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救援最前線的關鍵69天
智利礦場的領導課Leadership Lessons from the Chilean Mine Rescue
法齊亞.拉希德 Faaiza Rashid/艾美.艾蒙森 Amy C. Edmondson/赫曼.李奧納 Herman B. Leonard

2010年8月5日午後不久,智利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 Desert)的聖荷西銅金礦突然有超過七十萬噸岩石塌落,封住了通往坑道的中央通道。接近入口的礦工備受驚嚇後迅速撤出,但在地底深處工作的33名礦工,則被陷在堅硬無比的岩石下方。

礦井意外頗為常見,但智利這次意外在好幾個方面是空前的,包括礦工受困的深度、岩層的不穩定,以及礦井的古老、惡名昭彰的安全紀錄。兩天後,第二次岩石塌落封住了通風井,這時專家估計,找到並救出地底礦工的機率低於1%。

但在10月13日,33名礦工(他們自稱「Los 33」)在2,300呎深的地下,度過破紀錄的69天後,全部獲救出地面:雖然身體虛弱,但生命無礙。最後一名礦工被吊出地面,救援團隊舉起一塊寫著「智利使命達成」的標牌時,全球有超過十億名電視觀眾目睹這一幕。

聖荷西救援行動是一次了不起的作業,涉及在巨大時間壓力下的領導力,以及來自不同組織、專業領域、國家數百人的團隊合作。世界各地的人,包括本文的三名作者,追蹤事件的發展,擔心、驚奇及欽佩兼而有之。我們很快便斷定,這個故事對企業經理人如何在困難處境下發揮領導力,有重大的啟示。

礦工獲救後不久,本文作者之一的拉希德飛往聖地牙哥,深入訪問這次事件的幾位關鍵人物。我們的研究成為兩個案例研究的基礎,而我們也在世界各地講述這兩個案例。有關領導人在高時效要求、高風險、不成即敗的不確定處境下,該扮演什麼角色,這件事令我們得到新的見解。


該主導也該授權
雖然細節有異,聖荷西救援團隊領導階層面對的難題,與企業經理人在眼前動盪的商業環境中,經常得面對的挑戰類似。組織不時必須應付攸關成敗存亡的威脅,風險無法充分了解,對策不明,甚至機會也難以辨識。歷史經驗對處理未來的難題幫助不大,經理人必須在極大的時間限制下,快速學習並可靠執行。這些因素可能讓局勢變得混亂、令人沮喪,而且往往恐懼。

在這種令人激動的處境下,大多數領導人精神不安。他們為以下的問題發愁:是否應該主導一切,密切監督部屬?還是應該積極授權,鼓勵創新和實驗?我們的研究顯示,答案應該是兩者皆是。上述選擇是一種錯誤的二分法。

在複雜和快速演變的環境下,執行長必須掌控行動,以便有效率地執行任務,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但執行長及他的團隊也必須快速學習,跟上事態的變化,保持領先對手的態勢。要做到這樣,領導必須培養創意與開放心態,鼓勵探索與創造,促進跨領域、跨立場的合作。

為了滿足這些矛盾的要求,領導人必須時而主導行動,時而促進創新。有時領導人必須堅決果斷,發號施令,不時終止討論,以便團隊能完成工作。但領導人也必須適時創造空間,以容納新點子,鼓勵異議,提出問題,以及促進實驗。領導人若是太傾向主導一切,或是無限制地探索,都會對自己不利。

領導的雙重性概念,以前在《哈佛商業評論》就已曾討論過。史丹福的詹姆斯.馬奇(James G. March)指出,組織必須既探索新機會,也把握既有機會;哈佛商學院的麥克.塔辛曼(Michael Tushman)、史丹福的查爾斯.歐萊禮(Charles O'Reilly),則引進雙元組織(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的概念。本文延伸這種觀念,提出一個框架,面對複雜、高壓力處境的領導人,可用來整合快速創新和緊急執行。


