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人生只有三萬天,有多少人思考過這種事呢?

或許年輕人會覺得時間是無限的也說不定,一直到幾年前我也都還是這麼想,然而人生所剩餘的時間,遠比想像的還要來得更少,即便是二字頭的人也毫無例外。

人生無法預料。也許明天就捲入了意想不到的意外中輕易地死去。

蠟燭說不定會突然熄滅,當想到這裡,理應會把現在所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全都視作自己人生的食糧才是。若能理解這點,也就應該可以明白比起採取行動所產生的風險,不去行動才更加地危險。

最好要盡早注意到這點,我可以如此斷言。因為藉由認知而有所改變的行動,會成為往後成長的決定性因素。

為了被他人認同,為了不被其他人否定,在當今的社會中有很多人一邊留意著周圍的目光一邊過著日子,然而當理解到人生有限之後,希望可以明白別人的眼光是怎樣都無所謂的。

「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為了讓今日的自己發揮出過去以來最佳的表現,要怎麼行動才好呢?」

像這樣的想法會成為行動的原動力,進而不再害怕失敗,成為打造出百折不撓之心的泉源。

▓不行動的話將會錯失成長的時機

成功的經驗,只能藉由行動來產生。

而體驗過成功的人,同時也累積著失敗的經驗。

體驗了失敗,感到挫折後就沒有下文的人無法培養出自信。重要的是,在累積起失敗經驗前,確實做好心理建設。

失敗之後有什麼想法呢?

從失敗中學到了什麼呢?

在僅僅三萬天的人生中,失敗後就不管了嗎?

要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模樣,不改變行動是不行的。要藉著行動來累積微小的成功體驗,並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

人只要沒訂定好期限,就會覺得有無限的時間。不劃分好期限並展開行動的話,失敗是連結不到成功上的。

無論是人還是事業都一樣,當要成長時會一口氣地成長起來。

成長必須要有時機的配合,可是卻不知道成長的機會何時才會來訪。若不想辦法一邊提升自己的速度,並一次又一次地試著靠近的話是捕捉不到這份機會的。也就是說,為了掌握成長的時機,唯有行動。「正在尋找時機。」

在商務的場合中屢屢能聽見這樣的藉口。成長的時機並不是靠著尋找就能發現,若是靠著摸索就能了解的話,無論是誰都可以不用那麼辛苦就獲得成功了。

也有人錯把蒐集情報當成是發現機會,但這跟尋求正確答案的行為並沒有兩樣。

思考後才採取行動,在這段期間成長的時機很有可能就這麼溜走了。時機並不是靠尋找,而是在大量的行動下才能去掌握的東西。

「累積更多經驗之後再說。」

這也是常常聽見的藉口,說要等累積起經驗,但這樣是沒辦法掌握機會的。

不過,並不是說經驗就完全派不上用場,若要在積累起經驗後再來行動,就應該如先前所說的劃分好期限。要是執著於累積經驗,無論過多久都無法向前邁進。

▓主動地「展開行動」,時機便會找上門來

雖說要去行動,但在別人開口之前就行動是相當重要的。

在別人開口後還沒有動作那就是單純的怠慢,而開口後才行動也不過就只是處理任務,這樣無法捕捉到成長的時機。

「在別人開口前行動」所要表達的,並非只是趕在上司催促或要求確認之前先行報告而已。

在某個人從背後推自己一把之前,自動自發地來挑戰。像是體察並提出連客人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期望,當由自己決定開始,積極地採取行動時,貼近成長時機的速度將會提升,而接觸次數也隨之增加,因而得以提高遇上成長機會的機率。

▓不是「總有一天」,是「現在」就去行動

作為不肯立刻採取行動的理由,有許多人會把「能力不足」掛在嘴邊。而對行動,則是覺得經驗不足所以「還早」。

我真的很討厭「還早」這個詞,那要到什麼時候才會覺得「不早了」呢?「還早」一詞,是在開始之前就將行動給否定了,這世上真的需要這種詞彙嗎?

