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怎樣評估好創意?

在文化創意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brainstroming」﹙腦力激盪﹚,不斷丟出各種想法跟點子。怎麼評估一個想法可不可行,有沒有潛力,對我來說,其實是個每天都在考驗自己的問題。

也因為如此,慢慢地,我開始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架構,分別從「創意產生前∕產生後」以及「理性∕感性」兩個面向,來檢視一個好創意應該具備的各種要素。 在我的理解中,「創意」其實跟「創新」不大一樣。創新通常指對既有事物的精益求精,而創意指的是種全新嘗試或是無中生有。儘管如此,創意也不能全然天馬行空,在創意產生前,它的目的、與環境間的關係,都要仔細思考。所以,有幾個問題很重要,一定要釐清。例如,這個創意為何而生?是為了創造新服務,還是因應公司未來的策略?它的規模多大?必須預測到未來變化、符合趨勢,還是只要滿足現況?這些答案在一開始,就要定義清楚。

舉例來說,如果是個應用在未來銀髮族身上的創意,那提出時,就要考慮到以後可能是東西兩方實力均衡的新經濟態勢。過去,西方經濟比較強勢,但隨著東方崛起,十年後可能是雙方並進了。不管是高齡化的速度、消費力及時尚化的新銀髮經濟,這個創意的內涵,有沒有反映出這股變遷?還是只停留在目前的認知?

換句話說,在創意還沒提出前,思考程序要標準化。不過,當這些問題都利用標準化步驟想清楚了,落實到創意本身時,就可以「去標準化」,不用受各種框架局限。

第一個指標,是從時間先後來看。等到創意逐漸發展出一個初步輪廓,就可以再從理性╱感性兩端,來衡量它是否成熟。
感性的申論題 至於是理性先,還是感性先?要看這個創意附著在什麼介面上。假設我要評估一個劇本的創意,通常會先從感性端切入,看這部分夠不夠;夠了,再看理性端。但如果是針對某個產品,說不定會先從理性端進去,例如有沒有做市場調查開始;這些都滿足了,再看感性面的吸引力大不大。

感性端要看什麼?這比較像「申論題」。一般來說,我會要求提創意的人先說明創意從哪裡來,讓我知道這個創意的背景。比如,因為他注意到時事?還是某項新科技?一個人出現靈感時,一定是基於某種好奇、疑惑或觀察,我會很在意這個理由。第二,這個創意對於我們正在做的事,能不能帶來創新?而這種創新,能不能為社會所需?它帶給受眾的生活解決方案又是什麼?

二○一三年底,我們在松山文創園區經營「閱樂書店」,就非常適合拿來說明這個過程。它是個結合閱讀、音樂與展出的文創空間,裡面裝了十二台攝影機,觀眾可以任意選擇想看的視角;甚至,現場觀眾也是表演的一部分,徹底打破傳統「台上表演者」與「台下觀眾」的界線,等於結合策展與實境秀,變成一種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節目。

最初負責這個案子的同仁提出想法時,我問他:「你為什麼要這麼做?」他說,他看了三個fashion show的實況轉播,其中有一個所使用的工具是十二支iPhone。跟著,我又問:「你覺得這是社會所需嗎?」他說是,在「自媒體」的趨勢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主角,不見得只有台上的人。這種形式剛好符合這股潮流。我聽了,覺得很合理。接著問他:「你提供什麼生活解決方案?」他回答,要看十二個視角也有,要看線上即時轉播也可以,未來觀眾可以邊看這個節目邊購物、討論,娛樂度和趣味度都很高。

理性的選擇題 縱使所有答案都過關,還有理性端的功課要做,「選擇題」就來了。我會要求他把創意用文字、圖像、照片或影音表達出來。一個抽象概念要用具體可見的元素傳達,是非常困難的,但這段經驗非常重要。我重視的不是最後形式好壞,而是他是否能走過這個階段。

再來,他得去找很多資料,比如現行有哪些設備可以使用?成本是多少?運用這些資料,讓創意可以初步「被計算」。
最後,我會讓他去試驗一次。從碰到的挫折中修正構想,做出一個可行的「demo」(樣本),再從這個demo發展出SOP,複製到其他地方。現在這個書店,就是一個demo,往後我們可以把它複製到台灣的其他書店,甚至到中國或海外地區。 如果在試做時發現落差很大,那就得回到源頭去檢查,看創意的目的性和環境吻合度間有沒有改變。假如沒有太大偏差,通常我們會再試、再調整,直到做對為止。如果環境改變了,就要考慮另換途徑,而不是固守在原來的路上。

當然,再怎麼周延的策劃,還是可能碰到失敗,我們也不是沒有過放棄的例子。至於怎麼面對失敗的經驗,並從中找出下一次成功的線索?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創意,然後呢? 蘇麗媚對於創意、創值、創業的28道思考》
當創意遇上市場