領導人的三件要事
如下所述,聖荷西救援行動分兩個階段:歷時17天的搜索,找到受困礦工,與他們取得聯繫;為期52天的拯救行動,維持礦工的生命,最後將他們安全吊出地面。兩個階段各針對一個問題:第一個階段有如在乾草堆裡找一根針;第二個階段是迅速設計一個新穎的營救系統,並付諸實踐。處理這兩個問題時,這次任務的領導人使用看似矛盾的相同做法:既控制也授權。領導階層致力促進工作進展,並在難以想像之處尋找新構想;他們迅速行動,但也花時間反省。

我們發現,為了有效執行這種雙重做法,領導人必須做三件要事:展望(envision)、招募(enroll)及實行(engage)。這三件事必須反覆地做;你可以把它們想成是一個三角形上的點,而不是一個流程中的步驟。任何時候都只能偏重其中一件事,而隨著情勢的發展,它們將逐一成為焦點。此外,這三件事都各有控制與授權的元素。為了平衡三者,領導人必須持續分析不斷改變的局勢與環境。

展望
主導務實評估,並賦予團隊希望
要在混亂的環境下成功,團隊必須切合實際,同時懷抱希望。領導人必須同時促進這兩者:了解現實情況,展望理想的結局,然後吸引他人參與,爭取理想結局。

面對現實的第一步,是頭腦清晰地評估現況,然後嘗試預料未來的後果。但現況與理想結局之間的差距,可能大到令人沮喪,鬥志全失。因此,領導人的關鍵任務之一,是激勵士氣,賦予團隊成員希望。管理專家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將這種務實與希望的雙重需要,稱為「史托克戴爾矛盾」(Stockdale Paradox),以美國海軍機師詹姆斯.史托克戴爾(James Stockdale)命名;當年史托克戴爾在北越某戰俘營,正是以這種方式領導其他戰俘。

聖荷西救援行動期間,智利政界領導人一方面喚起人們的希望,一方面注入務實精神。意外發生後數個小時,智利上任不久的新總統薩巴斯汀.皮涅拉(Sebastian Pinera),便指派以前是企業人士的礦業部長勞倫斯.高柏內(Laurence Golborne)親自評估情況。總統了解到可能發生的悲劇、救援者面對的巨大技術困難,以及礦業公司能力與人員的短缺時,馬上意識到政府必須立即接手這次救援。

這個決定或許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上任總統因對2010年2月的地震反應遲鈍,而受到批評;此外,有愈來愈多智利人渴望國家能展現成就偉大事情的能力。皮涅拉不顧關鍵政治顧問的建議,冒著重大政治風險,飛到礦場,與一小群礦工家屬會面,並明確宣示全力營救受困礦工。他的指令很清楚:把礦工找回來,無論生死,不計成本。皮涅拉因此有力說明了現實與希望之間的差距,並發誓消除這差距。

他接著向智利最大的礦業公司,國營的智利國家銅業(Codelco)尋求幫助。該公司的管理高層推薦安德烈.蘇加瑞(Andre Sougarret)主持救援行動。蘇加瑞是擁有超過二十年經驗的採礦工程師,以在壓力下保持沉著著稱,負責管理號稱世界最大地下礦場的中尉礦場(El Teniente)。他親自挑選32名Codelco的經理人到聖荷西協助他,包括兩名礦場主管、一名溝通專家,以及一名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心理學家,負責救援行動的礦工親屬事宜。意外發生後四天,總統又飛到聖荷西,向礦工家屬介紹蘇加瑞。

蘇加瑞發現,意外現場一片混亂。數百人湧到現場,包括受困礦工的家屬、其他礦工、醫療人員、媒體工作者,以及自發前來的礦業緊急應變人員;他們紛紛尋找各種問題的答案,令場面更加混亂。蘇加瑞和他的團隊擺脫亂局,建立情境意識,也就是深入了解一個複雜環境的關鍵元素,這對飛航管制員、軍事領導人及緊急救援人員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他們不假定什麼,以大量提問來了解情況。