▓會讓人覺得「還太早」的遠大目標所帶來的效果

Rich Media所經營的網站曾在幾年前,對六個月後瀏覽人次目標設下了一個在當時幾乎無法達成的數字。

「這個目標還太早了!」

底下的成員做出這樣的回覆,而我則是反駁了他:

「不要覺得現在不可能、還太早然後就放棄了,去想想一直以來工作的方法,要做出什麼改變才有辦法達成吧!」

我是認真地覺得,這些成員的話是有辦法達成的。

會出現「還早」這句話的時候,便是挑戰巨大目標的機會,也是改變自己工作做法的契機。覺得還太早的這種想法,無非是自己放棄了這個機會。高高舉起這種遠大的目標,將工作的方法從零開始重新檢視並藉此來改進,而成果也將會劇烈地增長。以結果來看,六個月後的目標順利地達成了,要是那時因覺得「還太早」而推遲的話,或許就沒有今日的成長了。

同樣的詞彙還有「沒辦法」,這個詞彙也不需要。因為沒辦法這句話,是把放棄尋找做法當成了前提。

更進一步的說,我覺得「總有一天」這句話也是不需要的。

「總有一天會去做。」

若從公司成員的口中聽到了這句話,就會很想在當下說出「那現在就去做啊!」。

總有一天,就是沒有決定好期限。那麼,為什麼非得要限定期限不可呢?

這是為對方著想的緣故。

若沒有明確的日期,對方會難以採取行動。當從客人那邊收到了要解決的課題時,若以「幾月幾日幾點幾分前提交」這種以分為單位的方式來告知日期的話,就能讓客人處在易於掌握時間的狀況中。然而理解這點的人,意外地相當少見。

▓徹底把「決定期限」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

限定期限,讓行動不得不趁早開始。

此時,在5W1H中思考「為何(Why)與如何(How)」會非常地花時間,因此我對公司的成員們下了指示,在「何時(When)、誰(Who)與什麼(What)」,這3W已經明確的階段下就開始採取行動。對客人就不用說了,對搭擋或是對公司內部來說當然也要如此。

將這理所當然之事貫徹到底,不久就會變成一種信賴。那些人稱優秀的生意人們,無一例外地都會為事情訂下期限。

對於決定期限的重要性,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明白了才對。儘管說著理解卻又不去訂下期限,是因為不想告訴大家其實自己並不明白的這種傾向。

沒有能做到的自信。沒有能辦到的要素。沒有正確答案。

因為沒有確切的信心所以想弄得曖昧一點。而這種曖昧不明,無非就是在辦不到時用來辯解的藉口。

限定好日期,並展開行動好讓它能在時限內完成。而此時,假如真的沒辦法完成,我想也只要說聲「對不起」就可以了。因為我覺得,與其把沒辦到的事實當成問題看待,不如去追究辦不到的原因就好。

有很多人都覺得「失敗就出局了」。正因此,才在沒有確切信心的情況下避開了行動。理由有二,一個是減法思考較為強烈。

減法思考較強,就不會去考慮為了完成什麼該怎麼做,只是一味地去思考為了避免失敗該做些什麼。

像大企業那類人多的組織,為了取得統一的管理而漸趨保守。雖說不能一概而論,但說不定想要保護現有的成果,這個結構本身就有問題也說不定。

而另一個,則是讓失敗的人擔起責任的風潮。

在運動的世界中,如大聯盟的野茂英雄或是足球的三浦和良選手等,這些踏出第一步的人會被給予讚賞,對於成功還是失敗則相對地不怎麼重視。

本來工作也該是這樣。儘管如此,卻由於在工作中並沒有對行動後的失敗給予讚賞的風潮,所以誰都不想去做。

這種失敗後有人會在背後指指點點的環境必須要有所改善。

要創造這種風氣,不是指責失敗,而是讚賞其踏出的第一步,說聲「做得好」。之後,再對為什麼會失敗,進行徹底而深入地思考。這種結構才是最重要的。

周圍環境的問題先放在一邊,自己也要避免「失敗就出局了」這種想法才會比較好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