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快閃大對決:一場華爾街起義

79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2章 誰在搞鬼?

是的,有人暗地裡操控了股市
布萊德‧勝山(Brad Katsuyama,以下稱小布)壓根兒沒想過,美國爆發的那場金融危機,跟他有什麼關係。

當時,他在加拿大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Canada)上班。該銀行雖然是全球第九大券商,卻很少人會把這家銀行與華爾街聯想在一起。它穩健經營,而且相對正派──因為後來大家都看到了,該銀行的確在金融風暴發生之前,抵擋了暴利的誘惑,拒絕承做有問題的美國次級房貸業務。

回到二○○二年,皇家銀行為了「進軍」華爾街,把當時才二十四歲的小布派到紐約。但說來難堪的是,華爾街根本沒多少人注意到皇家銀行的「進軍」這回事。一位從摩根史坦利跳槽到皇家銀行的交易員就形容:「我去了那裡之後,那種感覺是……靠,這下誰會鳥我?」小布自己也說:「加拿大總部的人老是說,美國公司的人,薪水都太高了!但他們不明白的是,之所以薪水會這麼高,正是因為在美國這裡,根本沒人要來皇家銀行上班──這家銀行是nobody!」

小布在華爾街的前幾年,主要是從事美國高科技與能源股的交易,後來被拔擢負責股票交易部門,底下有二十幾位交易員。在皇家銀行交易大廳上,他們有一個所謂「拒絕渾蛋」的默契──假如來求職的人,看起來就一副華爾街渾蛋的樣子,管他自稱能為公司賺進多少錢,公司也絕對不會雇用他。他們甚至還為這樣的企業文化取了個暱稱,叫做:「皇家銀行nice」。

對小布來說,這暱稱也太「加拿大」風格了點,但說實話,他自己還真是貫徹這種風格的人。帶人,他說,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家相信,你能幫助他們的生涯成長,而要讓大家相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家的生涯成長真正受到幫助。

當時的小布並沒有發現,他所從事的工作與他的價值觀之間,有什麼衝突之處。他覺得自己可以在華爾街當交易員,同時保持自己原有的習慣、品味、世界觀與人品。剛開始的那幾年,也的確如此。「他就是我們的金童,」一位前同事說:「我們都覺得他有一天會接管整家銀行。」一直以來,小布信任金融體系,而體系也信任他。這也就是為什麼,當他發現自己遭到金融體系背叛時會震驚不已。

電子交易,我們真懂嗎?
事情要從二○○六年說起。當時,皇家銀行花了一億美元,買下一家叫做「卡林金融」(Carlin Financial)的電子交易系統公司。但看在小布眼中,加拿大的長官們要嘛不了解這家公司,要嘛就是根本對電子交易沒概念。因為,就在買下「卡林」之後,公司內部爆發了嚴重的文化衝突。小布發現,如今自己得和一群完全不一樣的美國交易員並肩作戰。

兩家公司合併的第一天,有位女同事打電話給小布,很小聲地說:「怎辦?這裡有個穿著吊帶褲的傢伙,手上揮著球棒走來走去……」其實,這位老兄不是別人,正是「卡林」的創辦人兼CEO,名叫傑瑞米‧弗洛姆(Jeremy Frommer),是個風格與皇家銀行截然不同的人物。他的招牌動作之一,就是把二郎腿翹到桌上,一邊讓人擦拭他的皮鞋,一邊用力舞動球棒;他也會刻意跑到交易大廳上,大聲嚷嚷「某某人,你可能會被炒魷魚喔」之類的話。有次他回母校艾爾巴尼大學(University of Albany)演講,談到自己成功的秘訣時,他還真是這麼說的:「我是搭頭等艙沒錯,但對我而言還不夠過癮,我得知道有哪些朋友還在搭經濟艙,我才會覺得滿意。」

「弗洛姆這個人很情緒化,易怒,講話很大聲──總之,跟典型加拿大人完全相反。」一位皇家銀行前主管說。「對我來說,多倫多是另一個世界,」弗洛姆自己也承認:「我很不適應,就像一位棒球打擊者,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揮棒了的感覺。」

但每揮一次球棒,弗洛姆都打在這群加拿大人的最敏感地帶上。例如兩家公司合併後,弗洛姆就自作主張地安排了第一場耶誕派對。一直以來,皇家銀行的耶誕派對都是比較傳統的,但弗洛姆逕自租了「馬奇」(Marquee,一家位於曼哈頓的知名夜店)的場地。「皇家銀行是絕對不會跟馬奇有任何瓜葛的,」一位曾經在皇家銀行的交易員說:「每個人當下的反應,都是心想:天啊,這是什麼鬼?」「我走進這家夜店,裡頭九成的人我全不認識,」另一位交易員說:「那個場合,就像置身拉斯維加斯飯店大廳的酒廊,一堆半裸女人在那裡走來走去兜售雪茄,我心想,這些人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還有,在皇家銀行,員工們六點半就會上班;「卡林」的職員,一直到八點半才來,而且會一副沒睡好的樣子;皇家銀行的人總是低調有禮,「卡林」的人則粗魯張狂。「他們常會誇大、瞎掰自己與客戶之間的關係,」一位現任皇家銀行業務員說:「他們會掰說自己跟某某大咖──例如避險基金天王級人物鮑爾森(John Paulson)──超熟的,但如果你打電話去問鮑爾森,他可能根本想不起這人是誰。」