蘇加瑞與礦工、地質學家和鑽探專家會談,包括較早抵達現場、來自另一銅礦業者BHP Escondida的瓦特.韋利茲(Walter Véliz)、尼可拉斯.克魯茲(Nicolás Cruz)及馬庫斯.貝爾穆迪(Marcos Bermúdez),以及Codelco的荷西.托洛(José Toro)。他因此了解到,如果地底的礦工在坑道崩塌中逃過一劫,並遵循安全規則,他們將聚集在地下2,300呎左右的一間小避難室。這間避難室約有530平方呎,食物僅夠十名礦工正常食用兩天,食水則夠用一個月。不過,如果礦工未受傷,而且保持紀律與士氣,可以生存頗長一段時間。危險在於,他們仍可能在救援團隊找到他們之前死去。

招募
主導團隊劃分,並促成跨界求才
沒有追隨者,自然也不會有領導人。在聖荷西礦場,追隨者很多。智利關係緊密的礦業社群,送出許多專家和設備到意外現場。但缺乏領導力的專家技能,總是不足以成事的,從美國太空總署(NASA)到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等無數組織失敗的例子,都證明了這一點。

在不確定的時期,領導人必須招募一群背景多元的技術高手,但也得要求他們放下先入為主的想法,以及預先構想的方案。這些專家必須明白,無論他們有多豐富的經驗,都不曾面對眼前的挑戰。專家團隊必須共同探索、試驗和創新,整合深厚的知識與構想,而不只是應用它們。各個成員必須機動地因應情勢需要,靈活地加入或退出各個工作群組。

招募追隨者時,領導人必須一再說明他們憧憬的結局。即使任務看似不言而喻,領導人必須提醒成員,說明團隊希望達成什麼目標,以及事情攸關什麼利害;這麼做,可替工作注入新意義,激勵成員努力工作,發揮創意。例如,面對阿塔卡馬沙漠的荒涼環境,以及愈來愈渺茫的成功希望,為了持續招募必要的人才,蘇加瑞不斷強調,他的核心任務是拯救生命。

實行
主導執行,並促進創新
救援在於行動、全力投入,以及實際做事。在混沌不明的動態環境下,領導人會特別結合紀律嚴明的執行與快速創新,來推動實行過程。

在聖荷西礦場,避難室的深度與面積,使得救援團隊極難找到它的位置。向下鑽孔即使只有5%的偏差,鑽到2,300呎深的地下時,鑽孔可能位於四萬平方呎範圍內的任何一處。因為避難室只有530平方呎,鑽孔貫穿避難室的機率,只略高於1.25%,也就是約為八十分之一。礦坑地圖素質不佳,使得成功機率進一步降低。即使救援團隊可鑽很多個孔,這種黑暗中摸索的做法,也不大可能成功。

為了盡可能提高成功機會,數個小組獨立工作,提出不同的鑽探方案。雖然許多鑽探嘗試失敗了,它們提供了有關礦場及岩層的關鍵資料。例如,鑽探小組發現,塌落的石頭堵住了水和沉積岩,使得鑽孔更容易出現偏差,更難及時找到避難室。

一項創新又帶來希望。礦工通常在鑽孔完成,到達目標深度後才測量結果。在團隊領導人建議下,聖荷西的鑽探小組開始每隔幾小時便測量結果,一旦發現鑽孔出現太大的偏差便放棄,並重新鑽孔。雖然這麼做可能令人沮喪,但這種及時評估的做法,讓團隊花在無用鑽探工作上的時間與資源減至最少,而且可及時糾正偏差。

救援團隊以某個角度鑽孔,頻繁的測量顯示出偏差情況。為防止礦坑再度崩塌,救援團隊放棄垂直鑽孔。為了到達避難室,鑽孔工作必須從顯著偏離估計位置的方向開始,然後顧及即時鑽探數據透露難以估算的曲線。鑽探小組持續將這些技術數據納入他們的計畫,每天更新超過一次。

為了推動救援工作,蘇加瑞採用的組織設計,結合集權與分散管理元素。每天與礦工家屬及媒體的溝通,以及技術主管每天早上的最新情況報告會,都是嚴格控制的活動。分組技術主管每天早上會面,應用嚴格的溝通規則處理日、夜班交接事宜和執行例行保養工作。在此同時,他們可以獨立設計和執行任何他們想做的試驗。
(摘自本書第一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