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ce 30
了無幹勁的青年被委以重任後,
創立優衣庫歷經一連串失敗,
將失敗轉為成功跳板
UNIQLO創辦人 柳井正
不想工作也不想念書
「我們總是得隨時思考某些事情吧?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成功一次就結束的事情。」(《個人的UNIQLO主義》)
UNIQLO的創辦人柳井正就是一個隨時在思考、隨時在行動的人。
柳井正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山口縣。父親是經營紳士服店和建設公司的實業家。他從當地的升學學校—縣立宇部高中畢業之後,進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就讀,但是,他並沒有特別努力用功,從某方面來說,他似乎多半都過得不怎麼帶勁。
「總之,當時我什麼都不想做。既不想工作,也不想念書。感覺上就是吊兒郎當地過日子。」(同前)
他於一九七一年自大學畢業,之後過了一段無所事事的日子。父母親看不下去,勸了他幾句,於是他靠著關係,在五月之後進了JUSCO(現‧AEON)工作。一開始,他被分派到三重縣四日市店裡的家庭廚房菜刀賣場,負責的工作是補貨。主要是往返於倉庫和賣場之間,之後又被派到紳士服賣場去,但是他從工作中感覺不到樂趣,隔年的二月就辭職了。
從旁人的眼光來看,柳井正在這之前的人生好像就是一個鄉下出身、內向而沒有幹勁的青年逃避任何挑戰,無所事事地浪費時間而已。他在組織當中工作的上班族經驗只有短短的十個月就結束了。離開公司之後,他試著到美國留學,但事實上也只是在東京晃蕩了半年,最後還是回到老家去了。結果,他到父親經營的紳士服店去上班。
被委以重任後,脫胎換骨
和流通大型企業JUSCO相較之下,父親店裡的一切工作都顯得那麼地沒有效率,他看不下去,提出了許多建議,於是本來的六名員工在二年之後只剩一個人。父親並沒有因此把兒子趕出店裡,反而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給兒子去負責。父親甚至把印章交給兒子,任命他為實質上的負責人。
「已經沒有退路了。既然被委以重任,就絕對不能失敗,我必須努力才行。」(《一勝九敗》,以下同)二十五歲時,他第一次感覺到,經營事業必須要有所覺悟。或許我們可以說,柳井正在這個時候整個脫胎換骨了?
可是,他的工作很辛苦。員工只有一個人。所以,柳井正學會自己思考,自己行動。本來他對生意買賣之類的事情一點都不關心,現在卻也漸漸地感受到箇中的趣味性了。
工作超過十年以上,他在鄉下的西服店學到了經營的基本理念。在鄉下和在東京或大阪這些大都市不一樣,一個人工作難免讓人感到不安和寂寞。這邊的刺激少,商圈也小,沒有速度感,人也不多。所以在經營上遇到有不懂的地方,他主要是透過閱讀書籍來學習,而不是請教專家。
柳井正是個「讀了無數本關於經營者、企業的成功故事」的讀書人,他從這個時候開始,拿到什麼商業用書就讀什麼書。譬如《專業經理人》(哈樓‧季寧著)、《管理學》(彼得‧杜拉克著)、《電腦帝國的興亡》(羅勃特‧柯林格利)、《猶太人的商法》(藤田田著)、《麥當勞McDonald 我們豐富的人才》(約翰‧F‧拉布著)……等。
柳井正會在喜歡的部分畫線,或者抄寫到手冊上,一次又一次地反覆閱讀。在實際的經營上,他也體驗到紳士服和女裝在利潤構造上的差異、店舖的開設及收店等,不斷地在理論和實踐上相互印證。
現在的UNIQLO原型就是他在這個時候前往美國時,看到大學消費合作社而想到的。
「我想到,只要備齊貨物,讓學生們可以立刻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麼一來就可以不需要服務人員,採取自助式的服務。創店的宗旨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考量,不會有商業的銅臭味。就像書店或唱片行一樣,可以方便走進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以輕鬆地轉身就離開。如果以這種形式來銷售休閒服飾的話,應該會很有意思吧?」
