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便宜,還是好貨?

  在競爭的世界,你必須努力創造附加價值,這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你想出辦法製造更好的產品,更有效率地運用資源;你聆聽顧客的心聲,想知道如何讓產品更吸引人;你和供應商一起解決問題,增加雙方的營運效率。總而言之,你需要從顧客與供應商的角度出發,設法瞭解他們的觀點。

  然而人生沒那麼簡單,你會遇到一個基本難題。改善品質會增加成本;同樣道理,節省成本會犧牲品質。品質與成本之間必須有所取捨,你可以有更好的品質或更低的成本,但無法兩者兼顧。

  要做出這樣的取捨,就必須跳脫原本的舒適圈,挑戰你已經習慣的做事方式,或者像環球航空(Trans World Airlines)一樣,挑戰令人「不舒適」的傳統做法。

全球首創「舒適艙」,小兵立大功

  1993年1月,環球航空正在經歷破產後的重整,就像一架失速下墜的飛機,老顧客紛紛離去,乘客滿意度墊底,和別家航空公司的差距還有點大;員工士氣低落,保險櫃裡只剩下1000萬美元的現金。

  就在這個關頭,環球航空的資深行銷副總鮑伯•科齊(Bob Cozzi)找到了突破困境的方法。他提議每架飛機拆掉10~40個座位,打散其餘的座位,讓經濟艙的乘客有更多的伸腿空間。科齊表示:「我們要放手一搏,先花100萬美元改裝座位,再花900萬美元做宣傳。」這是背水一戰的賭注。

  於是科齊開始宣傳他們的「舒適艙」,廣告口號是:環球航空──最舒適的飛行方法。當時經濟艙的標準規格是每個座位有30~32英寸的伸腿空間,舒適艙硬是比別人長了3英寸。各家航空公司為商務艙與頭等艙加大空間,但在大型航空公司當中,只有環球航空也為經濟艙加大空間。儘管如此,還是很多人心存質疑,刻薄的觀察家諷刺說,新措施無異於重新安排鐵達尼號的躺椅座位。

  結果他們全錯了。在舒適艙推出之後,乘客滿意度飆升,員工士氣大振。短短六個月內,環球航空的評比就從墊底竄到名列前茅──完全只因為多出來的伸腿空間。在七個評分項目中,它有六個項目低於平均,包括不誤點、飛機內裝、機位調節、航班排程、機上設施、登機報到以及航程結束後的表現。不過,在座位舒適度這一項,它的評分遙遙領先其他所有航空公司,鮑爾市場研究公司(J. D. Power)因此將環球航空評選為美國長途飛行第一名與短程第二名。

  這樣的成績讓環球航空班班客滿。根據科齊的計算,只要每個航班能增加一位經濟艙的旅客,一整年營業額就可以增加8000萬美元。許多商務旅客也開始改搭環球航空,因為有些公司不准員工出差搭商務艙,環球舒適艙因此成了商務旅客的首選。到了1993年底,環球航空每個機位的營收平均上升30%,是其他航空公司的兩倍。

  環球航空用舒適艙改善服務品質,既聰明又省錢。拆掉一個座位的真正成本,是原本會坐那個座位的旅客所付的機票錢,但如果飛機本來就坐不滿,拆掉一些座位讓旅客有更多伸腿的空間,並不會增加太多成本。

  環球航空贏了,旅客也贏了。環球航空品質改善,競爭力增加,所以其他航空公司輸了嗎?不盡然。它吸走了部分的商務旅客,從這個角度來看,的確會造成其他航空公司的損失。但這個賽局也有雙贏的成分。由於座位變少,空位變得更少,環球航空不再有降價競爭的動機。事實上,現在旅客願意付更多錢買更好的服務,它甚至還有漲價的空間。環球航空不再需要降價競爭,對其他公司當然有利。

  但萬一其他人也模仿這個策略怎麼辦?環球航空的努力會不會失去意義?不會。如果其他人也複製這個方法,正好可以解決航空業產能過剩,機位多到坐不滿的困境。旅客將會有更多的伸腿空間,飛機的空位會減少,各家航空公司也比較不會降價競爭。科齊的方法讓航空業免於價格戰之苦,大家不會再為了讓經濟艙坐滿而隨意降價。這是再好不過的商業策略。

  不過,上述的情況並未發生。其他航空公司因為擔心「星期五下午效應」,大多沒有跟進新措施。一般來說,尖峰時段的班機一定會客滿,特別是星期五下午,這時減少座位的代價還真的不小。為此其他航空公司決定不要更動座位,離峰時段的班機坐不滿沒關係,只要尖峰時段有足夠的機位可以賣就好。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重點,減少座位會改變離峰時段的賽局。空機位比較少的公司比較沒有動機調降票價──就算空位少是因為椅子被拆掉也一樣。而高票價所帶來的好處,可能遠比星期五下午少賣幾張票來得重要,不過顯然其他人不這麼認為。

