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司徒達賢談個案教學:聽說讀想的修鍊

79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3章 學習的核心──「聽說讀想」
  個案教學重點不在知識的傳授,而是「聽說讀想」這些能力的養成與強化。本章詳細解說「聽說讀想」的意義與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互動式個案教學法來提升這些能力,進而培養相關的習慣。

第一節 「聽說讀想」概論
  個案教學過程中,需要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密集的互相交流,因此口頭表達與專注聆聽是大家都必須擁有的能力。而經過互動式個案教學的洗禮,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與習慣都會獲得長足的進步。此外,從個案教材中理解企業運作的方式,以及從分散在各個段落中的片斷資訊看出未直接明言的問題,則需要「讀」;而無論是「聽、說、讀」,乃至於分析與決策,背後都有賴於高水準的思考能力,也就是「想」。
  「聽說讀想」這些基本能力,不僅是年輕人進入職場後必須具備的條件,而且對高階領導人的管理效能發揮,乃至於整體組織競爭力的形成,都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

「聽說讀想」能力的培養
  「聽說讀想」在職場上的任何層級都有其重要性,然而,由於表面看來似乎學問不大,因此很容易被忽視。這些能力的提升與培養,不能只靠理論的學習或專家的呼籲,必須要經過一步一腳印地實踐與練習才能做到。
很多年輕人在進入職場以後,發現學校中所教的許多理論未必能在工作上發揮作用,而每天所需要用到的「聽說讀寫」等技能,過去在學校卻訓練不足。商管教育中的個案教學,正好可以協助學生在這方面能力的增長。個案教學在「寫」方面能直接幫助的雖然不多,但「聽說讀寫」等背後「想」的能力提升,個案討論卻遠比上課聽講效果更佳。
  「聽」
  有些人比較專心,或比較能聽懂別人的意思,有些人則否。主持個案教學的教師在與學生互動過程中,可以很容易發現每位學生「聽力」的高下或不足,然後設法運用各種方式來強化學生聆聽時的專注力與理解力。
單向式的講授,往往要到學期結束,教師看到考卷以後,才發現有些學生根本沒有聽懂,但為時已晚。再者,學生若聽不懂教師的講課,常會歸咎於學理太深或教師表達能力不好,但在個案討論過程中,負責「說」與「聽」的都是學生,討論的內容也都是十分實際的議題,因此「學理太深」或「教師表達力不佳」這些理由甚至藉口都可以被排除,若學生還聽不懂,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說」
  個案討論時,學生必須隨時準備回應教師的提問,或針對同學發言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問題。因此在上課過程中,除了專心聆聽之外,還必須配合討論的主題進度,持續形成本身意見,構思發言內容,甚至在心中不斷模擬「造句」,以備一旦被要求發言時,不至於腦中一片空白。此一「心中造句」的過程,使學生們即使實際上並未發言,但其口頭表達的能力也會有所提升。加上有被隨機要求回答的壓力,更能模擬未來在企業實務上在有壓力的情況下的「說」。
  「讀」
  閱讀「理論」和閱讀實務上的資料與數據,在方法和心智運用上都頗不相同,學生在校期間在前者方面所受的訓練,未必能轉移到後者上。個案教材中的資料與企業實務上的資料在形式與複雜度上都相對接近,學生為了上課討論必須在課前努力讀懂這些資料,上課時,教師則可以要求學生針對個案中的內容摘要整理,或對各種報表進行分析,然後再依學生理解上不足的部分從事指導。上課時的這些做法,也可以使同學之間互相參考彼此閱讀與摘要的能力與結果。
  「想」
  上述「聽說讀」三者不只是技巧問題,它們背後還有「思想」的能力。學理、觀念架構以及邏輯能力對「聽說讀」三者的品質與進行效率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然而唯有經由個案討論,才能讓學生有機會體認「思想」或學理的價值,以及學理與邏輯如何透過「聽說讀」來與實務問題的分析與決策結合在一起。學理是否讀通、思考上是否合乎邏輯,都會在討論中隨時受到檢驗。這些都是一般聽講、閱讀、記誦,以及紙筆考試所不能做到的。
  此外,個案教學中所培養之「想」的能力,對研讀理論性的文章也有幫助,而個案教學中並未特別強調的「寫作」,其品質水準其實也建立在思維能力上。
讀書或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目的也是在提升「思想」的潛能,然而這些潛能必須經由在真實世界中長期且持續地練習、運用與試誤,才能真正內化。個案研討是模擬真實世界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徑,而且有教師在旁隨時檢視提點,使這些能力在個案研討中,可以快速成長。
本書後半的〈內篇〉還會針對「想」的過程及其在決策與個案討論中的角色,進行更深入的說明。

「聽說讀想」在高階人員培訓中的重要性
  高階人員到學校進修,原本可能只是希望在聆聽各種專業學理時,獲得一些靈感,可以用在自己組織的經營管理中。然而企業經營非常複雜,任何學理架構或研究成果,對高階人員而言,似乎都過於簡化,即使接觸到眾多學理,也未必有能力整合並轉換成實際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能。到學校進修,對高階人員最有幫助的,其實是系統化思考能力的提升,以及「聽」、「說」等溝通能力的進步,而非「學理」本身。而且若經由個案教學,提升了「想」的能力,對學理的吸收與活用才會產生大幅的進步。
  在我的觀察中,許多企業家雖然在決策思維上十分敏銳而富有創意,但在溝通上存在兩項問題。其一是即使對事情看得很透徹,但部屬或晚輩往往聽不懂他決策的理由,他自己也常感到別人無法理解他的想法;其二是即使心態開放,卻不太能完整理解、吸收別人的意見。這些問題勢必造成授權與經驗傳承上的困難,當組織規模愈來愈大,或企業家年事漸長時,問題更明顯。
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高階人員雖然每天都在與人溝通,例如下達指令、協商談判,甚至交際應酬,但在比較深入的推理過程上通常較少有聽與講的練習。原因之二是,他們並非不願意在這些方面追求進步,但內部同仁通常不好意思告訴老闆「您沒講清楚」或「您聽錯了」。易言之,他們在組織內的崇高地位減弱了他們的溝通能力。
在個案教學的課堂上,不會因為社會地位差異而造成溝通障礙,在開放的氣氛下,每個人都可以發現自己在「聽」和「說」這兩方面需要增強改進之處。

「聽說讀想」能力與組織整體競爭力的關係
  組織整體競爭力不能只依賴少數關鍵人物。然而無論是上情下達或下情上達,或平行部門間的溝通協調、情報傳遞,以及團隊內或團隊間的問題解決過程,其實都與組織全體同仁「聽說讀想」的能力息息相關。如果這些能力普遍不高,上級與下屬之間或平行部門間彼此既講不清楚也聽不明白,組織不可能發揮整體的戰力。而課堂上的個案教學或企業內部的個案教學,正是提升這些能力最有效的途徑。
 (本文為摘錄,精彩全文請見《司徒達賢談個案教學:聽說讀想的修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