一九八四年,他三十五歲的時候,在廣島市創設了現在UNIQLO的前身「優衣庫」(UNIQUE CLOTHING WARE HOUSE)。之後,他打算增加店舖數,可是資金的周轉始終無法改善。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創意「可以不要跟批發商進貨,自己做來賣」。當時,他拿來當範本的就是香港的成衣企業佐丹奴(GIORDANO),話是這麼說,他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自己生產商品的地步。他一邊多次嘗試錯誤,一邊努力地跟工廠交涉。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知道,新型零售業型態的啟示都不在日本,多半都在國外。我想許多的創業者都是在國外得到新的商務靈感,而不是在日本國內。
資金周轉、商品開發、事業拓展……一連串的失敗
柳井正嘗試新事業有了心得,遂開始考慮公開買賣股票。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抱著「我想創建一個至今前所未見的世界性企業」的野心。
一九九一年,他將公司名稱從小郡商事變更為迅銷。直接翻譯,意思就是「快速零售」,不過當中也含有「快速掌握顧客的需求,將之商品化,即刻在店裡販賣」的意思。
四十二歲,他企圖公開買賣股票,創立新的連鎖店,但是卻被資金的周轉追得團團轉。
銀行始終不願融資給他。他的個人資產都已經投入做為擔保了。「我在沒有人,也沒有東西,更沒有錢的狀態下仰賴貸款擬定了三年計畫,開始行動,要問我是不是在這之後就充滿了自信?其實有一段時間,我是感到非常不安的。」
一九九四年,他度過了多次的危機,股票在廣島證券交易所上市。他打算接著在關東地區成立店面,然而商品完全銷不出去。他在關東地區沒有知名度,「便宜沒好貨」的形象也帶來不良的影響。
問題確實出在品質上,中國工廠的作業是很難掌控的。所以,他正視商品失敗的原因,儘管如此,他還是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在紐約成立的設計子公司在當地和山口總部等溝通不良,導致失敗;原先收購的童裝企業連續出現赤字,遭遇失敗;他成立的「Sports Kurokawa」「Family Kurokawa」等以運動、家庭為主題的專賣店也因為商品來源突然中斷而以失敗告終。總之,就是一連串的失敗。
「沒有人喜歡失敗。我相信每個人都不想看到攤開在眼前的血淋淋結果,或者會刻意掩飾,想要視而不見吧?然而,如果假裝視而不見,一定會一再重複同樣的失敗。失敗不只是傷害,失敗當中也潛藏著通往成功的苗芽。因此,我們只要在採取行動的同時多加思考,進行修正就可以了。會帶來危機的致命性失敗絕對不可行,但是採取行動然後以失敗告終總比紙上談兵,只知道做分析,拖拖拉拉行事要好。失敗的經驗會成為切身的學習效果,是個人的財產。」
一九九七年,股票在東證二部上市。隔年在原宿成立店面,從此,之前給人的「便宜沒好貨」的形象一變而為「雖然便宜,但是品質還不錯」的評價。從這個時候便開始掀起了一陣羊毛衣熱潮。UNIQLO的羊毛衣持續熱賣,一直到二○○一年左右。
但是,所謂的熱潮總有迎接尾聲的一天。二○○二年,收益一口氣急轉直下,減少了許多。「UNIQLO也差不多了」的風聲四起。努力進行研究,力圖改善。
柳井正在這種情況下了解到,成功當中也潛藏著失敗的苗芽。巨大的成功會讓人產生驕矜或錯覺。「成功會讓人變得保守。會讓人覺得保持現狀就可以了。覺得自己成功了,那等於是製造僵化和保守化、形式化、驕慢心的來源。對商務來說,這不是好事。所謂的生意買賣就是在現狀不是很好的時候就要去徹底地思考『既然如此,那應該要怎麼做才能順利呢』?在覺得自己已經成功時就要去想:我已經開始要走下坡了。」
發現收益減少之後,柳井正就退去社長的職務,當上會長。此時,為了從公司的停滯期跳脫出來,柳井正的作法就是﹁挑戰新事物﹂。作法之一就是讓UNIQLO前進海外。可是,他選擇的第一個據點倫敦卻因為當地經營團隊的保守態度,和太過拘泥於店舖數量而無法確保利潤,最後以失敗告終。
接著他嘗試的生意竟然是銷售蔬菜。他宣稱要改革日本的農業,遂打出一個品牌品「SKIP」,開始進行網路販賣和會員制的銷售活動。四周人當然會質疑,UNIQLO為什麼要涉獵蔬菜領域?站在柳井正的立場,這當中也帶有「UNIQLO的方式是否也適用於其他商品」的實驗要素,然而,這項業務也在二○○四年時撤退,結果是以失敗收場。
也有「成功了的失敗」
