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樸創新的六大法則
要在成本效益、速度及靈活度方面追求長足進步,企業必須重新打造創新引擎。這將為不同產業部門帶來不同的挑戰,而其中有六項法則會與所有產業息息相關。正文首篇是概論,綜觀已開發國家裡種種激發儉樸創新的社經因素,以及西方消費者如何與為何會接受儉樸思維。接著檢視上述六項法則,觀察企業如何採行並從中受益:
法則1 反覆投入
儉樸創新的首要法則是反覆投入。反覆投入並非只靠不食人間煙火的研發部門去猜想客戶的需求,而是以客戶為起點,在自然環境下觀察他們的行為,進一步思考如何連結產品及客戶,並在客戶與實驗室間反覆琢磨設計。本篇案例探討了愛氏晨曦(Arla Foods)、富士通、奇異、葛蘭素史克、財捷(Intuit)與法國國鐵(SNCF)等儉樸創新先驅,看看那些研發經理人與行銷高階主管如何在組織中置入「以客為尊」的原則。
法則2 靈活運用資產
本篇要探討的是客戶變得愈來愈挑剔的理由。消費者對於獲得量身打造的產品及服務愈發期待,同時還要符合他們希望的時間和地點。本篇說明大量客製化的趨勢,以及新工具(如機器人和3D列印)與新途徑(如社群製造和連續生產)如何幫助業務和供應鏈經理人活用生產、物流與服務資源,用更好且更省的方法滿足高標準的客戶。本篇列舉大量實例,包括汽車業的BMW和福斯(Volkswagen)、製藥業的葛蘭素史克和諾華(Novartis)、水泥業的西麥斯(Cemex)、軟性飲料的可口可樂(Coca-Cola)與能源業的法國天然氣蘇伊士集團(GDF-Suez)和奇異。活用資產的目的不僅是節用資源(如減少庫存),更重要的是節省時間——時間無疑是一家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從法國上奇杜克廣告公司(Saatchi & Saatchi + Duke)與戈爾公司(W.L. Gore & Associates)的案例可知,經理人如何透過創建一個更簡單靈活的組織,釋放出員工最大的潛能。
法則3 創造永續解決方案
本篇展現企業如何在設計與製造零浪費產品中落實永續做法,例如「從搖籃到搖籃」(cradle-to-cradle),讓元件和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本篇以翠豐集團(Kingfi sher)、利惠(Levi Strauss)、美則(method)、得嘉(Tarkett)與聯合利華做為案例研究對象,得出洞見,透視研發與製造經理人如何發展自給自足的解決方案,同時嘉惠企業與環境。
法則4 塑造消費者行為模式
本篇借鑑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以及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宜家家居(IKEA)、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巢室(Nest Labs)與前進保險公司(Progressive)等機構的開創性行動,說明企業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如少開車或安全駕駛),並讓他們在減少消費時卻覺得自己更加富足。本篇同時點出,行銷經理人強化品牌忠誠度與擴大市占率的方法,像是量身打造貼近客戶實際思維、感受與行為的儉樸產品及服務,準確定位與傳達儉樸解決方案中讓人激昂的情感價值等。
法則5 與生產性消費者共創價值
本篇檢視消費者的演變,尤其是出生於一九八二年到二○○四年間,精通各種科技的千禧世代。這群原本被動的個別使用者,如今已成為掌握權力的「生產性消費者」社群,共同設計、打造、分享他們想要的產品及服務。正因如此,歐尚(Auchan)等企業的研發及行銷領導者與DIY(do-it-yourself)及群眾外包的先鋒合作,如科技現場(TechShop)和巧趣(Quirky),加強並善用消費者社群的集體智慧與技能。此外,宜家家居等大型品牌也和空中食宿(Airbnb)等新創企業搭上線,發展出讓消費者分享產品及服務的「共享經濟」。本篇同時說明,如何讓銷售與行銷經理人強化品牌親和力、加深與顧客的互動,共創更高的價值。
法則6 結交喜愛創新的朋友
奇異和福特汽車(Ford)正在努力讓自家公司的研發部門具備精實、靈活及強大的網絡性。本篇說明研發與業務經理人如何擺脫閉門造車,轉身與各種不同的外部夥伴(如供應商、大專院校、創投業者與新創企業)協作,藉此使用效率更高的方法開發創新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
最後,我們要來討論企業如何孕育儉樸創新文化。看看安泰、達能(Danone)、IBM、翠豐集團、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百事可樂、雷諾日產、西門子與聯合利華等企業,如何落實儉樸創新的六項法則,同時大幅改造企業文化、改變員工想法。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打頭陣的企業重新定義了所屬產業的遊戲規則,甚至完全改變整個產業。
結論也包含指引,協助資深經理人找出他們能優先落實的原則,以便迅速獲得更好的成果。這些指引從改變管理架構談起,概述一間公司內部的儉樸創新文化應該是什麼,以及如何與為何要採行這套文化。另外還要探討那些負責研發策略、製造、財務、營運、行銷與銷售的部門主管,如何從個別面與整體面孕育出公司內部的儉樸創新文化。
