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情境化
──從每個人的市場,變成每個情境需求的市場

  情境化這個趨勢係指,別人根據我們在這世上的位置與我們應對。這裡的情境是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的時空連續體(space-time continuum)中,人的「空間」和「時間」。而我提起這個是為了說明,一個人的時空位置決定了他的情境脈絡,而這個情境脈絡又決定了這個人可能感興趣的資訊,以及可能產生的數據。情境是判斷數據消費者當下對什麼感興趣的首要因素,因此情境化將成為企業如何與目標受眾交流背後的主要驅動力量。

◆空間X時間,創造每秒都不相同的需求情境

  第一章曾介紹過情境式服務的概念,也就是行動裝置有能力知道自己在世界上的時空位置。接著,這些裝置就能讓使用者接觸到根據這兩項因素得到的資訊。利用情境服務的過程可稱為「情境化」(contextification),透過這個流程,企業就能找出各式各樣的潛在服務提供給顧客。
如果你有智慧型手機,肯定體驗過早期的情境化。如果你在手機上啟動地圖應用程式和定位服務,手機就會找出你的地點(以及時間),並在應用程式裡的地圖顯示你的位置。如果接著在應用程式搜尋某樣東西,例如「加油站」,應用程式會找到距離你最近的加油站,並在地圖上顯示出來。這就是情境化,你的時空位置變成搜尋的部分標準。

  情境化要到二○○○年代初期才有辦法做到,因為情境化需要行動服務公司將定位資訊整合到服務架構,再將數據透露給外面的公司,例如應用程式開發商。因此,透過情境化能做到的事情很多尚未實現。不過,由於智慧型手機和應用程式迅速在全球擴展,對情境化的需求和期待,應該會讓這個技術能力領域出現驚人成長。而且隨著情境化快速發展,文明社會創造的數據量,將因為那些先進的服務而多增加好幾個數量級。

  情境化對數據巨浪的影響不能低估。對所有人來說,我們在世上的情境時時在變化。我們可能因為去上班、購物,或是到訪另外一個城市或國家,不斷在改變自己的位置。大多數的人一整天都頻頻改變位置。除了身體移動之外,還有時間的移動。我們的情境加上時間這第四個面向,便導致了數據巨浪,因為生活中的每一秒鐘都提供嶄新而截然不同的情境,我們的渴望和需求可能分分秒秒在改變。

  舉例來說,連鎖速食餐廳企圖吸引你順路到其中一家分店,會發現情境脈絡的「什麼時候」跟「什麼地方」一樣重要。下午兩點對附近的顧客寄發早餐半價的折價券,不會有什麼用(雖然遇到適合的顧客的話也可能有用)。但是下午兩點寄發午餐半價的折價券給這個顧客,可能就是時機正好。

  所以,利用這四個情境脈絡面向,即三個空間相關的面向加上時間,可以有效創造出上兆個獨特商機。可惜的是,這意味著企業必須意識到這幾兆個機會,即時追蹤,並即時採取行動。這就是發生作用的數據巨浪,也正快速成為顧客導向企業的新常態。

  此外,還有更多面向可整合到情境脈絡之中,進一步改善獨特市場。有個例子就是地方天氣狀況。智慧型手機能察覺當地的天氣狀況,不管是藉由網路的數據來源,或直接用手機上的裝置測量,如溫度計或氣壓計。這對個人情境能增加什麼價值呢?如果一個人在攝氏三十二度的戶外,你可能會想送個冰拿鐵的折價券,而不是送熱飲折價券。反過來說,如果顧客所在的地方正在下雪,你可能會提供熱巧克力的優惠。

  另外一組迅速普及的面向就是個人健康數據。顧客目前能接觸到眾多智慧型裝置和應用程式,可追蹤記錄健康相關數據,如血壓、體溫以及每日走過的距離。這些數據組可以納入日益深入的情境化,讓企業有更豐富的數據組可了解顧客,並對顧客銷售。當然,這些額外的情境面向大幅增加需要管理和分析的數據量,但我們都知道,企業若是力求繼續經營,這將是一種新常態。

◆從每個人的市場,變成每個情境需求的市場

  情境化驅動大規模數據成長的另一個原因,是企業回應這些情境數據的方式。你能為顧客找到的獨特情境可能有幾十億種,每一種都代表一個獨特的案例(case),而這些案例每一個都有最理想的產品或服務可提供。因此,如果蒐集到的顧客情境數據,足以定義一萬種獨特的案例,那麼你就應該盡力提出相同數目的獨特商品或服務,回應每一個案例。

  舉例來說,如果我在曼哈頓某一個十字路口需要一輛豪華禮車,我就代表在那個場合、那條街上的一個獨特市場。知道這些並不足以完成交易。光知道特定的需求存在是不夠的,還必須能夠回應這個個別市場。因此,禮車公司不僅需要知道我當下在這個地方需要一輛禮車,還必須隨時追蹤公司所有的禮車,才能將最近的禮車派發到我所在的地方,滿足我的需求。要將情境化變成現金,知道做什麼反應跟知道需求存在一樣重要。