可是,UNIQLO從二○○三年起,迎接了喀什米爾羊毛熱潮的到來。這是接續羊毛之後的第二波熱潮。乘著這股氣勢,柳井正收購了美國的成衣品牌希爾瑞(Theory)。進而也收購了德國的品牌Rosner公司、女裝成衣業的 National Standard公司。但是在收購這兩家公司之後,業績卻持續惡化,結果只好放棄股份。
經營事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從失敗當中學到許多,卻還是會遭到失敗。經營就是人和物以如此精妙的組合而形成的。其巧妙之處在於,如果能在偶然的機緣下達成,那就是成功,如果在戰略、意識的組合之下仍然無法發揮作用,那就是失敗。不管學會多少理論,總歸一句話,經營就是不斷地嘗試錯誤。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可以順利運作的方法,持續修正,而且絕對不能放棄。
二○○五年,柳井正回到社長的職位。目的是要整理已經擴大的戰線,再度將變得保守的組織改造成像風險投資企業一樣,具有新鮮感又具有攻擊性。
UNIQLO此時迎接第三波熱潮的到來。那就是從二○○七年開始的發熱衣熱潮。但是,偶爾掀起的熱潮並不能保證UNIQLO可以長期地居於勝利的地位。「就算有成功的方程式之類的東西,把所有的現象加以分析,製造出勝利方程式之後,四周的狀況也可能在一瞬之間丕變,那個方程式也就派不上用場了。隨時以自己的感性來觀察判斷發生在現實世界的事情,而且以理論性的、分析性的態度往前進。這兩種要素的總合和統合是不可或缺的。」(《成功在一天之後就可以拋到腦後》,以下同)
如果失敗,去思考「為何會失敗」;成功時問自己「為什麼會成功」。這是必然的失敗?還是偶然的成功?或者是反過來的?唯有經常這樣分析、反省這個過程,才能開啟下一道門扉。光是打開門扉,沒有安排好接下來要走的道路,那也是於事無補的。
「我們不能不考慮顧客的立場,因為小小的成功就感到滿足。很多經營者成就的明明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成功,卻錯覺自己完成了格局龐大的事情。我覺得也有很多人因為少年得志,所以搞不清楚接下來要做什麼好。也許我們不該把它當成是成功,而是一種『成功了的失敗』吧?我認為,對於產生自己已經成功的錯覺的人而言,這個成功很明顯的就是失敗。」
柳井正所說的話不只適用於經營者,應該也符合上班族該有的認知吧?當我們成就任何一個工作時,都不能產生「我成功了」的錯覺。越是優秀的人,對自己本身的評價就越低。
我們不能當一個把成功當成偉大的功績而昂首闊步的人,也不能當一個把小小的成功當成賣點,四處吹噓的人。這樣的人所擁有的精神上的目標也很低。越是對成功抱著虛懷若谷的態度的人,他的目標和志向也就越高。告訴自己﹁離成功還很遠呢﹂是很重要的事情。
「也許人只有在面對不獲滿足的事情或有自卑感時才會努力,才會想要付諸行動吧?如果在各方面都獲得滿足,完全沒有自卑感的話,也許我們就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了。」
當柳井正不過是山口的中小企業業者時,他是一個不被放在眼裡,充滿自卑感的人。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他才得以保有想要改革自己投入事業的強烈意志吧?所以,他拚命地工作,閱讀各種書籍,從自己所尊敬的人身上接受刺激,持續學習。
不管是成功或失敗,活用這些經驗的原動力就在於想要完成某件事情的強烈意志。
人要有念頭才會採取行動,所以,我們需要有崇高的眼光。不能老是看眼前的事物,要遠眺更遠處的目標。只要放眼看遠方,眼前的失敗就可以活用為邁向下一關的跳板。 Chance 12
保持開朗的心境,為眼前的工作
盡最大的努力。
P a n a s o n i c 創始人 松下幸之助
既無家世也無學歷
松下幸之助出版了許多書籍,被尊為「經營之神」。相信有人已經聽膩了關於松下幸之助的人生、生活方式的軼聞了吧?也有人認為,對年輕一輩的上班族而言,他已經是個天高皇帝遠的人物了。
然而,儘管如此,為什麼關於松下幸之助的書籍還是被大量地出版呢?因為他的人生當中還是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內容。