我們要留意的是,一家習於在西方市場營運的傳統跨國企業,在實行儉樸策略時會出現哪些破壞性的特質,並討論為什麼這些歷史悠久的企業,會覺得他們必須走上這條儉樸創新之路。
要在成本效益、速度及靈活度方面追求長足進步,企業必須重新打造創新引擎。這將為不同產業部門帶來不同的挑戰,而其中有六項法則會與所有產業息息相關。正文首篇是概論,綜觀已開發國家裡種種激發儉樸創新的社經因素,以及西方消費者如何與為何會接受儉樸思維。接著檢視上述六項法則,觀察企業如何採行並從中受益:
法則1 反覆投入
儉樸創新的首要法則是反覆投入。反覆投入並非只靠不食人間煙火的研發部門去猜想客戶的需求,而是以客戶為起點,在自然環境下觀察他們的行為,進一步思考如何連結產品及客戶,並在客戶與實驗室間反覆琢磨設計。本篇案例探討了愛氏晨曦(Arla Foods)、富士通、奇異、葛蘭素史克、財捷(Intuit)與法國國鐵(SNCF)等儉樸創新先驅,看看那些研發經理人與行銷高階主管如何在組織中置入「以客為尊」的原則。
法則2 靈活運用資產
本篇要探討的是客戶變得愈來愈挑剔的理由。消費者對於獲得量身打造的產品及服務愈發期待,同時還要符合他們希望的時間和地點。本篇說明大量客製化的趨勢,以及新工具(如機器人和3D列印)與新途徑(如社群製造和連續生產)如何幫助業務和供應鏈經理人活用生產、物流與服務資源,用更好且更省的方法滿足高標準的客戶。本篇列舉大量實例,包括汽車業的BMW和福斯(Volkswagen)、製藥業的葛蘭素史克和諾華(Novartis)、水泥業的西麥斯(Cemex)、軟性飲料的可口可樂(Coca-Cola)與能源業的法國天然氣蘇伊士集團(GDF-Suez)和奇異。活用資產的目的不僅是節用資源(如減少庫存),更重要的是節省時間——時間無疑是一家企業最寶貴的資源。從法國上奇杜克廣告公司(Saatchi & Saatchi + Duke)與戈爾公司(W.L. Gore & Associates)的案例可知,經理人如何透過創建一個更簡單靈活的組織,釋放出員工最大的潛能。
法則3 創造永續解決方案
本篇展現企業如何在設計與製造零浪費產品中落實永續做法,例如「從搖籃到搖籃」(cradle-to-cradle),讓元件和材料可以回收再利用。本篇以翠豐集團(Kingfi sher)、利惠(Levi Strauss)、美則(method)、得嘉(Tarkett)與聯合利華做為案例研究對象,得出洞見,透視研發與製造經理人如何發展自給自足的解決方案,同時嘉惠企業與環境。
法則4 塑造消費者行為模式
本篇借鑑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以及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宜家家居(IKEA)、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巢室(Nest Labs)與前進保險公司(Progressive)等機構的開創性行動,說明企業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如少開車或安全駕駛),並讓他們在減少消費時卻覺得自己更加富足。本篇同時點出,行銷經理人強化品牌忠誠度與擴大市占率的方法,像是量身打造貼近客戶實際思維、感受與行為的儉樸產品及服務,準確定位與傳達儉樸解決方案中讓人激昂的情感價值等。
法則5 與生產性消費者共創價值
本篇檢視消費者的演變,尤其是出生於一九八二年到二○○四年間,精通各種科技的千禧世代。這群原本被動的個別使用者,如今已成為掌握權力的「生產性消費者」社群,共同設計、打造、分享他們想要的產品及服務。正因如此,歐尚(Auchan)等企業的研發及行銷領導者與DIY(do-it-yourself)及群眾外包的先鋒合作,如科技現場(TechShop)和巧趣(Quirky),加強並善用消費者社群的集體智慧與技能。此外,宜家家居等大型品牌也和空中食宿(Airbnb)等新創企業搭上線,發展出讓消費者分享產品及服務的「共享經濟」。本篇同時說明,如何讓銷售與行銷經理人強化品牌親和力、加深與顧客的互動,共創更高的價值。
法則6 結交喜愛創新的朋友
奇異和福特汽車(Ford)正在努力讓自家公司的研發部門具備精實、靈活及強大的網絡性。本篇說明研發與業務經理人如何擺脫閉門造車,轉身與各種不同的外部夥伴(如供應商、大專院校、創投業者與新創企業)協作,藉此使用效率更高的方法開發創新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
最後,我們要來討論企業如何孕育儉樸創新文化。看看安泰、達能(Danone)、IBM、翠豐集團、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百事可樂、雷諾日產、西門子與聯合利華等企業,如何落實儉樸創新的六項法則,同時大幅改造企業文化、改變員工想法。在這個過程中,這些打頭陣的企業重新定義了所屬產業的遊戲規則,甚至完全改變整個產業。
結論也包含指引,協助資深經理人找出他們能優先落實的原則,以便迅速獲得更好的成果。這些指引從改變管理架構談起,概述一間公司內部的儉樸創新文化應該是什麼,以及如何與為何要採行這套文化。另外還要探討那些負責研發策略、製造、財務、營運、行銷與銷售的部門主管,如何從個別面與整體面孕育出公司內部的儉樸創新文化。
我們要留意的是,一家習於在西方市場營運的傳統跨國企業,在實行儉樸策略時會出現哪些破壞性的特質,並討論為什麼這些歷史悠久的企業,會覺得他們必須走上這條儉樸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