈塔

  生命是一條單行道,人生的時間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在這條單行道上徘徊、迷茫、迂迴的時間越長,生命消耗的就越快,因此一開始就要明確的瞭解自己想要什麼,如果連自己一生想要的是什麼都不知道,那麼還奢望能夠得到什麼呢?

明確的瞭解自己想要什麼,致力追求。

  小草知道自己想要的是繁育成片的綠洲,樹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成長為參天的大樹,小雞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可以果腹的穀糠,小鴨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能夠暢遊的池塘,老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任由翱翔的蒼穹……。它們瞭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致力追求,也因此成就了不同的物種和生靈,那麼人又該是怎樣的呢?
  人也同樣要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只有明確這一點才能致力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成就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的一生就像穿越一片玉米地。秋高氣爽的田野間,一片碩果的玉米地鋪展在每個人的面前。當然這只是表象,這裡面暗藏了無數的陷阱和機關。
  人生就是要成功穿越這片玉米地。這是有很多對手共同進行的一場有趣競賽:看誰最早穿越玉米地,到達神秘的終點,同時,誰手中的玉米又最多。
  也就是說,既要穿越玉米地,又要比別人更快,手裡的玉米又要最多,而且要時刻保證自己的安全,整體概括而言就是:速度、效益和安全。每個人都可以進行一萬種以上的選擇,再高明的數學大師都無法計算出這三者之間的最佳比例;或許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公式。不同的狀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每一個最佳的方式,又因為客觀環境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穿越玉米地的過程,就是人生抉擇的過程,無數次的選擇產生了無數次的結果。而人為什麼要「穿越玉米地」,或者說為什麼要參與這樣一個遊戲?
  對於你來說,當你面臨人生的又一次角逐時,在你面對事業上的又一次選擇時,是否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是否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到底重不重要?有多重要?
  那麼來看看哈佛學生們的人生軌跡,是如何印證這個問題的。一天,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校園裡,一群出類拔萃的畢業生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學業,即將踏上社會,開始「穿越自己的玉米地」。他們的智力、學歷、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在將出校門時,哈佛大學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是這樣的:其中:毫無目標的人佔總數的二七%;有目標但很模糊的人佔總數的六○%;雖有清晰的目標但比較短期的人佔總數的一○%;而有清晰且長遠目標的人僅佔總數的三%。
  二十五年後,他們已然各自穿越了「自己的玉米地」。此時的哈佛大學對二十五年前的「出類拔萃」、「天之驕子」進行了追蹤調查,結果這樣顯示:
  在二十五年間,始終朝著自己最初的目標孜孜不倦、努力前進的畢業生,大多數都已位居社會上各行業的成功人士,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已然成為業界的菁英和領袖,這樣的畢業生佔總數的三%;在二十五年間,有些人不斷地實現自己原來設定的短期目標,逐漸成為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士,他們大多屬於中產階級,這樣的畢業生佔總數的一○%;在二十五年間,平靜穩定地生活與工作,沒有特別的成績和成就,位居社會中下層的畢業生佔總數的六○%;在二十五年間,生活沒有目標,人生不盡如人意,只會一味地抱怨社會、指責他人的畢業生佔總數的二七%。
  其實,這些人的差距早在二十五年前就已經埋下了伏筆。道理很簡單,就是在穿越玉米地之前,其中的一些人知道為何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則一頭霧水。
  因此,一定要明確或者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是藍天還是綠地?是安逸還是冒險?是平平淡淡還是轟轟烈烈?只有這樣才能夠致力去追求那些想要的,使想要的東西變為多年以後的現實。