不管是什麼時代,對天生條件不佳的人而言,﹁現在﹂看來都是一個艱困的時代。就這種定義來看,松下幸之助出生的時代也算是一個困難的時代。如果是在江戶時代,家世代表一切,然而從明治到平成這個時期,卻是「東大畢業」「哈佛大學畢業」等學歷引領風騷的時代。松下幸之助既無家世也無學歷,他卻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一個世代的時間就創立了松下電器(現‧Panasonic)這個大企業。就因為這樣,所以他成了眾人景仰的人物。
事實上,以他的人生境遇為參考的人非常地多。舉例來說,足球選手本田圭祐從高中時期就閱讀松下幸之助的書。以前我採訪本田圭祐的時候,他把書籍的內容清清楚楚地記在腦海裡,著實讓我大吃一驚。要不是自己也同樣地努力,松下幸之助的書籍內容就沒辦法進入腦海裡,而且就算看了書,也無法吸收為己所用。只有自己也那麼努力地工作或練習,才會在閱讀書籍,產生共鳴的同時,隨手在文句上畫重點線。這證明了本田從高中時代就針對人生認真地思索,想用足球來開拓自己的人生。
讓我們回到松下幸之助的話題吧。經常有人問身為成功者的幸之助:「您為什麼能成功?」他總是這樣回答。
「失敗時因為放棄所以才會失敗。成功時繼續努力,就會獲得成功。」
大家往往有個誤解,以為成功是一步一步接近的,其實不然,成功是在某一天突然到來的。幸之助所說的那句話似乎也隱含這樣的教喻。﹁突然到來﹂的背後是不斷地努力,平日不認真過生活,成功是不是會自動到來的。就算來了,也會立刻就飄然遠去。只要不斷地努力直到成功,那麼成功必然就會到訪。
承認一切都是松下的錯,成功復活企業
幸之助確實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他成功之後,還是有危機上門。
最有名的一段軼聞便是一般人稱的「熱海會談」。
一九六○年代,松下電器的主力事業—白物家電等的營業額漸漸地下降了。
高度的經濟成長也告了一段落,業績已經達到頂點,廠商之間陷入過度的競爭當中。松下電器花了許多時間建構起來的各地販賣店,和代理店的銷售網路有大部分都呈現赤字經營,處於危機的狀態。此時幸之助六十九歲。他從第一線上退下來,以《成功立志傳》當中的人物角色,四處舉辦演講活動。然而,從部屬呈上來的報告就可以看出,營運結構上正面臨捉襟見肘的危機。
從銷售現場傳上來的心聲大部分都是對總公司的不滿,認為「是總公司的問題」。
發覺事態嚴重的幸之助將營業所長和全國各地的販賣店、代理店店長都集合到熱海的「新富士屋飯店」,和負責銷售的現場人員進行徹底的對話。然而,那場會談只是讓彼此的情緒相互衝撞,遲遲無法找出完善的解決之道。幸之助也一直敦促現場人員多努力,然而雙方的討論焦點始終沒有交集,處於平行線狀態。員工們對總公司的不滿始終沒能消除。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說服現場的工作人員呢?討論活動持續了漫長的三天時間,幸之助最後這樣說:
「我非常能理解各位所說的話。結論是一切都是松下的錯。」(摘自《松下幸之助故事》,該公司HP)幸之助終於這樣當面道歉,承諾松下電器會將心比心,重新出發。在這場熱海會談之後,本來擔任會長一職的幸之助自行就任營業本部長的職務,回到銷售現場的第一線,推動「一地區一賣店制」「事業部、販售店之間的直接交易」「新月份銷售制度﹂等三種改革方案。為了得到各銷售店家和代理商店的認同,他四處奔走,結果,各個據點的經營狀況都有了改善,企業成功復活。 誇讚自己「今天真的努力工作了」的踏實感
成功是很脆弱的。長久以來以成功為目標,將失敗轉換為成功的人也許會在成功之後立刻又遭遇失敗。危機是隨時存在的,所以,持續的努力是必要的。同時,人生才會充實。幸之助是這樣陳述充實的定義:「夢想要製造某種成果,從早到晚,忘了時間的流逝,流著汗水辛勤地工作。(略)拚命地努力。以這種態度投入各種困難的工程當中,時而即便徹夜未眠也要完成目標,從這當中可以感受到巨大的喜悅。後來,我在二十二歲的時候就獨立創業,成立了製造電氣器具的事業,雖然規模很小。創業之始,我專注地投入其中,每一天都誠實勤奮地工作著。我到現在都還清楚地記得,在這樣無止境地努力的日子裡,我在夏天工作到三更半夜,把水裝在水盆裡一邊擦澡一邊誇讚自己『我今天也真的很認真地工作呢』時的那種充實感。」(《人生心得帖》)
只要有工作,一定就會有覺得辛苦的時候。在面臨這樣的苦境的時候,幸之助的話語才會真正深深地滲入我們的內心深處。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狀況,都要保有明亮開朗的心境,為眼前的工作盡最大的努力。
