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是這樣的,大腦裡有了思想後,然後才有實際行動,例如興建房子前,你不會不考慮地基、空間利用與細節,因為若缺少通盤考量,房子就會出現問題,像是突然發現廁所沒規畫好或缺少樓梯間。不僅是蓋房子,寫作時也一樣,下筆前須思考周詳,若你缺乏論點,敘事沒有結構,用這篇文章來報告時,將有如災難,會陷入混亂。換言之,事前有愈完備的考慮,實行時就會更快更好。
這樣的思考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策略,而策略與以下幾個部分有關:資源、目標、成功要素與實踐計畫。
思考你所選擇的路,有何資源可供利用
在規畫策略時,不要直接複製別人的辦法,而是配合所處的情況,一併考慮個人的優點與弱點來發展出你的策略。
目標主導你的行為
盡量讓目標具體化與細節化,這樣會比較容易,有了目標後,可以看出哪些事是最重要的,有最大的影響力。如此一來,把時間與精力花在重要的項目上,行事就有效率。所以得先搞清楚:這個任務的要求是什麼?分派任務的人,想要從中得到什麼?有無較明確的標準?
除了設定在工作上的目標,也可以同時設立個人的學習目標,這會讓你在執行任務時更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就算是失敗,也能將挫折當成學習經驗。(更多關於目標的討論請見規則15)
掌握成功的要素
各行各業都有其特定的成功之道。而在你的任務上,成功的驅動程式是什麼呢?哪些是最有可能讓你成功的?成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所在的情況息息相關,研究顯示,一場成功的報告不在於報告內容,內容實際上只占百分之七的重要性,反之占大部分的是你的用詞、肢體語言與展露的自信,公開演說亦是如此,但換個情況,如果你把這個報告的成功祕訣用在對待客戶上,只是對顧客誇口雄辯,卻僅提供三腳貓的東西;或換個情況,對待教授,覺得只要穿著得體,儘管搭配內容一般般的研究,也能讓教授記住你,這樣的想法就危險了,因為情況不同,成功的要素也不同。長期以來一直錯估面試的成功要素,我希望靠著專業知識與豐富想法讓人信服,於是在面試時,會滔滔不絕地說了很多,而這些多給的資訊都不在履歷表裡。但這種「多即是好」其實是無用的,因為人事部無法掌握我給的資訊,於是一再踫壁,收到的被拒原因大都是「我們不清楚,您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爾後我改變了策略,在面試裡重複自己在文件裡所寫的,並且只給一個例子,我其實害怕他們不肯再多問一些,還是把心一橫,緊閉雙唇,即使我不是百分百確定要這個職位,也不會展現不安,而是利用機會詢問更多訊息,這會讓面試官加深印象,相信我對這職位是很感興趣的。事實上,成功的機率大增,也因此我還得在排山倒海的眾多錄取信中考慮。
另一次失敗的例子,就是我的畢業口試。本來我準備得很完善,在場的人也給予很高的評價,但我得到的分數有些微不足道,於是詢問了教授,這位即將退休的教授略帶忿恨地點醒我,因為我在某堂課太常缺席了。其實,這樣的評分標準對我來說是不公平的,但這次的經驗卻也成了一個有用的教訓。一件事情的成功,包含了哪些要素,可能要多想想,於是我開始一個習慣,就是對每個工作任務都列出一張最重要的成功要素清單,這些思緒有時突然浮現腦海,可能是在公車上、睡前或與女友聊天時,但我會利用機會把想到的成功要素寫下來。
所以,弄清楚成功要素,讓它輔助你工作。例如你現在要寫一篇好文章,那麼就把造就一篇好文章的要點寫在白紙上:文章要有趣、要有挑戰性、內容要能增進他人知識、寫法要有創意,讓這些要點主導你的寫作風格。另外,面試時也一樣,想想錄取所需具備的條件,用令人信服的論點證明你有這些特質。或者將心比心,猜想考官會對哪方面有興趣、考官憑藉的目標與問話策略:他在意的是整體還是細節?他喜歡有創意的人嗎?他喜歡比較、評判、問一些假設性的問題嗎?他會不會問:「如果我是顧客,什麼樣的內容與哪方面對我來說最重要?」把這些可能的面試要點寫在檢查清單上。之後逐一測試你是否符合這些要件,如果不是的話,怎樣能改善。再給點提示,你不用靠自己絞盡腦汁發明,因已經有許多人在同樣的範疇裡思考過了。
˙每年出版成千上萬的書裡(德國每年約九萬本書出版),相信你一定可以從中找到建議來解決你的問題。
˙很多資料網上都有,例如我在網站搜集應聘攻略後,便靠著它準備了不同公司的面試。
˙學長姐也是好的消息管道,有些醫學系學生會在大考後,立刻憑印象把考題分享給學弟妹。
確定你選的路
到達一個目標有許多方法,檢視這些不同方法,然後選出以你的資源最可能實現的。選擇時應注意:
˙掌控及減少風險
˙釐清重點
˙專注於最基本的部分
˙用最小的氣力達到最大的效果
˙利用你的長處,還有使用最有效率的方法
事先計畫可避免走錯路
確定你的終點站,並且訂好過程中應到達的里程碑。
˙具體要做的任務是什麼?
