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Q定位商數:職場登峰完全攻略

79特價23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缺乏PQ,未來終將被這個世界所淘汰

在人類眼睛的結構中,有一個部位是視神經集結之處,這裡沒有任何的視覺接受器,所以當我們只用一隻眼睛看東西,無法左右相輔相成時,任何影像進入這個區域,我們都看不見。這個點就叫做「盲點」(blind spot)。

有時候,為了整合盲點所造成的視覺空缺,大腦會將眼前景象和過往經驗做結合,在我們的記憶中,形成完整的畫面。

人的視覺有盲點,同樣的,在自我認知上也存在著極大的盲點,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定位」不清楚。

而PQ(Positioning Quotient)──定位商數,簡單的說,就是自我了解與覺察的能力,加上角色職務扮演的精確度。這個商數在我們的一生當中,比起大多數人所熟悉的IQ(智商)、EQ(情緒商數)顯得更為重要。

PQ到底有多重要?竟能取決一個人是否被世界淘汰?

我曾經輔導過一位中階主管,他擔任主管職務多年,照這個經歷來看,應該是個能力和手腕極佳的人才。可是他的部屬卻一致認為他是個很愛找麻煩的問題人物,所以常常聯合起來反抗他、挑戰他的權威。

就連他的上司也認為他常常處在狀況外,三不五時會給公司帶來困擾和損失,只是礙於兩人相識多年的情誼,不忍心炒他魷魚。

後來,這位主管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狀態、升職情況、與人溝通方面有問題,才會找我們諮商,希望我們給他一些專業指導。

經過一番懇談,我們發現,他沒有辦法明確說出自己這個角色應該做的事,以及主管對這個職位有何期許,他甚至不覺得自己必須和下屬討論任何專案上的問題,在他認為,下屬本來就要自己解決所有困境。他之所以會不時找麻煩,完全是因為下屬沒把事情做好。

這位主管雖然看到眼前的問題,卻對自己的處境完全沒有自知之明,甚至認為自己只是時運不濟,受到小人陷害。

老實說,他的問題已經大到不能只用「盲點」兩個字來解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遇到問題完全不思考解決之道,而且會不斷找藉口,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其實,就人性來說,多數人都害怕面對自己的缺點,更不願意理性分析自己的缺點。但事實上是,只有認清「你」是誰,有什麼優缺點、在別人眼中屬於哪種人,才能用更宏觀的角度,來為自己規畫出一份人生藍圖。當一個人完全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或是完全感受不到別人的異常反應,真正的問題就不可能解決。這也代表這個人沒有足夠的PQ,缺乏定位的智慧。

從他人的眼中確定自己的定位

通常我在演講時,都會問台下聽眾一個問題:「你認為自己是個好員工嗎?」

通常,超過半數的人會驕傲的舉起手來;接著,其他本來沒有舉手的人,也會不落人後的跟著舉起手。

我會繼續問:「那麼,你認為老闆心目中,也覺得你是個好員工嗎?」

這時,舉手的那群人通常會默默把手放下,原先信心十足的表情瞬間消失。

自己認定的自己,和別人認定的自己,通常是有段差距的。你必須要聆聽他人的意見,把自己認定的形象和他人認為的形象結合,才會是最具體,也最客觀的真實面貌。

曾經聽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吉姆是個園丁,有天他和朋友在酒吧喝酒、聊天。這時,他突然拿起電話,打給鎮上擁有最大花園的富豪史密斯先生。

電話接通,吉姆清了清喉嚨:

「您好,請問是史密斯先生嗎?聽說您家有一座很大的花園,不知道您目前缺不缺園丁?」

史密斯先生有點不耐煩的回答:

「不好意思,我們已經有一個園丁,沒缺人了。」

當史密斯先生準備掛斷電話的時候,吉姆馬上又問:

「是這樣嗎?可是我希望您能就我接下來的問題稍做思考。您認為他工作表現夠熱忱嗎?他對花草有愛心嗎?他修剪花藝有創意嗎?他對灌溉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嗎?以上這些條件我都有,您確定不考慮嗎?」吉姆提出一連串問題,質疑現任園丁的專業度。

史密斯先生聽完,側頭想了一會兒,然後微笑回答:

「這些項目他表現的都還不錯,我很滿意。如果他離職了,我會考慮你的。」

「好,那謝謝您,希望有機會可以到您府上服務。」

吉姆露出笑容掛上電話,一回過頭,身邊的朋友全部目瞪口呆盯著他:

「吉姆,你有毛病啊!你現在不就是史密斯先生家的園丁嗎?」

各位,吉姆在做什麼?他其實就是在進行對自己「定位」後的複檢,透過各種提問來了解自己的工作表現,以及在雇主心中的形象。

因為他知道,光是自認為「自己是個好園丁」還不夠,必須要雇主也有同感,這個結論才成立。就因為「定位」需要全面整合自己和旁人對「我」的意見,所以,即使我已經有二十多年現場演講的經驗,每次演講結束,我還是會做問卷調查,確認聽眾的滿意度,是否和現場的迴響成正比。