回顧一天的生活之餘,松下幸之助告訴自己「我今天真的努力工作了」,他就是這樣認真地過日常的每一天。我個人認為,「認真地過」不等於是盡最大的努力做好眼前的事情嗎?在盡了最大的努力之後,一定會想好好地誇讚自己。
了無幹勁的青年被委以重任後,
創立優衣庫歷經一連串失敗,
將失敗轉為成功跳板
UNIQLO創辦人 柳井正
不想工作也不想念書
「我們總是得隨時思考某些事情吧?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成功一次就結束的事情。」(《個人的UNIQLO主義》)
UNIQLO的創辦人柳井正就是一個隨時在思考、隨時在行動的人。
柳井正一九四九年出生於山口縣。父親是經營紳士服店和建設公司的實業家。他從當地的升學學校—縣立宇部高中畢業之後,進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就讀,但是,他並沒有特別努力用功,從某方面來說,他似乎多半都過得不怎麼帶勁。
「總之,當時我什麼都不想做。既不想工作,也不想念書。感覺上就是吊兒郎當地過日子。」(同前)
他於一九七一年自大學畢業,之後過了一段無所事事的日子。父母親看不下去,勸了他幾句,於是他靠著關係,在五月之後進了JUSCO(現‧AEON)工作。一開始,他被分派到三重縣四日市店裡的家庭廚房菜刀賣場,負責的工作是補貨。主要是往返於倉庫和賣場之間,之後又被派到紳士服賣場去,但是他從工作中感覺不到樂趣,隔年的二月就辭職了。
從旁人的眼光來看,柳井正在這之前的人生好像就是一個鄉下出身、內向而沒有幹勁的青年逃避任何挑戰,無所事事地浪費時間而已。他在組織當中工作的上班族經驗只有短短的十個月就結束了。離開公司之後,他試著到美國留學,但事實上也只是在東京晃蕩了半年,最後還是回到老家去了。結果,他到父親經營的紳士服店去上班。
被委以重任後,脫胎換骨
和流通大型企業JUSCO相較之下,父親店裡的一切工作都顯得那麼地沒有效率,他看不下去,提出了許多建議,於是本來的六名員工在二年之後只剩一個人。父親並沒有因此把兒子趕出店裡,反而把所有的工作都交給兒子去負責。父親甚至把印章交給兒子,任命他為實質上的負責人。
「已經沒有退路了。既然被委以重任,就絕對不能失敗,我必須努力才行。」(《一勝九敗》,以下同)二十五歲時,他第一次感覺到,經營事業必須要有所覺悟。或許我們可以說,柳井正在這個時候整個脫胎換骨了?
可是,他的工作很辛苦。員工只有一個人。所以,柳井正學會自己思考,自己行動。本來他對生意買賣之類的事情一點都不關心,現在卻也漸漸地感受到箇中的趣味性了。
工作超過十年以上,他在鄉下的西服店學到了經營的基本理念。在鄉下和在東京或大阪這些大都市不一樣,一個人工作難免讓人感到不安和寂寞。這邊的刺激少,商圈也小,沒有速度感,人也不多。所以在經營上遇到有不懂的地方,他主要是透過閱讀書籍來學習,而不是請教專家。
柳井正是個「讀了無數本關於經營者、企業的成功故事」的讀書人,他從這個時候開始,拿到什麼商業用書就讀什麼書。譬如《專業經理人》(哈樓‧季寧著)、《管理學》(彼得‧杜拉克著)、《電腦帝國的興亡》(羅勃特‧柯林格利)、《猶太人的商法》(藤田田著)、《麥當勞McDonald 我們豐富的人才》(約翰‧F‧拉布著)……等。
柳井正會在喜歡的部分畫線,或者抄寫到手冊上,一次又一次地反覆閱讀。在實際的經營上,他也體驗到紳士服和女裝在利潤構造上的差異、店舖的開設及收店等,不斷地在理論和實踐上相互印證。
現在的UNIQLO原型就是他在這個時候前往美國時,看到大學消費合作社而想到的。
「我想到,只要備齊貨物,讓學生們可以立刻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麼一來就可以不需要服務人員,採取自助式的服務。創店的宗旨是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來考量,不會有商業的銅臭味。就像書店或唱片行一樣,可以方便走進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可以輕鬆地轉身就離開。如果以這種形式來銷售休閒服飾的話,應該會很有意思吧?」