沒有明確的目標,就像船沒有羅盤。

  著名的哈佛成功警語:「目標不是決定一切的,但是就像一艘船的羅盤一樣,如果一艘航行中的船沒有羅盤,它就不知道要朝什麼方向航行,不知道什麼時間到達……。」
  正如興趣與愛好能夠誘發才能,技能與技巧能夠培養,勤勉與意志能夠造就人才一樣,明確的理想與目標能夠激勵人心。
當相信了力量,目標計畫就是達到成就自己的必然條件。「目標是人生的清醒劑,計畫是人生的加速器」。目標賦予人類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一個國外專門研究「成功」的機構,以一百個年輕人為研究物件,進行追蹤調查。這項研究歷時數十年,直到當年意氣風發的年輕人變成六十五歲風燭殘年的老人。研究結果顯示:他們中間只有一個人很富有,另外還有五個人有經濟保障,剩下九十四人情況不太好,甚至可以說是失敗者。而這絕大多數的人遭遇了晚年拮据的境遇,並不是他們年輕時不努力,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年輕時沒有建立明確的目標。
  有了目標,人們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追求喜悅,而不是在避免痛苦上。目標讓每個人早上都有起床的動力,都有奮鬥的激情,它可以讓生活中痛苦的時光好過一些,而快樂的時光則過的更好。
  明確人生目標是一件重要的事,換句話說,就是你的人生抱負,不過抱負聽起來總像一種超出個人可控制範圍的事情,而人生目標是,如果願意投入心力去做,就可能達到的。因此,對於個人而言,這一生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是你真正想去完成的事情?什麼事情如果你突然發現,你不再有足夠的時間去完成的時候,會後悔不已?這些都是你的目標,把每個這樣的目標用一句話寫下來。如果其中任何目標,只是達到另外一個目標的關鍵步驟,把它從清單中去掉,因為他不是你的人生目標。因為目標是你人生航行中的羅盤,抓緊它才能不走冤枉路。
  松毛蟲在松樹上結網為巢,這是牠們集體吐絲共同結成的。每當黃昏時刻,牠們就傾巢而出,列隊爬過樹幹,去吃那些充滿汁液的松葉。這些松毛蟲在走動時,有一種互相跟隨的本能,頭頭走在前面,後面緊跟著一條條的松毛蟲,秩序井然,蜿蜒前行。走在前面的頭頭,一邊爬行,一邊不斷地吐出一條絲。不管牠走到哪裡,絲就吐到哪裡。走在前頭的松毛蟲之所以要吐絲於路上,就是為了不管走出多遠,走了多久,都能夠沿著這條鋪好的絲路返回,而不至於失去方向。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林,針對松毛蟲的這一特點做了一項實驗。他把一隊的松毛蟲引到一個高大的花盆上,等全隊的松毛蟲爬上花盆邊緣形成圓圈時,法布林就用布將花盆上四周的絲擦掉,只留下花盆邊緣上的絲,並在花盆中央放了一些松葉。松毛蟲開始繞著花盆邊緣走,一隻接一隻盲目地走,一圈又一圈重複地走,牠們認為只要有絲路在就不會迷失。如此反覆走了數天數夜,松毛蟲們根本不知道可以救命的食物就與自己只有幾步之遙,最終還是因為饑餓、疲勞而死去。
  許多人就像這些松毛蟲,只是盲目機械似的度過每一天。他們按照既定的模式,每天懵懵懂懂地過日子,如果問他們為何如此,他們也許會說:「每個人不都是這樣過日子嗎?」
  這就是沒有目標的人生狀態,他們的人生就像是失去羅盤的船隻,不但永遠到不了對岸,而且隨時都有觸礁而亡葬身海底的危險。
  目標對每個人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明確的目標就像是人生航船上的羅盤。航船出海,帶上羅盤是第一要求,因此人生制定目標就是第一要素,也是開啟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因為目標就是動力,目標就是方向,只有朝著確定的目標不斷前進,才能成就豐富成功的人生。

