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成功者或許不擅言辭,但一定是問話高手

「人才培育顧問」是我在職場奮鬥二十七年的角色,而所謂的「人才培育顧問」顧名思義首要的工作內容當然是「培育人才」。

正因為培育人才的天職,我必須提高自己的「人間力」,指的就是擁有全方位能力的人—同時擁有自信、魅力以及是個值得完全信任的人。基於這個人生目標,時至今日我從不間斷地努力充實,而其中如何提高溝通能力,是我一直學習且必須學會的技術。

原本我是一個極度容易怯場的人,為了克服這個弱點,我大概已經上遍了所有傳授「說話技巧」的補習班。然而即便如此,在溝通時所不可或缺的「問話技術」,我卻無能在任何一個說話技巧教室裏學習到,只能自我摸索來領會其中的巧妙。

顯而易見地,「問話技術」是一個極端重要的溝通技巧,但坊間竟然找不到專門訓練大家發問能力的機構,相較與四處林立的「說話教室」,卻見不到一家「問話教室」,這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想要與別人的溝通無礙,「說話技巧」絕對是必備的能力,然而缺乏好的「問話技術」,你就不可能擁有高明的說話力。只有擁有好的「問話技術」,才能讓我們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同時激發對方說出真意,提醒別人將注意力放在某事上面。

「發問」對我們這種專業顧問來說,更是與人對話時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不!應該說,學會良好問話技術不只專業顧問受用而已,無論從事哪一種職業工作,問話技術都將會是構築更美好未來的強大武器。

身為一個專業顧問,就多年來與諸多商業人士接觸,我發現做事總能開創出色成果者、受人評價較高者、德高望重的先輩等有著相當成就的人士,幾乎沒例外地都屬於擅長問話的一群。或許在這群人當中有的直樸寡言不擅言詞,但絕不會看到有哪一個是不擅長發問的。

於是,這本書便誕生了,我把主題鎖定在「問話技術」,以我自個數十年人才培育顧問的經驗,來告訴大家這樣子的發問絕對有效,以及得到超乎你想像的成果。

在這本書裡頭談及的問話技術,對於一般人來說都可以學會,並且產生十分明顯的功效,然而許多商業人士卻似乎都不知好好運用,以至於喪失掉許多良機。

就請你至少親身體驗本書中提到的一個或多個技巧,如此一來,你的「問題解決能力」必然會有戲劇性地提升,工作成果、評價、人氣……,所有的一切皆會往好的方向開始轉變,個人生涯都將因此好轉,成為人生的「勝利組」!