一九八四年,他三十五歲的時候,在廣島市創設了現在UNIQLO的前身「優衣庫」(UNIQUE CLOTHING WARE HOUSE)。之後,他打算增加店舖數,可是資金的周轉始終無法改善。於是他想到了一個創意「可以不要跟批發商進貨,自己做來賣」。當時,他拿來當範本的就是香港的成衣企業佐丹奴(GIORDANO),話是這麼說,他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自己生產商品的地步。他一邊多次嘗試錯誤,一邊努力地跟工廠交涉。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知道,新型零售業型態的啟示都不在日本,多半都在國外。我想許多的創業者都是在國外得到新的商務靈感,而不是在日本國內。
資金周轉、商品開發、事業拓展……一連串的失敗
柳井正嘗試新事業有了心得,遂開始考慮公開買賣股票。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抱著「我想創建一個至今前所未見的世界性企業」的野心。
一九九一年,他將公司名稱從小郡商事變更為迅銷。直接翻譯,意思就是「快速零售」,不過當中也含有「快速掌握顧客的需求,將之商品化,即刻在店裡販賣」的意思。
四十二歲,他企圖公開買賣股票,創立新的連鎖店,但是卻被資金的周轉追得團團轉。
銀行始終不願融資給他。他的個人資產都已經投入做為擔保了。「我在沒有人,也沒有東西,更沒有錢的狀態下仰賴貸款擬定了三年計畫,開始行動,要問我是不是在這之後就充滿了自信?其實有一段時間,我是感到非常不安的。」
一九九四年,他度過了多次的危機,股票在廣島證券交易所上市。他打算接著在關東地區成立店面,然而商品完全銷不出去。他在關東地區沒有知名度,「便宜沒好貨」的形象也帶來不良的影響。
問題確實出在品質上,中國工廠的作業是很難掌控的。所以,他正視商品失敗的原因,儘管如此,他還是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在紐約成立的設計子公司在當地和山口總部等溝通不良,導致失敗;原先收購的童裝企業連續出現赤字,遭遇失敗;他成立的「Sports Kurokawa」「Family Kurokawa」等以運動、家庭為主題的專賣店也因為商品來源突然中斷而以失敗告終。總之,就是一連串的失敗。
「沒有人喜歡失敗。我相信每個人都不想看到攤開在眼前的血淋淋結果,或者會刻意掩飾,想要視而不見吧?然而,如果假裝視而不見,一定會一再重複同樣的失敗。失敗不只是傷害,失敗當中也潛藏著通往成功的苗芽。因此,我們只要在採取行動的同時多加思考,進行修正就可以了。會帶來危機的致命性失敗絕對不可行,但是採取行動然後以失敗告終總比紙上談兵,只知道做分析,拖拖拉拉行事要好。失敗的經驗會成為切身的學習效果,是個人的財產。」
一九九七年,股票在東證二部上市。隔年在原宿成立店面,從此,之前給人的「便宜沒好貨」的形象一變而為「雖然便宜,但是品質還不錯」的評價。從這個時候便開始掀起了一陣羊毛衣熱潮。UNIQLO的羊毛衣持續熱賣,一直到二○○一年左右。
但是,所謂的熱潮總有迎接尾聲的一天。二○○二年,收益一口氣急轉直下,減少了許多。「UNIQLO也差不多了」的風聲四起。努力進行研究,力圖改善。
柳井正在這種情況下了解到,成功當中也潛藏著失敗的苗芽。巨大的成功會讓人產生驕矜或錯覺。「成功會讓人變得保守。會讓人覺得保持現狀就可以了。覺得自己成功了,那等於是製造僵化和保守化、形式化、驕慢心的來源。對商務來說,這不是好事。所謂的生意買賣就是在現狀不是很好的時候就要去徹底地思考『既然如此,那應該要怎麼做才能順利呢』?在覺得自己已經成功時就要去想:我已經開始要走下坡了。」
發現收益減少之後,柳井正就退去社長的職務,當上會長。此時,為了從公司的停滯期跳脫出來,柳井正的作法就是﹁挑戰新事物﹂。作法之一就是讓UNIQLO前進海外。可是,他選擇的第一個據點倫敦卻因為當地經營團隊的保守態度,和太過拘泥於店舖數量而無法確保利潤,最後以失敗告終。
接著他嘗試的生意竟然是銷售蔬菜。他宣稱要改革日本的農業,遂打出一個品牌品「SKIP」,開始進行網路販賣和會員制的銷售活動。四周人當然會質疑,UNIQLO為什麼要涉獵蔬菜領域?站在柳井正的立場,這當中也帶有「UNIQLO的方式是否也適用於其他商品」的實驗要素,然而,這項業務也在二○○四年時撤退,結果是以失敗收場。
也有「成功了的失敗」