成功的人只想自己要的?而非自己不要的。

  有一位智者帶著三個愛徒,到風景優美的地方去釣魚。他們到達了目的地,這位智者問大徒弟:「你看到了什麼呢?」大徒弟回答:「我看到了池塘、魚兒,還有整片的花草樹木。」這位智者搖搖頭說:「不對。」 智者又以相同的問題問二徒弟。二徒弟回答:「我看到了老師、師兄、師弟、魚竿、魚,還有這裏的美景。」這位智者又搖搖頭說:「還是不對。」智者又以相同問題問三徒弟,三徒弟回答:「我只看到了池塘裏的魚。」智者高興地點點頭說:「這就對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明確自己的目標,知道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與自己想要的東西無關。一旦自己的目標確立,才能心無旁騖、全心全力地向前奮進。
  目標一旦確定就要心無旁騖,只做那些有利於目標實現的事情,對於實現目標毫無幫助的事物就要學會放棄。
  非洲大草原,成群的羚羊在一起閒情逸致的走著。就在這時,突然一隻獵豹向這群羚羊撲去,羚羊受到驚嚇,開始拚命的四散奔逃。獵豹的眼睛盯著一隻未成年的羚羊,窮追不捨。在追趕過程中,獵豹超過了一隻又一隻站在旁邊驚恐觀望的羚羊,牠只是一個勁地向那隻未成年的羚羊追去。真是奇怪,那些和牠靠得很近的羚羊,牠卻像是未看見一樣,一次次的放過牠們。終於,獵豹捕獲了未成年的羚羊,開始慢慢享用得來不易的大餐。
獵豹在追趕的過程中,為何不放棄之前的那隻羚羊,而去追身邊更近一些的羚羊?那樣,豈不是更容易捕捉到獵物?但仔細想一想,也就不難理解:因為獵豹已經跑累了,而其他的羚羊並沒有跑累,如果在追趕途中改變了目標,其他的羚羊一旦起跑,轉瞬間就會把疲累不堪的獵豹甩在身後。因此,獵豹始終不放棄已經被自己追趕累了的羚羊,獵豹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讓這隻羚羊成為自己的午餐。
  其實,夢想又何嘗不是那隻羚羊,每個追逐的人就是那隻獵豹;如果想得到它,那麼就必須一直追下去。中途很可能出現各種目標的誘惑,它們都在分散你成功的視線,如果你一味地為它們停留,最終將一無所獲。因此,要將自己比作那隻獵豹,將理想比作那隻被窮追的未成年羚羊,拋棄所有雜念,窮追下去,千萬別受近在身旁的其他羚羊誘惑,那你一定會成功的,要記住:「雖然人的潛能是無限的,但人的生命卻是有限的」。人的一生追求的不要管過去做了什麼,重要的是將來要做什麼?