松本 幸夫

現場怎麼炒熱?五種回應絕無冷場
我經常在各大電視節目看到知名的Y主播,也曾經受邀上過他擔任主持人的廣播節目。Y先生本身是屬於比較不親切且經常面無表情的人,可是只要面對Y先生,我都會不自覺地比平常要熱情許多。
會有這樣轉變的關鍵,就在於Y先生的問話方式。他在聆聽時十分善用好奇和驚訝的回應語句來引導受訪者發言。Y先生說話時表情與手勢並沒什麼特別之處,但他的回問方式卻是讓人內心加溫不少。
「是喔~松本先生,沒想到還有這麼一段啊!」
「哇!為什麼呢?」
「什麼!!怎麼會這樣?」
這是一種十分高明的回應,總能讓我不自覺地將所有的熱情都投注在自己的說話當中。我將這種讓人變得充滿熱情的應答方式稱之為「回話的五段活用法」,在這裡裏也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大家。
「啊~原來如此啊!」
「哎呀!好過分喔!」
「是喔~怎麼會這樣呢……」
「什麼?!有這種事情,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哇!您真不愧是名符其實的高手,果然厲害!」
假設能適時地善用這些回話方式,對方就會明顯感受到傾聽者接受訊息後的感動:「這人真的十分認真地聆聽我說話」,也就會因此而充滿喜悅。
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在聆聽別人說話時,完全沒有任何回應,然而在回應時最忌諱的就是,從頭到尾只有一種單調應答。就請順應對方的說話內容,變換你不同的回應方式,況且配合對方說話做出不同反應,適時「切換」不同方式,就必然能讓一次次的對話都是快樂的經驗!
克服怯場,找回自信的問話技術
我年輕時有十分嚴重的「高度恐慌症」,不管再怎麼努力,只要站在眾人面前,自己就會開始感到莫名的緊張。正因為擔心無法與人對話,我開始報名參加各種說話課程。
當時負責教說話課程的老師,在學員們的面前這麼對我說:「松本先生,到目前為止,讓您最感開心的事情是什麼呢?能否與大家分享從你有記憶以來,感到最開心快樂的事情。」
被老師這麼一問,我立刻回想起了一件事:「對了,那我來分享一下柔道升段資格審查時的經驗吧!」
高中二年級的時候,我曾將一個體型壯如山的大男生拋飛出去,漂亮地贏得了黑帶,這樣的喜悅至今仍無法忘懷。這對於從小到大,身心狀態皆處於弱勢的我來說,實在是一件人生當中最快樂的經驗之一。
在我回顧當時的情景時,所有情緒瞬間一湧而上。比賽場上將對方拋飛出去的吆喝聲「啊!」,彷彿如昨日般地清晰,依舊在我耳邊迴盪不已,整個臨場感十足。從那一刻起,我的演說開始變得有溫度,並充滿了喜悅的律動節奏,當然那次的演說結束時獲得了眾人的滿堂采。
因為這件事,讓當時的我學到二件事情。其一,當回顧往日情景時,我整個人的情緒已經移到過往的時空;另一件則是,即便自己會怯場,但只要能投注感情大方地與聽眾分享,便能創造出「開心、愉悅」的氛圍。
直到現在,當我指導別人演講技巧之時,都會在實際演練課程中加入「分享快樂、愉快經驗」的這個主題,讓他們都能親身體驗我年輕時所獲得的經驗。想當然爾,這樣子的課程都獲得大家一致的好評。
如果試著將這主題應用到職場上,可以請業務回顧首次成功簽下合約,或客戶稱讚自己的經驗等等,這些埋藏內心深處的快樂回憶,無論誰都曾有過!
也可以讓我們換個方式進行,藉由向說話者發問,請他們回顧過去最快樂、最愉快的事情,並且說出來與大家分享。這種快樂的主題,任誰在回顧時都會勾起當時快樂的情緒。