  理想的情況是,有多少個情境化案例,至少就要有多少個獨特的商品或服務,因為每一個案例都有一個最理想的回應方式。如果已確認有一萬個可能的案例,卻只提供了一種商品或服務,掌握所有情境細節就沒有價值了。因此,數據巨浪不僅源自於分析所有顧客產生的數據,還源自於為了每個案例而創造的所有獨特回應。

◆在顧客有需求前先給予滿足

  在智慧型手機上使用過地圖應用程式的人都知道,情境化就是這麼棒──應用程式知道我的時空位置還了解我的偏好,根據這些數據呈現出來的資訊或選項,非常令人嘆為觀止。有了這些應用程式,我可以立刻找到當下有用的資訊,無論我當時要找的是什麼。現在肚子餓嗎?沒問題,這裡有距離最近的十家或二十家餐館。車子要加油嗎?輕輕一按,就能找到五、六家最近的加油站。在市中心找不到停車位?應用程式可以幫你找到最近的停車空位。

  情境化是改變局勢的社群趨勢,因為它將我們的每一天,分解為成千上萬個區塊。每一個區塊裡面,我們可以界定當下的需求和渴望,因而創造出時間與空間限定的獨特市場。每一個市場必然都是個別市場,可以極為清楚地定義,方便企業鎖定。由於這些個別市場具體明確,甚至可說是獨一無二,可在那個時刻滿足顧客需求的公司,就能創造更高的顧客價值。如此一來,公司可以從顧客業務當中獲取的利益顯然更多。在這過程中,情境化促成無限的新機會,可以發現、定義,並滿足我們的需求和願望。

  滿足顧客在情境脈絡下的需求,只是情境化的開端。隨著支援情境化的科技和數據發展,將越來越有能力確實預測使用者未來的情境背景。由此再發展出預測未來需求的能力,從而創造市場「拉力」,而不是市場「推力」。這種轉變將徹底改變消費者對優秀顧客服務的定義。在不久的將來,被動回應顧客將是在市場上敗北的門票。反倒是能預測消費者願望和需求,才是眾人所期待的。要謹記的是,從被動反應到預測行銷的轉變,仰賴的是即時分析大量情境數據,而且這種情境數據將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擴張。目前的數據管理或許顯得頗具挑戰性,但相較於未來十年可能有的複雜情況,卻是微不足道。

  要參與這個情境化的世界,使用者勢必要犧牲一定程度的隱私。事實上,你願意放棄的隱私越多,透過情境化得到的潛在回報也越大。正如我們看到的,有些人斷然拒絕做這種取捨,有些人則欣然拋開戒心,一頭栽進情境啟動的市場之中。行動與社群科技的年輕使用者,對自己隱私的疑慮顯然遠遠不及年長者。儘管這種世代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但是選擇加入情境化浪潮的壓力也逐漸攀高,因為終端用戶的獲益十分令人嚮往。

◆不計其數的個別市場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挖掘手邊的大量數據,也在消費者市場創造並支援大量客製化的動力。像亞馬遜、Google以及eBay等網站的常客,就能辨識出這個趨勢,因為這些網站積極記錄每個訪客的資料,利用這些資訊賣給他們更多產品,成為滿足顧客需求時不可或缺的一環。過程中,這些網站針對用戶的偏好、目前的要求,以及預測到的未來需求而量身打造。

  這種以顧客為中心的做法,演變成新的市場典範:個別消費者的市場(Market of One)。消費者根據自己和各企業的互動,現在已經開始期待這種程度的精準體驗。在這方面做得成功的企業,將能實現驚人的成長,並改善獲利能力。反之,不能履行這種客製化體驗的企業,將發現他們日益邊緣化,被推到產品或服務的商品化角落,還會眼睜睜看著獲利能力消失,因為他們不能有效回應個別用戶的需求和期待。

  有趣的是,這種鎖定焦點的精準做法,未必會減少消費者收到的賣方訊息量;相反地,消費者收到的訊息通常更加切身,並占據更多他們有限的注意力,進一步加重資訊超載的問題。

  個別消費者的市場,既是由顧客數據的驚人成長而啟動,回頭又投入更多數據,因此企業現在貯存了大量顧客資訊,而且必須積極探勘,並即時回應數據。這給企業帶來對資訊來源的龐大需求,也將對成功企業的營運方式造成重大改變。

  情境化再進一步應用的話,企業或許會知道在我要去旅行的城市有哪些朋友、我停留的期間他們是否有空跟我碰面,以及他們喜歡的當地餐廳名稱。這些資訊讓行銷人士得以創造一個超級精準的訊息寄給我,在引起我注意的三十秒內讓我買點什麼。而我對廣告有正面回應(並因此花錢)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因為這能滿足我在當下情境的需求。贊助商花在情境化行銷的經費效益大幅增加。

  就是這種成果效率,促使大量行銷經費在未來十年湧向情境化。情境化最為強大的行動領域尤其如此,因為終端用戶不斷在潛在市場中穿梭。事實上,二○一二年花在行動行銷的費用比二○一一年增加了將近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