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能力
本章討論創新策略的基本思維:從核心能力或專長的觀點,來開展未來的創新成長。我會介紹核心能力與固本培元對企業創新的啟發,也會分析能力極致與效率至上所發揮的「唯快不破」效用與威力。所謂「福兮禍所伏」,核心能力也可能因為制度化,而成為妨礙企業創新的核心包袱,因此,接著將導入「破壞式創新」的觀點,討論如何協助大企業成功重整組織,再度靈活地舞動創新。
電影《少林足球》裡,由周星馳飾演的阿星,率領他的少林師兄弟,利用各自的武功專長,包括他自己的大力金剛腿,大師兄的鐵頭功、二師兄的旋風地堂腿、三師兄的金鐘罩鐵布衫、四師兄的鬼影擒拿手、六師弟的輕功水上飄,在足球場上創造出驚人威力,勇奪全國超級盃冠軍。
就像《少林足球》故事一樣,善用原有的專業能力與技術專長,創造出新的空間,在另一個舞臺發光發亮,就是做到「能力創新」。
日本最大半導體製造商東芝(Toshiba),2014年將其原本配備無塵室的閒置軟碟工廠,改造而成「橫須賀東芝無塵室農場」,來栽培有機蔬菜。東芝利用它的核心照明技術,控制最適合植物生長的燈光與溫度、空氣過濾、用水製取裝置、工作服清潔等,也都是應用公司既有的無塵室技術標準與流程。
台灣電源供應器領導廠商台達電,也將它們的電源管理、風扇系統及照明技術能力,拿來經營植物工廠。同樣的,金仁寶電子也將無塵室用燈、用水、空調等高科技產業的生產設備,拿來培養有機蔬菜。這些電子大亨變身科技農夫的多角化作為,都是能力創新的具體實踐。
本章所介紹的能力創新,強調的不是由外而內(Outside In),而是反求諸己,是由內而外(Inside Out),從自己的核心能力與專長出發,來思考創新的可行性與作法。法國哲學家沙特名言:「他人即地獄。」創新就是要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不看對方來見招拆招,就如傳統中國武術裡所強調的「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有了招架,就是十下。」
核心能力
策略學者普哈拉(C. K. Prahalad)與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所共同提出的核心能力(也譯為:核心專長、核心能耐、核心競爭力),是能力創新的主要論述基礎。核心能力基本上是以知識、技術為基礎,經由組織學習、發展、培養而形成的特有資產。例如:豐田(Toyota)的生產體系、聯邦快遞(Federal Express)的運籌管理能力、花旗銀行(Citi)所建立的良好商譽等。一旦培養成功核心能力,不但能為企業賺取超額的利潤,且不容易被對手仿冒與抄襲,築起潛在進入者的屏障,以確保本身的競爭優勢不受到挑戰。
普哈拉與哈默爾以大樹的概念,比喻核心能力與企業成長的關聯性,核心能力就是這棵樹的根部系統。事實上,最能夠代表核心能力概念的中國字,就是樹木的「木」,「木」畫一橫是「本」,本的意思就是樹根的「根」。
中國傳統思想原本就強調固本培元。「元」是初始、開始的意思,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應用在創新策略,固本培元的概念即可解讀為:企業應該照顧和開發自己的核心能力與專長,甚至培養與精煉,讓核心能力幫助企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電影《葉問:終極一戰》片尾,葉問寫了一幅對聯:「處世樹為模,本固任從枝葉動;立身錢做樣,內方還要外邊圓。」固本,不只可以培元,也就是發展新事業,同時讓企業可以專心致力於本業研發,避免在不熟悉的領域裡尋尋覓覓,困擾煩心。
推動創新必備的VRIN資產
本田(Honda)的傳統核心能力建立在引擎技術,所以新推出除草機產品,就是依循核心能力驅動的創新成長思維。順此邏輯,本田宣布要造飛機,就不令人意外了。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累積與精進核心能力與專長就是為未來做好準備。