此外,如果想試著請別人回顧一些悲傷經驗,以此做為主題的說話,可能會涉及私人的敏感話題,這點要請大家特別留意。就拿我本身來說好了,我自幼便是個容易落淚的人,只要回憶起小學生的時期,自己喜愛的大量漫畫與雜誌被父母丟掉的那個經驗,到如今回想起來仍然會想落淚。這些或許在別人眼裡是件小事,不過每個人對事情的感覺都是大不相同的。
因此,假如因為某個話少或者是會怯場的人,導致現場有些冷場尷尬之時,你就可以詢問對方最快樂、開心的經驗。
「到目前為止,讓您最感開心的事情是哪些?」「最開心的經驗是什麼?」
當你這樣詢問時,就能把對方情緒帶回往日最快樂的場景,如此一來,不僅去除他的緊張,還可以把場內的氣氛變得熱絡且朝氣十足!
「開心話題」,比讚美更討人喜歡
若想成為一個「問話高手」,提高別人對你的好感度是絕對需要的,同時這也可以促進自己的人際關係。
你對什麼樣的人會比較有好感呢?對於那種能夠「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人有特別好感的這個道理,應該每個人都會同意吧!
以往只要聽到「讓別人開心」的溝通技巧,大家會想到的莫不是「讚美」、「認同」、「給予好評」的這三個重點,於此我覺得應該還要加上「聰明問話」,也就是「能夠提出讓對方感到開心的問題」。
請各位回想電視節目上著名的名主持人。
無論是〈徹子的房間〉(徹子の部屋)這個長壽節目,或者是〈笑吧!〉(笑っていいとも)」的「電話驚喜」單元擔任主持人(也是受話者)的黑柳徹子或森田一義(Tamori)先生,都是以十分自然的姿態和貴賓進行對話。
不過,如果仔細觀察就能夠發現,他們會一直找尋對方的「開心穴位」並藉此發問,令與會來賓都感到十分愉快。
找到並針對「開心穴位」來進行問話,是黑柳徹子或森田一義先生的絕技,他們兩人都是非常厲害的問話者。
能夠讓對方「感到開心」的話題,可能是對方的寵物、蒐集的硬幣、郵票……等等,讓人開心的題材實在是形形色色啊。
假如日後你將多次與某位在自己職場工作領域,有著相當重要影響力的人物見面接觸,就請先試著在你們彼此第一次見面時,找出能令對方「感到開心」的話題吧!
當你提問之後,對方面露愉快表情,就表示你的問話能讓對方「感到開心」,在下一次碰面時,也請務必牢記向對方詢問類似的問題。
「上個月您的孩子有場足球比賽,沒錯吧?」
「前陣子與您碰面時,當時正在閱讀的小說,已經看完了嗎?」
「我記得您上週也去了健身房,對吧?」
不斷地就對方喜歡的話題發問,如此一來,你就會成為一個「讓大家開心的人,也就能博得對方的好感。
此外,若是能上對方的部落格或個人網頁,或者是透過推特、臉書等社群網站,觀察對方的生活嗜好的傾向,再來做出這樣的問話也是不錯的方式。事前只要做過功課,大概不難知道對方對什麼事情「感興趣」。
因此,在與對方談話時,你可以視狀況不斷地丟出話題,試探對方那些比較有興趣,這麼一來,對方可能因為喜歡某個話題而自發性地發言,完全不需要我們再多說些什麼,只要當個稱職的聽眾就夠了。一般來說,只要找到對方感到興趣的話題,就應該會一直想和人分享。
你也可以將這個技巧應用在一般的聊天對話,比方剛換車的人就可以聊聊車子,剛換髮型的人可以聊聊與髮型有關的話題,她也一定會很開心地和你交談。
「對方想聊些什麼?」請經常把這件事放在心中,以及事前做一下功課,都是很重要的事前準備!
利用「回報心理」,心防就會打破