根據我們多年的觀察和統計,成功的人都有一個特質:他們自我認定及扮演角色的形象,和他人認為的形象非常接近,很少發生自我肯定但別人卻不認可的情況。

這就是因為他們善於理解和掌握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會隨意否定別人眼中的自己,虛心接受他人的想法,藉此不斷提升自己,擴大自己的眼界及心靈層次。

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一定有許多自己看不見的優缺點,如果我們不能從別人的反應中找出自己的強項和弱點,並誠實面對,就很難有進步成長的空間。

PQ是競爭力的核心關鍵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放錯地方的珍寶,就是廢物。」

不久前有一篇調查報導說,在職場上表現不佳、遭遇挫折的人,有百分之八十認為自己是鑽石,卻被人當成石頭。

我認為,這些人最主要的問題是自我定位不清和角色定位不清;換句話說,就是PQ值不高。

根據一份針對五百位企業主的調查發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二十一世紀,除了專業能力之外,想要在各種場合上勝出,至少還要具備四種能力:

1. 自知之明的覺察能力。
2. 自我定位和團隊配合的能力。
3. 在國際間游走移動的能力。
4. 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

在這四大競爭力中,排名第一、第二的就是「自知之明的覺察能力」和「定位、配合的能力」;兩者的結合,簡單來說,就是PQ。

一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長後,才有可能把優勢發揮到最大,並運用到職場團隊上,加強自己角色扮演的能力。

但是現在一般人所做的卻是在普世的價值觀下,盲目投入高薪的工作,然後隨時面對能力不足和失業的風險,卻又忍不住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沒有識貨的伯樂。

所以,如果你能增強自己的PQ,就能體會到以下的優勢,被當成石頭的機率也將相對變小。接下來跟大家說明,擁有PQ有哪六大好處?1. 不會自大
PQ高的人不會自大。自大的人多半是因為缺乏PQ,完全不了解自己,才會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美國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也曾經因為自以為是的心態,不顧其他專家建議以致錯判美金走勢,導致公司損失重大,一直到他承認判斷有誤,公司才停止耗損。
自大的人總是如此,即使面對錯誤也不會輕易承認,結果往往是等到事情無法收拾時,才讓別人來收爛攤子。這在職場團隊的盲點來說就是「小兵自認是大將軍」。

2. 不會自卑
真正PQ高的人是絕對不會自卑的。缺乏PQ的人無法客觀判別自己具備的能力,總認為別人比自己更好,花許多時間在模仿別人。他們無法勇敢面對問題,習慣用能力不足當藉口逃避,最後只會削弱自己的競爭力,陷入無能和自卑的惡性循環中。

3. 擁有明確的職場規畫
PQ高的人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優勢,不會在工作不順時就想換老闆,而是會按照自己的特點逐項學習、補強,並好好的運用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上。
相反的,PQ低的人,因為缺乏事前的自我定位,只能走一步算一步,很難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和舞台。

4. 個性圓融
PQ高的人,不但能用比較正確的態度面對自己,在面對別人時也較圓融,而且朋友多。他們會透過和他人的互動來了解自己,並認真聽從勸誡,修正角色扮演的瑕疵,不會因為別人說他兩句就生氣,較少和別人直接發生衝突。

5. 比較快樂
PQ高的人因為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並且知道該怎麼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所以有充滿正向積極向前的動力,面對困難時能夠樂觀面對不會怯懦、迷失。

6. 抗壓性較好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社會適應不良症候群」,說的就是那些不願意接觸人群,面對別人的情緒反應會產生壓力的人。
這就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人性,以及角色互動的變換,也拒絕了解他人以做好配合團隊的演出。
相反的,PQ高的人,在和人互動中會時時刻刻調整適應,可以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自然抗壓性就高。

定位鐵三角

PQ決定了競爭力,一個了解自己定位的人,才能夠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最大。

基本上,PQ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上司眼中的你、同儕眼中的你,和你對自己的看法(參見圖1-1)。

圖1-1 自我定位三角形這三大部分用圖表顯示,會形成一個自我定位三角形,透過上司眼中的自己、別人眼中的自己、你對自己的看法,就會投射出一個最真實完整的自我。

這個定位三角形少了任何一個角都不行,否則就無法投射出正確的自我形象,也無法提高PQ值。
想站在定位三角形中最好的位子上,也就是正中央,你必須具備以下四大條件:

1. 尋求指正的「勇氣」。
2. 內省覺察的「能力」。
3. 正確資訊的「來源」。
4. 修正調整的「意願」。

尋求他人指正的勇氣排第一,如果沒有尋找指正的勇氣,怎麼會有人願意提供正確的資訊?更別提你自省覺察的能力和修正調整的意願了。

擁有這四大條件後,你需要的是「問」的習慣及技巧,也就是適時適地提出問題的智慧,問對問題,將能大量節省你尋找解答的時間。

那麼,要如何知道上司眼中的你是什麼樣子?