可是,UNIQLO從二○○三年起,迎接了喀什米爾羊毛熱潮的到來。這是接續羊毛之後的第二波熱潮。乘著這股氣勢,柳井正收購了美國的成衣品牌希爾瑞(Theory)。進而也收購了德國的品牌Rosner公司、女裝成衣業的 National Standard公司。但是在收購這兩家公司之後,業績卻持續惡化,結果只好放棄股份。
經營事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從失敗當中學到許多,卻還是會遭到失敗。經營就是人和物以如此精妙的組合而形成的。其巧妙之處在於,如果能在偶然的機緣下達成,那就是成功,如果在戰略、意識的組合之下仍然無法發揮作用,那就是失敗。不管學會多少理論,總歸一句話,經營就是不斷地嘗試錯誤。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可以順利運作的方法,持續修正,而且絕對不能放棄。
二○○五年,柳井正回到社長的職位。目的是要整理已經擴大的戰線,再度將變得保守的組織改造成像風險投資企業一樣,具有新鮮感又具有攻擊性。
UNIQLO此時迎接第三波熱潮的到來。那就是從二○○七年開始的發熱衣熱潮。但是,偶爾掀起的熱潮並不能保證UNIQLO可以長期地居於勝利的地位。「就算有成功的方程式之類的東西,把所有的現象加以分析,製造出勝利方程式之後,四周的狀況也可能在一瞬之間丕變,那個方程式也就派不上用場了。隨時以自己的感性來觀察判斷發生在現實世界的事情,而且以理論性的、分析性的態度往前進。這兩種要素的總合和統合是不可或缺的。」(《成功在一天之後就可以拋到腦後》,以下同)
如果失敗,去思考「為何會失敗」;成功時問自己「為什麼會成功」。這是必然的失敗?還是偶然的成功?或者是反過來的?唯有經常這樣分析、反省這個過程,才能開啟下一道門扉。光是打開門扉,沒有安排好接下來要走的道路,那也是於事無補的。
「我們不能不考慮顧客的立場,因為小小的成功就感到滿足。很多經營者成就的明明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成功,卻錯覺自己完成了格局龐大的事情。我覺得也有很多人因為少年得志,所以搞不清楚接下來要做什麼好。也許我們不該把它當成是成功,而是一種『成功了的失敗』吧?我認為,對於產生自己已經成功的錯覺的人而言,這個成功很明顯的就是失敗。」
柳井正所說的話不只適用於經營者,應該也符合上班族該有的認知吧?當我們成就任何一個工作時,都不能產生「我成功了」的錯覺。越是優秀的人,對自己本身的評價就越低。
我們不能當一個把成功當成偉大的功績而昂首闊步的人,也不能當一個把小小的成功當成賣點,四處吹噓的人。這樣的人所擁有的精神上的目標也很低。越是對成功抱著虛懷若谷的態度的人,他的目標和志向也就越高。告訴自己﹁離成功還很遠呢﹂是很重要的事情。
「也許人只有在面對不獲滿足的事情或有自卑感時才會努力,才會想要付諸行動吧?如果在各方面都獲得滿足,完全沒有自卑感的話,也許我們就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了。」
當柳井正不過是山口的中小企業業者時,他是一個不被放在眼裡,充滿自卑感的人。或許就是因為這樣,所以他才得以保有想要改革自己投入事業的強烈意志吧?所以,他拚命地工作,閱讀各種書籍,從自己所尊敬的人身上接受刺激,持續學習。
不管是成功或失敗,活用這些經驗的原動力就在於想要完成某件事情的強烈意志。
人要有念頭才會採取行動,所以,我們需要有崇高的眼光。不能老是看眼前的事物,要遠眺更遠處的目標。只要放眼看遠方,眼前的失敗就可以活用為邁向下一關的跳板。 Chance 12
保持開朗的心境,為眼前的工作
盡最大的努力。
P a n a s o n i c 創始人 松下幸之助
既無家世也無學歷
松下幸之助出版了許多書籍,被尊為「經營之神」。相信有人已經聽膩了關於松下幸之助的人生、生活方式的軼聞了吧?也有人認為,對年輕一輩的上班族而言,他已經是個天高皇帝遠的人物了。
然而,儘管如此,為什麼關於松下幸之助的書籍還是被大量地出版呢?因為他的人生當中還是有很多值得參考的內容。
不管是什麼時代,對天生條件不佳的人而言,﹁現在﹂看來都是一個艱困的時代。就這種定義來看,松下幸之助出生的時代也算是一個困難的時代。如果是在江戶時代,家世代表一切,然而從明治到平成這個時期,卻是「東大畢業」「哈佛大學畢業」等學歷引領風騷的時代。松下幸之助既無家世也無學歷,他卻在這樣的背景下,以一個世代的時間就創立了松下電器(現‧Panasonic)這個大企業。就因為這樣,所以他成了眾人景仰的人物。