若有搭乘計程車的話,你也可以主動與司機攀談,從中練習如何知道對方事情的問話技術。這是我每次出差搭計程車時會做的事。
與計程車司機攀談,並不是一件困難之事,一般來說,以「天氣」做為話題開端,大概是最適用的手法。當然,這是一個可廣泛應用於各種不同場景的話題,除了計程車內之外,在其他情境也都是合用的。
假設當天氣溫達三十度以上,「今天好熱喔!」就能成為好的開場白!若是遇上當天下雪,就可以從「今天下雪了耶」來做為開場,因為關於天氣的話題,對方絕對不會只單純回答「什麼?」或者「沒有啦!」。
當你使用天氣等相關話題做為暖身之後,可以更進一步地試著讓對方開口說出跟自己有關的事情:「最近計程車的輛數似乎增加了不少」,「您會不會對花粉症過敏啊?」等等,像這些普遍存在於日常生活中的話題,也都可以拿出來聊聊。
經過暖身過後,對方應該會變得比較想主動開口:「是啊,最近計程車的輛數增加了……」、「我對花粉症免疫,所以沒問題……」等等,對方可能會持續將話題擴展開來。
不過,要是問到較隱私的問題時,你就必須要特別留意,我想這部分大家都是相同的。如果被第一次見面的人詢問「你的家有幾個人?」、「興趣是什麼?」等相關內容,你多少都會有些警戒心吧!況且,一旦牽涉到私人話題時,被提問的一方有可能會開始產生抗拒感,就不太想進一步再聊下去了。
為了打破像這樣的隔閡,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說出有關自己的私事,再針對別人的隱私發問」。
我大概會這麼說:「我們家有三個人,那你的家裡呢?有幾個家人?」
「我很喜歡看韓國電視劇。對了,你的興趣是什麼?」
透過這樣的問話方式,對方也就較願意回答了。就拿剛才的例子來說,對方可能會如此回答:「我覺得最近計程車的輛數增加了,但實際上如何就不知道了」、「今年我快被花粉症煩死了,你也是嗎?」
當你開口說出自己的事情,對方也就會開始訴說自己的狀況,這是一種「對方已經坦白,我也必須同樣坦白」的心理戰術,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回報心理」。
總之,若你希望對方坦白時,也請從你先開始說出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吧。
別怕「沉默」,兩個絕招立刻解凍
對話進行時遇上有人靜默不語,或者彼此交談時的突然中斷無聲,在這樣的空白時間,空氣彷彿像是凝結了一般,總是讓人十分難受。尤其當我們跟不太熟稔的人說話時,哪怕只是一小片段的「空白時間」,也會讓彼此感到尷尬。我想,這對絕大部分人而言,都應該是一種不太愉快的經驗吧。
不過,在對話當中出現這種「空白時間」,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說實在的,有點空白時間會比從頭到尾的完全熱絡要來得好一些,畢竟若是一直說個不停而無法暫時休息,反而會讓雙方感到精疲力盡。
話雖如此,假如空白時間太多也會讓人感到頭疼。當你講上一句話,整個場面卻是「鴉雀無聲」的安靜,接著再講另外一句話時,還是同樣地陷在無聲無息的處境……,像這樣的次數如果過多的話,即使是說話老手也會深感無法掌握全局。在這個時候,只要你能扮演好問話者的角色,就能引導聽者出聲說話,沉默也就能打破了!
在這裡,我將介紹二個能夠成功引導對方說話的方法,並且是我數十年來作為「職業對話者」和「溝通顧問」,持續在有效運用,真心認為的好方法。
【方法一】不發一語地盯著對方看
先拿我自己遭遇過的經驗來看吧。我曾經和一位小我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妹妹說話,在那次面對面的交談當中,她幾乎很少打開嘴巴,我便自然而然地需要多說一些。
雖然對方屬於不太愛說話的類型,但我並未因此對她產生不好的印象。為什麼呢?因為她整場與我的視線都有所交集,也配合我說話的節奏適時地給予反應,告訴我「她正在聆聽」。然而,她卻一直都未發言。
這時候的我難免有些不知該如何是好,不過在我使用這個方法,也就是在說上某句話後,我開始眼神專注地盯著她看,不發一語地看,她也就作出了回覆,並且是讓我感到佩服的方式。我實際運作也感受到「這真是個好方法」。
一邊聽著對方說,一邊慢慢催促著她緊扣彼此交談的話題,同時也一邊看著對方的眼神,如此作法就能「讓對方開口」。因此,當不知道接下來「該說些什麼才好」時,你可以試試這個「以沉默催促對方說話」的好方法。