  其實環球航空後來也忘掉了初衷,差點就要廢除舒適艙。由於策略太成功,飛機班班客滿,讓伸腿空間的成本看起來變高了。1994年,新入主的管理階層認為舒適艙是不符成本的做法,完全忘記了飛機一開始為什麼會坐滿。就如科齊所說:「舒適艙太成功,以致於新的管理階層決定砍掉它。」結果員工挺身為舒適艙辯護,超過300封抗議傳真如雪片般飛來。

  科齊因為反對管理階層的計畫而辭職。最後管理階層還是讓步,1994年4月,環球航空減少了一些舒適艙,但沒有全面廢除。部分飛機把座位加回去,專門在暑期旺季的時候飛熱門航線。到了1994年秋天,環球航空的國內班機重新全面設置舒適艙。其他航空公司如果想跟進,其實也為時未晚。

  舒適艙的策略算不上是取捨,環球航空其實只付出了一點點成本就讓服務品質大幅提升,這就是它高明的地方。但一般來說,要提高品質就得花錢,而且你不能假設顧客都願意付更多錢來補償你為此增加的成本。每個人對品質的重視程度不一樣,有些人覺得品質不重要,便宜才重要;有些人卻願意為了好一點點的品質多付很多錢。假設你花了1塊錢改善品質,有些人會願意多付你10塊錢,有些人願意多付2塊錢,還有些人只願意多付半塊錢。取捨是數字遊戲,很難拿捏。

  大家都同意搭乘協和號超音速客機又快又舒服,但是因為載客量有限,所以營運成本非常高。沒有多少人願意用更高的票價來節省三小時,所以儘管協和號只有100個座位,還是很少坐滿,但這不表示經營超音速客機無法獲利。如果有更大台的超音速客機,平均成本會降低,票價也會跟著降低,就能吸引到更多旅客,然後賺錢。在協和號問世的1960年代,美國航空業還沒有製造更大型超音速客機的技術,但現在已經有了。

  提高品質的相反是降低成本。當廠商試圖節省成本,消費者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許多人不在乎品質稍微下降,但有些人會因此覺得產品完全不值得。不論提高品質或降低成本,都是數字遊戲。

  美國的塔可鐘速食店(Taco Bell)和英國的馬莎百貨(Marks & Spencer)就很會玩這種數字遊戲。你可以找到比塔可鐘更好吃的墨西哥食物,也可以找到比馬莎百貨更高檔的衣服,但是高品質會帶來高價位,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負擔。塔可鐘與馬莎百貨放棄掉一些要求高品質的顧客,但是得到了更多、更多的顧客。兩家店都讓顧客覺得物超所值,樂於光顧。

  環球舒適艙、塔可鐘與馬莎百貨,做出的取捨都沒有太多。環球航空用很小的成本就讓品質大幅改善;塔可鐘與馬莎百貨只犧牲了一點點品質,但省下很多成本。理想上,取捨應該盡量小,最好是完全不用取捨。

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取捨是建立附加價值的一種方法,不過更好的方法是用低成本創造高品質,也就是「兼得」。真有這麼好的事?絕對有。比方說,有人發現,與其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式改善產品缺陷,不如重新設計製造流程,設法同時提高品質、降低成本。所以高品質和低成本是可以共存的。

  建立良性循環是兼得的另一種方法。你開始製造更好的產品,成本增加,品質卻看似進步有限。但如果能堅持下去,就會有更多顧客來消費,於是產量變大,營運可以更有效率。品質與成本的取捨開始對你有利,你賺的錢也比較多了,有能力增加一點投資繼續改善產品或降低成本,或是兩者都做,你又因此得到更多顧客與更好的生產效率。良性循環啟動!等到規模夠大,你的成本甚至有可能壓到比改善產品之前還要低,所以不用再取捨了,你可以兼得(高品質與低成本)。

  大家常說,在環保議題上,取捨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想要更乾淨、更環保的產品,就得接受比較差的品質或比較高的價格。這是錯誤的想法。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與瑞士聖葛倫經濟研究院(St. Gallen University)管理學教授卡拉斯•林德(Claas van der Linde)以荷蘭鬱金香為例,證明在環保上可以做到兼得。為了減少土壤與地下水污染,荷蘭將鬱金香從室外移到先進的溫室裡栽種。如此一來,農藥與肥料可以在密閉系統中循環,經過控制的環境也減少了感染病蟲害的機率,讓花農得以進一步節省農藥與肥料成本。花農改採室內栽種,找到培育鬱金香的新方法,使經營成本下降。最終,溫室讓鬱金香的生長環境更穩定,改善了花卉品質。荷蘭的鬱金香花農同時保護了環境,又提高自己的附加價值。

  兼得並非一定要靠優良的技術,只要你夠勤快,到處都是機會。我們都明白實地調查的重要性,所以不辭辛勞,跑去了Club Med度假村。

少即是多,打造無可取代的品牌價值

  Club Med度假村的工作人員很辛苦。每天工作從7點15分的早餐開始,一路忙到午夜過後,工作內容包括打深夜籃球、調酒,或排練隔天晚上的短劇表演。工作人員必須會說多國語言,每周工作六天,但是Club Med付給這些「親善大使」(他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