事實上,以他的人生境遇為參考的人非常地多。舉例來說,足球選手本田圭祐從高中時期就閱讀松下幸之助的書。以前我採訪本田圭祐的時候,他把書籍的內容清清楚楚地記在腦海裡,著實讓我大吃一驚。要不是自己也同樣地努力,松下幸之助的書籍內容就沒辦法進入腦海裡,而且就算看了書,也無法吸收為己所用。只有自己也那麼努力地工作或練習,才會在閱讀書籍,產生共鳴的同時,隨手在文句上畫重點線。這證明了本田從高中時代就針對人生認真地思索,想用足球來開拓自己的人生。
讓我們回到松下幸之助的話題吧。經常有人問身為成功者的幸之助:「您為什麼能成功?」他總是這樣回答。
「失敗時因為放棄所以才會失敗。成功時繼續努力,就會獲得成功。」
大家往往有個誤解,以為成功是一步一步接近的,其實不然,成功是在某一天突然到來的。幸之助所說的那句話似乎也隱含這樣的教喻。﹁突然到來﹂的背後是不斷地努力,平日不認真過生活,成功是不是會自動到來的。就算來了,也會立刻就飄然遠去。只要不斷地努力直到成功,那麼成功必然就會到訪。
承認一切都是松下的錯,成功復活企業
幸之助確實是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他成功之後,還是有危機上門。
最有名的一段軼聞便是一般人稱的「熱海會談」。
一九六○年代,松下電器的主力事業—白物家電等的營業額漸漸地下降了。
高度的經濟成長也告了一段落,業績已經達到頂點,廠商之間陷入過度的競爭當中。松下電器花了許多時間建構起來的各地販賣店,和代理店的銷售網路有大部分都呈現赤字經營,處於危機的狀態。此時幸之助六十九歲。他從第一線上退下來,以《成功立志傳》當中的人物角色,四處舉辦演講活動。然而,從部屬呈上來的報告就可以看出,營運結構上正面臨捉襟見肘的危機。
從銷售現場傳上來的心聲大部分都是對總公司的不滿,認為「是總公司的問題」。
發覺事態嚴重的幸之助將營業所長和全國各地的販賣店、代理店店長都集合到熱海的「新富士屋飯店」,和負責銷售的現場人員進行徹底的對話。然而,那場會談只是讓彼此的情緒相互衝撞,遲遲無法找出完善的解決之道。幸之助也一直敦促現場人員多努力,然而雙方的討論焦點始終沒有交集,處於平行線狀態。員工們對總公司的不滿始終沒能消除。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說服現場的工作人員呢?討論活動持續了漫長的三天時間,幸之助最後這樣說:
「我非常能理解各位所說的話。結論是一切都是松下的錯。」(摘自《松下幸之助故事》,該公司HP)幸之助終於這樣當面道歉,承諾松下電器會將心比心,重新出發。在這場熱海會談之後,本來擔任會長一職的幸之助自行就任營業本部長的職務,回到銷售現場的第一線,推動「一地區一賣店制」「事業部、販售店之間的直接交易」「新月份銷售制度﹂等三種改革方案。為了得到各銷售店家和代理商店的認同,他四處奔走,結果,各個據點的經營狀況都有了改善,企業成功復活。 誇讚自己「今天真的努力工作了」的踏實感
成功是很脆弱的。長久以來以成功為目標,將失敗轉換為成功的人也許會在成功之後立刻又遭遇失敗。危機是隨時存在的,所以,持續的努力是必要的。同時,人生才會充實。幸之助是這樣陳述充實的定義:「夢想要製造某種成果,從早到晚,忘了時間的流逝,流著汗水辛勤地工作。(略)拚命地努力。以這種態度投入各種困難的工程當中,時而即便徹夜未眠也要完成目標,從這當中可以感受到巨大的喜悅。後來,我在二十二歲的時候就獨立創業,成立了製造電氣器具的事業,雖然規模很小。創業之始,我專注地投入其中,每一天都誠實勤奮地工作著。我到現在都還清楚地記得,在這樣無止境地努力的日子裡,我在夏天工作到三更半夜,把水裝在水盆裡一邊擦澡一邊誇讚自己『我今天也真的很認真地工作呢』時的那種充實感。」(《人生心得帖》)
只要有工作,一定就會有覺得辛苦的時候。在面臨這樣的苦境的時候,幸之助的話語才會真正深深地滲入我們的內心深處。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狀況,都要保有明亮開朗的心境,為眼前的工作盡最大的努力。
回顧一天的生活之餘,松下幸之助告訴自己「我今天真的努力工作了」,他就是這樣認真地過日常的每一天。我個人認為,「認真地過」不等於是盡最大的努力做好眼前的事情嗎?在盡了最大的努力之後,一定會想好好地誇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