當你是新人你可以找機會問上司以下這五個問題:

1. 您需要我做什麼?
2. 您希望我提升什麼能力?
3. 您希望我不要犯哪些錯誤?
4. 您對我有哪些期待?
5. 哪些是您在乎的事?

問清楚上司期盼的你是什麼樣子後,才不會誤踩上司的地雷。很多人之所以會引火自焚,就是因為不了解上司希望自己做哪些事、提升哪些專業能力、哪些地雷是絕對不可以踩……如果不懂「配合力」,只是埋頭苦幹往往成效不高,不只沒有將自己該配合的角色扮演好,也容易和上司之間產生誤會。

我們一般常遇到的狀況是:上司重視的是時間進度,員工卻專注在細節修飾上。那麼不管做得再好,還是會招來上司的不滿。

學著隨時和上司對焦,確認自己和上司重視的事情是否有差距,做好正確的定位。問這些問題需要勇氣,但是勇敢提問後,清楚定位與配合,就能減少自己和上司之間的衝突,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表現。而上司也可以定期召開對焦會議,讓下屬先說出自己工作職務上要做的十件事,並按照優先順序排列,然後再聽聽上司希望你現階段最先要完成的重要事情有哪些,彼此對焦,才不會造成彼此的長期誤會和認知差距。

解決職場上的角色定位後,接下來的是和同事、朋友間的關係定位。想知道別人眼中的你是什麼樣子,你可以問朋友這兩個問題:

1. 你最喜歡我做哪些事?
2. 你最討厭我對你做哪些事?

這兩件事一列出來,不但可以明白對方的喜好,也可避免碰觸到他人反感的地雷。

而面對下屬時,則可以問以下這五個問題:

1. 你對哪些工作比較有熱情?
2. 哪種正面動機能激發你的努力?
3. 未來半年,你在團隊中最重要的工作項目是什麼?
4. 我們是否可以達成共識,建立鼓勵、支持的心態?
5. 有話當面說清楚、不傳話,可以嗎?

這些問題可以有效釐清下屬的工作心態,以及對現下手中業務有什麼期待。更重要的是,可以確認你和對方彼此的合作、利益關係,並進行調適。

不管是朋友或同事,常會因為處於平行的位子,而不好意思表達真實感受,或反過來因為過於直接的言語,造成雙方誤會。

如果沒有事先定位好彼此的權責、關係,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兩人反目成仇。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了解自己,你常常可以問自己下列這七個問題:

1. 我的優點是什麼?
2. 我的缺點、盲點是什麼?
3. 我的競爭力是什麼?
4. 我靠什麼特質影響周圍的人?
5. 我清楚了解我的職場定位嗎?
6. 做什麼事會讓我覺得最有意義與價值?
7. 哪些事我可以長時間做、一點都不感覺累?

這些問題回答得愈快、愈具象,而且和你原本的自我認知差距愈小,就表示你離圖1-1 的三角形中央愈近。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不見的盲點,甚至會順應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把自己變成符合社會期待的人,並喪失自己的特性和發展的潛能。

藉由定位三角形的三個詢問主題,將有助你了解自我的定位。誠實的面對答案,並藉由其他人的觀點,搞清楚你是誰,然後,才能決定你會「成為誰」,並順利在社會中生存。在這裡有一句話送給大家:「作夢之前,請先醒過來!」

暢銷書作者賽斯.高汀在《低谷》書中提到,我們每一個人在追尋成就的過程中,通常會碰到三種瓶頸狀況,我們分別稱做1.死胡同2.低谷3.懸崖。

而所謂的低谷就是:雖然現在看似瓶頸低潮,但只要懂得調整、修正,接下來一旦突破可能反彈回升的力道會比以往更強,更有榮景。

所謂的死胡同就是:它已經到達一個極限了,不管你再加上多少倍的努力,它的進步提升是非常有限的。所謂的懸崖則是:它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深淵陷阱,儘早停頓抽身方為上策,繼續做下去可能會屍骨無存。

當你遇死胡同或懸崖時,最好選擇放棄,因為是死路一條,你不僅不會得到任何成就或報酬,甚至可能一敗塗地。而如果你遇到的是低谷,那麼你就必須選擇專注,尋求突破,全力放手一搏,等待成功的到來。

如果PQ不高,會發生以下三種狀況:

1. 錯把懸崖當低谷,不斷麻醉自己相信未來不是夢,明天一定會更好,但其實是不歸路。處在懸崖還不知道要放棄的人,現況會繼續喝你的血吃你的肉,直到你屍骨無存。
2. 錯把低谷當懸崖,錯失良機,後悔不已。
3. 錯把死胡同當低谷,這種人活不好死不了,抱著現在僅存的不放,讓自己逐漸凋零。

PQ高的人,他們能迅速辨認脫離死胡同和懸崖,遇到低谷時則能保持專注,堅持下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