˙哪些任務在你走下一步前應該要完成?
˙哪些實行步驟可以彼此同時或交替進行?
聰明的傢伙會自問,最後應該要呈現什麼結果?如此一來,可以省了許多工作,避免走錯路。拿報告這件事來說,一開始就要思考,你要用哪些投影片,特別是時間不足的時候。首先準備整體的報告結構,然後準備相對應的所需資料,即使腦中一直聽見「這不成的」、「好爛」……也別被這些負面思考打倒,才是保持效率的王者之道。
我記得好多年前,我和馬庫斯一起準備報告,他原在我眼裡只會胡說八道,之後我必須說我錯了。那時我想先徹底討論報告的內容,馬庫斯反駁我的提議,他先簡單畫出投影片結構,然後我們按照這個結構,從書裡找出內容,雖然我心裡覺得不安、不踏實,卻也懶得為一個報告踫面兩、三次,結果,兩個半小時就完成了。
在這樣的結果後,我很好奇,於是決定和馬庫斯一起準備考試,以前我準備考試就是徹徹底底的讀,這樣才能扎扎實實的把知識全部掌握,才能考得好。馬庫斯完全相反,他只準備要考的。我可能得花上四星期一頁一頁折磨自己,把一篇艱難文章裡的每句話搞懂,馬庫斯則是把書翻翻,找出總結來看,他只是試著了解結論與相對應的例子,僅在當他有問題時,才翻出某章節來讀,我本覺得他太投機了,但是當我注意到,他只花費一半力氣,卻拿到極好的成績時,我才開始使用他的方法,然後我發現,考試一點都不難了!
這樣的思考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策略,而策略與以下幾個部分有關:資源、目標、成功要素與實踐計畫。
思考你所選擇的路,有何資源可供利用
在規畫策略時,不要直接複製別人的辦法,而是配合所處的情況,一併考慮個人的優點與弱點來發展出你的策略。
目標主導你的行為
盡量讓目標具體化與細節化,這樣會比較容易,有了目標後,可以看出哪些事是最重要的,有最大的影響力。如此一來,把時間與精力花在重要的項目上,行事就有效率。所以得先搞清楚:這個任務的要求是什麼?分派任務的人,想要從中得到什麼?有無較明確的標準?
除了設定在工作上的目標,也可以同時設立個人的學習目標,這會讓你在執行任務時更易集中注意力,因此就算是失敗,也能將挫折當成學習經驗。(更多關於目標的討論請見規則15)
掌握成功的要素
各行各業都有其特定的成功之道。而在你的任務上,成功的驅動程式是什麼呢?哪些是最有可能讓你成功的?成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所在的情況息息相關,研究顯示,一場成功的報告不在於報告內容,內容實際上只占百分之七的重要性,反之占大部分的是你的用詞、肢體語言與展露的自信,公開演說亦是如此,但換個情況,如果你把這個報告的成功祕訣用在對待客戶上,只是對顧客誇口雄辯,卻僅提供三腳貓的東西;或換個情況,對待教授,覺得只要穿著得體,儘管搭配內容一般般的研究,也能讓教授記住你,這樣的想法就危險了,因為情況不同,成功的要素也不同。長期以來一直錯估面試的成功要素,我希望靠著專業知識與豐富想法讓人信服,於是在面試時,會滔滔不絕地說了很多,而這些多給的資訊都不在履歷表裡。但這種「多即是好」其實是無用的,因為人事部無法掌握我給的資訊,於是一再踫壁,收到的被拒原因大都是「我們不清楚,您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爾後我改變了策略,在面試裡重複自己在文件裡所寫的,並且只給一個例子,我其實害怕他們不肯再多問一些,還是把心一橫,緊閉雙唇,即使我不是百分百確定要這個職位,也不會展現不安,而是利用機會詢問更多訊息,這會讓面試官加深印象,相信我對這職位是很感興趣的。事實上,成功的機率大增,也因此我還得在排山倒海的眾多錄取信中考慮。
