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培養熱情之前,先養成能力 —
卡爾.紐波特( Cal Newport)
「追隨你的熱情」是很糟糕的建議。這是我研究「什麼讓人樂於工作?」這個基本問題一年後得出的結論。我從這份研究獲得的兩個觀念,都與「追隨熱情」相反。第一,在工作前就懷抱熱情的人很少。因此,要求他們「追隨自己的熱情」只會造成焦慮與失敗。
第二,即使對特定主題深感興趣,但數十年的職涯滿意度研究告訴我們,工作要變成愛好,原本就有的興趣遠遠不夠。舉例來說,許多充滿熱情的烘焙師父被經營麵包店的壓力壓垮,也有很多充滿熱情的業餘攝影師記錄了一場又一場冗長的婚禮後,失去對攝影的興趣。
如果想保持對工作的熱情,除了想辦法找出基因中與生俱來的召喚,還需要更成熟的策略。我想在本篇文章中探討其中一項策略,這項策略在我研究成功人士的人生時經常出現。我們就以一位知名作家為本文的個案研究對象。
環境記者比爾.麥奇本( Bill McKibben),一九八九年出版《自然的終結》( TheEndof Nature)後聲名大噪,此書也是第一批與氣候變遷有關的熱門著作之一。麥奇本後來繼續寫了十多本書,成為重要的環保人士。如果你聽過麥奇本的演講,或看過他的訪談,就能明顯看出他對工作的熱情。可是,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可以從他進哈佛念大學,為校刊《哈佛克里姆森報》( HarvardCrimson)開始撰文時講起。他畢業時已是校刊編輯,《紐約客》雜誌的編輯威廉.蕭恩( William Shawn)因此注意到他。蕭恩邀請剛畢業的麥奇本撰寫「城中話題」專欄,這個專欄是雜誌的重點專欄。
一九八七年,在《紐約客》工作五年後,麥奇本採取行動,辭去工作,搬到阿第倫達克山脈的小屋中,隱居野外,寫下《自然的終結》,立刻成為環境新聞學的經典著作,為他現在充滿熱情的人生打下基礎。
麥奇本的故事凸顯兩項重點,而我的研究也證實,如果想了解人們如何打造自己熱愛的工作生活,這兩點是關鍵重點。
重點一:工作內容沒你想像的重要
麥奇本走上他熱愛的作家之路。不過,深入了解他之後,我認為,如果抱持同樣的熱情,他還有很多不同的職業可以選擇。對麥奇本來說,真正重要的似乎是自主權(例如:可以自己決定工作內容、在什麼時間工作、住在哪裡),以及能否影響這個世界。所以,只要能讓他擁有自主權、能夠影響世界,就能激發他的熱情。舉例來說,你可以想像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麥奇還是一樣快樂地領導著重要的非營利教育組織,或成為備受尊敬的社會學教授。
熱愛自己工作的人常出現這種情況。他們的滿足感不是來自工作內容,而是因為工作獲得的重要生活型態。這些型態因人而異,舉例來說,有些人渴望獲得尊重、成為重要角色;有些人渴望的是能彈性安排時間、工作單純,但重點是,這些特點比特定的職位籠統。要打造一項事業,該問的不是「我對什麼樣的工作有熱情」,而是「哪種工作方式和生活型態可以讓我有熱情」。 重點二:先有能力,再有熱情
麥奇本一直到非常擅長寫作後,才能夠擁有工作的自主權和影響力。舉例來說,他剛到哈佛時,報導能力還不太優秀。他早期的報導(可以從《克里姆森報》的資料庫找到)顯露出菜鳥記者過度誇大的毛病,例如,他一九七九年報導美國職籃塞爾提克隊開幕戰時,把體育場館形容成「老舊的地下墓穴」,又把退休球員的制服號碼說成是「從天窗懸掛下來的一連串聖人名單,只能從球員曾經穿在身上的鮮綠色球衣號碼來分辨」。
最讓麥奇本的同事印象深刻的並非他的寫作天分,而是他為了精進寫作能力不屈不撓的努力。《克里姆森報》曾經有個傳說,麥奇本某天參加劍橋市議會會議,回到辦公室的時候時間已晚,只剩三十五分鐘就要交出隔天的報導。他和其他記者以一瓶蘇格蘭威士忌打賭,賭他能不能在截稿時間前完成三篇報導。結果他贏了。
麥奇本在大學校刊寫了四百多篇報導,在每年發行四十七期的《紐約客》寫了五年的文章。在他邁向有自主權、可發揮影響力的人生、創造重要成就、寫出《自然的終結》之前,他已經培養了相當深厚的專業能力來支持自己的轉變。如果他火候不到就想成為全職作家,絕對會失敗。
熱愛工作的人身上經常看到這種模式。就如重點一所述,只要工作能讓你擁有你想追求的生活型態,就會變得很有吸引力。不過,這些生活型態稀有又珍貴,舉例來說,不會有人因為你真的很想要,就願意給你很多的自主權或影響力。基礎經濟學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的東西稀有又珍貴,你也要以稀有又珍貴的東西來交換,而在職場上,你可以提供的就是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總是要先有計畫地培養能力(就像麥奇本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七年寫了超過五百篇文章),才會有熱情。 現在,讓我們後退一步,重新整理一下。對工作抱持熱情是個頗為合理的目標。可是,追隨熱情(只因為本來對工作內容有熱情就選擇這項工作)並非達到目標的好策略。這項策略假設的是你對一個現有的工作原本就懷抱熱情,而且對工作有強烈興趣,並因此足以長久對工作感到滿足。這些假設都有瑕疵。