施華洛世奇(Swarovski),以加工水晶玻璃工藝品聞名,專長的核心技術是研磨砂輪,這本來只用以磨玻璃、切水晶,但因做得不錯,累積多年的技術後,發現公司的技術也可運用來研磨及切削半導體製程設備,意外促成公司的多角化經營。施華洛世奇的創新過程,雖不像本田有清楚的發展意向,更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也是一種依附核心能力的骨幹,所發展出來的創新事業組合。所謂「縱橫不出方圓,萬變不離其宗」,正是這個道理。
把服務發揮到「語不驚人死不休」層次的大陸火鍋店海底撈,靠的是從四川老鄉培養出來的員工,「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原因就是大多數人在熟人圈的道德水準會比在陌生人群中要高,這對於員工大都來自社會底層的餐廳更為重要。而且任用熟人與老鄉也能促成正向的團隊氣氛與組織氣候。海底撈創辦人張勇指出:「創新在海底撈不是刻意推行的,我們只是努力創造讓員工願意工作的環境,結果創新就不斷湧出來了。」、「海底撈的所有作法,別人都可以複製,只有海底撈的員工是沒法複製的,這就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著作《動物農莊》(Animal Farm)裡提到:「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企業也是一樣。企業的能力可以包括人員、設備、技術、資金等具體的有形資源,像是產品設計、資訊、品牌,還有與供應商、顧客、政府的關係等等無形資源,也含括作業程序、文化、價值觀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資源資產與能力,但並不是每一種能力都會成為驅動創新成長的引擎,它至少需要具備四個要件:有價值的(Valuable)、稀少性(Rare)、不可模仿性(Imperfectly Imitable)、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就像本田的引擎設計製造能力、施華洛世奇的砂輪研磨技術、海底撈的四川老鄉一樣,因為具備這些特性,所以才能推出新產品、開發新事業,或是激發更多的服務創新,創造持續的市場價值與優勢。
本章討論創新策略的基本思維:從核心能力或專長的觀點,來開展未來的創新成長。我會介紹核心能力與固本培元對企業創新的啟發,也會分析能力極致與效率至上所發揮的「唯快不破」效用與威力。所謂「福兮禍所伏」,核心能力也可能因為制度化,而成為妨礙企業創新的核心包袱,因此,接著將導入「破壞式創新」的觀點,討論如何協助大企業成功重整組織,再度靈活地舞動創新。
電影《少林足球》裡,由周星馳飾演的阿星,率領他的少林師兄弟,利用各自的武功專長,包括他自己的大力金剛腿,大師兄的鐵頭功、二師兄的旋風地堂腿、三師兄的金鐘罩鐵布衫、四師兄的鬼影擒拿手、六師弟的輕功水上飄,在足球場上創造出驚人威力,勇奪全國超級盃冠軍。
就像《少林足球》故事一樣,善用原有的專業能力與技術專長,創造出新的空間,在另一個舞臺發光發亮,就是做到「能力創新」。
日本最大半導體製造商東芝(Toshiba),2014年將其原本配備無塵室的閒置軟碟工廠,改造而成「橫須賀東芝無塵室農場」,來栽培有機蔬菜。東芝利用它的核心照明技術,控制最適合植物生長的燈光與溫度、空氣過濾、用水製取裝置、工作服清潔等,也都是應用公司既有的無塵室技術標準與流程。
台灣電源供應器領導廠商台達電,也將它們的電源管理、風扇系統及照明技術能力,拿來經營植物工廠。同樣的,金仁寶電子也將無塵室用燈、用水、空調等高科技產業的生產設備,拿來培養有機蔬菜。這些電子大亨變身科技農夫的多角化作為,都是能力創新的具體實踐。
本章所介紹的能力創新,強調的不是由外而內(Outside In),而是反求諸己,是由內而外(Inside Out),從自己的核心能力與專長出發,來思考創新的可行性與作法。法國哲學家沙特名言:「他人即地獄。」創新就是要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不看對方來見招拆招,就如傳統中國武術裡所強調的「不招不架,就是一下,有了招架,就是十下。」