另一次失敗的例子,就是我的畢業口試。本來我準備得很完善,在場的人也給予很高的評價,但我得到的分數有些微不足道,於是詢問了教授,這位即將退休的教授略帶忿恨地點醒我,因為我在某堂課太常缺席了。其實,這樣的評分標準對我來說是不公平的,但這次的經驗卻也成了一個有用的教訓。一件事情的成功,包含了哪些要素,可能要多想想,於是我開始一個習慣,就是對每個工作任務都列出一張最重要的成功要素清單,這些思緒有時突然浮現腦海,可能是在公車上、睡前或與女友聊天時,但我會利用機會把想到的成功要素寫下來。
所以,弄清楚成功要素,讓它輔助你工作。例如你現在要寫一篇好文章,那麼就把造就一篇好文章的要點寫在白紙上:文章要有趣、要有挑戰性、內容要能增進他人知識、寫法要有創意,讓這些要點主導你的寫作風格。另外,面試時也一樣,想想錄取所需具備的條件,用令人信服的論點證明你有這些特質。或者將心比心,猜想考官會對哪方面有興趣、考官憑藉的目標與問話策略:他在意的是整體還是細節?他喜歡有創意的人嗎?他喜歡比較、評判、問一些假設性的問題嗎?他會不會問:「如果我是顧客,什麼樣的內容與哪方面對我來說最重要?」把這些可能的面試要點寫在檢查清單上。之後逐一測試你是否符合這些要件,如果不是的話,怎樣能改善。再給點提示,你不用靠自己絞盡腦汁發明,因已經有許多人在同樣的範疇裡思考過了。
˙每年出版成千上萬的書裡(德國每年約九萬本書出版),相信你一定可以從中找到建議來解決你的問題。
˙很多資料網上都有,例如我在網站搜集應聘攻略後,便靠著它準備了不同公司的面試。
˙學長姐也是好的消息管道,有些醫學系學生會在大考後,立刻憑印象把考題分享給學弟妹。
確定你選的路
到達一個目標有許多方法,檢視這些不同方法,然後選出以你的資源最可能實現的。選擇時應注意:
˙掌控及減少風險
˙釐清重點
˙專注於最基本的部分
˙用最小的氣力達到最大的效果
˙利用你的長處,還有使用最有效率的方法
事先計畫可避免走錯路
確定你的終點站,並且訂好過程中應到達的里程碑。
˙具體要做的任務是什麼?
˙哪些任務在你走下一步前應該要完成?
˙哪些實行步驟可以彼此同時或交替進行?
聰明的傢伙會自問,最後應該要呈現什麼結果?如此一來,可以省了許多工作,避免走錯路。拿報告這件事來說,一開始就要思考,你要用哪些投影片,特別是時間不足的時候。首先準備整體的報告結構,然後準備相對應的所需資料,即使腦中一直聽見「這不成的」、「好爛」……也別被這些負面思考打倒,才是保持效率的王者之道。
我記得好多年前,我和馬庫斯一起準備報告,他原在我眼裡只會胡說八道,之後我必須說我錯了。那時我想先徹底討論報告的內容,馬庫斯反駁我的提議,他先簡單畫出投影片結構,然後我們按照這個結構,從書裡找出內容,雖然我心裡覺得不安、不踏實,卻也懶得為一個報告踫面兩、三次,結果,兩個半小時就完成了。
在這樣的結果後,我很好奇,於是決定和馬庫斯一起準備考試,以前我準備考試就是徹徹底底的讀,這樣才能扎扎實實的把知識全部掌握,才能考得好。馬庫斯完全相反,他只準備要考的。我可能得花上四星期一頁一頁折磨自己,把一篇艱難文章裡的每句話搞懂,馬庫斯則是把書翻翻,找出總結來看,他只是試著了解結論與相對應的例子,僅在當他有問題時,才翻出某章節來讀,我本覺得他太投機了,但是當我注意到,他只花費一半力氣,卻拿到極好的成績時,我才開始使用他的方法,然後我發現,考試一點都不難了!