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1章 用表格知道主管該做什麼

◆為什麼部門需要主管?

向部屬傳達經營者的理念
  由於工作環境的各種限制,企業經營者經常無法將自己的理念確實傳達給第一線的員工。而且,老闆在談論有關企業願景和方針時,總是使用抽象的概念,例如「想要能建立一個能夠滿足客戶要求的體制」,因此員工不容易理解具體該怎麼做,便難以付諸實行。
許多大老闆經常感嘆:「我總是談論方針、目標,但就是有人不能理解!」這代表在現實上,經營者的理念很難完整、明確地傳達給每一位員工。
因此,為了傳達老闆的理念,部門主管必須扮演橋樑的角色,要理解老闆的談話內容,思考在部門內讓理念付諸實行的作法,然後指導部屬如何執行。
如果員工不能理解老闆的想法,並付諸行動,公司就無法凝聚共識,朝向老闆的目標前進,最後將變成一盤散沙。因此,向員工正確傳達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這種將經營者的理念正確傳達給員工的功能,稱之為「由上而下的橋樑」。擔負這個重責大任的靈魂人物,就是部門主管。

向經營者反應現場問題
另外,在職場裡,必定有各式各樣的問題與需要改善的地方。經營者要把握所有的細節,是非常困難的。
舉例來說,「沒有建立設備維修制度,導致機器經常發生故障,生產效能降低」、「提供給客戶的服務品質太差,引起客訴」等負面消息,事實上不容易傳到企業高層的耳裡。
但是,如果老闆無法掌握這樣的資訊,無從了解問題所在,也不知道如何徹底解決,公司將在經營上遭逢極大的損失。
因此,將職場上的問題點與需要改善之處向上報告,讓經營者知道管理上需要解決哪些課題,是十分重要的。這種讓老闆掌握工作前線狀態的功能,稱之為「由下而上的橋樑」,部門主管就是擔任這個重任的人。
當職場發生嚴重問題,經營者斥責「怎麼當初都沒說!」時,就代表向上報告的橋樑角色沒有發揮功能。
此外,由於部門主管與老闆對於問題的重要性可能有不同的認知,因此向上通報之前,最好要先判斷老闆關注的重點和需求,才能夠讓溝通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簡單地說,部門主管所進行的溝通傳達,必須同時發揮出「由上而下的橋樑」與「由下而上的橋樑」這兩種功能。我敢說,能將橋樑角色發揮到極致的部門主管,是決定企業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

主管不是傳聲筒
企業必須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斷提升業績,獲得利潤,否則就會慘遭社會淘汰。因此,為了使企業能夠永續經營,經營者總是會對員工提出許多工作上的要求。但是,經營者通常會使用「提升業績」、「降低成本」、「減少客訴」等抽象的訊息,來要求部屬。  
這時候,如果部門主管只知道將老闆提出的方針或目標,例如「提升業績」等,一字不漏地轉達給部屬,而沒有經過任何轉換思考,那就像是模仿人說話的鸚鵡,只是將指令複誦一遍而已,產生不了任何效果。
請務必記得,企業設置部門主管的目的,並非要讓主管來當傳聲筒。部門主管的主要職責,是設法讓部屬照著老闆訂定的目標去努力。因此,主管要思考「我的部門該做什麼」,將老闆抽象的要求,轉化成部屬聽得懂的任務目標,也就是發揮前文所強調的橋樑功能。
  舉例來說,對於老闆提高業績的要求,部門主管應該掌握讓客戶增加購買量的可能性,以及自家產品的競爭優勢,並且思考「為了提高業績應該做什麼」,提出具體的方法,例如「擬訂某地區開拓新客戶的廣宣計畫」、「讓購買舊機型的客戶採用新機型」等等,讓部屬明白工作方向。
也就是說,部門主管的職責是扮演橋樑的角色,將公司目標具體化,讓部屬採取行動,朝向經營者所希望的方向前進。

不讓小事變成大損失
身處工作前線的基層員工,一定會碰到許多狀況。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員工經常提出各種抱怨、意見或要求,例如「向技術部門反應客戶的要求,卻始終沒有得到回覆」、「設備太舊又經常故障,能不能設法改善?」
  在這些員工的抱怨和要求當中,有的要由主管親自處理才能解決,有的則是企業整體的層次,需要跨部門討論,決定改善對策。如果主管面對高層次的問題時,總是把「這件事超出我的權責」、「這是公司的問題」掛在嘴邊,表現出事不關己的態度,那麼問題將從原本容易處理的小事變成重大疏失,導致企業蒙受無謂的損失。
部門主管在碰到超出職權範圍,無法立刻解決改善的提案或要求時,應該先想清楚提案或要求的發生原因與解決方法,做為提供給企業高層的營運改善建議。  用正向和建設性的態度,幫助現場員工解決問題,並且讓企業高層聽見來自現場員工的聲音,是主管在扮演橋樑角色上的重要職責。