核心能力
策略學者普哈拉(C. K. Prahalad)與蓋瑞.哈默爾(Gary Hamel)所共同提出的核心能力(也譯為:核心專長、核心能耐、核心競爭力),是能力創新的主要論述基礎。核心能力基本上是以知識、技術為基礎,經由組織學習、發展、培養而形成的特有資產。例如:豐田(Toyota)的生產體系、聯邦快遞(Federal Express)的運籌管理能力、花旗銀行(Citi)所建立的良好商譽等。一旦培養成功核心能力,不但能為企業賺取超額的利潤,且不容易被對手仿冒與抄襲,築起潛在進入者的屏障,以確保本身的競爭優勢不受到挑戰。
普哈拉與哈默爾以大樹的概念,比喻核心能力與企業成長的關聯性,核心能力就是這棵樹的根部系統。事實上,最能夠代表核心能力概念的中國字,就是樹木的「木」,「木」畫一橫是「本」,本的意思就是樹根的「根」。
中國傳統思想原本就強調固本培元。「元」是初始、開始的意思,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應用在創新策略,固本培元的概念即可解讀為:企業應該照顧和開發自己的核心能力與專長,甚至培養與精煉,讓核心能力幫助企業找到新的發展方向。
電影《葉問:終極一戰》片尾,葉問寫了一幅對聯:「處世樹為模,本固任從枝葉動;立身錢做樣,內方還要外邊圓。」固本,不只可以培元,也就是發展新事業,同時讓企業可以專心致力於本業研發,避免在不熟悉的領域裡尋尋覓覓,困擾煩心。
推動創新必備的VRIN資產
本田(Honda)的傳統核心能力建立在引擎技術,所以新推出除草機產品,就是依循核心能力驅動的創新成長思維。順此邏輯,本田宣布要造飛機,就不令人意外了。因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而累積與精進核心能力與專長就是為未來做好準備。
施華洛世奇(Swarovski),以加工水晶玻璃工藝品聞名,專長的核心技術是研磨砂輪,這本來只用以磨玻璃、切水晶,但因做得不錯,累積多年的技術後,發現公司的技術也可運用來研磨及切削半導體製程設備,意外促成公司的多角化經營。施華洛世奇的創新過程,雖不像本田有清楚的發展意向,更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也是一種依附核心能力的骨幹,所發展出來的創新事業組合。所謂「縱橫不出方圓,萬變不離其宗」,正是這個道理。
把服務發揮到「語不驚人死不休」層次的大陸火鍋店海底撈,靠的是從四川老鄉培養出來的員工,「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原因就是大多數人在熟人圈的道德水準會比在陌生人群中要高,這對於員工大都來自社會底層的餐廳更為重要。而且任用熟人與老鄉也能促成正向的團隊氣氛與組織氣候。海底撈創辦人張勇指出:「創新在海底撈不是刻意推行的,我們只是努力創造讓員工願意工作的環境,結果創新就不斷湧出來了。」、「海底撈的所有作法,別人都可以複製,只有海底撈的員工是沒法複製的,這就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著作《動物農莊》(Animal Farm)裡提到:「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企業也是一樣。企業的能力可以包括人員、設備、技術、資金等具體的有形資源,像是產品設計、資訊、品牌,還有與供應商、顧客、政府的關係等等無形資源,也含括作業程序、文化、價值觀等等。這些都是重要的資源資產與能力,但並不是每一種能力都會成為驅動創新成長的引擎,它至少需要具備四個要件:有價值的(Valuable)、稀少性(Rare)、不可模仿性(Imperfectly Imitable)、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就像本田的引擎設計製造能力、施華洛世奇的砂輪研磨技術、海底撈的四川老鄉一樣,因為具備這些特性,所以才能推出新產品、開發新事業,或是激發更多的服務創新,創造持續的市場價值與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