麥奇本的故事反而凸顯了另一種更高明的方式,可以培養熱情。這個方式很多人用過,而且最後都達到令人激賞的成就。這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有計畫地培養稀有珍貴的技能。只要能吸引市場的注意,就能把這些技能當作槓桿,將生涯導向讓我們產生共鳴的生活型態(擁有自主權、彈性、發揮影響力、有所成長等等)。
比起選擇完美的工作、立刻並能長久享受工作的喜悅,這個策略沒有那麼誘人。可是,這項策略獨到的優點就是的確有效。
換句話說:不必追隨熱情,而是該培養熱情。
卡爾.紐波特 美國作家,喬治城大學教授。著作《如何成為出眾人才》主張「追隨你的熱情」是很糟的建議。想更了解卡爾和他的著作,請上部落格「 Study Hacks」。
創造自己的機運 —
約瑟琳.葛雷( JocelynK.Glei)
如果說,二十世紀的職涯是一座階梯,我們從一道道可預測的橫木往上爬,那麼二十一世紀的職涯就像是一片巨大的岩面,所有人都是徒手攀登,沒有一定的路線,必須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接受過的訓練、自身的優點來爬到頂端。我們必須創造自己的機運。
科技光速發展,有些工作在幾年內或甚至幾個月內就會變得不可或缺,有些工作則會遭到淘汰。十年前有誰知道「社群經理」是什麼工作?還有「 iPad程式設計師」「Javascript忍者」?
勞動人口中,有相當大比例的工作二十年前根本不存在。就算工作性質沒變,但很有可能現在使用的是前人料想不到的新科技和能力。想想寫部落格的設計師、發推特的喜劇演員,或是在 Kickstarter網站上募資的導演。
十年之後,我們可能都在從事現在無法想像的新工作。這個想法令人既興奮又害怕。我們要如何準備,才能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呢?
1.不要只顧頭銜,該在意的是使命。無論是成為創意總監、行銷主管、產品經理,我們都很容易陷入追求特定頭銜的泥淖中。不過,頭銜是陷阱。今天想要的工作,明天可能就不存在了。因此,為了勝任某個特定職缺而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想培養的能力,就等於限制自己的選擇。
不要以特定角色為目標,而是專注在你想完成的事情。問問自己:「我正在解決什麼問題?我想要創造什麼?我想要改變什麼?」使命就會從答案中迸現。可能會是「我想要開創線上出版的新商業模式」或「我想要利用科技把教育帶到資源匱乏的地方」,或是「我想要參與乾淨能源的討論」。
選擇一項使命,就能重找到野心所在,讓其他人同感興奮,和你有所共鳴。(例如:「我對乾淨能源也很有興趣。你知道 Mosaic嗎,那個乾淨能源的投資市場?」)你的底線也會更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觀和可能進入的公司或合作對象是否合拍。面試你的公司肯定需要一位產品經理,可是他們也和你一樣,熱切地想把教育帶到資源匱乏的地方嗎?
使命說得越清楚,就越有能力適應不斷改變的市場,吸引、評估新的機會。 2.熱情探索新科技。你現在使用的工具不會是未來使用的工具。過去你或許聽過「人生運動」( life sport)一詞,指的是可以從七歲做到七十歲的運動,例如高爾夫、網球、游泳。《連線》( Wired)雜誌的共同創辦人凱文.凱利(Kevin Kelly)最近擴大了這個詞的意義,把科技也列為人生運動的一種,列出我們都該培養的「科技生活技能」。
正如凱利所說:「如果你現在還是學生,你長大後要用的科技現在還沒發明出來。所以,你最需要熟練的不是特定科技,而是要熟練科技運用的通用法則 ……」
無論是用 Skype面試、打造親切的推特化身( Twitter persona)、學習如何出版電子書、實驗新的工作管理應用程式,我們必須善於測試對個人與工作都有益的新科技。有時候,我們會選擇不要讓某種科技進入我們的生活,那也沒關係。這是實驗,透過實驗得到的知識才是關鍵。
3.養成盡量幫助他人的習慣。我們都很確定自己在未來某一天可能需要幫助。領導專家和民族學家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在 99U大會發表激勵人心的演說時清楚說道:「我們並非萬能,也不是只靠自己就能變得萬能。」西奈克接著說明,培養人際關係的能力是種族生存以及創意者成功的關鍵。培養人際關係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互相幫助。
不過,在人際關係複雜又驚喜連連的時代,善心之舉不見得都是簡單的一對一關係(像是「我幫你抓背,你也幫我抓一抓」),也不該有這樣的關係。幫助同伴、同僚、盟友應該是一種固定的習慣,本身就是獎勵。儘管我們通常無法預見,但善意總是會回到我們身邊。 <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