當時,皇家銀行要小布的整個部門,從原本在世貿大樓的辦公室遷到「卡林」在市中心的另一棟大樓。至於原因究竟是什麼,小布也不是很清楚,只是隱約覺得加拿大的長官們認為,電子交易是未來趨勢──即便他們未必明白原因,甚至沒搞懂究竟什麼是電子交易。

但這一搬,卻為小布帶來很大的麻煩。

打開電腦,看見……幻覺
搬到「卡林」辦公室後沒多久,他們就聽到了弗洛姆出了名的經典簡報。站在自己辦公室牆上的電腦螢幕前,「他說,現在要在市場賺錢,全要靠速度,」小布回憶:「交易,就要靠速度。他說,接下來我就要讓你們見識一下,我們系統的速度有多快。」

「弗洛姆轉頭對旁邊負責操作電腦的人說:來,輸入一筆買單!那人照做了,然後這筆單子出現在螢幕上,大家都看到了。這時弗洛姆說,你們看,是不是很快!但其實旁邊那傢伙不過是在鍵盤上輸入股票名稱,然後讓名稱顯示在螢幕上而已。弗洛姆接著繼續說,來,再輸入一次!然後旁邊那人又按了一次Enter鍵。當時是下午五點,市場已經收盤,根本沒辦法交易,但弗洛姆卻一副真的成交速度很快的樣子。」小布心想:「這傢伙,到底在搞什麼?」。

就在弗洛姆出現在小布的世界後,股市也變得怪怪的了。皇家銀行買下「卡林」的電子交易系統之前,小布的電腦操作一切正常。現在,突然間,他的電腦不靈光了。

在這之前,當他的螢幕顯示有一萬股Intel股票要賣,賣價每股22元,意味著他可以用每股22元買到一萬股Intel,他只需要按下鍵盤買進即可。但是到了二○○七年春天,當電腦螢幕顯示有一萬股、每股賣22元的Intel股票要賣時,他按下鍵盤要買進的那一剎那,所有賣單卻憑空消失得無影無蹤。當了七年交易員,他以前只要望著電腦螢幕,就能「看見」股票市場;但是現在,螢幕上呈現的再也不叫市場,彷彿只是幻覺而已。

對小布來說,這是個嚴重的大問題。身為交易員,小布的工作是負責撮合大戶(要買賣大量股票)與公開市場上的散戶(買賣數量較小)。假設有個大戶要賣三百萬股的IBM,但市場只顯示有一百萬股的買單,那麼小布就會先把三百萬股IBM全部吃下,然後立刻賣出一百萬股給散戶,剩下的兩百萬股,則慢慢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設法分批脫手。但如果他不能掌握市場上有多少人想買,他就沒法為賣家報價。他的角色能為市場帶來更高的流動性,但此刻的電腦螢幕,卻讓他沒法達成任務──無法掌握的風險,誰敢去冒?

於是,就像我們遇到電腦失靈時的做法一樣,他打電話請卡林的工程人員協助。

是技術太爛,還是其中有鬼?
剛開始,電腦工程部的人懷疑,是小布自己操作錯誤(這是他們最常見的一種假設)。「他們常會把我們這些交易員當成一群科技白癡。」小布說,他告訴工程人員,他所做的不過是按下鍵盤而已──不可能會出現什麼「操作錯誤」。

當發現問題的確比「操作錯誤」複雜時,負責處理的工程人員層級也跟著升高。「他們開始派負責產品的人來,這些人看起來終於像是技術專家了,但是……」小布說,當他向對方解釋,螢幕上照理說應該呈現股票市場的實際概況,但現在卻失去了這樣的功能,對方卻只能呆呆地望著他,同樣不明所以然。

後來,「卡林」終於派出「產品開發人員」來協助他。當初在談合併時,這些人也來過皇家銀行。「你平常很少看到這些印度人和中國人在交易大廳走動,大家都說,他們是公司的金雞母。」但這幾位開發人員同樣認為,問題不在電腦,而是出在小布身上。「他們說,那是因為我人在紐約,交易所在紐澤西,所以我所看到的市場資訊會比較慢;他們說,這是因為市場上有數以萬計的人在同時交易,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想買賣股票。」

如果真是如此,小布問對方,那為什麼「只有」當他想要買賣某筆股票時,才會發生這種事?

為了讓對方明白他的意思,小布要他們看著他操作。「我要他們看仔細:我現在要買十萬股的安進(Amgen)公司股票,目標價是每股48元。而現在,電腦顯示整個股票市場上,正有十萬股的Amgen要賣,每股就是48元──其中一萬股在BATS線上交易所、三萬五千股在紐約證交所、三萬股在那斯達克、兩萬五千股在Direct Edge交易所。哪,螢幕上你們都可以看到。我們就這樣,全盯著螢幕看,然後我把手指放到鍵盤的Enter鍵上,大聲數到五……」

「一……」

「二……看,沒有什麼動靜。」

「三……看,十萬股的賣單都還在,每股要賣48元…」

「四……」

「五!我按下Enter鍵,登愣!那些原本還在螢幕上的賣單,這下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