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腦科學基礎理論

只要有證據,不管是多不可能、多荒謬的事,我都會相信。只不過愈不可能、愈荒謬,相對也必須有更可靠而牢不可破的證據。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目前正是行為科學的黃金年代,感覺每過一週,我們對於人類如何思考、如何感知、如何做出反應,又多了一分嶄新的認識。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忙著解開世紀之謎,例如:「如何才能戰勝收件匣?」「為什麼最通情達理的人,依舊有死腦筋的時刻?」「我要如何馬上停止拖拖拉拉(或是晚一點或明天就不再拖延)?」這一類每天都會碰上的問題,科學界現在有了更多答案。

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報章雜誌突然冒出一堆有大腦圖片的文章?令人有點好奇,不是嗎?替本書提供科學依據的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與神經科學,不是已經存在一世紀以上,為什麼突然間變得這麼熱門?這三個行為科學領域的確歷史悠久,不過大趨勢是,現在我們更能把學術理論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在我解釋本書提到的三大科學主題前,這裡先介紹一下理論界起的變化。

心理學:要「幸福」、不要「不幸」的科學

從前的心理學大都研究負面行為的成因,研究人員孜孜不倦研究「偏執」與「沮喪」的病理學,還探討「恐懼」與「侵略性」是怎麼一回事,因此不意外的是,心理學最出名的實驗是史丹利.米爾格倫(Stanley Milgram)充滿爭議的權威實驗。米爾格倫研究人類服從權威的程度,測試受試者是否願意遵從白袍人士的指令,對陌生人施予可能致命的電擊。令人心生不安的實驗結果是,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服從。這一類的心理學實驗顯然讓人看到人類大腦的複雜性,並替現代的行為科學立下基礎,然而相關發現無法成為振奮人心的幸福指南。

近年來,心理學改變了研究方向,引發正向行為的情境成為顯學。賓州大學教授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一九九八年當選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後,帶動了這股潮流。先前,賽里格曼自己的研究大都集中於「無助」這個主題,但是他上任後宣布推廣「正向心理學」,鼓勵學者研究讓人們發揮天賦的力量。自此之後,心理學家轉而研究人生較快樂的一面,例如什麼事可以讓人走上發達之路,提振精神、進而增加生產力?對於平日職場生活已經有如米爾格倫電擊實驗的我們來說,我們比較想知道正面的事。經濟學:更實用的行為理論

心理學朝新方向發展的同時,經濟學也正進一步研究「情境」。經濟學在本質上是一門研究人們如何做出選擇的學科,我們人如何衡量不同選項的成本與好處,進而做出選擇?這裡所說的選擇,可能是買哪包零食這種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能是人生中的大事,例如金額達數百萬美元的計畫,究竟要執行哪一項。在過去,不論大小事,經濟學者建立的理論模型,一般都假設人類會理性獨立評估每個選項的好處,再做出決定。然而,這類模型無法解釋真實生活中的眾多行為,例如,我們往往在沒有太多資訊可參考的情況下,就挑好要吃的零食;還會隨便聽別人講兩句就改變心意,並未獨立下判斷;偶爾,我們做好事不求回報,不會評估對自己有利才去做。

普林斯頓大學的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史丹佛大學的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兩位心理學家,對矛盾的人類行為深感興趣,一九七九年跨越門戶之見,在重量級的經濟學期刊《經濟計量學》(Econometrica)聯合發表文章,強調人類做選擇時,其實不像精準的機器,我們的許多選擇其實受心情與社會影響,而且通常很好預測。行為經濟學立刻成為熱門的研究潮流,強大的經濟學分析工具被用於解讀真實世界、真實人們所做的選擇。這個領域的成就到哪?這麼說吧,康納曼在二○○二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對一般人來說,重點是,現在經濟學者更曉得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選擇,也知道是什麼因素影響著我們,不再單純假設人類會完全依據利害關係下決定。