【方法二】技巧地複製對方的話
在說明這個方法前,我同樣也先來談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這是發生在我和兩位比我大十歲的男性友人的對話經過。這位老兄目前已經沒有固定職業工作,過著十分悠閒的生活。他是一個相當愛說話的人,雖說如此他卻不是那種只光顧著說自己事情的人,他在與人對話的過程中,完全不會帶給對方任何壓力。
事實上,這位朋友幾乎很少談及自己的事情,每次與我的交談,都只是把我說的話「複製再回覆」而已,正因為如此,我們每次的對話都成了我的個人的發表會。
「什麼!參加人數突然增加到二百人!」
「啊!以為他是新人!原來都已經四十歲以上了!」
他發問的特徵是,在重覆對方的內容後,再放入些「感嘆詞」,接著在語尾的地方埋入接下來可談的伏筆,創造出話題尚未結束的感覺。在如此的舖陳下,我也就會不斷地說。這個方法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強烈地建議你可以試試看。
「盯著對方看,用點頭催促發言」與「技巧地複製對方的話語」,這二種方法請各位務必都要試試,相信你一定能夠真實感受到以上方法帶來的強力功效。
話題能延伸,才是好的問話
由於長年擔任顧問的工作,讓我經常有機會接受報紙、雜誌、收音機、電視等媒體的專訪,在如此眾多的訪談經驗當中,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道理,那就是「有趣的企劃案都是來自於自由發想」。
我本來就是個相當排斥腳本,喜歡「自由發揮」的人,也因此每當接受訪談時,總會不按牌理出牌,盡情地享受溝通過程中的樂趣。事實上有許多有趣的企劃構想,都是在這樣的氛圍下誕生的。
人類是習慣思想自由的動物,也唯有在思想自由狀態下才能發展出「不可預期」的驚人發想力。
我曾經接受過某家民營電視台一位相當知名的電視達人F先生的專訪,一開始F先生就接連提出好幾個在既定腳本以外的問題,當下讓我感到有些困惑。
F先生在與我談到有關右腦題目時,他說:「那麼,松本老師,您認為假性懷孕的當下,右腦是如何運作的呢?」原來的腳本裡頭並沒有提及這個問題。他總是不按牌理出牌,展開突擊式的發問。
然而,也正因為我們倆沒有照著劇本走,反而提高了彼此溝通的趣味性。當節目播出之後我才明白,原來F先生知道觀眾感興趣與想要聽的是什麼,於是故意沒有寫在腳本裡而直接向我提問。
老實告訴各位,我個人並不太喜歡報社的採訪,原因很簡單,他們總是無法允許我的不按牌理出牌。報社的記者事先都會把主題擬定,並且把一些預先都安排好的「故事」串連在一起,所缺的只是要找個有專業背景的人來保證,以及得到推薦認可而已……。或許我不一定窺見所有報社採訪作業的全貌,但至少在這之前我自己所接受過的幾十次訪談皆是如此。
在這些訪談者當中,有的會對於該怎麼回話的方向都給限制,甚至有的連答案都已經備妥,像這樣子的安排對於受訪者而言,可是一點都不會感到開心的。
舉例來說,報社記者會這樣問:「在溝通行為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問話,那麼在問話技術當中……」等等。像這樣的發問,我也只能照他的說法進行延伸回答,很難用自己的想法來發揮。我認為採訪者至少應該要以類似這樣方式提問才是妥當的:「在溝通行為當中,最重要的關鍵是什麼?」
如果這麼地發問,我能回覆他的除了「問話技巧」之外,還可以提到「表情變化」、「引起共鳴的方式」、「該怎麼回話」等等,這將使得回覆的層面擴大不少。
在訪談中提出已經既定的結論,或者只是為了確認既定結論來提問,像這樣子的訪談對受訪者而言,不會是一個愉快經驗。為了讓話題更廣泛地延伸,發問者應該注意的是,對於「訪談問話時,切勿過度預設立場」的這個重點,應該聽完對方的回答再做出判定。
當與人談話時,你既是傾聽者也同時是問話者,想要做好彼此的溝通,就必須謹記問話時「不預設立場」,以及要讓「對方可以將話題延伸」,這是相當重要的事。千萬不要忽略掉,你是促使對方展開話題的得力助手,他才是主要的「說話者」。
請抱持著「期待」的心情,聆聽對方會說些什麼內容,切勿事前就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認定「事情應該如何」,而完全忽視別人的發言內容。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