強化企業體質的關鍵人物
在辦公室裡,部門主管是最貼近部屬、了解他們工作狀態的管理者。而且,主管也比一般員工更了解經營者的計畫內容,以及其他部門的運作生態。
  因此,當工作發生狀況時,部門主管應該在合乎公司政策的前提下,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才能夠解決職場第一線的問題。
  為了改善企業體質,無論工作前線的情況是好消息或是壞消息,部門主管都應該隨時讓高層了解狀況,維持通報管道的暢通。也就是說,部門主管是強化企業營運體質與提升業績的關鍵人物。
因此,部門主管除了扮演「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橋樑角色,還要為自己的部門確立方向,發揮自身的影響力,使部屬團結一致,共同完成企業目標。


◆掌握部門的工作

只顧眼前,就忽略關鍵
在職場上,無論是主管或是部屬,一旦每天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很容易會以為眼前的工作就是全部的工作,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工作。
但事實上,部門的工作絕非只有成員忙著處理的例行工作。
當爆發重大問題時,人們才會驚覺到原來忽略了平常就該做的事,導致問題發生。另外,當老闆察覺到問題失控時,會訓斥主管:「當初怎麼沒有因應處理?」深入解讀這句話,會發現老闆其實是在說:「主管平時就應該做好管理工作,防患於未然是主管的職責!」
因此,部門主管以往拚命去做的例行工作,只不過是公司期待完成的一小部分,其實主管還有其他必須處理的工作。因為,「部門」原本就是經營者期待完成某個目標而設立的單位。
  換句話說,如果部門無法達成經營者的期待,就等於失去了存在價值。

部門的存在,來自企業目標
我發現許多部門主管回答不出這個問題:「部門的存在是為了什麼?」在了解箇中原因之後,我知道這不能完全怪罪他們。
原因在於,許多人在被拔擢為部門主管之後,理所當然地沿用以往的做事方法,來處理從前任主管手中接下的工作,或者努力處理自己先前擔任組長時的例行業務。因此,他們可能想都沒想過部門存在的問題。
此外,在他們正式接任部門主管之前,企業高層或相關主管可能沒有說明部門的存在價值或方向,例如「你的部門的根本任務是……」、「部門存在的理由,以及應該從事的工作是……」,也沒有強調「正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才升你當主管」的觀念。
但是,企業是個現實的地方,不管部門主管是否受過訓練,準備好應付各種問題,只要工作出紕漏,經營者總是會先責備他們,認為他們平時沒有做好管理工作,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
  即使部門主管為自己辯解:「沒有人告訴我要這麼做」,或是「不知道那是屬於我部門的工作」,也沒有任何老闆會接受這些藉口和理由。因為在主管說出推卸責任的理由和藉口之前,老闆早已經把部門託付給主管,所以部門主管應該努力了解,自己被交付管理的部門和團隊該如何運作。
企業內的每個部門都有它們必須達成的任務。為了讓部門完成經營者所期待的工作,企業在每個部門配置員工,並且設置主管的職位,來指導並監督部員工執行工作、實現目標。
  因此,如果主管不了解經營者對自己部門的期待,就會像一輛沒有安裝導航系統的車子,在不熟悉的地方漫無目的、迷失方向。
部門主管的角色就像是導航系統,必須了解經營者對部門的期待,也就是「這個部門應該從事何種業務」,並且用容易理解的方式向部屬說明這項期待,然後思考部屬的工作分配,指導他們完成各自該做的工作。
  「部門本來應該從事何種業務」,就是部門在組織中擔負的職責,稱之為「功能」。
舉例來說,業務部門的主要功能是「提升業績」、「確保利潤」,此外還有其他的功能,例如「掌握客戶的信用資訊」、「蒐集業界資訊」等等。
  執掌部門運作的主管,必須清楚認知部門的功能,明確分配每位部屬的工作項目。如果等到遭遇問題後再設法解決,就是馬後砲管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能不斷在事後忙著收拾爛攤子。

你知道老闆的期待嗎?
在成員不多的部門裡,主管若總是忙著處理眼前的工作,就會誤以為自己只要勤奮認真,就不會出紕漏。但事實上,即使主管非常勤奮地處理眼前的工作,還是會發生重大問題。
也就是說,即使主管拚命做眼前的工作,這往往只是部門業務的一部分而已,因此那些並未處理的重要工作就會出現問題。
舉例來說,業務部門的功能雖然因公司而有所不同,但其實大同小異。除了提升業績、確保利潤之外,報價、掌握客戶的信用資訊、蒐集業界資訊、與客戶確認產品規格、整合工廠和客戶要求的規格、處理客訴等,也都是業務部門應該發揮的功能。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