神經科學:更精密的大腦活動觀測儀器

大腦觀測技術的進步,大大助了神經科學一臂之力。從前,神經科學家就已經靠著各式各樣的掃描技術瞭解大腦的構造與活動,只是先前的技術一般會讓接受掃描的人士暴露於大量輻射之下,不太適合非醫療性的研究。自一九九○年代起,功能性磁振造影等成像技術不斷改良,風險愈來愈低,神經科學家開始研究健康人士進行日常活動時,大腦發生什麼事。研究人員現在可以觀察到受試者被他人的善心感動,或是因為成功做到一件事而興奮時,大腦哪些區塊會活躍起來。此外,研究人員也能觀察到受試者不開心或壓力大時(排除躺在實驗室嘈雜的金屬圓柱裡或頭上貼著電極片這類討人厭的因素),腦神經出現哪些活動。腦神經科學家透過各種實驗,更加瞭解人們日常的想法、情緒與活動背後的生理機制。換句話說,他們研究的行為主題與心理學家、經濟學家不謀而合,例如,人如何處理棘手的問題與複雜的社交互動。本書引用的研究,很多都是神經科學、心理學、經濟學三個領域一起合作的成果,感覺今日的我們像活在「神經心理經濟學」的年代(三者的順序可以調換)。對我們來說,不同領域的合作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同時從生理、觀察、分析等不同角度看待職場議題,更知道如何在工作中勝出。

總而言之,目前正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思考如何讓生活更美好的黃金年代。

三大主題

好了,我們知道科學出現令人振奮的進展,但又要如何應用在工作上?這正是本書可以幫上忙的地方。工作很多?時間表塞得滿滿的?人際關係很複雜?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有辦法讓每一天過得更開心,完成更多事。

在我們進入本書要談的「好日子七大元素」之前,首先要介紹三項同時涉及心理學、經濟學、神經科學的重要科學主題,帶大家瞭解每一章的理論基礎、相關證據與建議。各位也可以跳過這一段的介紹,直接閱讀本書第一部分,有問題再參閱本書最後的詞彙表,或是回頭閱讀本節的介紹。本書接下來會反覆提到三件事:

一、 大腦的雙系統:我們人類大腦的活動分屬兩個相輔相成的系統,其中一個與「深入思考」和「控制」有關,另一個則與「自動化」及「本能」有關。兩套系統加在一起,原本已經讓人類聰明又有效率,如果進一步依據兩套系統各自的優缺點加以調整,大腦威力將大增。

二、 我們不斷擺盪於「發現」與「防禦」之間:人類下意識就會尋找必須防禦的威脅,不過也會尋求獎勵。我們的大腦很容易就進入防禦模式,而且進入之後會變「笨」。不過如果我們能提醒自己別陷入防禦模式,並且尋求特定類型的獎勵,將可回到頭腦較清醒的發現模式。

三、 身心迴圈:我們的「身」和「心」相互影響的程度,遠比我們以為的大。不過正因如此,只要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對身體好一點,就能立即提升大腦的表現,不再那麼容易心力交瘁,還能信心十足。主題一:大腦的雙系統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人類的大腦都是很神奇的器官。大腦掌管我們全身的運作,還讓我們記下大量複雜的資訊與概念。此外,大腦還能處理、計算極大量的訊息,讓我們有能力做各式各樣的事,例如心算、猜測他人動機、面對挑釁時保持冷靜,或是講幾百年前的老笑話。如果大腦是智慧型手機,一定瞬間被搶購一空。

我們的大腦有兩套平行系統,各有各的長處,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就是因為同時擁有這兩套系統。多年來,心理學家早已觀察到人類的心智似乎有兩種相當不同的模式,一種與分析有關,一種和直覺有關,不過一直要到康納曼二○○二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社會大眾才開始注意到這個概念。康納曼領獎時告訴大家,「不費力的直覺」與「深思熟慮」哪裡不一樣,後來更是在風靡全球的暢銷書《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進一步闡揚相關概念。本書將檢視康納曼的相關理論,以及在工作上可以如何運用。

(未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