只有創意,不見得非得面對市場不可。但想從「創意」延伸到「創業」,甚至走向「文化創意產業」,和市場互動就成為必要的課題。而我觀察,這正是大家此刻最缺乏、也最陌生的能力。如果想在「文化創意」這個領域「創業」,我建議先釐清三個問題:

一、你想做的是「文化」還是「產業」?若是前者,只要能永續經營,規模和獲利不一定是必要條件。

二、你追求的終極價值是什麼?是數字?社會回饋?還是影響力?比如雲門舞集的產值未必很大,但「價值」遠超過「產值」。這個答案會決定接下來採取的做法。
三、很多想投入文化創意產業的人,都喜歡強調自己有「夢想」。但我認為,所謂的夢想,應該不只對個人有意義,更要能帶給社會共利、正向的效應。事實上,從這個前提出發,也比較容易有健全的商業基礎。所以,你的夢想有沒有這個面向?

思考過這些,才能談怎麼看待市場。市場有兩種,一是產品或服務針對的顧客市場,一是擴張經營資源時所需要的資本市場。不管哪一種,都需要懂得「說故事」。我發現,台灣年輕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積極說個好故事,販賣「想要」 四年前,我在中國的土豆網和湖南青海衛視工作。本來在台灣,我帶領的電視台團隊有一千五百人左右,不過,當時我只帶了七人過去,包括自己共八人。到那邊後,接手的團隊是三百人。看起來人數規模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但那段時間我有個很深的體驗;關於「說故事」的企圖心和能量,兩岸團隊相較,剛好跟這個比例完全顛倒。

舉例來說,開會時,我要求大家針對節目的編播時間表提出報告,要主打哪一點來行銷。台灣同事通常很安靜,我還得點名,才有人願意發言;對岸不一樣,大家爭先恐後舉手,每個人都拚命想把自己的點子講好。當然,這反差不無成長背景、社會氛圍等各種大環境因素影響,可是我仍然可以清楚看到:台灣年輕人對於「別人有沒有注意我、了解我」沒有那麼積極。同樣一個希望獲得受眾認同的故事,在台灣可能一年只說三遍;在中國卻一年要說三百遍,當練習頻率高出這麼多時,中國年輕人自然就會說得比較好了。要是不習慣說、或說不出一個動人故事,聽的人就沒辦法參與。問題是,在這個數位匯流時代,所謂文化創意產業,販賣的早就不是「需要」,而是「想要」。就算買個馬克杯,消費者的理由也不是少一個杯子,而是喜歡這個杯子的故事。沒有使用者參與的創作,很難引起共鳴和認同,那顧客為什麼要買單?「說好故事」和終端消費者經營情感共鳴,已是創意產業進入市場的基本功課。

當然,要有故事可說,素材本身的創造性要夠好。台灣有很多好故事,只是需要發掘和體驗,尤其是後者。

有一次,我帶全公司同仁花一天時間,去拜訪三個書店主
人,聽他們談人生換場的小旅行。這個體驗的目的,是因為當時我們要推出跟小旅行有關的商品。只有去看到、聽到真實、深刻的故事,才能變成自己的經驗,進而演繹在商品中,而不是坐在家裡想。

先用誠意找到故事,把它說好,再來,選擇工具和媒材就只是途徑的問題了。最後,通常九九%的機率會先碰到失敗,成功的只有一%,所以要有心理準備,你肯定是那九九%。可是,這才是最棒的,因為在失敗上的累積,才是別人追不上的門檻。如果第一次就成為這一%,反而要很小心,不需要累積就得到的成功,等於也很容易被超越。

面對資本市場,別在最需要錢的時候 至於對資本市場,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則是:絕不能在最需要錢時去找它,反過來說,一定要選在自己條件最好的時候,這樣才能把腰挺起來,對資本市場有自信地說:「雖然我需要你,但是我現在非常有價值。」

只有在條件好時進入資本市場,兩方才是對等的,因為不只它在選擇你,你也在選擇它。可是現在剛好相反,所以很多人只能低著頭,不斷被檢驗:「你的business plan拿出來」、「你的財務怎麼規劃?」如果連這些問題都無法回答,就更別說好好傳遞理念,把故事說得動聽、說到資本市場的投資人願意相信你。

經營事業有實際的一面,當你需要更多資源來完成下一個目標時,就要建立相對應的知識。所以,要是不懂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我建議不妨去上課,了解財會、稅務、股票等。要是連去叩門的對象在想什麼、用什麼語言都不知道,如何能讓他開門後對你點頭?不然,就去找個很懂這方面的夥伴,幫你完成這些工作也可以。

因為對市場的訓練和意識都不夠,我常看到很多人創業後,只是不斷抱怨市場不了解他,關起門來自我沉溺。其實,沒有人有義務支持你的夢想,你的創意最終是被市場淘汰,還是得到市場的養分成長,就看你願不願意,以及用什麼方式和它好好對話。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出版《創意,然後呢? 蘇麗媚對於創意、創值、創業的28道思考》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