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這年頭,你得看透選才及升遷的真相

犯大錯易樹敵卻能升官,為什麼?
許多人認為,在工作上拿出好成績,或是在公司裡名聲不錯,能討上司歡心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升遷的機會,但實際上卻可能恰好相反。
雖然懂得在課長面前拿出好成績或是有好風評,甚至是受到上司喜愛的人,的確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升遷的機會,但這其中有個決定性的差異。
不知道在職場中,你有沒有遇過類似這樣的人?
雖然曾經拿出好成績,但也遭遇過重大失敗;即使被一部分的人喜歡,卻也受到某些人極端討厭。但是這樣的人,反而能夠升上部長甚至是更高的職位。
之前,我曾經接過某家資本額達數千億規模企業的委託,要我修改人事評價制度。那家企業的幾位董事,正好都是屬於這種類型的人。
舉例來說,其中一位是從外面空降進來的,在其他企業擔任管理職時,風評不是大壞就是大好。他雖然是從規模和商業模式都不同的業界轉職過來,但具有當時較為稀有的外資公司資歷,因此背負著「為公司注入一股新風氣」期待,卻也常在暗地裡被批評「裝模作樣」。
他本身的個性也較容易樹敵,不論是對上司或部屬,都常發生爭執而形成對立關係。一旦因工作上的事產生爭論而對立,日後即使是在不同場合談論不同事情,也很少有人能放下當時形成的對立關係。一般認為,外資企業中的人際關係比較公私分明,工作上意見不合,無關乎私底下的交情,但其實就算是外資企業,人與人之間的對立關係還是很難完全修復,甚至會影響以後的工作效率。那家大型企業是典型的日本公司,當然這類狀況更是難以避免。
不過,這位董事之後沒有遇到太大的阻礙,順利當上了社長。雖然依舊不得人緣,但也沒有人敢在背地說他的不是了。
由於關係到公司及個人聲譽,在此就不多加詳述,不過那家企業其他的董事,同樣也經歷過許多「挫折」。例如,曾因為重大失敗被調職到子公司,最後成為常務董事;生了場大病,原本以為升遷無望的人,之後卻擔任董事。其他也有許多高階管理職,在業績或人際關係上遭遇過不少波折。然而,這些人帶領公司業績持續飆升,股價也跟著水漲船高。‧考核評比工具1:兩階段升遷標準
經濟學家愛德華‧拉澤爾(Edward Lazear)於一九八○年代,發表了一般企業的升遷規則。他提出的職場淘汰理論,可說是人事升遷的基本原則:「同一階層的員工,共同競爭升遷的順位,直至最後勝出。」
在這不斷重複的過程中,角逐第一名的順位,就是所謂的職場上的淘汰理論。
這樣說來,不管是想升課長或部長,競爭規則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應該有人聽了會這樣想。在「要選誰升遷上去」這一點上,或許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升遷人選的標準,在企業中會出現兩次重大的變化。
第一次升遷標準的變化,會發生在晉升課長時。
假如你已經升上課長,應該就曾經體會當中的變化。舉例來說,在同一時期進公司,最早升上主任的人,在升上課長之前很容易感到挫敗。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升上課長的標準,跟之前開始有所不同,這是管理職在升遷上很容易遭遇到的問題。
回想看看同時期進公司、最早升上主任的人,他們能夠升遷的原因,除了工作能力備受肯定,更具體來說就是「工作效率高」、「執行能力強」。當然,實際上各公司都會有詳細的升遷制度跟標準,但總歸來說,能夠快速升上主任和股長等管理職的人,大多都具備那些特徵。
在人事制度中,員工的升遷標準,都是以負責的工作成果作為評價基準。從一般員工到主任、主任到股長的升遷過程也是如此,因此在員工當中,工作成果比其他人優秀的人,能夠較早獲得升遷的機會。
但是,要升到更上一階的管理職時,會出現另一種不同於以往的升遷標準。

‧即使工作效率高,升遷也會碰壁
以人事用語來說,一般員工之間(包括主任、股長等職務),是以「畢業標準」作為人事升遷的準則。與讀完國小升國中,讀完國中上高中一樣,升上主任和股長,相當於從一般員工的身分畢業。
但是,大學就不一樣了,需要經過許多種不同的考試,才能判斷學生是否具備大學水平的學力。
升上管理職,也與考大學時的標準類似,我將其稱之為「入學標準」。在個人拙作《給努力工作,卻加不了薪的你》一書中也曾提及,在面臨升遷機會時,能夠適時改變觀點的人,更容易進一步晉升至管理職。因為無論對所負責的工作付出多大的心力,缺乏「管理職」所必須具備的思維模式,就很難獲得升遷的機會。這是一般員工與管理職的一大差異。
關於管理職的升遷標準和過程,我會在第二章加以詳述。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