  我們不能活在過去,而要活在當下和將來。無法忘記過去、從以往事情中自拔的人,往往會連今天也失去;沉迷於從前的人,也不會有將來。
  因此,不要被過去的輝煌、失意絆住手腳,荒廢今天的大好時光,殊不知人生道路漫漫,更大的成就等待你去努力去創造,重要的不是過去做了什麼,而是要放眼未來,你要做的是什麼。
忘記昨天,是為了今天的振作。
  「過去不等於未來」的觀念,是世界五百大企業之一的公司總裁,在六十七歲時出版的回憶錄:《攀越巔峰》一書中寫下的。她四十歲榮任美國田納西州州長,之後棄政從商。她寫下了這句話,就是告誡世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事情。成功往往與眼下的境況無關,過去的都過去了,關鍵是未來。過去也許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現在,卻不能決定未來,唯有從現在開始做才能開拓全新的未來。
  這個總裁是經歷過故事的人,她就是美國小芳。
  小芳於一九二○年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小鎮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漸漸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那就是自己沒有父親。人們明顯地歧視她這個私生子,小朋友們冷落她,她卻不知道這是為何。
  小芳一天一天長大,然而歧視並未減少,甚至連老師都像躲瘟疫一樣躲著她。於是,她變得越來越懦弱,開始封閉自我,逃避現實,不與人接觸。小芳最害怕的事,就是跟媽媽一起到鎮上的市集。她總是感覺有人跟在自己的身後,說自己是個沒有父親的孽種、私生子、沒有教養的孩子……。
  突然,小芳生活的鎮上來了一位牧師,善良的牧師改變了這可憐女孩的一生。小芳聽大人說,這個牧師非常好。她非常羡慕別的孩子一到禮拜天,便跟著自己的雙親,手牽手的走進教堂。而她只能躲在遠處,想像著教堂裏的樣子。
  一天,小芳實在忍不住,便偷偷溜進了教堂,剛好聽到牧師的一段話:「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你成功了,並不代表未來還會成功;過去失敗了,也不代表未來就要失敗。因為過去的成功或失敗,只是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在決定的。現在做什麼,選擇什麼,就決定了未來是什麼!失敗的人不要氣餒,成功的人也不要驕傲。成功和失敗都不是最終結果,它只是人生過程的一個事件。因此,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永遠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女孩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渾身流淌著一股暖流。但她最後還是匆匆而又不捨的離開了。
  實在是太想聽牧師講的話,於是小芳又有了數次溜進教堂又匆匆離開的經歷。因為她懦弱、膽怯、自卑,她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進教堂。終於有一次,小芳聽得入迷,忘記了時間,直到教堂的鐘聲敲響才猛然驚醒,但已經來不及了。率先離開的人們堵住了她出逃的去路,她只好低頭尾隨人群,慢慢移動。突然,一隻手搭在她的肩上,她驚惶地順著這隻手臂望上去,正是牧師。「妳是誰家的孩子?」牧師溫和地問道。這句話是她十多年來,最最害怕聽到的,它彷彿是一支通紅的烙鐵,直烙小芳的心上。人們停止了走動,幾百雙驚愕的眼睛一起注視著小芳。教堂裏安靜極了,小芳又窘又怕,眼淚奪眶而出。
  這時,牧師輕聲的說:「噢!我知道妳是誰家的孩子了,妳是上帝的孩子。」然後,輕撫著小芳的頭說:「這裏所有的人和妳一樣,都是上帝的孩子!過去不等於未來。不論妳過去怎麼不幸,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妳對未來必須充滿期望。現在就做出決定,做妳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妳從哪裏來,而是妳要到哪裏去。只要妳對未來保持希望,妳現在就會充滿力量。不論妳過去怎樣,那都已經過去了。只要妳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樂觀積極的去行動,那麼成功就是妳的。」話音未落,雷鳴般的掌聲爆發出來!
  小芳難以壓抑,所有的委屈都隨眼淚奪眶而出。從此,小芳變了……後來的州長、世界五百大企業的總裁,也從這一刻真正覺醒了。
  正如牧師所說,過去的一切不幸、委屈、困苦、輝煌都不重要,重要是對未來充滿期待。所以就讓我們忘記過去的煩惱、憂愁和痛苦,忘記他人對自己的傷害、背叛和羞辱,忘記自己對他人的恩惠,忘記別人對自己的誤解,抓住今天,努力創造未來!

如果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你還能得到什麼?

  要想得到什麼,必須先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智慧的頭腦,就不會去主動汲取智慧的營養;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位高權重,就不會主動設計和爭取自己的仕途之路……。總之,人必須要先知道自己的一生想要的是什麼,最終才能得到什麼樣的人生。
  因此,有必要好好問問自己,到底什麼是自己人生中真正想要的?是美滿的婚姻?孩子的尊敬?很多的財富、漂亮的汽車、成功的事業還是豪華的別墅?
  是想成為永不止步的旅者,還是建設家園的園丁?是想成為萬眾矚目的明星,還是一般的幼稚園老師?是想成為推動人類進步的科學家,還是普通的勞動者?是想做個普通人,還是力爭進入上層社會?
  不管心裏有什麼樣的希望,當有這樣的夢想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這個問題:「哪個才是我最想要的?」沒有明確的目標和理想,往往是什麼也得不到的。
  蘇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被並稱為「希臘三賢」。他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一天,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幾個學生問:「何謂人生?」
蘇格拉底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帶領大家到一片蘋果樹林,他要求大家從樹林的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挑選一顆自己認為最大最好的蘋果。規則是沒有回頭路可走,沒有第二次重新挑選的機會。
  於是大家走進蘋果樹林,並在穿越的過程中,認真仔細的挑選自己認為最好的蘋果。等大家來到蘋果樹林的另一端,蘇格拉底已經在那裏等候他們了。他笑著問學生:「你們挑到了自己最滿意的蘋果了嗎?」大家互相看來看去,大眼瞪小眼,最後都沒有任何回答。
  蘇格拉底看到這種情形,於是說:「有什麼問題嗎?難道你們沒有找到自己最滿意的蘋果嗎?」「老師,請讓我們再選擇一次吧!」一個學生請求說,「我剛走進果林時,就發現了一顆很大很好的蘋果,但我還想找一顆更大更好的。當我走到果林盡頭時,才發現第一次看到的那顆就是最大最好的。」另一個學生接著說:「我和他剛好相反。我走進果林不久,就摘下一顆我認為最大最好的蘋果,可是,後來我又發現了更好的。所以,我有點後悔。」「老師,請讓我們再穿越一次蘋果林吧!」所有學生一起請求說。
  蘇格拉底會心地笑了,並且說:「同學們,這就是人生的答案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是一條不能回頭的單行道,出發之前就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得到自己想要的人生。仔細回想一下,好像每個人都是在小的時候,有著很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人們往往迷茫起來,很少有人能夠再說出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時,做很多事情都是漫無目的的,結果自然不會盡如人意,因此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才是生活之道。所以要捫心自問:「我想要的是什麼?」、「要得到它需要什麼條件?」、「我將透過什麼途徑來實現我想要的?」
  當你能夠明確地回答以上三個問題的時候,你要做的就是不達目的不甘休的去執行,總有一天你想要的東西就會實現和得到!

智者除了有所為,還能有所不為。
  
  無論是人生還是事業,都要抱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態度,這才是成功之道。
  管理公司就像煎魚一樣,不能隨意地去攪動牠,多攪易碎;同樣,公司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員工感受不到管理者的存在,他能夠目標明確、自我管理、自我激勵,把個人價值與公司價值有效的結合起來,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為公司創造價值。這就是公司管理無為而治的妙處,它需要令人信服的公司文化為精神統領。
  GE是聞名於世的多元化企業,前總裁韋爾許曾經坦言:GE雖然業務多元,但是文化統一,大家都不會對價值觀持懷疑或否定的態度。也就是說,用統一的文化代替了統一的業務,也能實現企業的健康發展。GE也是高度授權的,各事業部權力很大,總部是戰略和文化中心。這種模式看似「無為」,卻能夠實現「有為」,能夠做到任何的事情。
  當然,有所為、有所不為是管理的不同階段。比如「無為」就是要建立在規範管理,即曾經「有為」的基礎上的,管理者要具備高超的領導藝術,要平衡集權與授權的度,有為而不妄為,有所為有所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亂世靠有為,治世靠無為;創業靠有為,守業靠無為;管理靠有為,領導靠無為。「有所為」與「有所不為」,需要靈活的掌握和運用。
  在人生中也是如此,有所為就有所不為;有所得,就必有所失。要想獲得某種超常的發揮,就必須揚棄許多東西。瞎子的耳朵為什麼最靈,因為他眼睛看不見,所以必須豎著耳朵聽,久而久之,耳朵功能達到了超常的功能。會計的心算能力最差,二加三也要用計算機打一遍,而擺地攤的則是心算專家。在人生的旅途中,當你擁有了某種東西,相對的也會失去某些東西,當你成就了事業也許天倫就會削弱……。
  有一位登山運動員,在自己摯愛的事業上做到了有所為、有所不為,他捨去了一些也得到了另外一些。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活動中,在六千四百公尺的高度,他漸感體力不支,停了下來,與隊友打個招呼,就下山去了。事後有人為他惋惜:為什麼不再堅持一下,再攀點高度,就可以跨過六千五百公尺的登山死亡線了。他輕鬆回答說:「我很清楚,六千五百公尺是我生命中的制高點,但沒有什麼好遺憾的。」
  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夠像這位登山者,能夠在適當的時候捨棄,有的時候「為」並不難,「不為」卻很難做到。我們往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